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万山
摘 要:产教融合视角为应用型大学课程管理改革提供了新思路。产教融合视域下的应用型大学课程管理应使课程标准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相吻合,课程监管与学生实践素养培育过程相协调,课程建设过程与生产实践最新需求相同步。然而,产教融合视域下的应用型大学课程管理还存在着实践教学标准不适用、学时学分安排不当,课程监管过程行业企业参与度较低,课程建设过程优化对实践需求的响应性差等问题。亟须应用型大学吸纳行业专家商定课程标准,协同安排各类教学活动;实施课程监管责任制,落实课程教学过程一体化监管;完善课程优化机制及其运行制度,动态升级课程建设,进一步提高课程管理效能。
关键词:应用型大学;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课程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9684(2023)03-0115-08
课程管理是提高课程建设水平及其育人效能的重要抓手。应用型大学课程建设过程的复杂性、涉及主体的多样性和场域的广阔性等特征,对学校课程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国家《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和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等政策法律文件也对进一步拓宽校企合作内容和形式,积极主动吸纳行业企业力量参与课程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面对新形势新需要,以深化产教融合为导向,以课程管理改革为抓手,探索产教融合视域下应用型大学课程管理的优化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产教融合是校企合作的高级阶段,是指教育系统与产业系统相互融合,促使学校教育教学与企业生产实践形成有机统一体、实现过程一体化,呈现出水乳交融的状态[1]。课程管理是课程管理者遵循一定的管理理念和原则,运用一定的管理手段和方法,通过对课程系统的人、财、物、课程信息等要素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以更有效地实现既定课程目标的活动[2]328。产教融合视域下的应用型大学课程管理是指应用型大学与行业企业融合双方资源和力量,推进课程系统中人、财、物等关键要素优化组合,以更好地实现课程建设预期目标的活动。已有相关研究主要是对应用型大学课程管理问题与对策的研究,发现应用型大学课程管理存在着课程标准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不符,课程系统整体的实践性不足、与行业生产实践衔接不畅[3],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且与企业生产过程融合不深[4],课程评价内容僵化、形式单一、方式落后,尚未充分发挥对课程持续优化的促进功能[5]。对此,相关研究认为,进一步提高应用型大学课程管理效能,一应根据社会人才素质需求、课程本身特征和学生特点,构建更加契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课程标准体系[6];二应完善课程信息的管理、共享和更新机制[7],引入行业企业专家协同开展课程监管,校企协力打造高水平应用型课程体系,促使课程建设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素养[8];三应加快建立健全实践教学体系,完善实践教学方案、实施和管理办法,切实改善实践教学的育人效果[9];四应推进完善考核评价制度,树立以人为本的评价理念,采用多种考核评价方式,突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评价[5]。
已有研究为本研究的深入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本研究引入了产教融合的视角,重点探讨产教融合视域下应用型大学课程管理的优化策略。在研究过程中,以构建完善的课程管理机制为导向,着重分析校企双方资源和力量在应用型大学课程标准制定、课程监督管理过程、课程优化机制建设等课程管理关键环节上的应然状况与实然样态,并针对课程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优化策略与建议。
一、产教融合视域下应用型大学课程管理的基本思路
以产教融合视角推进学校课程管理改革,强化课程建设过程校企深度合作能够促使应用型大学课程建设更加贴近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和生产实践需求。产教融合视域下的应用型大学课程管理应使课程标准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相吻合,课程监管与学生实践素养培育过程相协调,课程建设过程与生产实践最新需求相同步,夯实课程建设高质量发展根基。
