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晶
【摘要】非纸笔测试是小学语文第一学段主流的评价方式,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重测评形式,轻测评目标;测评内容缺乏整体架构,测评情境脱离学生实际;测评功能体现得不够全面,等等。本文试图从“锚定目标,导向日常教学”“创设情境,任务驱动学习”“评价赋能,支持学生学习”三个方面来破解存在的问题,提供实践策略,促进“教—学—评”一体化的实现。
【关键词】小学语文;第一学段;非纸笔测试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年版)》在“课程实施”中指出:“注重动手操作、作品展示、口头报告等多种方式的综合运用,关注典型行为表现,推进表现性评价。”[1]非纸笔测试作为一种表现性评价,注重考查学生将已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复杂、真实情境中的能力,是对学生思维能力和深度学习能力的综合评价。当前,非纸笔测试已成为当下小学语文第一学段常用的评价方式。但从目前各学校非纸笔测试的实施来看,存在以下问题:重测评形式,轻测评目标;测评内容缺乏整体架构,测评情境脱离学生实际;测评功能体现得不够全面,等等。基于此,笔者结合具体实例,从第一学段非纸笔测试目标的界定、情境的创设和评价的有效运用三个方面来阐述自己的实践和思考。
一、锚定目标,导向日常教学
非纸笔测试中清晰界定的目标图景和明确的评价标准,能让学生明白“自己要到哪里”“现在在哪里”“怎样才能到达目标”。学生在持续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成为成熟的自我评价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义教新课标”)也明确提出,非纸笔测试要整体设计测评内容,科学制定评价标准,合理规划实施时间,并对学生个体作出及时反馈和有效指导。[2]由此可见,非纸笔测试并不是简单的回忆知识,而是全面评估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的评估,一方面,需要教师立足日常教学,结合义教新课标要求和学科特点,精准定位测评目标,整体设计测评内容;另一方面,需要教师利用测评结果指导日常教学。
1. 依据义教新课标要求,建构测评框架
评价所要评的就是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评价目标必须与学习目标匹配。[3]义教新课标在“学业质量”部分指出,“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映核心素养要求。语文课程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语文学业成就具体表现特征的整体刻画”。也就是说,在非纸笔测评前,首先要结合义教新课标描述的学段学业质量标准和课程内容,分别确定第一学段两个年级不同的学业质量标准。笔者根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和学业质量标准的描述,结合课程内容,梳理出适合第一学段非纸笔测试的表现性指标,形成学生语文学科非纸笔测试框架。下面以一年级为例,具体刻画学生在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这四个方面的实际发展水平,形成非纸笔测试框架(见表1)。
2. 统整教材资源,细化学段目标
有了比较清晰的测评框架,就为测评内容的确定奠定了基础。教师围绕课程目标,按照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统整教材资源,细化学段目标。以“表达与交流”为例,一、二年级四册教材紧扣“陈述与叙述、描绘与表现、应对与调整”三个维度,共编排了16 次口语交际、77 次仿照例子说(写)短语或句子的练习和7 次写话练习。16 次口语交际编排的功能性话题,帮助学生解决人际交往中的问题,培養学生的应对能力和交往能力;77 次说话练习编排的内容,体现了从仿说到复述和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的表达进阶;7 次写话练习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点,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规范表达的习惯和能力。这样,在整合教材资源的基础上,就能精准确定第一学段“表达与交流”的测评目标。
3. 尊重学情基础,研制表现标准
第一学段非纸笔测试的一个主要优势在于,学生可以通过行为表现来证明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可以检测传统纸笔测试检测不了的思维过程。考虑到非纸笔测试的特殊性和第一学段学生的学情,在细化学段目标的基础上,可以选择那些具有情境性、体现实操性的目标。例如,某校针对一年级上册检测识字能力的“认识常用字300 个,会写其中的100 个生字;学习独立识字”两项目标,结合教材内容,制定了“在规定时间内,认识日常生活场景中的常用词语25 个为合格”的表现标准。但经过测试,发现在规定时间内能认读出25 个词语的学生并不多。因此,教师依据测试情况,重新作了调整。可见,在研制标准的过程中,教师只有充分考虑本校的学情,才能确保标准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科学、客观地衡量学生学习结果提供有效的依据。
