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蜡梅独爱与冰雪同行,桃花遇见春风方露出笑靥。每朵花在芬芳的路上,都有自己独特的绽放。
语文教材也似文学百花园,花树形象不同,花朵姿态各异。小说与故事不同,童话与寓言有别,散文与散文诗也不一样。
解析教材,备课、上课,若缺失文体意识,不明文体特色,如同航船无舵,在水面兜兜转转,没有方向。
二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解读小说,关注人物命运,了解人情世态是关键。弄清小说中人物在什么样的生活环境中做些什么,怎么做,内心又怎么想的,还要重点分析人物的生活细节。
分析散文,首先寻觅串联起不同内容的那根情感或思想线索。只有抓住文章情感或思想的线索,方能细细品味文章的情感色彩,慢慢领悟作者的发现。发现,是指作者从具体实物写起,然后引申出一种见解,一个道理,并为读者所承认、信服,这便是作者的“发现”。
阅读故事,重在弄清楚故事的起因、经过、结局。还要从故事中“跳”出来,想一想故事中蕴含的道理和主人公的精神品质。
诵读诗歌,要明白诗人如何把不相关的事物,通过富有跳跃感的想象串联起来,情景交融,形成一种意境。意境,是指诗人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一种新的境界和情调。读诗要想象诗的意境,享受意境之美。
散文诗语言简洁,篇幅短小,品读时要知道它的文体特色:散文诗将形象、想象与哲理融为一体,在具体描写中,采用诗歌的复沓形式,层层递进,一咏三叹,韵味悠长。
童話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拟人,就是通常说的“人格化”手法。阅读童话,读者可以在“好玩”“好看”的故事中,领悟童话所蕴含的生活启示和道理。寓言的许多要素与童话相似,只是寓言故事更精短。
夏丏尊先生说:“文学的力量由具象、情绪和作者的敏感而来;文学的力量,其性质是感染的,不是强迫的;文学作品对于读者发生力量,要以共鸣作用为条件。”记住这段话,能支撑你对文学作品的认知,帮你解析不同文体的课文,备课、上课少走些弯路。
三
文学作品转身变成教材;教材调头却不能当作课程目标。
教材是教学任务的载体。就像园丁认识花草,司机、船长知道自己的车、船一样,教师只有了解文体,方能用好教材。
陈先云先生说:“文体意识淡薄,是小学语文教学一个突出的问题。”教师不可缺失文体意识,忽略对任务载体特色的把握。对文学作品无差别地解析,用一样的模式去备课、上课,抓不住文体特点,这样教学必定事倍功半,使“减负提质”变成一句空话。
四
把桃花交给春天,春天才会蜂飞蝶舞,生机盎然。
十二册小学语文教材,选入了很多篇散文诗。比如,《雨点儿》《阳光》《四个太阳》《彩虹》《荷叶圆圆》《找春天》《秋天的雨》《花的学校》《白鹭》《花之歌》《匆匆》……这些都是适合小学生阅读的散文诗,能让小学生记住散文诗人:郭沫若、金波、朱自清、泰戈尔、纪伯伦……
遗憾的是,翻开很多教学参考书,“教材解析”栏目对散文诗文体极少确认,往往将“穿着散文外衣的诗”归入抒情散文,文学界也一直有这样不确定的论述。多年来,教育教学报刊鲜有论说散文诗文体教学的文章和课例。散文诗似乎已被纳进散文的大箩筐里。
教材编选散文诗,编者意图很明显。散文诗里有鲜明的语文要素,有奇妙的想象,有音乐的节奏,有对生活的启迪,有核心素养美好的养分,有孩子喜爱的童心童趣。
没有绽放,何来精彩?
教师需要有文体意识,需要关注散文诗,需要发挥它独特的教学魅力,让备课笔记的文字里添上一片新绿,散发一股花香。※
(杨清生,语文教学专家、儿童文学作家、江苏省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理论研究室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