(一)课程标准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相吻合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课程性质、目标、内容及实施建议等的指导性文件[10]55-56,科学合理的课程标准能够有效保障各类课程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面对应用型大学复杂多样的课程类型和内容,亟须校企双方协同制定课程标准,实现课程标准与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深层对接,促使课程教学活动发挥更大的育人效能。第一,行业企业专家深度参与课程标准制定过程。应用型大学课程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和实践性特征,以及学校教师相对缺乏的专业实践技能等因素,都使得行业企业专家直接参与课程标准制定成为了理性选择,行业企业专家能够从生产实践的角度为课程标准制定提出更加有针对性的建议。第二,明确理论课程的生产实践性知识教学要求。扎实的生产实践性知识是发展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学校理论课程又是生产实践性知识教学的重要载体,在课程标准中明确理论课程的生产实践性知识教学要求,能够为教师理论教学提供正确的方向指引,始终使学校理论教学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相一致,打牢学生实践能力发展根基。第三,明确实践教学的专业实践技能培养要求。实践教学是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核心环节,而实践教学的特殊性又使得教学目标难以充分落实、教学过程难以全程监管、教学效果难以有效评估,在课程标准中明确实践教学的学生专业实践技能培养要求,能够使实践教学过程有据可依,从而有效保障实践育人质量。
(二)课程监管与学生实践素养培育过程相协调
课程监管是对课程生成系统和实施系统的监管,是统筹协调课程设置及实施过程要素的系统管理活动[11],以课程教学更好地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是课程监管的主要追求。应用型大学课程监管应坚持校企协同思路,密切关注生产实践需求与学生实践能力发展状况,使学校课程监管与学生实践素养培育过程相协调。其一,构建课程监管校企协同推进机制。从课程类型看,应用型大学课程体系包括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环节两大部分,不同的教学场所和教学过程使得学校教师与行业专家任何一方单独进行课程监管都难以准确把握课程信息和教学状况,只有建立完善的课程监管校企合作机制,营造应用型人才培养导向的课程监管文化,才能有效保障各类课程教学活动沿着预定的目标展开。其二,形成社会实践需求导向的课程体系評估制度。始终保证学校课程体系与社会实践需求相契合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关键一环,而完善的课程体系评估制度才能使课程体系始终保持在最优状态。社会实践需求瞬息万变,只有建立实践需求导向的课程体系评估制度,根据实践需求不断优化课程结构和内容体系才能使学校课程体系在动态中满足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其三,建立学生实践素养评价导向的课程质量评价机制。发展学生专业实践素养是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和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而评价机制是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指挥棒”,建立学生实践素养评价导向的课程质量评价机制有助于全面把握课程设置及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改进措施促使学校课程教学始终以学生实践素养培育为核心。
(三)课程建设过程与生产实践最新需求相同步
建立与生产实践最新需求相同步的课程体系是培养契合实践需要人才的重要举措。应用型大学应加快健全课程建设的优化机制,促使学校课程建设始终走在相关专业领域实践发展前沿。一是紧跟课程建设需要持续完善相关政策制度。应用型大学课程建设既涉及到学校内部教育要素的调整也涉及到行业企业教育资源的整合,深入推进学校各项课程建设工作的有序开展亟需完善的政策制度体系提供保障,促使课程建设过程更加规范、有序、合理。二是依据社会人才素质需求及时优化课程结构。从一定程度上讲,学校课程结构预示着学生专业素质结构发展的可能性[12],只有使课程结构与社会人才素质需求紧密对接,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应用型大学应及时跟踪并根据社会用人需求优化课程结构体系,促使课程结构有效支撑学校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目标的实现。三是根据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需要不断调整课程内容。如果说课程结构提供了学校人才培养活动的“骨架”,那么课程内容就是包裹在“骨架”周围的“血肉”,课程内容体系合理与否决定学校人才培养的成败。围绕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目标,合理安排各类课程的内容结构体系,尤其是根据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需要,科学设计课程内容中理论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的比例,构建适应学生实践能力发展的课程内容体系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特殊意义。
