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德正
摘 要:多年来河北省基础教育改革取得显著效果,但是仍然有一些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择校是现阶段河北省乃至我国基础教育面临的重要热点问题之一,影响教育均衡发展,引发社会问题。基础教育改革既要扭住基础教育结构性改革,又要注重加强对高校和就业政策方面的需求侧改革与管理,减轻基础教育的升学压力、缓解家长和学生对未来的就业焦虑,有助于河北省完成基础教育改革,顺利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关键词:需求侧;供给侧;基础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3)09-0008-05
2001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该决定明确指出基础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并强调把基础教育摆在优先地位并作为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切实予以保障。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以及教育部接连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的指导基础教育改革的文件。
多年来,河北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积极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教育部的教育改革方针和教育政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取得了显著的改革效果,但是仍然有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一、现阶段河北省基础教育改革存在的一些困难
择校是现阶段河北省乃至我国基础教育面临的重要热点问题之一,也是一系列热点问题的导火索。
择校对教育均衡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一些重点学校为了在择校生中招收优质生源,暗中组织考试进行掐尖招生。掐尖招生使一部分区域优质生源流失,使学校之间、区域之间的差距拉大,也是县中塌陷等问题产生的原因之一。城区内部分优质公办学校迎合家长择校心理,利用优质教育资源举办民办学校,使学生的受教育成本大幅提高的同时,降低了其公办部分的教育资源质量,影响了教育公平。
择校也产生了一些社会问题。一些人利用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夸大重点学校的优势,炒作学区房;还有一些人向家长贩卖焦虑,鼓动家长给学生报天价辅导班;甚至有一些人利用家长择校的迫切心理,收取大额现金进行诈骗。
家长投入大量时间和财力为孩子择校涉及很多心理学和社会学因素,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社会环境造成的家庭焦虑。激烈的社会竞争造成的就业难,以及不同学校、不同区域显而易见的教育资源差距和学生成长差异衍生的优质学校入学难,使家长或孩子对今后的成长道路以及未来的生活忧心忡忡,希望通过金钱或社会关系争取更好的学习环境,从而走上自己向往的人生道路。
二、优化需求侧管理以推进河北省基础教育改革
基础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承担着为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输送优质生源、为社会培育合格劳动者的重要任务,处于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就业市场的供给侧。通常的基础教育改革措施主要是从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调整基础教育的内部结构,矫正扭曲的配置要素,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為需求侧输送优质资源,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改革要双向互通,既要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又要注重加强需求侧的改革与管理,特别是在教育领域,大部分情况下只能是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教育培养什么人才,而不能教育培养了特殊人才从而去引领社会需求,即只能由需求牵引供给,很难由供给创造需求。因此,从需求侧入手探索基础教育改革的有效策略,对解决基础教育改革的瓶颈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优化普通高校招生录取方式
河北省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工作由河北省教育考试院与高校合作完成。每年考试院会将经省教育厅和教育部审核的招生计划按照统一格式进行编排、汇总,再由高校核对、确认后统一公布。高考成绩公布后,考生在省考试院志愿填报系统填报志愿,省考试院将分数线上未录取的有志愿考生,结合高校要求和调档比例从高分到低分遵循考生志愿顺序依次投档,由高校择优录取。在投档过程中,所有的招生计划均在全省考生中由高分到低分排序,不设区域差别。
跨区域择校是择校热的突出表现,尤其是高中阶段的跨区域择校尤为明显。学生为了考上理想大学,不惜重金争相涌入高考成绩优异的学校和地区,高考成绩较好的学校也主动跨区域掐尖招生以获得更加优异的成绩。这不但造成了流出区的优质生源短缺高考成绩每况愈下,也挤占了流入区的优质教育资源,加剧了优质教育资源的紧张,增加了家长经济负担,严重影响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
为了解决跨区域择校和学校跨区域掐尖招生问题,当前我们的做法更多是从基础教育本身入手,采用行政命令形式,禁止学生跨区域流动。但是面对考试成绩的较大差异,许多学生或家长选择了借读或者提前迁移户口或转移学籍等方式,因此跨区域招生行为虽然有所下降,但是仍然较为严重。
从需求侧管理角度解决跨区域择校问题,可以首先尝试以招生人数较多的本省高校为切入点,拿出一定比例的招生计划按各市域人口数或当年高考人数分配招生计划。例如,某重点高校在河北省计划录取物理科目组合本科批2600人,可以拿出1300个招生名额在省内各市域进行分配,在市域内结合高校要求从高分到低分遵循考生志愿顺序依次投档,剩余招生计划仍然按传统方式进行录取。这样一来家长认识到扎堆择校有可能会因竞争激烈最终无法被理想高校录取而放弃择校,高校剩余招生计划在全省招收,其生源质量也得到了基本保障。择校热得到缓解、各区域相对均衡后,可将该做法加以推广,以更好解决跨区域择校问题。
(二)以高质量就业促进优质普通高校建设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显示,截止2020年11月1日零时,我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共计约14.12亿人,河北省人口数约为7461万人,在31个省级行政单位中排第6位。教育部官方公布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5月31日,全国(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759所,包括本科院校1270所和高职(专科)院校1489所。河北省共有普通高等学校124所,排名第8位;拥有本科院校61所,排名第7位;拥有高职(专科)院校63所排名第8位。我国大陆省级行政区人口数和高等学校数如表中所示: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从人口数量和院校数量角度来分析,河北省高等学校数量虽然不占优势,但也不处于劣势。但是河北省缺乏高质量高等学校确是不争的事实,无论是过去的“211”、“985”工程建设,还是现在的“双一流”高校建设,河北省都处于落后位置。
