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萍
为满足幼儿在主题活动中的探究欲望、兴趣及差异性需求,广东省深圳市第五幼儿园注重营造与主题相关的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投放多种区域材料,以期為幼儿的个性化发展提供支持。幼儿园还以课题研究为抓手,致力于帮助教师解决区域材料的制作难题,通过资源交流与共享,有效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
在主题活动背景下,我园投放区域活动材料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区域材料的投放跟主题活动关联不强。其次,教师制作区域材料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应具有创新精神以及动手动脑能力,这样才能设计出与幼儿主题活动相结合的区域材料,可是教师的工作烦琐,再加上材料有时缺乏,对区域材料的投放也就得过且过。最后,幼儿对教师制作的区域材料兴趣不高。一些教师制作的区域材料趣味性不足,挑战性和层次性也需要提升,幼儿不太喜欢。
投放适宜的材料是教师应该具备的专业技能之一,通过精深思考、巧妙设计,教师将活动指导、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渗透在所设计的区域活动中,通过材料实现教师的指导解放以及幼儿的独立探索。
首先,根据主题活动的推进,投放相对应的区域材料。幼儿原来是向“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学习,如今,转向了可以自由操作、被赋予教育意义的“活动材料”学习。这是教师教育行为的重大转变,备课形式从准备教案转向对材料投放策略的思考。教研中,我们在确定主题后,实验班教师会汇聚一起进行教研,根据主题开展的脉络投放主题材料。比如,在开展“汽车”主题活动时,我们将幼儿喜欢的汽车模型投放在区域中,让幼儿感知汽车的类型,然后,让幼儿在游戏和观察中讲述“汽车都有哪些结构”,此时,幼儿讲述出汽车包括车身、车轮、座位,于是教师投放了不同的汽车材料,让幼儿拼装各种不同的汽车,以此了解更多汽车的类型和结构。我们通过引导幼儿动手操作和亲身体验,建构幼儿的知识经验体系,促进幼儿的认知和发展。
第一,提高区域材料的适宜性。衡量材料的适宜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结合班级幼儿整体发展水平的变化。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教师为幼儿提供的支持要满足幼儿最近发展区的需要。幼儿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随着班级大多数幼儿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教师应及时调整、更新材料。另一方面,结合个别幼儿发展水平的差异。以“模仿肺的呼吸”小实验为例,刚开始教师用卡纸来固定气球,可是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发现,卡纸很容易破损,于是教师改成有弹性的泡沫板,让幼儿操作起来更容易,也更形象。通过操作这份材料,幼儿直观地感知到肺是怎样呼吸的。
第二,增强区域材料的趣味性。幼儿的活动兴趣是教师应该首先关心的要素。针对幼儿对某份材料的兴趣特点,教师要反思材料在形式上是否失去了新颖性、在内容上是否失去了挑战性、在操作方式上是否缺少了可变性。教师要依据观察所得,从不同角度调整材料,提升材料的吸引力。比如,在主题活动“奇妙的我”中,教师在科学区投放触觉筒材料,让幼儿感知物体的光滑、粗糙等性质。刚开始,幼儿兴趣不大,通过商讨,我们增加了材料“眼罩”,让幼儿蒙着眼睛来触摸物体,并将其分类。幼儿觉得很新颖,特别喜欢这种操作。
其次,通过教研活动,提高教师制作主题区域材料的能力。在课题开展的两年时间,实验班教师根据幼儿主题活动的探究脉络开展教研活动,它汇集了教师的智慧,使教师对区域材料制作有了明确的感知和认识,使教育行为从盲目走向自觉。
最后,梳理主题区域材料经验,建立园本区域材料资源库。高质量的区域材料制作需要教师花费诸多心血,通过研究,我们共同商讨跟主题活动有关的区域材料投放,扩展到其他班级和年级循环使用,并进一步完善和修正,使区域材料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教科研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本文系深圳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幼儿园主题活动背景下的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策略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ybzz16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