二、产教融合视域下应用型大学课程管理的实践问题
在产教融合视域下,应用型大学课程管理还存在着实践教学安排不当、课程监管过程行业企业参与度低、课程建设对实践需求的响应性差等掣肘课程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标准不适用、学时学分安排不当
近年来,在产教融合和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我国应用型大学都十分重视对课程教学活动的整体设计和系统谋划,多数学校经过长期的改革实践已经形成了较为合理的课程标准体系,基本能够保障各类课程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但课程标准制定过程行业企业的参与较少,课程标准体系的科学性、系统性、有效性还有待提升。第一,行业企业专家参与课程标准制定有待落实。在实践中,行业企业专家参与课程标准制定过程面临很多问题,突出表现在一些学校要么还未建立行业企业专家参与的政策机制,要么虽有相关政策但在实际操作中又流于形式,行业企业专家的发言权较小、意见影响力不足,这都容易使得应用型大学在课程标准制定过程中出现“一言堂”的问题[13]。第二,学生专业实践技能发展要求不明确。在课程标准中,一些应用型大学对学生专业实践技能发展目标的表达还处于描述层面,具体性、操作性较差。如某应用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对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的发展要求是“有较强的应用本学科知识的能力,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虽整体上看并没有什么问题,但这种描述性表达既对实践教学过程的导向作用不强,也使实践教学评价缺乏操作性依据。第三,实践教学环节学时学分安排不合理。我国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依然突出,学校理论课程学时学分占比过大,而旨在培养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的实践教学环节学时学分较少。有研究发现,我国多数应用型大学实践教学的学时学分仅占总学时学分的10%~20%,这一比例与国外应用技术大学和我国的政策要求都存在较大差距,不利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14]。
(二)行业企业对课程监管过程的参与程度较低
当前,我国应用型大学基本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课程监管模式,但从学校具体课程监管过程和实际效果看,课程教学活动类型的多样性与课程监管主体的單一性矛盾依然存在,课程监管过程在行业企业较低的参与度下,覆盖学校育人全过程的课程监管模式还未形成,监管效能也还未充分发挥。第一,行业企业参与学校专业课程监管还需落实。在日常的课程监管工作中,应用型大学专业课程监管陷入了“谁开课,谁负责”的困境,专业课程的监管工作主要由学校负责,在实践中形成了“任课教师—开课院系—学校教务”三方协同的监管机制,其中又以任课教师的自我监管为主体,较少吸纳行业企业专家的参与,即使有部分学校专业课程监管邀请了行业企业专家,也多局限于课程设置论证环节,对课程教学过程监管的参与较少。第二,行业企业主体的实践教学监管有待推进。实践教学具有更加贴近生产实践过程、更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特征[15],使得以学校教师为主体的实践教学监管往往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然而,从实际情况看,多数应用型大学实践教学的监管工作仍由学校教师负责,行业企业专家较少参与,甚至部分学校还未建立实践教学监管机制,实践教学质量难以保证。第三,行业企业参与的课程体系评估机制尚待建立。完善的评估制度是使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始终与社会生产实践需求相吻合的重要保障,而行业企业专家相比较于应用型大学教师往往更了解社会生产实践的实际状况、现实需求、发展方向,只有吸纳行业企业专家深度参与到学校课程体系评估中来,才能有效保障学校课程体系的育人效能,但多数应用型大学都在课程体系评估中并未积极吸纳行业企业专家的参与,往往是学校单方面在进行。
(三)课程建设过程优化对实践需求的响应性差