省内重点高校在区域内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其在本省的招生计划也远高于省外高校,所以办好省内重点高校对于缓解家长焦虑、促进基础教育改革有着重要作用。从需求侧角度分析,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对办好高校有较大的积极作用。
1.多梯度招收定向委培生。一方面,省内高校需要为省内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一是省内高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等方面应重点考虑本省社会发展和产业需求,主动承担起为本省发展培育人才的重要使命。例如公费师范生和免费医学定向生的培育为我省教育、医疗事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二是省内高校毕业生就业时更倾向于留在省内工作。学生在高校所在地度过了四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学习和生活,处于地缘优势,学生在就业时也更倾向于或便于在学校所在地就业。因此省内,特别是高校所在地的定向委培计划,对学生有着较强的吸引力。
另一方面,高校发展也需要社会力量的帮助。现阶段河北省招收的定向委培生主要是非热门岗位,虽然吸引了一部分有志学子报考,但是无法获取广大考生的关注。因此,河北省内的企业或单位,特别是优质企业和单位以及重点城市的企业和单位,可以拿出一部分岗位,包括一定比例的热门岗位,联合省内重点高校或当地重点高校,进行定向委托培养。逐步在省内高校形成覆盖城市、农村,涉及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的多层次的定向委托培养和联合培养队伍,提升省内重点高校对省内优秀学子的吸引力,有效提高省内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逐步提升省内重点高校的竞争力。高校办学质量的提升也可以为地方发展提供更多的人才支持、决策服务和科技成果转化。
2.加大对省内高校的就业政策支持。河北省及各市实施的人才引进计划以及某些大型企业招聘设置的条件,一般都要求“博士学位研究生”“国内一流大学或一流学科毕业生”“世界排名前500名国(境)外院校本科及以上毕业生”等。现阶段河北省省属双一流院校较少,这些条件就使得省属院校毕业的本科生在就业中处于劣势地位。
其实,无论从高考录取分数、学生培养质量还是从就业后取得的工作业绩来看,许多河北省省属重点高校的学生要优于某些“双一流”院校的学生。省内重点院校在就业市场的不利地位一方面降低了省内院校对优秀学生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双一流”院校在求职中明显的“光环效应”也使得家长和学生对名校趋之若鹜,使得基础教育阶段“内卷”趋势严重。
家长或学生为升学焦虑进而产生“择校热”“培训热”“辅导热”等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为孩子毕业后的就业担忧,招生人数较多的本省高校蓬勃发展、求职中竞争力提升,有助于学生毕业后找到好工作,家长和学生的焦虑心理可以得到适当缓解,有助于化解一部分基础教育改革中存在的矛盾。因此,河北省可以从省内就业市场入手,在企事业单位招聘过程中给予本省重点高校与“双一流”高校同样的待遇,甚至对本省的一般高校学生就业也给予一定政策倾斜,以促进本省高等教育的发展,促进基础教育改革顺利进行。
(三)切实办好中等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国家开办职业教育学校的目的是为了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帮助学生具备从事意向工作所需要的职业道德、专业知识、科学文化知识和从业技术技能等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但是社会层面对职业教育并不了解,加上现阶段职业教育学校的录取分数线和入学门槛相对较低,不少家长和学生误认为职业教育就是为了分流“差生”而开办的,“技校”毕业和辍学回家是同等概念,因此家长想方设法让孩子接受普通教育而不考虑孩子特点和兴趣去尝试职业教育。
1.让人们了解职业教育。首先,在学前教育和整个义务教育阶段要通过劳动教育让学生树立劳动光荣的意识,让学生愿意通过诚实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实现人生梦想。其次,在初中教育阶段,学校一方面要破除唯分数论,坚持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另一方面要通过家长会、发放资料、劳动实践等形式让学生和家长真正了解职业教育,消除学生和家长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和抵触心理。
2.拓宽中等職业教育提升路径、提高育人质量。一方面省内要尽快落实职业教育法的规定。鼓励河北省内具备条件的普通高等学校尽快设置本科职业教育,积极推进满足要求的专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本科职业教育专业,并且按照法律规定采用单独考试或者其他方式招收一部分职业学校毕业生,让职业教育学生与普通教育学生一样拥有提升学历的顺畅通道。另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职业教育学校教学过程和就业情况的监管。建立一套与普通高中类似的教研指导和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对中职学校进行教学指导和教学质量评价考核。
3.拓展中等职业教育就业渠道、提升就业质量。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坚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路线,精准培育更加符合企业和市场需要的人才。中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工作,一方面要培育高质量产教融合示范校。可以由政府或教育行政部门牵头引入高质量企业与本地教学质量较好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进行强强联合,打造职业教育响亮的名片。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校企合作企业的筛选和审核,防止一部分市场竞争力不足、技术落后、用工紧缺的企业以招工为目的企业与学校开展合作,双方的合作无法将产业技术与教学过程密切结合,形成相互支持和促进的状态,致使学生毕业后在就业市场竞争力不足。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加强需求侧管理引导供给侧改革,可以实现改革的双向互通和有的放矢。减轻基础教育的升学压力、缓解家长和学生对未来的就业焦虑,他们在基础教育阶段才能够游刃有余,有助于顺利完成国家部署的基础教育“双减”工作、教育评价改革工作、深化学前教育改革等一些列基础教育改革工作;学校才能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