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劳动教育政策证成的实践化路径审视

2023-05-30 12:21田振华
关键词:政策执行五育并举

田振华

摘 要:新劳动教育政策的颁布是实现五育并举的重要举措。以公共政策规划分析框架为立论依据,以访谈法为基本研究方法,以类属分析为资料分析方法,从政策目标确定、政策方案设计、政策方案決策、政策方案可行性论证、政策合法性确立五个维度分析我国劳动教育政策从合理性存在到合法性确立的规划过程。发现劳动教育政策目标确立是一种基于实际情况的综合性判断,劳动教育政策方案设计是一种基于问题解决的科学性理解,劳动教育政策方案决策是一种基于历史、现实与未来的前瞻性把握,劳动教育政策方案的可行性论证是一种基于目标实现的重要性实践,劳动教育政策方案的合法性确立是一种基于政策执行依据的重要性倾向,这为推进五育并举和劳动教育政策执行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实践借鉴。

关键词:五育并举;劳动教育政策;政策规划;政策执行

中图分类号:G40-0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9684(2023)03-0107-08

当前,政策规划已经摆脱了过去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单一模式,走向了一种多元互动的政策路径,迈进了第三代政策证成模式。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正式确立了劳动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五育并举,其至高的颁布机构昭示着政策本身的权威性,这也是影响政策执行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正如有研究者所认为的一样,“长期以来,政策规划与政策执行的关联性一直被忽略,以至于出现了规划与执行之间的迷失连锁”[1]79,研究者要多关注政策规划的过程和路径,将政策规划、政策执行、政策评估联系起来,共同推进政策执行。在现实中,实践者更多关注政策执行阶段,而相对忽略政策规划过程,导致政策价值链的断裂,甚至政策执行最终失真或失败。面对这种理论倡导和现实割裂之间的矛盾,政策执行理论认为,必须关注政策规划的实践过程,为政策有效执行、达成预期效果提供支持和保障,为五育并举提供依据和思路。

就理论研究的量而言,以“劳动教育政策”为关键词,以中国知网(CNKI)为检索工具和整体范畴,截至2022年12月20日共有相关研究72条。其中,发表在CSSCI、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上的仅有18条,整体研究数量和高质量的研究较少。就研究内容而言,主要集中在“劳动教育政策的历史变迁与反思”[2]、“劳动教育政策的经验与展望”[3]、“劳动教育政策的时代内涵与实践路径”[4]、“劳动教育政策的改进策略”[5]、“劳动教育政策的价值选择”[6]等对政策历史的宏观分析和路径解读上,而对于政策如何形成、形成过程中经历过那些取舍、对后期政策执行会产生哪些可能性的影响等的研究涉及较少。据此,以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政策规划是如何从理论走向实践的、又是如何在多种情况下影响政策执行的为研究切入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一、劳动教育政策规划的分析框架与方法

政策规划是一个科学的活动过程,也是一个需要全面考量社会各方面相关因素的决策过程。一方面,公共政策理论认为,“公共政策问题的提出与认定是整个政策过程的开始,公共政策分析过程中最核心的是政策规划,即狭义上的政策制定。政策规划阶段中的目标设置、过程体系和方法技术等问题直接关系到公共政策问题的有效解决和公共政策产出的质量水平”[7]121。由此表明,政策规划对政策执行及其效果会产生重要影响。另一方面,基于劳动教育政策的公共属性,为全面厘清劳动教育政策规划的实践性路径,本研究以公共政策理论对公共政策规划的基本界定和相关诠释为依据,以公共政策规划分析框架为基本逻辑思路,开展劳动教育政策规划的实践化路径分析,具体包括:“政策目标确定、政策方案设计、政策方案决策、政策方案可行性论证”[7]132以及政策合法化确立五大要素,如图1所示。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是当前最新的关于劳动教育的政策文件,其出台、颁布、决策、发布机构为中共中央国务院,牵头单位为教育部教材局,参与起草的单位有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等相关单位。为此,经过前期的协调,访谈了制定劳动教育政策的具体参与者,详细了解了劳动教育政策的规划过程,如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有哪些价值考量、做了哪些利益取舍、有哪些政策资源的给予、如何与下级组织进行互动以及如何评估政策环境等内容,在此基础上分析劳动教育政策规划的实践性路径。具体而言,本研究采用访谈法来收集研究资料,以公共政策理论中对政策规划有重要影响的政策背景、政策目的、政策预期、政策妥协、政策资源、政策流转、政策环境等要素为基础制定访谈提纲,以政策制定参与者为访谈对象,搜集、整理访谈资料并以类属分析为资料分析方法开展研究。

