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秀丽
小学语文主题性综合实践活动是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丰富的综合实践活动,从单一的课堂,走向多元、开放的社会生活和美好的大自然,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感悟体验等多元化学习。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应体现语文学科的特性,重点突出以下几点:
1.充分挖掘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中的阅读、说话和写作的素材。
2.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观察和思考,学会选择恰当的方式表达,了解和熟悉说明文、诗歌、应用文等文体。
3.引导学生进行主题性的文本和网络阅读,丰富知识、拓宽视野、积累语言。
4.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语言表达的条理性、规范性、正确性、流畅性。
5.尽可能地与文本教学相结合,做到课内的方法传授、语言积累与课外的能力培养相得益彰。
6.重视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的习惯养成教育,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以利于其形成善于合作、主动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的是学生的亲身经历和直接体验。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注意:一是重视活动的可操作性,活动的设计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符合学生所处环境的实际情况;二是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动手操作、体验、探究的时间,小组有足够的研讨、交流的时间,以及有足够的汇报、展示、交流的时间;三是突出过程的完整性,教师要转变观念、转换角色,由学生学习活动的“主宰者、控制者”变为学生学习、实践活动的“指导者、参与者”,要敢于放手,还学生一片自由的天地。
凡是学生可以做到的事情,教师决不越俎代庖,要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实践过程。
(一)预设性主题系列活动的具体内容
(二)生成性主题实践活动的开发
语文主题性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开发是这一课程得以实施的关键。除了上述列表中预设性的主题活动外,还可以有许多生成性的主题活动。主题活动的开发以学生为主体,指向学生个性的健康和谐发展。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具有鲜活生命力的活动主题,开发出贴近生活的课程。
1.主题活动开发遵循的基本原则。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贴近学生的经验,贴近社会现实。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能力,在主题的确定、活动的设计、过程的实施等环节中充分重视学生的自主性,既要大胆放手,又要耐心引导,让学生充分体会自身在活动中的价值。紧紧依托社区资源,尽可能考虑交通方便、设施设备良好、自然资源丰富、人力资源充足等因素,让实践活动产生实效。
2.主题活动开发的主要线索。一是基于自然社会环境的主题性实践活动,二是基于语文教材拓展延伸的主题性实践活动,三是基于学生学习生活的主题性实践活动。
3.主题性活动开发的方法。“范例引路”:在课程开发的动员阶段,教师以典型的事例、有价值的主题、成功的实践案例等,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指导确定研究主题。“选题推荐”:在学生提出选题后,选择有推荐价值的主题向学生做介绍。“随机点拨”:组织学生对活动主题、内容、方案进行讨论交流时,教师及时地进行引导和点拨。“借题发挥”:在学生有了初步的思考后,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主题内容,进行拓展思路或纠正偏差的指导。
(三)活动的时间安排
1.每个学期安排两至三个语文主题性综合实践活动,每个语文主题性综合实践活动安排时间为一个月左右。
2.每周安排课内指导或交流活动两至三次,可在班队会、晨(午)会、拓展型活动课等时间进行;学生课外实践活动可根据需要,利用课余时间或双休日进行。
3.语文主题性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可根据需要灵活安排时间,采用弹性课时,做到集中使用和分散使用相结合。
1.如下表所示,这是语文主题性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程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除了总体评价一般安排在最后外,其余评价应当贯穿综合实践活动的始终。
2.“活动设计和活动准备”两个板块,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制订活动计划,自主确定活动内容、开展形式和安排的进程等。
3.“活动过程”包含着“活动导入、活动指导”等环节。教师对学生难于解决的问题或可能碰到的困难要适时加以引导,使活动顺利、有效地开展。
4.“活动交流”在语文主题性综合实践活动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教师在交流反馈中,除了做进一步的指导外,还要引导学生自主解决碰到的问题、调整活动方式等。
5.“活动评价”要以学生自我評价为主,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教师通过评价对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方式、行为等进行积极的引导。※
(作者单位:上海市崇明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