二、创设情境,任务驱动学习
传统纸笔测试反映不了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已有知识做事的能力以及完成任务的过程表现。而表现性评价关注的就是学生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通过客观测验以及学生的行动、作品、表演、展示、操作、写作等更真实的表现来展示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学习成果与过程的测验。[4]义教新课标课程实施部分“教学建议”第三条是: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由此可见,作为表现性评价的非纸笔测试强调的是真实情境下的活动,以真实而有意义的任务驱动学生进行学习。
1. 结构化的任务情境指向关键能力培养
在调研中发现,当前非纸笔测试任务情境创设出现盲目追求新意,忽视对学情基础的把握,缺乏对核心知识和关键能力的整体建构等问题,使得任务情境与考查内容的契合度不高。结构化的任务情境指向学科关键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科间的大融合,强调学科间不同目标和不同内容的深度整合,体现测评内容的结构化和系统性,致力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如某校二年级上册期末非纸笔测试设计了以“跟着吉祥娃游乐园”为主题情境的测评项目。该项目整合了语文学科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的目标,以学校卡通形象吉祥娃为学习小伙伴,在学校体育馆布置了乐园中的不同站点,设计了以下四个任务情境:
(1)导览图上明路线。根据导览图上的提示,读出乐园站点的名称;小组商量游乐园的路线。
(2)湖心亭里赏画面。根据湖心亭走廊上的画面,选择对应的诗句;发现画上的景物和字的偏旁的联系。
(3)童心剧场有故事。对不同的故事按主题进行分类;看图片说故事。
(4)美食餐厅见文化。结合菜单认菜名;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菜名分类;推荐一道传统节日里的美食,说说理由;劝说浪费粮食的小伙伴。
以上四个任务情境紧紧围绕“游乐园”的主题情境设计,结构化的测评内容使任务情境整体性更强。同时,每一项任务的情境设计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容易激发学生参与测评的兴趣,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认知经验,引导其在逐个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关键能力。
2. 有意义的问题情境还原学生的学习过程
为了能够正确评价学生的学习和专长水平,评价任务和问题要能还原学生在现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条件和过程。[5]因此,基于任务情境,教师在设计问题情境时,要面向全体学生,选择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符且能将核心知识转化为技能的问题情境,从而把学生带入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饶有趣味地投入学习。如二年级上册非纸笔测试中,教师设计了“跟着地图去旅行”的主题活动,旨在通过小组合作测评朗读、表达、探究的目标达到度。实施过程中,教师设计了以下问题情境:
(1)形成合作规则:小伙伴们怎样才能顺利开展小组“跟团游”?
(2)明确游览地点:我们小组要去旅游的地方在哪儿?把景点词卡贴到对应的地图位置上。
(3)知晓景点特色:那里有什么风景名胜?这些景点是什么样的?选择一处景点,小组内根据提示进行介绍。
(4)应对游客提问:怎样做好小导游?回答游客提问。
以上四个问题情境逐步推进,还原了学习过程,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3. 真实性的学习任务满足学生生活需求
真实性的学习任务,强调任务的“真实性”,最好是学生真实的生活中或是未来学习、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任务。在设计真实性的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学校特色,如某校整合学校“七彩银杏”评价体系,设计了“争七彩银杏卡,做金色好少年”的非纸笔测试任务。一种颜色代表一项学习任务,每一项学习任务都与日常生活相关联。这些学习任务对于学生而言既熟悉又陌生,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再如,某校利用学校场馆优势,把二年级非纸笔测试放到学校科技博物馆内,设置了“小小讲解员”“遇见·一粒种子”“遇见·科学家故事”“遇见未来”四个板块,学习任务紧紧围绕二年级测评目标,有效整合其他学科内容,让识字、阅读、表达、探究的学习任务置于真实的学习情境中,不仅考查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科学地评价了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助力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