二、劳动教育政策规划的实现过程

劳动教育政策是一种公共政策,符合公共政策规划过程的一般性路径。因此,以公共政策规划分析框架为基本维度,展开劳动教育政策规划的实践探索,具有学理上的科学性和实践上的合法性。

(一)考察与论证:劳动教育政策目标的确定

政策规划的“首要步骤是确定政策目标,它不仅是政策方案设计和择优的基础依据,同时也是政策执行的指导方针,更为后期政策评估提供参考标准”[8]162,而要确定政策目标,离不开对政策背景的考察与审视。政策制定者根据政策规划的实际过程指出,国家在制定劳动教育政策之前,会从历史维度、政策维度、育人维度、现实维度等四个方面对劳动教育政策制定的宏观背景进行考量与评判。

首先,就历史性而言,尊崇劳动、热爱劳动一直以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史前时代就有许多歌颂勤劳的传说,诸如后稷、夸父、燧人等的传说故事,近现代我国劳动人民更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实现解放、实现自由而辛勤劳作,坚持斗争,这些无一不在勉励人们要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因此,对劳动的肯定和赞美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重要基础,也是劳动教育地位得以确立、劳动教育政策得以出台的根本所在。

“从历史上来讲,热爱劳动是中华优秀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同时受国际局势的影响,也需要我们‘打好中国底色,传承红色基因。”(政策制定者)

其次,就政策性而言,據不完全统计,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由国家层面颁布的劳动教育相关政策多达43款,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对劳动教育的重视。进入新时代以来,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2019年《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等会议与文件多次传递出“五育并举”的重要思想,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以及2021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修订,在历史上第一次将劳动教育的价值从法的角度做了明确的说明和具体的阐述,这些都进一步巩固了劳动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合法地位。

“出台的背景是往前推,落实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总书记把劳动教育纳入了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同时形成了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育人格局,而且总书记提了‘六个下功夫和‘九个坚持,这都体现了五育并举的思想。”(政策制定者)

再次,就育人性而言,劳动教育在近二十年的中国教育体系中经历了“问题关注周期”现象,其历史悠久且意义重大,但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实践并没有与其重要意义相匹配,只是作为一般性要求提出来,甚至还一度出现理论缺位的现象,其育人的重要意义和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彰显。直至新时代全国教育大会的召开、中共中央政策文件的出台以及教育法的修订,才最终完全确立了劳动教育的重要地位,也再次肯定了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明确了“五育并举”培养时代新人的最终定位。

“从我们以前的育人格局来说,都提的是‘四育,虽然之前也提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但这个要求比较低,没有把劳动教育放在和其他“四育”并列地位。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正式把劳动教育纳入了全面育人体系,和其他四育并列,‘五育并举格局形成。”(政策制定者)

最后,就现实性而言,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发展的持续,文化、价值观等交汇的世界格局开始形成,世界范围内的生活形态和生活结构发生了颠覆性变化,人们对工具和机器的依赖性进一步增强,导致现实生活中出现对劳动以及劳动教育的弱化、淡化现象,更有甚者,出现轻视劳动、轻视劳动者,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长此以往,会影响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和发展,会导致年轻一代对劳动和劳动教育认识的窄化,形成比较扭曲的价值观。基于此,重新强调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和价值性,重新倡导劳动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重新弘扬劳动者的劳动精神,是当前社会整体发展、实现共同富裕、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环节。

“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一个时期以来,在中小学以及青少年中,不同程度存在轻视劳动、不爱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淡化人民群众劳动成果的现象。同时,由于各类环境的影响,特别是现在大部分人是独生子女,我们所形成的传统习惯——亲自动手的传统就丢了。在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一些不良倾向。还有就是担心这一代人成长起来,本身素质会出现片面性。所以,中共中央经过慎重研究决定,把劳动教育纳入全面培养教育体系中。”(政策制定者)

