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职思政教育的路径探索

2023-06-03 00:29程霞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14期
关键词:思政院校融合

程霞

[摘           要]  为了促进高职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二者的深入融合,简单分析了高职院校当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出现的技术融合深化、开放水平提升以及教学模式创新的基本特征,对创新创业教育和高职思政教育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分析了创新创业教育和高职思政教育融合发展在人才培养、区域经济发展、育人体系课程思政持续完善、“三全育人”工作模式建设方面的价值。以当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在人才需求培养差距以及创新创业教育和区域发展、思政教育相互脱离方面问题为基础,提出了以服务经济发展为核心强化二者课程体系发展、以网络教育平台建立创新创业保障体系、促进二者教学形式发展创新以及利用互联网深化校企合作的对策。

[关    键   词]  创新创业教育;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14-0161-04

高职院校教育工作的行业特征和职业特征十分明显,需要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具备综合能力优势的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的思政理论课同样也是课程体系的核心内容,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但在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下,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发展水平较低,也正因为如此,在我国课程思政大工作格局的影响下,高职院校需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学有效融合的教学模式,这不仅是技术型人才培养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还能够建立高职院校的“三全育人”工作模式,确保课程思政体系和专业教育课程体系变得越发完善。因此,本文通过研究分析创新创业教育和高职思政教育的融合发展对策,为我国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调整、發展提供参考。

一、目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特征

(一)技术融合深化

现如今,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我国教育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在国内互联网技术持续发展的影响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并非单纯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教学,而是需要实现“互联网+教育”的持续发展,最终建立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全新形态[1]。高职院校需要促进“互联网+”和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有效融合,利用数字化思维,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实现互联网技术的融合发展,确保创新创业教育活动能够逐渐提升到思维教育层面,利用现代科技提高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效果,这也是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基础条件。

(二)开放水平提升

在我国高职教育工作信息化发展的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需要与各行业的发展步伐基本保持一致。在信息化技术深入应用的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活动开放性有所提高,也变得更加灵活。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内容可以由教师根据已有的产品结构和商业结构,使用全新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掌握相应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巧[2]。从教学形式层面来看,创新创业教育使用的MOOC这类现代化教学方法能够整合已有优秀的学习资源,根据学生的能力优化课程设计,这能够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同时,信息化背景下的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知识覆盖面也能够逐渐拓宽,不仅能够为我国的创新驱动战略发展提供服务,还能够深化我国教育的供给侧改革工作。

(三)教学模式创新

在互联网+技术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工作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习惯从根源上发生了改变,学生更加倾向利用线上教育资源提高个人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水平,对于网络教学资源形成了一定程度的依赖。正因为如此,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模式也在不断发展和革新,信息化教育资源得以在教学中普及应用,使创新创业教育资源逐渐丰富[3]。同时,师生能够在互联网思维的影响下将技术作为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并且传统的知识灌输方式能够逐渐被现代教学模式取代,将图形图像技术、VR虚拟情景等技术融入其中,尝试使用混合式教学模式,确保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得到调整和优化,在为学生提供良好学习体验的同时,提高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二、创新创业教育和高职思政教育二者的关系

(一)二者有一致的教育目标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实施的总体目标和思政教育二者基本保持一致,都是培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型应用人才。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持续发展,高职院校也会利用相应的网络科技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进行调整,以此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热情。一般而言,高职院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是为了在激活学生创新意识的同时,促进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保障学生个人的创新创业能力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促进学生全面进步。而从教学目标的层面来看,思政教育同样也贯穿在创新创业教育以及应用型人才培养全过程中,能够达成我国目前教育工作提倡的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目标。

(二)二者有一致的教育内容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推行的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二者有基本一致的教学内容,创新创业教育需要以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作为前提条件,逐渐向学生传授创新创业所需的各项技巧,并指引学生实践和探索,保障学生以一种积极态度主动参与企业的创新实践和社会竞争。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则是将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作为核心,教学内容基本覆盖了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诸多道德层面的问题,不同的教育工作内容却全面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精神内涵[4]。

(三)二者有基本一致的价值取向

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需要保障价值取向和教育工作具备互动性,引导学生在激活其创新精神和意识的前提下,主动参与到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保障高职院校学生能够全方位响应我国创新发展战略,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则是提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并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保学生的个人发展价值主张与我国社会发展主张保持统一。因此,从价值追求层面来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政教育都是利用教育工作为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服务,在价值取向方面有较高的一致性。

