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主体性视角下《女娲补天》英译本对比分析

2023-05-31 04:07胡子月冉玉体
今古文创 2023年13期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对比分析

胡子月 冉玉体

【摘要】 译者主体性是进行翻译研究时值得关注的切入点,不同译者的主观选择使得原文呈现出不同的翻译效果。本文从译者主体性视角入手,对丁往道和约翰·梅杰两位译者的《女娲补天》英译本进行研究,分析译者主体性在原文理解、翻译策略方法两个方面的具体体现。通过对比两个版本的异同,为后续其他中国文化典籍的英译本研究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女娲补天;对比分析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13-0116-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13.037

一、引言

神话是人类童年幻想的文明表达,中国神话故事英译对于向外部世界传递中国先民远古哲思、研究中华文明起源、促进文化交流与碰撞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翻译家,丁往道先生翻译的《女娲补天》备受学界肯定。而对于外文译者而言,直到2010年,才在美国专家约翰·梅杰及其他翻译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推出了第一本英文全译本The Huainanzi,且其海外发行、读者接受程度等情况较好。(丁立福,2019:4)因其代表性,本文选择丁、梅两译本进行比较研究,以探究译者主体性对其产生的影响。

二、译者主体性

译者主体性是指译者在尊重原文的前提下,为达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过程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能动性、受动性和为我性是译者主体性的主要特征。受动性指译者翻译时要尊重原文,不能随心所欲进行翻译。能动性是指在尊重原文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为我性指的是主观能动性发挥的方向性和目的性。(查明建,田雨,2003:22)本文将通过《女娲补天》英译本的对比,从原文理解、翻译策略与方法两个方面对译者主体性进行分析。

三、《女娲补天》英译本实例对比分析

(一)对原文的理解

理解原文是进行翻译的第一步,然而受到自身所处时代、知识储备、文化教育背景等因素的影响,不同译者对于原文的理解会有不同,进而在译文中体现出其译者主体性。本文通过具有代表性的实例,从词汇选择、句子理解、文化理解三方面对《女娲补天》不同译本进行分析。

1.词汇的选择

例(1)

原文: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

丁译:

Then Nuwa melted rocks of five colors and used them to mend the cracks in the sky.

梅译:

Thereupon Nüwa, smelted together five-colored stones in order to patch up the azure sky.

在这一例中,“炼”和“补”两位译者分别选择了不同的词汇进行表达。对于“炼”,丁译本中的melt 通常指任何固体的熔化过程,而梅译本中的smelt更多指的是金属的熔炼。对于“补”,丁译本选用mend一词,侧重于用针线对开裂之处进行缝补。梅译本使用patch一词,更倾向于“为天空打补丁将其修复”之意。对于“苍天”,丁往道先生译为the sky, 约翰·梅杰先生译为the azure sky, azure指的是天青色,即将“苍”字也译了出来。两译本虽有不同,但都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进行翻译,体现了译者主体性中的受动性。而译者选择不同的词汇进行表达,又体现出其能动性。

例(2)

原文:

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

丁译:

A great fire raged and could not die out; a fierce flood raced about and could not be checked.

梅译:

Fires blazed out of control and could not be extinguished; water flooded in great expanses and would not recede.

在这一例中,“爁焱”指大火燃烧,“浩洋”指大水泛滥。丁译本中rage指突然而猛烈发作的暴怒,race用作不及物动词指的是全速前进。用rage形容大火熊熊燃烧的状态,用race形容洪水泛滥的状态,显然是采用了拟人手法,更具画面感,让读者感受到当时环境的恶劣,进而衬托出女娲功绩之伟大。梅译本中blaze out of control指火焰猛烈喷发,难以控制,flood in great expanses指洪水泛滥成灾,这些词汇几乎没有感情色彩。相比之下,丁译本更侧重于生动性,而梅译本更加强调情况的客观性。对于同样的词汇,不同的译者因其想达到的翻译效果不同而选择不同的英文词汇,体现了译者主体性中的为我性。

例(3)

原文:

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

丁译:

Savage beasts devoured innocent people; vicious birds preyed on the weak and old.