在这样的背景下,政策制定者以现实问题为导向,明确了劳动教育政策的方向,论证了劳动教育政策目标的可行性,系统协调了劳动教育政策目标实现的可能性,最终确定了劳动教育政策的基本定位和政策目标,廓清了劳动教育政策的“目标项和目标值”[7]129。劳动教育总体目标(也称之为政策目的或政策预期)是: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至此,比较系统、完整、清楚的政策目标形成了。

“主要目的是为我们国家培养合格劳动者,这个主要是从育人的角度来讲的,附带的,只要把人培养好,全面的人才能去服务社会,即首先从人的角度讲的。至于说社会、经济的目的,这个是间接的……只有搞清楚了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他人。”(政策制定者)

总之,劳动教育政策目标确定的过程,实质就是扫描当前的社会问题,通过分析、论证确定了当前劳动教育被淡化、弱化的问题,以问题的解决为基本目标,在政府内部形成一系列的关涉劳动教育政策的议程,在这种议程的推动下,发起劳动教育政策的规划与制定。

(二)谋划与构建:劳动教育政策方案的设计

政策方案设计是“在政策目标明确的前提下,探索、拟定和构建实现政策目标的各种可能途径的过程……是政策规划阶段的核心”[7]130。按照政策规划者的理解,我国劳动教育政策的出台经历了政策方案的轮廓构想阶段和细节谋划阶段。劳动教育政策轮廓构想始于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的召开,这次大会基本上为劳动教育政策的出台指明了方向和目标,在此基础上,搭建了劳动教育政策的具体目标、任务、时间、要求等,并尝试构建多个政策方案。

“教育部教材局对外委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牵头,会同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山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以及科研机构,前期做一些劳动教育的比较研究和历史研究,比如课程计划、课程时效、经验等。”(政策制定者)

接着开始进行政策方案的细节谋划,主要目的是将之前形成的劳动教育政策轮廓进行具体化,并从历史、国际、理论、实践等多个维度寻求劳动教育政策实现的具体路径、路线、措施和手段,落实基本的支持体系和保障体系,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组织等内容。政策执行理论认为,政策具体方案设计可以用“5W1H法”[8]167进行概括,即“what” (做什么)、“why” (为什么做)、“who” (谁去做)、“when” (何时做)、“where” (何地做)和“how” (怎么做),这一方法“能够实现硬件措施和工作程序的具体操作”[9]154,实现对劳动教育政策的系统化设计。

“实际上,在此之前,我们国家也出台过一系列关于加强劳动教育的文件,比如教育部等部门2015年联合出台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正式开始起草文件是2018年国庆节之后,教育部教材局牵头组织了一大批专家,贯通普通中小学、职业院校与普通高等学校(大中小学),开始研制具体意见。”(政策制定者)

政策方案的设计涉及多个群体的利益博弈,更是涉及多个政策目标的具体达成。因此,劳动教育政策方案设计不仅仅要关注政策设计的总体性、纲要性、原则性,同时也要关注政策方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以有助于政策问题的解决,方便政策目标的达成。

(三)比较与评估:劳动教育政策方案的决策

如果说政策方案的设计要考虑潜在的群体利益博弈和政策目标达成,那么在政策方案的决策阶段,这种利益博弈和目标达成就成为明确的价值考量和现实选择,即“政策方案的决策是一个比较的过程,决定了最终的政策方案”[7]131。同时,政策方案的决策过程也是一个对政策方案进行评估的过程。就我国出台公共政策的现实来看,决策过程中的价值博弈和目标达成是比较明确的,即很少利益博弈和价值妥协。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各式各类的政策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人民群众所期待和期盼的。就劳动教育政策本身而言,劳动教育不仅仅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也是人民实现当家作主、走向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因此,出台劳动教育政策是符合人民利益的,也代表着人民的心声。

“因为我是全程参与了这个文件的研制工作,从研制文件的成员来看,主要是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也聘请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参与度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广泛的。在整个过程中,基本上没有什么不同意见,因为这是中央精神、国家行为,是将国家意志转化为确定的行动;从各方面的诉求来看,几乎是没有什么不同意见的,大家都感觉加入劳动教育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政策制定者)