三、创新创业教育和高职思政教育融合发展的价值

(一)有助于人才培养和区域经济发展

在我国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创新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驱动力。我国各区域经济在追求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二者在目标方面有一致性,能够为国家及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拥有专业素质优势的技术應用型人才。高职院校学生本就是我国各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基础、持久的人才储备源泉,高职院校要将人才培养工作的各个环节与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有效融合,全面发挥思政教育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的价值导向作用,达成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目标[5]。高职院校可以基于所属区域的创新创业交流工作机制,保障各高职院校以及企业进行创新创业资源的共享,在建立、完善创新创业生态的前提下,为当地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工作提供环境支持。高职院校可以和企业建立校企合作模式,为学生提供创新、就业、实习等多方面的工作机会和空间,利用现代化方法建立创新创业协同育人的工作格局,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二者之间的深层融合发展目标,在助力区域经济达成人才高地建设目标的同时,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

(二)育人体系和课程思政的持续完善

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是以理论知识的讲解和社会实践活动为主,帮助高职院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促进其思维观念和精神的正向积极发展。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是利用不同行业的技能培训和实践操作演练,确保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和技术水平逐渐提高,二者在人才培养的价值追求方面有高度的重合性,并且教学效果和教学方式方面也存在互补性。因此,在高职院校提倡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发展的背景下,需要将思政教育工作贯穿在创新创业教育全过程中,确保二者课程内容形成良好的协同教育效应,实现相互融合以及嵌入工作目标。换言之,要在思政教育的教学内容中融入与学生发展密切关联的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并将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包括的思政元素深刻发掘出来,保障创新创业的知识讲解和传授能够与思政教育有效融合,最终建立课程思政的协同工作格局以及多维度交叉式的育人工作模式。在高职院校大思政教育工作格局的影响下,创新创业教育以及思政教育的相关教师不仅需要更新教育理念,还需要将思政课教学方式进行调整,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确保高校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之间的融合方式不断创新,达成新时代背景下立德树人根本教学任务的目标要求[6]。

(三)有助于“三全育人”工作模式的建设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学生规模的持续扩张,青年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我国政策支持学生创新创业的背景下,创新创业已经成为青年学生有效解决就业难问题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为了促进学生自主创新、创业,满足其成长发展的需求,不仅需要向其传授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以及技巧,还需要通过思想和精神方面的引导,确保青年学生群体形成与创新创业相关的精神以及意志。但从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来看,因其师资力量以及资金规模发展相对有限,各专业学科之间无法进行配合教学,尚未形成各部门和教学机构之间的资源整合利用机制,并未形成全员的教育工作合力。同时,在创新创业教育的课堂教学、企业实践等过程和环节中,一般都是以锻炼为主,思政教育的内容匮乏严重,无法发挥在全过程育人过程中的思想指导和价值引领作用。同时,高职院校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参与的各种创新创业系列活动和比赛,校方也并未全方位挖掘其中包括的思政育人元素,并未达成全方位育人工作目标。因此,高职院校可以建立“三全育人”工作模式,确保创新教育工作环节与思政教育有效融合,在建立校内协同育人工作合力的前提下,全方位发挥思政教育的引领作用,满足学生在发展中的各种需求。

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面临的困境

(一)人才需求和培养之间始终存在差距

在我国各区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始终提倡国际竞争力以及全球影响力的提高,并将创新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驱动力。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目标达成,需要始终将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人才也是创新工作实施不可或缺的基础资源。但从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创新教育工作来看,尚未关注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的内生动力的培养和增强,导致人才培养结果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期望存在明显的差距[7]。正因为如此,各地区的高职院校不仅需要持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还需要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这不仅是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得以实施的前提条件,还能够促进不同区域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并为其培养和输送在专业理论知识、实践操作技巧和能力方面都具备明显优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思政教育之间存在脱节发展的问题

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实践中普遍存在教育理念发展滞后、与区域经济结合不够紧密以及不同学科专业之间的融合深度不足等问题[8]。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联系不够密切,尚未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针对人才培养方案的相关内容进行调整。此外,因为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保持独立发展的状态,学科之间依旧存在知识壁垒,并未建立交叉融合、协同发展的教育工作模式,导致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无法对学生面临的职业生活给予正确的思想和教学引领,在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也会出现价值目标不明确、创新创业意识不足等多种问题。高职院校需要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核心目标加深创新创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思政教育之间的协同合作深度,实现高职院校高质量育人的工作目标。