梅译:

Ferocious animals ate blameless people; predatory birds snatched the elderly and the weak.

在这一例中,“颛民”指善良的人民,“鸷鸟”指凶猛的鸟,“食”即“吃”,“攫”指用爪取物。两译本进行对比,savavge意为“野蛮的残酷的”,侧重于未经开化,粗鲁野蛮。Ferocious更强调凶猛和残忍之意。beast 指野兽,而anminal则所指范围更大,即区别于植物和矿物的动物总称。丁译本中savage 譯出了原文中的“猛”,beasts译出了原文中的“兽”。梅译本中虽然没有“兽”的直接体现,但“残忍的动物”也完全能够传达“猛兽”之意。对于“食”的翻译,丁译本中的devour相较于梅译本中的eat,强调狼吞虎咽地吃,更能体现出猛兽的残暴和人民所遭受的巨大痛苦。两译本中innocent 和blameless都指无罪的、清白的,含义相近又有些许不同。innocent含有“无辜”之意,老百姓没有做错任何事情却难逃被野兽吃掉的悲惨命运,可见世间毫无正义可言,亟须女娲拯救百姓于水火;blameless含有“无可责备、无可非议”之意,倾向于针对某件事情来说当事人不应该受到责备。对于“鸷鸟”的翻译,丁译本中vicious指邪恶的、狠毒的,梅译本中的predatory指食肉的。丁译本中vicious birds强调鸟的凶残,与前文“猛兽”相呼应。梅译本中predatory birds强调是食肉性鸟类,自然顺承后文“攫老弱”的句子逻辑。对于“攫”的翻译,丁先生概括性地译为“捕食”prey on,并未强调其动作。约翰·梅杰先生将其译为“抓取”snatch,直接描绘出了“用爪取物”的动作。对于“老弱”的翻译,二者都采用了定冠词加形容词的类似表达,只是old只强调年龄大,而elderly包含有对老人的尊重意味。中存在大量一词多义和多词一义的情况,不同译者对原文和译入语词汇的感知和理解程度不同,就造成了译文的不同,同样体现了译者的能动性。

2.句子的理解

例(4)

原文:

天不兼覆,地不周载。

丁译:

The sky could not cover all the things under it nor could the earth carry all the things on it.

梅译:

Heaven did not completely cover the earth, earth did not hold up heaven all the way around its circumference.

在这一例中,丁译本中理解“天”所不能“覆”的是天下万物,“地”所不能“载”的是地上万物,天之下地之上正是万物生存的空间,体现出中国传统宇宙观。将“周”译为all, 表达全部、周全之意。梅译本中将原文句子理解为“天”不能覆盖“地”,“地”不能支撑“天”,且将“周”理解为地的圆周,与丁译本的理解存在很大不同。丁译本体现了中国传统宇宙观,梅译本体现了非中文母语译者对于中国“天”与“地”的理解。受限于原文却又有自己的理解方式,这便是译者主体性中受动性和能动性在句子翻译层面的体现。

3.文化的理解

例(5)

原文:

四极废,九州裂。

丁译:

The four conors of the sky collapsed and the world with its nine regins split open.

梅译:

The four pillars were broken; the nine provinces were in tatters.

在这一例中,涉及中国古代文化中“天圆地方”这一理念。在还未意识到我们生存在地球之上,而天空其实是浩瀚宇宙之时,古人认为,地为方形,天为圆形,地之四角之上的四根巨大柱子支撑着天空。丁译本中the four conors of the sky指的是天被四根柱子支撑起来的四角,collapse即崩塌,天的四角塌陷,即四柱折断。译文不仅紧贴原文,而且形象地勾勒出中国古代先民心中天地之间的空间结构。梅译本中the four pillars意为四根柱子,对原文进行直译,但the four pillars并未揭示出 “四极”与“天”和 “地”之间的关系。这便体现出文化背景对译者主体性的影响。“九州”指古代中国划分为九州。但在古代先民还未看到外部世界之时,“中国”实际指的是整个世界,因此丁译本the world with its nine regions准确传达了原文含义。梅译本中the nine provinces将“九州”理解为九个省份,仍限定在“中国”范围内。如同汉语读者在读西方神话故事时,会想象故事发生在西方世界而没有覆盖中国,自然也就不会把西方世界理解为整个世界。对于“裂”的翻译,丁往道先生采用with复合结构,split 含有裂开、切断之意,能够让读者想象出天崩地裂的灾难场景。约翰·梅杰先生则是使用了介词短语in tatters, 多形容衣服破破烂烂或人衣衫褴褛,也可形容抽象事物,如事业、名誉、计划等的毁坏,此处形容九州的混乱状况。 由此可见,不同的文化背景也会影响译者对原文的理解,从而形成不同的譯文,也正体现了译者的能动性。