虽然劳动教育政策的出台是国家行为、中央精神,体现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不存在或者很少存在利益博弈,但在政策决策阶段,依然需要对政策本身的目标达成做“预测性评估”[8]179,在此基础上进行最优比较和选择。我国劳动教育政策在决策阶段采用了专家会议法、德尔菲法、“投入—产出”分析、时间序列法、回归分析法、趋势外推法等多种方法进行预测性评估,为后期劳动教育政策的执行奠定基础,实现了理论上的可视性预测,有助于劳动教育政策的全面实施。

“我们自2018年以来,组织专家召开多轮研讨性会议,以问卷形式征求了6轮专家意见,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了劳动教育的必要性,并且根据国际国内对劳动教育的研究进行了趋势上发展的研判。”(政策制定者)

(四)预测与研判:劳动教育政策方案的可行性论证

政策方案的可行性论证是政策执行的基本保障,是政策执行之前的最终验证,主要“围绕政策目标,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政策方案实际上是否可行的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政策制定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具有可行性在一定程度上是政策选择的最基本依据”[10]128。根据公共政策执行理论,在劳动教育政策制定过程中,政策资源、政策流转、政策环境是政策持续执行的基本支撑。

“我们也组织了一批专家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相结合,论证了劳动教育政策在政治、经济、行政、法律、技术、社会等方面的可行性,主要是它是否符合一般性要求。”(政策制定者)

就政策资源而言,主要包括劳动教育课程开设的课时、实践场所、师资队伍、经费投入、内容要求等是否能得到保障。政策资源是政策得以执行的主要因素,也是政策得以彻底执行的决定性因素。劳动教育政策在制定过程中,对场所、课时、队伍、经费等进行了充分的前期调研,也进行了比较完整的跟踪预判,全面了解了我国劳动教育的资源体系,这是在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环节。

“在政策制定的中后期,我们通过多次调研活动,了解了目前在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可能面临的问题,老师们主要提到了师资、课时、场地等问题。其中,师资问题是一线老师们最担心的,你想,作为必修课,……本来师资就很困难,以前综合实践活动兼职的教师居多,专职的教师很少,这次又加入了劳动教育,作为国家课程,给当前的学校师资带来了很多困境。”(政策制定者)

就政策流转而言,主要是劳动教育政策如何上传下达的问题,也就是如何在组织领导、体制机制方面使劳动教育政策的传达更加顺畅、快捷、完整、全面。就目前劳动教育政策流转的方式看,中共中央国务院以公开文件的形式颁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直接面对各级政府,要求把劳动教育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切实解决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建立起劳动教育政策的落实机制。

“这是一个公开文件,不用层层下发。像这类文件,直接向社会发布。中央的文件每一个后面都有组织保障,比如团中央、财政部……纳入考核,纳入绩效等之类的,并且还有教育部门在进行监测,是落实到各级各类政府年终绩效考核中去的,如果政府没有做的话是要问责的。”(政策制定者)

就政策环境而言,任何一项政策的制定、执行与终结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处于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中。公共政策理论认为,“一个国家的政策环境可以分为国内政策环境和国际政策环境,国内政策环境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社会环境、政治法律环境、文化环境。国际政策环境表现为三个突出特征,即全球化、信息化、知识化”[7]70,劳动教育政策的出台有其深刻的國际国内环境。就国际环境而言,一是全球化范围不断扩大,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传播持续加快,西方文化与我国文化的冲突、融合加剧;二是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日趋成熟,信息的传播与知识的更替速度、获取途径都发生了颠覆性变化,知识与信息不断断裂、重构。在这种国际环境下,“打好中国底色,传承红色基因”就显得尤其重要,因此,强化劳动教育就显得必然且必须”(政策制定者)。就国内环境而言,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这种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要求经济社会环境走向高质量发展,而这种高质量发展需要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公平公正的法律环境以及尊崇创造、尊崇劳动、尊崇劳动者的文化环境,但当前在国内“青少年中,不同程度存在轻视劳动、不爱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淡化人民群众劳动成果的现象,如果长期以往,会影响下一代的培养和下一代的素质”(政策制定者)。在这样的国内环境下,劳动教育的强化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是必然要求。

