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建梅
1.语言积累。语言运用主要包括语料积累、语感建构、语理习得、语言表现。这里所说的“语料积累”,是指在平时的阅读过程中,储备丰富多彩的语言材料。没有一定量的语言积累,语言运用则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除了语文课堂的学习积累,我们学校还很重视课外的语言积累。一、二年级学生识字量少,阅读有一定的障碍。我们可以发挥网络优势,让学生每天中午听故事。对于有条件的家庭,我们鼓励亲子阅读,定期评选“优秀亲子阅读家庭”,发挥榜样作用,让更多的家庭加入其中。三、四年级学生自己准备“采蜜”本,每天摘抄一定数量的好词佳句。五、六年级则提高要求,除了摘抄好词好段,还要求他们对精彩语段进行赏析。学生每天摘抄、赏析,利用早读进行小组交流,语文课前5分钟再全班分享。学生在摘抄、赏析、分享中逐渐积累了语料,形成了语感,习得了语理,学会了表达。
每年寒暑假,我们学校会专门印发阅读记录卡,以及配套的家长监督卡。开学初,每班评选出10名“寒(暑)期阅读之星”和5名“亲子阅读之星”,并举行隆重的颁奖仪式。这一举措将平时教学中阅读积累习惯的培训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学会合理规划假期的时间,得到了家长的支持与配合。
2.素材积累。很多学生因为缺少写作素材,导致写作困难。因此,我们可以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入学仪式、成长仪式、春季野炊、立夏斗蛋、“六一”会演、端午包粽、重阳敬老、跳蚤书市、春节送春联等,帮助学生发掘、积累素材。
农村学校,应当充分利用农村资源。我们学校每学期都要举办一次属于农村学生的特殊“劳动节”—— 除草、种菜、插秧……学生样样都干。我们还在校园里开辟了种植园,每个班分得一块属于他们的小田地,学生亲自参与种植、管理、收获。这些难忘的劳动经历,既锻炼了学生的生活能力,又为他们的写作积累了珍貴的素材。
身为语文老师,我们还应当捕捉生活中的偶发事件:突如其来的狂风暴雨、运动会上不慎摔倒、科学课上的一次小实验等,这些都能为学生的习作素材库添砖加瓦。
量变才能产生质变。习作能力的提升,离不开扎实有效的训练,学生只有在练笔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学会写作。
1.微型写作。微型写作有课文片段仿写、课外阅读片段仿写,还有专题片段练习,比如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这样的训练方式用时短、针对性强、效果好。
我们还尝试将教材中的单元习作拆分为小作文,结合命题和教学目标,进行短小的、具有针对性的、集中的技法训练。例如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习作“我的乐园”,在学生确定好自己的乐园后,可以把这次习作拆分为三个训练点:其一,写乐园的样子,引导学生抓住乐园里的景物,从颜色、形状、气味等不同的角度,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进行描写;其二,写自己喜欢在乐园里干些什么,引导学生回忆事情的过程,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写具体、写生动;其三,对乐园带给自己的快乐进行放大描写,尤其要写出自己快乐的感觉,这是最重要的一步。这样,将一次单元习作拆解成多次短小的练习,练得集中且纯粹,也能实现学生习作质量的快速提升。
2.限时作文。针对学生思维慢,考试经常来不及完成习作这一难题,学校每个月都会举行一次限时习作比赛。这一举措大大提高了学生即时审题和习作的能力。
3.日记撰写。新课标“表达与交流”第二学段要求“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第三学段要求“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所以从低年级开始,我们就要求学生准备一本日记本,养成每天记日记的习惯——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不拘形式,没有过多条条框框的要求。这样坚持下来,成为习惯,对于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和习作素材的积累相当有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充分感受习作的乐趣,获得成就感,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因此,我们学校为学生搭建了多种展示优秀习作的平台。
1.设置广播台佳作栏目。每周五中午,学校安排30分钟的“花小之声”广播台。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学生进行“一周要闻”“好书推荐”“佳作欣赏”“为你点赞”等栏目的广播。让全校师生欣赏到自己的习作,成了很多学生认真写作的巨大动力。
2.开辟校报习作版面。20年前,我校的老校长就和同事们一起创建了“花小文学社”,不久,带着油墨芬芳的校报《芳草地》诞生了。近年来,学校开设了高、低两个学段的“文学社团”,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为热爱写作的学生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成长机会,学生也以自己的习作能刊登在校报上为荣。
3.定期推出习作美篇。身处网络时代,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发挥网络的优势。学校定期将学生的优秀习作在班级群、朋友圈进行推送。利用网络推送的作品便于保存,有利于学生相互阅读、学习、借鉴,扩大了学习空间,引导更多学生参与习作训练。
4.积极组织参赛投稿。对于学生习作中的精品,教师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的比赛,向各个报刊积极投稿,以此激发学生更大的写作热情。※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下原镇花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