三、评价赋能,支持学生学习
为了客观、公正地判断学生完成表现性任务的能力,设计者需要参照义教新课标的要求,设置各项任务的评分规则。评分规则的拟定与纸笔测试的选择题、判断题不同,很多时候它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而只有答案的标准。在制定答案标准的过程中,设计者首先要为每一项表现性任务选择合适的评价工具;其次,要充分考虑评价标准与义教新课标的关系,与教和学的关系,把评价嵌入学生解决问题的每一个环节,并使之支持学生的学习走向深入。
1. 选择合适的评价工具,诊断学习进展
评分记录工具事先详细地描述出学生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的标准,用来评价学生的复杂表现或作品。[6]评价工具的确定需要根据不同的测评目标,不同类型的表现性任务要有与之相匹配的评分记录工具,以此更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如在二年级下册非纸笔测试“读出名堂”环节,教师为检测学生对本册多音字、形近字和易错字的掌握情况,围绕“识字、朗读、表达与交流”设计了三项表现性任务:一是学生根据教师朗读生字的序号给规定的生字排队;二是自主给排好队的生字分类;三是说说分类的理由。针对这一复杂的表现性任务,可以设计相应的评价工具(见表2)。这份评价工具只适用于“读出名堂”这一项表现性任务,评价标准的制定也是为本次测评服务的。评分的过程既便捷、快速,又能帮助教师全面了解班级学生在识字、朗读、表达与交流方面的整体水平,为教师下一步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2. 制定完整的评分细则,促进分层发展
评分规则是实施非纸笔测试的一种关键性的评分工具,同时也能让学生明确当前各项能力所处的水平和进一步提升所要达到的目标。一份完整的评分规则由四个部分组成:表现维度、表现等级、描述符和表现样例。[7]如何基于测评目标和任务,制定完整的评分规则?下面以二年级下册“表达与交流”表现性任务评分规则为例,具体介绍评分规则的制定过程(见表3)。首先,根据义教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内容,梳理出倾听、交流、应对三个表现维度,并描述这三个维度表现出来的重要特征;其次,按照要求确定等级,把完全达到义教新课标要求的确定为A水平,基本达到义教新课标要求的定为B水平,未达到义教新课标要求的确定为C水平;最后,在测试的过程中,寻找表现样例,帮助教师精准定位学生的能力水平。
3. 记录详尽的测评结果,反馈改进学习
与传统的纸笔测试不同,非纸笔测试评价需要记录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已有知识做事的能力或完成任务的表现。这些过程性的记录是对学生作出及时反馈和有效指导的前提,也为改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证据。因此,在非纸笔测试过程中,教师要细致观察并详细记录学生完成任务时的表现信息,并通过对测评结果的分析,了解学生在识字、朗读、表达与交流等方面的具体情况,诊断学生存在的共性和个性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指导,改进教学。比如,利用视频、音频等,记录学生在完成任务时的表现,以便做好个案分析;记录学生个体完成学习任务的时间,掌握个体学习的差距,精准把握学情;通过学生自己、学生团队、多位教师记录的个体完成任务的表现,全方位地了解个体参与测评的情况,为有效指导、改进教学奠定基础。同时,有了对学生参与活动的详细记录,学生能更清楚自己目前所处的位置,为下一步学习作出合理的规划,真正实现学习的改进。
综上所述,第一学段非纸笔测试是落实“双减”政策,保护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重要举措,体现了素养立意下评价方式的有效运用。义教新课标和教材内容的有机整合,为界定评价目标、制定评价标准提供了有力支撑。教师需要根据学情,创设有利于驱动学生学习的情境,创造性地设计促进学生学习的评价工具,及时、有效地将测评结果运用于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真正落实“教—学—评”一体化。
参考文献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5,49.
[3]王少非,主編. 课堂评价[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35.
[4]吴维宁,主编. 新课程学生学业评价的理论与实践[M]. 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172.
[5]杨向东. 浅析评价人员关于“学生才能的理念”对教育评价实践的影响[J]. 全球教育展望,2008(12).
[6][7]周文叶. 中小学表现性评价的理论与技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1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