(五)认知与认同:劳动教育政策的合法性确立

政策执行理论认为,政策的合法性是政策执行的必要条件。劳动教育政策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在我国一直合理存在,但其地位并未被教育体系、社会体系和家庭体系彻底认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其合法性地位未被确立,导致政策执行过程中,劳动教育落实不够,以至于积弊较多,造成了今天劳动教育被弱化、淡化的问题。因此,解决劳动教育诸多问题的方案之一就是确立其在学校、家庭、社会体系中的合法性地位。公共政策理论对于政策的合法性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就广义而言,“能被公众认可、接受、遵从、推行的政策就是合法化政策,公众认可、接受、遵从、推行政策的过程就是政策合法化的过程”[8]187。而就我国劳动教育政策来看,其长期被大众熟知,长期、间续地合理存在于我国的相关政策文件中,也在一定程度上被大众所认可和接受,“劳动才能致富”“一勤天下无难事”之类的说法便是大众认可劳动的真实表征。但从劳动教育政策的遵从和推行来说,现状却不尽人意,特别是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劳动教育长期存在“钟摆现象”:一段时间被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呈现,一段时间可能没有存在,一段时间只存在于政策文件中而未真正落到实处,教育评价也很少涉及劳动教育,加之传统“学而优则仕”“劳动阶级论”等思想的影响,劳动教育一直处在“远看是山,近看不是山”的状态,公众遵从、推行的热情不高,力度不大。因此,从广义的角度实现劳动教育的合法化面临着很多隐性的制约。

“从前期调研的情况看,家长、教师都是非常支持劳动教育的,老师觉得劳动教育可以强健体魄,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满足自己的需要;家长觉得学生参加劳动很不错,可以实现自我独立,摆脱衣来伸手的局面。但在现实中,老师觉得劳动教育不能挤占主课的时间,因为这些要考试,劳动教育不需要;家长觉得我的孩子要考大学、考高分才能出人头地,才能给自己长脸,而不是天天去劳动。”(政策制定者)

这种隐性障碍的存在是劳动教育难以真正落实的主要原因,确立劳动教育广义上的合法性从一定意义上讲短期内难以有较好的成效。因此,转而寻求狭义上的合法性来推进政策执行是当下的最优选择。所谓狭义上的合法性,指的是从法律的角度去规范政策,从而有利于后期的政策执行,具体是指“由国家权力机关授予的,包括法定的决策主体、法定的程序要求、符合国家宪法和相关法律政策内容及政策法律化要求”[8]196。劳动教育政策在过去的二十年的实践中都是以国家的行政命令、意见等形式下发的,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国家的意志和国家对劳动教育的要求,但由于其地位长期未得到明确,只是在政府文件中直接或者间接地提到,导致执行效果不佳。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之后,《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名义下发,这在近20年的历史上尚属首次;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对劳动教育的内容、执行方式、保障等进行了系统的说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将原来的“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修改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虽一字之差,但这是历史上首次将劳动教育以法的形式确定下来,其地位从此和“德智体美”同向并行,真正从法律规范上实现了“五育并举”。

“如果你仔细研究,就会发现这次对劳动教育政策是真正的要落实下来的,从中共中央发文,到教育部出台试行的纲要,再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联系起来的,不再是孤立的形式。其实我们在论证文件可行性的后期,就已经开始制定试行的纲要了,也侧面说明了这个事情中央是有规划的,要确确实实进行落实的,不再是让它只是一个政策文本。”(政策制定者)

