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点式学习:文言文教学新路径

2023-05-31 09:32谢晨露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23年2期
关键词:伯牙支点文言文

谢晨露

一、以“探究方案”为支点实现以学定教—— 明晰学习目标

“探究方案”作为预习的手段,是一种前置性小研究。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根据文言文的特点和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提出相应的预习要求,让学生在前置性学习中思考并提出自己的困惑。这不仅能让学生获得课堂学习的主动权,还为课堂学习做了充足的准备。

例如在教学《古人谈读书》前,教师先将课前探究方案发给学生提前预习。“探究方案”共分三个板块,第一个板块是准备性学习,考虑到本课的生字词数量少、难度低,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自主学习生字词。第二个板块是针对性学习,根据课后练习题的提示,让学生“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大意”。可是如何知道学生学习的难点在哪儿呢?教师可以补充提问:“把你认为最容易理解的一句话和最难理解的一句话写下来。”此举不仅可以提升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还可以收集学生的问题点,便于在课堂上进行有针对性地讲解。第三个板块是延展性学习,根据课后练习题的提示,让学生“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课文中的哪些内容对你有启发”。

教师要首先明确本课的教学目标。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目标一是认识“耻”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识”,会写“耻”等5个生字。目标二是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在过程与方法方面,目标是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大意。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目标是梳理古人读书求学的态度和方法,能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出课文中的读书方法带给自己的启发。教师在明确教学目标后,整体规划学习内容,并让目标在“探究方案”中予以体现,给学生搭建一个自主学习文言文的平台,为学习目标预热。

二、以“学的活动”为支点实现任务挑战—— 主动解决问题

“学的活动”是课堂的关键点,是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要明确“学的活动”的定位和功能,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并有效解决问题。首先,教师在课前预先设想好与教学内容相关联的“学的活动”,抓住选文内容的独特之处,着重考虑学生在本节课要达成什么样的学习目标,从“教什么”出发到“学什么”,明确开展活动的目的,进而思考“怎么学”才更高效。

六年级上册的《伯牙鼓琴》一文传达了“知音文化”,但对于学生来说,理解这篇文言文颇有难度。一是对“巍巍乎若太山”“汤汤乎若流水”等句子的理解,二是对“知音文化”的理解。基于此,教师设计了两个“学的活动”:借助注释理解每句话的大体意思;再读课文,结合资料袋,以小组为单位思考锺子期死后,伯牙为何破琴绝弦,终身不复弹琴。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第一个“学的活动”的目标是让学生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这一“学的活动”不仅锻炼了高年级学生的自学能力,还让他们在合作中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第二个“学的活动”的目标是让学生体会伯牙和子期彼此欣赏、心意相通的知音之情。在这一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借助资料袋回答问题:当伯牙听到子期对自己琴声的解读和赞叹时,他会激动地说些什么?如果你是伯牙,带着约定的念想,每当你独自弹琴的时候,心里会想些什么?就在伯牙满心欢喜地赶去和知音相会时,却听到了子期的死讯,你会用哪些词语形容伯牙当时的心情?教师的每一问都为下一问做了铺垫,环环相扣,不断深入,让学生在问答中产生独特感想,在表达与交流中达成学习目标,进而让学生涵养高雅情趣,具备正确的审美观念。

三、以“新旧联系”为支点构建知识体系—— 获得发散思维

知识点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某些特定的联系。教师在教学文言文时,可以抓住知识点之间的相似性,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在“新旧联系”中自主发现,积累语言,感受文言文的丰富内涵。

教学《杨氏之子》一课时,让学生体会杨氏之子回答的巧妙性是本课的重难点。教师提问:“你觉得杨氏之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通过研读文本,得出他是一个聪明机智、思维敏捷的孩子的结论。可是礼貌待人这一点很少会被学生关注到,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文言文的礼貌用语,如“舍弟”“令堂”等词语来使学生明白“夫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从而让学生理解杨氏之子是一个待人有礼的孩子。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诣”是本课的重点生字,不仅要让学生会认会写,还要让学生理解其义。那如何架构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呢?“诣”在本课的意思是“拜访”,学生也熟知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其中“顾”也是拜访的意思。这个时候,教师在课堂上提问:“我们之前还学过哪个字也是拜访的意思呢?”这一问题具有引导作用,学生由此建构起了新旧知识的联系。用熟悉的事例让学生快速记忆并加深理解,通过思维发散,学生就会对知识有更透彻、更全面的理解,也可以提升学生对新知识的记忆效率,让学生形成学习上的良性循环。