五、创新创业教育和高职思政教育融合发展的对策

(一)以服务经济发展为核心强化二者课程体系整体发展

在我国各区域经济发展追求高质量目标的情况下,高职院校本就是我国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需要始终以服务当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主要战略目标,持续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最终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创业协同育人工作格局,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高质量的创新创业优秀人才。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需要深刻发掘与学生思维培养、价值观念发展相关的思政元素,并且思政教育工作也需要关注与学生发展较为密切的创新创业问题,并由教师在思想方面提供正确指引。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实践中,教师需要从宏观层面加大二者在学科领域的规划力度,并通过教学体系的科学设置,建立以思政教育为指导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全新模式,挖掘和应用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根据学生的个人实际状况提供针对性的引导和教育[9]。教师可以借助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基础的思政教育全新工作理念,突破之前传统思政教育理论知识灌输的教学模式限制,帮助学生解决今后遇到的创业就业问题,提高思政教育工作的道德指引作用。

(二)以网络教育平台构建创新创业保障体系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融合发展要求校方强化对互联网技术应用的关注和重视度,并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完善的网络教育平台,最终构建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保障体系,持续提高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此外,互联网技术能够逐渐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限制,建立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为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融合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校方在建立二者融合发展的网络教育平台时,可以添加有关思政教育案例教学以及模拟考核等方面的工作模块,在完善思政教育工作体系的同时,保障思政课程以及创新创业课程不断优化。思政课教师需要利用线上教育平台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创新创业规划,在全方位掌握学生基础创新能力和思想状态的基础上,为学生制订针对性的人才培养计划,进一步提高思政课和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层次性。此外,高职院校要逐渐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保障体系,这也是思政教育工作开展的基础条件,有助于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优化和调整,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格局的革新。由此不难发现,高职院校需要积极加大对学生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引导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中提高个人思政能力,将所学各项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三)促进二者教学形式方面的创新发展

课堂教学本就是创新创业教育、思政教育落实的主要渠道,创新创业教育提倡学生创新创业潜力的激发以及个性的塑造、发展,对学生全面进步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思政教育则是提倡在学生思想和人格方面的指引、塑造,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教师在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政教育融合发展的过程中,要在课堂教学环节综合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利用学生喜欢的方法保障二者的教学形式互补。思政课的教学方法以理论知识灌输为主,而创新创业教育则是更加提倡实践性以及多元化教学方法。在目前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越发灵活的背景下,课堂吸引力明显提高,有助于学生激活其工作积极性。我国思政教育中的大国工匠這种典型案例收录了不同行业的劳动模范以及一线员工的奋斗故事,也是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政教育可以通过课后实践活动将各项理论知识实践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突破传统的教育工作时间和空间限制,确保高职院校学生在科技园区、创业创新基地等场所中全方位了解社会经济发展在岗位专业能力方面的要求,并通过持续锻炼、实习,促进个人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

(四)利用互联网深化校企合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融合发展,要求校方加大与企业的合作力度,确保企业在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中的话语权有所提升,借此激活企业和学生的工作积极性。高职院校需要利用网络技术与企业主动进行沟通,并在双方建立专业沟通部门的前提下,针对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相关工作交换意见。在高校思政课程讲授的过程中,高职院校也需要听取来自企业专业人员的意见和建议,保障思政教育工作的实践性和创新性明显提升,促进创新创业和思政教育二者的有效融合。此外,高职院校需要定期安排思政教师在企业中顶岗实习,在促进教师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升的同时,帮助教师全方位了解目前企业发展的各种需求以及人才标准,提高思政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理性,思政教师也能够为学生职业发展提供指引。同时,企业可以与高职院校联合建立模拟化的线上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专业知识践行虚拟空间,提高校企合作的效率和质量,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高质量人才。

六、结语

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政教育都是我国高职院校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并且二者在教育目标、价值观念等方面都有高度的一致性,为二者的融合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政教育融合发展在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为了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政教育深层融合发展,需要将服务经济发展作为核心,强化二者课程体系的整合力,同时要以网络平台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保障体系。高职院校要在促进二者教学形式革新发展的前提下,利用互联网技术深化校企合作,确保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发挥各自的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技术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安锋,刘丹,张连革,等.DHASQ模型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冶金教育,2023(1):76-78.

[2]蒋欢.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模式构建[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7):102-103.

[3]徐嘉祺,刘雯,田云章.应用型地方高校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研究[J].大众文艺,2023(3):153-155.

[4]徐世俊,严新钰.“大思政”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践行路径探究[J].才智,2023(5):120-123.

[5]张婷.高职服装设计课程融入课程思政、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研究[J].西部皮革,2023,45(3):57-59.

[6]朱利.“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探索[A].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第八届生活教育学术论坛论文集[C],2023:408-410.

[7]吴颖.课程思政背景下的人工智能发展与创新创业教育[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3,39(2):143-145.

[8]张静,任凤琴.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学科融合发展探析[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31(1):7-11.

[9]孙燕,李旭辉.思政教育理念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效果评价:基于A大学的实证分析[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23(1):1-10.

编辑 郑晓燕

猜你喜欢
思政院校融合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