(二)翻译的策略与方法

除了对原文的理解不同,由于译者主体性,不同的译者也可能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与方法,从而呈现出不同的译文。

1.归化与异化

归化法是“把原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而异化法则是“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景”。(Venuti,1995:20)文中对于“女娲”的翻译,丁译本和梅译本都采取了异化的翻译策略,分别译为Nuwa和Nüwa。作为中国古代神话中极为重要的代表人物,女娲有补天造人之能,承载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意义。“女娲”与西方“上帝”的形象有相似之处但更多的是不同,因此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更能保留中国古代神话的特色,有助于译入语读者了解中华文化。对于“杀黑龙以济冀州”的翻译,丁译本为She killed the black deagon to save the people of Jizhou,梅译本为Killed the black dragon to provide relief for Ji province。“冀州”为中国古代九州之一,与上文“四极废,九州裂”相呼应。丁译本将“冀州”作为地名进行英译,侧重于“异化”。梅译将冀州译为Ji province,与其上文the nine provinces相呼应,侧重于“归化”。由此可见,翻译策略不同,最终的译文也就不同,这同样是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体现。

2.直译与意译

例(6)

原文:

考其功烈,上际九天,下契黄垆。

丁译:

Nuwas deeds benefited the heavens above and the earth below.

梅译:

Examining into these glorious achievements, we find that they reach up to the ninefold Heaven; they extend down to the Yellow Clods.

在这一例中,“九天”指古人认为天有九重,“黄垆”指的是黄泉下的黑土。丁译本采用了意译的翻译方法,“九天”和“黄垆”分别用天heaven和地earth来表示。梅译本采用了直译的翻译方法,“九天”译为the ninefold Heaven,“黄垆”译为the Yellow Clods。丁译本侧重于原文整体内涵的传达,即女娲的功业福泽天地,简洁明了;梅译本则更加具体,注重对原文中意象的描述,更能让读者想象出“九天”与“黄垆”的形象。不同翻译方法的采取体现了译者主体性中的能动性和为我性。

四、结论

由以上例证可知,不同译者在受到原文客观条件制约的前提下,仍然会由于其能动性和为我性,在原文理解、翻译策略与方法方面进行不同的选择,进而形成不同的译文。因此,译者主体性是在进行翻译研究时应该予以充分关注的重要因素。中国文化典籍内涵之丰富从《女娲补天》神话故事中可见一斑。而在研究典籍英译的过程中,译者主体性或许能为学者品鉴不同版本的译文提供新的思路。希望本文能够为后续其他中国文化典籍的英译研究提供一定借鉴。

参考文献:

[1]丁立福.论中国典籍译介之“门槛”——以《淮南子》英译为例[J].北京社会科学,2019,(6):4-14.

[2]查明建,田雨.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J].中国翻译,2003,(1):19-24.

[3]L.Venuti.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M].London & New York:Routledge,1995.

作者简介:

胡子月,女,汉族,河北怀来人,河南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冉玉体,女,汉族,河南温县人,河南理工大学教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和翻译。

猜你喜欢
译者主体性对比分析
特定历史语境下外籍译者群译者主体性研究
从译者主体性看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翻译试题
戴·赫·劳伦斯《菊馨》三个版本对比分析
从译者主体性解读曾朴的翻译思想
成渝经济区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比较研究
目的论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
基于数据库的唐诗宋词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