完善的课程更新和优化机制是使学校课程始终保持在育人最优状态的重要保障。在我国聚力推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背景下,多数应用型大学已经探索出了适合自身发展实际的课程建设模式,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加强和改进学校课程建设,但整体上课程建设过程优化对社会实践需求的响应性仍相对较差。第一,根据社会人才需求调整课程结构的及时度不够。一些应用型大学尚未建立完善的社会人才需求持续跟踪与调研评估机制[16],在未系统、全面、准确把握社会人才素质需求的情况下,学校课程改革尤其是课程结构调整往往也相对滞后,致使课程结构与社会实践需求契合度不高,课程内容体系也显得比较陈旧,最终使得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难以满足社会用人需求[17]。第二,课程内容结构调整对教学评估反馈的敏感度不足。在内涵式发展背景下,我国应用型大学都建立了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强化了对课程体系和教学过程的评估,但从一些学校教学评估的实际情况看,还存在着“重评估过程,轻意见反馈”与“重评估结果,轻持续改进”等问题。评估意见反馈不及时、意见可操作性不强、改进跟踪机制不健全[18],使得学校根据反馈意见调整课程内容结构的及时度不够,课程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契合度不高。第三,课程管理服务机制与课程实施需要契合度不高。由于课程建设观念落后、课程建设责权不清、实践落实机制不健全、督查问责制度不完善等因素的影响,一些应用型大学课程管理服务主体比较单一,服务对象以理论课程为主,服务方式不够科学,各项课程管理服务工作都难以在实践中有效落实,学校课程管理服务机制还未能与课程实施的实际需要完全契合。
三、产教融合视域下应用型大学课程管理的优化策略
以课程管理的基本思路为指引,针对课程管理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应用型大学课程管理改革应以推进校企合作为抓手,做好各类教学活动的统筹安排,以实施课程监管责任制落实课程教学过程一体化监管,以完善课程优化机制推进课程建设动态升级。
(一)吸纳行业专家商定课程标准,协同安排各类教学活动
应用型大学应加快建立行业企业专家参与课程标准制定的制度机制,充分依托行业企业专家优势协同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课程标准体系,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合理安排各类课程教学活动,促使学校各类课程实现最优组合,增强课程育人合力。
1.吸纳行业专家参与标准制定
打通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学校课程标准建设的渠道,充分参考行业企业专家意见,参照行业市场用人标准和需求提升课程标准的实践性、应用性、前沿性。一应依据行业专家意见加强课程标准体系建设,增强课程的应用性。充分参考行业企业专家对专业领域生产实践最新进展、行业实践知识发展前沿、学生实践技能最新要求的情况介绍,以及对课程体系及内容结构调整的意见建议,紧紧围绕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保证基本專业理论教学要求的基础上适当扩大理论课程内容中的实践性知识比重,合理安排实践教学环节学时学分,明确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和生产实践技能发展目标[19]。二应根据行业专家建议合理安排课程实施过程,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改变学校单一主体安排课程教学活动的做法,认真听取行业企业专家关于学生参与生产实践的基本要求、主要环节、前期基础、时间建议等意见,以及对理论课程教学方式方法、教学内容要点、教学评价方式等的建议,更加科学地安排课程实施过程,增强课程教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三应参照行业专家意见健全课程监督管理机制,加强课程教学过程监管,落实课程监管机制顶层设计的校企合作,在校企双方充分交换意见,明确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监管的基本要点、主要内容、关键环节等基础上,对学校理论课程监管与企业实践教学监管进行一体化设计,科学界定学校教育与行业企业对不同课程教学活动的监管责任,做好各类课程教学活动全过程监管的制度规划。
2.统筹推进各类课程标准建设
从课程建设关键环节看,课程标准是一个由课程方案设计标准、学科课程标准、活动课程标准、课程实施标准、课程质量管理标准等构成的标准体系[20],应用型大学应统筹推进课程标准体系建设,为课程建设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第一,依据人才培养目标统筹各类具体标准建设。课程标准是一个庞大的体系,涉及到对课程建设过程各基本要素和重要环节的规范性要求。学校应牢牢把握课程建设的关键环节,依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统筹推进各类课程标准建设,促使各具体标准既能有效保障该教学环节的有序开展,也能与其他标准一起形成更大的育人合力。第二,依据教育规律科学划分课程标准实施时段。不同课程标准实施的时段差异对课程育人效能具有重要影响,应用型大学应深入研究教育规律、学生发展规律、课程建设逻辑规律等,科学安排不同标准与教育内容的实施时间,具体到外语或政治等某一学科教育内容、会计或金融等某一专业教育内容、品德与社会的关系等某一特定教育内容、外语学习中听说读写等某一具体教育内容的实施建议,为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提供依据。第三,正确把握课程标准的文本结构和条款语言。课程标准撰写应围绕说明部分、主体部分、资料性补充部分这三个主要部分,严格依据国家《“标准与指南”制定和发布规程》和课程标准制定国际惯例等规范性要求,遵循课程标准内容表述的习惯、规则、文本规范,恰当使用标准条款,规范运用标准语言,促使课程标准的规范化、明确化、可操作化[21]。