三、政策执行视角下劳动教育政策规划审视

以上以劳动教育政策目标确定、政策方案设计、政策方案决策、政策方案可行性論证、政策合法性确立为分析纬度,结合基本背景、预期目的、过程妥协、政策资源、政策流转、政策环境等方面对劳动教育政策规划过程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梳理。在此基础上,从政策执行视角审视劳动教育政策从“合理性存在”到“合法性执行”的实现过程,对于实现“五育并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劳动教育政策目标确立是一种基于实际情况的综合性判断。对政策的规划过程而言,劳动教育政策目标的确定主要是由国家层面根据现实反映出来的情况所展开的一种综合性判断,包括对劳动教育的历史性审视、意义性追溯、长期被忽视所造成的现实问题以及国际趋势对我国的影响等方面。即劳动教育政策目标的确立是一种综合的判断和全面的决策,这种目标确立过程渗透了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对劳动教育重要性的科学预判,渗透了自下而上的全国人民对劳动教育重要性的全面认识。基于这种决策过程和目标确立过程所形成的劳动教育政策,在执行的过程中将会比较顺利,因为这一目标是政策群体所认可的,也是政策对象和目标群体所同意的,具有发展目标的一致性,从而保障了政策执行的顺利开展。

第二,劳动教育政策方案的设计是一种基于问题解决的科学性理解。劳动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在我国更拥有悠久的历史,是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整个历史发展,尽管各个时期由于历史使命、历史背景和历史要求不同,劳动教育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形态,并呈现出“问题关注周期”现象。但多年的发展和历史的涤荡也让人类进一步看到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和独特价值。在此基础上,结合当下我国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背景,面对人工智能、大数据对人类发展方式的结构性改造以及带给后人的相关负面影响,对劳动教育进行重新梳理和系统设计,并“结合本地实际进行政策文本的转化,生产出与自身治理情境相匹配、能够比较清晰地指明行动方向或方式的政策行为”[11],做“有设计的劳动教育”,让劳动教育在解决系列社会问题的过程中成为一种更科学的课程设计,更全面的育人手段。只有让劳动教育在政策方案设计过程中有问题解决意识,有系统、全面、科学的设计,才能实现政策的有效执行。

第三,劳动教育政策方案的决策是一种基于历史、现实与未来的前瞻性把握。“史学不仅仅是叙述,而是在叙述的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的学科”[12],对于已经存在的历史性的劳动教育政策而言,其意义也是如此。我国由于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利益主体多元化,任何政策的决策都需要全面考虑多元主体的利益。具体而言,在劳动教育政策决策过程中,一是以劳动教育的历史性为把握,考量其历史的多维性,以及在人类历史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劳动为何经久不衰,虽不断经历跌宕但依然是人类历史进步的重要元素。二是以勞动教育的现实性为把握。当前学生存在着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独立能力有待提升的问题,不能自己完成能力范围内的事情,这就为日后其发展受挫、后继力发展不足埋下隐患,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劳动教育成为一种重要举措。三是以劳动教育的未来性为把握。政策决策不仅是对阶段性历史的总结,也是对现实问题的解决,更是对未来情景的一种设想、对未来行为的一种安排。因此,在经过对劳动教育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全面考量之后,所进行的政策决策不仅有助于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也能对当前劳动教育的弱化、淡化问题提出比较完备的解决方案,更能对未来劳动教育如何开展进行宏观的引导,有助于劳动教育政策的全面执行。

第四,劳动教育政策方案的可行性论证是一种基于目标实现的重要性实践。萨德勒曾说过:“我们不应当忘记,学校之外的事情甚至比学校内部的事情更重要,它们制约并说明校内的事情。我们不能随意地漫步在教育制度之林,就像小孩逛花园一样,从一堆灌木丛中摘一朵花,再从另一堆中采一些叶子,然后指望将这些采集的东西移植到家里的土壤中便会拥有一棵有生命的植物。”[13]66也就是说,任何一项制度的执行和存在都必须进行可行性论证,“一项好的政策根植于具体的社会环境之中,具有各种政策实施的可行条件,只有这些可行条件共同发挥作用,政策才能得到贯彻执行,才能起到预测中的效果”[7]128。劳动教育政策在经过目标确立、方案设计、政策决策之后,就必须进行政策方案的可行性论证,包括劳动教育政策执行者和发布者对政策理念的解读与宣传,政策目标群体对政策方案的理解与认可,政策环境对政策方案的渲染与匹配等。只有开展了可行性论证的政策方案,才能对政策执行产生比较正面的影响,如果劳动教育政策方案未经可行性论证而直接颁布,不仅不利于政策执行,极有可能因不适用于具体情况而使政策的可行性被削弱,或者导致政策执行的偏差、失真抑或滞后,更有甚之,会导致政策执行彻底失败并走向反面。