四、以“语用情境”为支点拓展内外联系—— 实现能力进阶

教师应利用语文学习资源与实践机会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对于语言优美、内涵丰富的文言文,教师可以播放切合的背景音乐让学生入情入境。对于亲切可感、人物鲜活的文言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角色转换或将其带入生活,让学生建立起古今联系。

教学《伯牙鼓琴》一文时,教师在课堂临近尾声时提出问题:“子期已死,伯牙在子期墓前,他会说些什么?”同时播放了古筝曲《高山流水》,在音乐的渲染下营造出离别的意境。学生在说出自己的想法后,再次配乐朗读,学生边读边体会作品中人物的心境,深切感受文言文所蕴含的价值情思。

在《伯牙鼓琴》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明确具体的任务目标:带领学生体会俞伯牙和锺子期彼此欣赏、心意相通的知音之情。教师以切合情境的古筝曲《高山流水》作为情境渲染剂,指导学生重点把握情感,在诵读中积累内化。长此以往,学生在揣摩如何处理重音、语调和语速的过程中,也会对文言文形成较强的语感意识,读出文言文的韵味,进一步感受文言文之美,从而建立起语文学习、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之间的关联。

五、以“思维导图”为支点进行经验梳理—— 实现多维发展

学习的本质是构建知识网络结构。“思维导图”是一种发散型的图形思维工具,它能够将文言文蕴含的内在思维直观清晰地展示出来,让课堂变得简单高效。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运用图文并重的形式,引导学生注意整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找出课文之间的关联性,然后将知识点进行整合,以思维导图的形式串联,梳理成一条完整又清晰的脉络。每一篇文言文教学的完成并不意味着教学的结束,教师要带领学生进行整体性回顾,结合在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体验和认知进行结构化梳理,在总结和拓展中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从而夯实学生的学习效果。当然,学生还可以自我建构思维导图,将知识点自我消化,由被动接受性学习转为主动发散性学习,在联想分析、归纳判断中改进学习方法。

以五年級上册第四单元为例,《古诗三首》在内容上诉说着从宋到清的百姓对祖国统一、国家振兴的期盼,《少年中国说》寄托了梁启超在清朝末年对“少年中国”的美好愿景,《圆明园的毁灭》揭露了1860年英法联军野蛮抢掠的暴行,《小岛》透露着将军和战士坚强乐观、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怀。在这样的时间线中,学生领会了《少年中国说》的深切意义,那就是作为当代“中国少年”,要发愤图强,为中国的未来而奋斗。《古人谈读书》所在单元的关键词是读书。整个单元都以读书态度、读书方法和书本选择展开,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将这些琐碎的知识点和学习方法进行系统化梳理,再以单元为整体进行梳理与探究,加强内容整合,让学生掌握比较、分析、概括等思维方法。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整理和吸收内化能力,也为其今后的复习巩固起到铺垫作用。

教师要立足支点,以生为本,在文言文教学中引领学生自主思考、充分参与、勇于实践、提炼经验、整合方法,真正通过文言文的学习,使学生获得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交流运用中锻炼语言能力,在创新梳理中习得建构知识体系的方法,培养了求真创新的精神,提升了实践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使其成为成长型的学习者和时代新人。※

[本文系南京市个人课题“支点式学习在小学语文高年级‘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b5873]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百家湖小学)

猜你喜欢
伯牙支点文言文
伯牙鼓琴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知 音
让“预习单”成为撬动教与学的支点
高山流水
伯牙:自然是最伟大的老师
给自己一个支点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
找到撬动变革的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