3.做好各类教学活动统筹安排
在学科课程标准、活动课程标准、课程实施标准等具体标准建设中做好各类课程教学活动的系统安排,推进形成学生实践素养培育导向的课程教学活动体系。首先,以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优化课程教学目标体系。坚持以人才培养总目标为导向,在深入研究学生特征、教学资源条件和教学内容特点的基础上,细化分类设计各类理论课程、各具体课程、各课堂教学阶段的目标体系,以及实践教学总目标、各类实践教学子目标、实践教学各阶段的具体目标等,为各类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方向引导。其次,结合课程教学活动过程的特征,策划最佳课程教学策略。根据不同课程类型和教学内容特征,科学设计学生学习方式和课堂教学结构,对教师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设计、教学活动设计、师生互动设计等提出可操作性建议,尤其应突出学生实践素养培育导向,引导教师将专业理论知识教学与生产实践过程相结合,以互动性强、实践性突出、应用性明确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形成深厚的专业实践素养。最后,以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素养为目标,做好评价反馈系统设计。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特征,提出教学评价方式的建议。统筹各类教学评价方式,融合线上评价与线下评价、课堂评价与课后评价等评价环节,推进教师将课堂练习、课后作业、师生互动、考试考查等传统教学评价方式与在线学习和网络互动、在线练习和及时反馈等现代教学评价方式相结合,突出对学生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的实践素养评价。
(二)实施课程监管责任制,落实课程教学过程一体化监管
应用型大学应积极推行课程监管责任制,进一步明确不同类型课程监管的主体责任,推进课程教学过程一体化监管,构建实践需求导向的课程体系评估制度,实现学校各类课程教学活动的全过程监管,有效保障课程教学活动的育人实效。
1.实施校企合作基础上的课程监管责任制
在明确校企合作政策导向的同时,大力推行课程监管校企合作基础上的主体责任制,以行业企业为主体开展实践教学监管,以学校为主体进行理论课程监管。首先,明确课程监管责任,夯实校企合作监管基础。全面深化课程监管校企合作,通过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搭建课程监管校企合作渠道,加快建立课程监管的校企合作制度机制。在学校层面分专业设立由学校管理者、任课教师、行业专家、企业高级技工等组成的“课程监管委员会”,制定“课程监管校企合作实施办法”,明确学校与行业企业的课程监管权责,将课程教学主体与课程监管主体相结合,落实监管过程校企合作。其次,以学校教育为主体,推进理论课程教学监管。建立以学校教师为主体、行业企业专家充分参与的理论课程监管机制。既明确学校管理者和任课教师在理论课程监管中的主体责任,促使任课教师将教学过程与监管过程相结合,实现理论课程教学全过程监管,又落实行业企业专家在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与教学评价上的参与责任,吸纳行业企业的充分参与。最后,以行业企业为主体,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监管。构建以行业企业为主体,学校教师全程参与的实践教学监管机制。推行行业企业的实践教学监管责任制,促进企业安排专人负责学生实习实训监管工作。在明确行业企业实践教学全程监管责任的同时,清晰界定学校实习实训带队教师在学生日常管理、实践过程监督、实践效果评价等方面的全程参与责任,以校企合作监管保障实践教学质量。
2.建立健全课程教学过程一体化监管模式