第五,劳动教育政策方案的合法性是一种基于政策执行依据的重要性倾向。就政策与法之间的区别性而言,“法是指由立法机关依据法定程序制定的,并以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行为规则,是国家意志的体现”[14],一项政策或者方案通过法定程序确立,本身就意味着对政策的决定性倾向,意味着对政策价值的认可,代表着一项政策开始走向成熟与稳定。劳动教育政策在经过历史的充分检验、现实问题的重重考验等一系列实践之后,终于在2021年实现了其地位的最终确立,被写入了教育法。一方面表明了我国劳动教育政策已经日趋成熟,并被历史和人民所认可,已经具备了合法化的条件;另一方面也表明了国家希望通过立法来实现劳动教育政策执行的彻底化和全面化,劳动教育政策的合法化对劳动教育政策执行有重要的助推作用,是实现“五育并举”的重要推力。

四、结语

劳动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作用。新时代以来,我国进一步提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将劳育与其它四育相并列,形成了新时代教育的新格局。就其时代价值而言,“我国新时代劳动教育是对西方资产阶级劳动教育的超越,是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观创新发展的实践成果,有利于实现五育融合、产教融合和身心融合”[1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劳动教育相关政策的颁布,以及教育法中劳动教育相关条款的增加,再次确立了劳动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实现了劳动教育在中国历史上由长期以来的“合理性存在”向“合法性确立”的跨越,是新时代我国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

[责任编辑:杨氡]

参考文献:

[1] 李允杰,丘昌泰.政策执行与评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 曲建武,黄磊.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政策的演变及启示[J].教育科学,2022(9):1-7.

[3] 王洪晶,曲铁华.中国共产党百年劳动教育政策:历程、经验与展望[J].中国教育学刊,2021(8):1-7.

[4] 古光甫,邹吉权.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劳动教育:政策变迁、时代内涵及实施路径[J].职教论坛,2021(6):14-22.

[5] 郝志军,王艺蓉.70年来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政策的反思与改进建议[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124-130.

[6] 祁占勇.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劳动教育政策的价值选择及其变迁[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6):18-26.

[7] 汪大海,等.现代公共政策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8] 谢明.公共政策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9] 周树志.公共政策学——一种政策系统的分析新范式[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0.

[10] 张世贤.公共政策析论[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6.

[11] 杜其君.政策细化:一种政策适应性的再生产方式[J].公共管理评论,2023(1):71-90.

[12] 于沛.价值判断:研究历史的重要任务[J].红旗文稿,2014(5):26-28.

[13] 王承绪.比较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14] 刘长秋.当政策遇到法律[N].大众日报,2014 -12 -03(19).

[15] 方亮.勞动教育的历史变迁与时代内涵[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2(10):114-120.

Abstract:The promulgation of the new labor education policy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realize the simultaneous development of the education in five dimensions.Taking the public policy planning as the basis of argument,the interview as the basic research method,and the category analysis as the data analysis method,the author analyses the planning process of our labor education policy from the rationality of existence to the legitimacy of establishment according to the five dimensions of policy objective setting,policy program design,policy program decision,feasibility demonstration of policy program and establishment of policy legitimacy.The author finds that the establishment of labor education policy goal is a comprehensive judgment based on the actual situation,the design of labor education policy program is a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based on problem solving,the decisionmaking of labor education policy program is a forwardlooking grasp based on history,reality and future,the feasibility demonstration of labor education policy program is an important practice based on the realization of goals and that the legitimacy of labor education policy and program is an important tendency based on the basis of policy implementation,which provides theoretical reference and practical reference for promoting the simultaneous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five dimensions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labor education policies.

Key words:simultaneous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five dimensions;labor education policy;policy planning;policy implementation

猜你喜欢
政策执行五育并举
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政策演变、价值诉求与未来建构
建设教育强国的鸿篇巨制
“五育并举”育新人:开启首都教育新时代
走向“五育并举”的现代学校管理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教育政策执行视角下“双一流”建设实施的思考
政策执行网络研究述评
关于兰州市洒水抑尘工程的实施效果分析
基层公务员政策执行过程中伦理困境及对策
中国养老政策执行障碍的原因探究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