建立健全课程“设置—实施—评价—改进”的一体化课程监管模式,对课程开设全过程实施动态监管,促进教师及时改进和优化课程建设工作,从而提高课程质量。第一,加强对课程设置的监管,增强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建立课程设置管理和评估制度,推进课程体系设计校企协同,适时开展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评估,不断优化课程开设顺序,调整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使课程设置始终与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相适应。第二,强化课程实施过程监管,提高课程教学活动质量。在统筹设计各类课程监管机制的同时,注重保持监管机制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上的相对独立性,根据不同课程性质和特征构建不同主体的监管机制,密切关注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实际状况,以及教学活动的整体效果,尤其应加强实践教学过程监管,改善实践教学效果。第三,落实课程评价环节监管,重视评价结果意见反馈。注重课程评价“元监管”,根据课程教学实际情况不断完善课程评价机制,加快构建“主体到位,内容全面,方式科学,反馈有效”的评价机制。充分重视课程评价结果反馈,在客观、全面实施课程评价的同时,针对课程教学中的突出问题,提出具体、明确和可操作的改进建议。第四,加强课程教学改进监管,改善课程教学活动过程。完善课程教学改进跟踪评估机制,依据课程评价反馈意见定期对课程教学改进情况进行“回访式”调研,敦促教师及时改进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3.构建实践需求导向的课程体系评估制度
积极营造应用型人才培养导向的课程监管文化,构建以社会实践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实践能力发展为核心、以提高学生实践素养为目标的课程评估制度。一是根据社会人才素质需求及时调整课程体系。构建社会人才素质需求调研和预测机制,建立由学校、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和教育行政部门组成的“社会人才素质需求预测委员会”,根据国家政策导向、产业发展趋势等因素,及时准确地掌握相应专业的社会人才素质需求,并定期评估学校课程体系与社会人才素质需求的契合度,及时依据需求调整课程結构。二是根据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需求完善课程内容结构。加强课程内容结构与学生实践能力发展需求契合度评估,在全面掌握课程内容系统性、科学性、前沿性等特征的基础上,科学解构学生实践能力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实际需求,及时根据学生实践能力发展需求调整和完善课程内容结构体系,注重增强专业课程内容的应用性和前沿性。三是以提升学生实践素养为核心开展课程评估。对标社会人才素质需求,科学设计学生实践素养发展目标,始终将课程教学作为促进学生实践素养发展的主要依托。建立学生实践素养发展导向的课程评估制度体系,将能否促进以及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促进学生实践素养的发展作为评估课程建设质量的核心依据,并以此为抓手促进学校不断加强和改进课程建设,使课程建设更加契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三)完善课程优化机制及其运行制度,动态升级课程建设
应用型大学应全面加强课程建设政策机制的顶层设计,统筹推进学校各类课程优化机制建设,吸纳行业企业专家深度参与课程优化体系,营造良好的课程优化机制运行制度环境,增强学校课程建设的自我监管和自我更新的动态升级能力。
1.统筹推进各类课程优化机制建设
统筹推进学校各类课程优化机制建设,加快构建覆盖课程建设关键环节和要素的自我查纠、自我优化、自我更新机制,奠定课程建设自我完善的制度基础。第一,加强课程政策优化机制建设。推进学校内部管理重心下移,将课程建设权利下放到院系层面,落实到任课教师身上,给予院系尤其是任课教师充分的课程建设自主权,认真听取任课教师的课程建设需求,及时根据课程建设需要不断完善相关政策制度。第二,加强课程体系优化机制建设。建立行业龙头企业参与学校课程体系设计的制度机制,定期听取行业企业专家的课程建设意见,在全面掌握相关专业领域实践技能要求与职业素养需求的基础上,及时调整学校课程结构体系。第三,加强课程内容优化机制建设。强化专题调查研究,在全面把握学生发展需求、学科研究最新进展、专业实践前沿知识的基础上,对学校不同专业课程内容结构开展定期评估,及时根据人才培养需求与知识发展前沿调整课程内容结构。第四,加强课程教学优化机制建设。完善各类教学活动的持续跟踪评价机制,在精准掌握课程教学活动状况及突出问题的基础上,针对实际问题提出可操作性的改革建议,强化课程教学活动改进的跟踪评估,促进教师及时根据评价结果改善课程教学过程。第五,加强课程服务优化机制建设。构建“以教学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服务机制,在学校依托教务处设立专门的教学资源保障办公室负责统筹教学服务工作,建立教务处、后勤服务部门及实习实训基地协同的课程教学服务机制,为教师各类课程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及时到位的服务和帮助。
2.吸纳行业专家参与课程优化体系
建立行业企业专家参与课程优化体系的政策机制,构建学校教师与行业企业专家协同的课程优化体系,提升课程建设的实践适应性。一是吸纳行业专家参与课程政策制度优化体系,增强课程建设制度的实效性。课程建设涉及学校教育与行业企业两个主体的状况,决定了应用型大学课程政策制度必须对校企双方从顶层设计层面做好统筹安排。应加快建立学校教师与行业企业专家等多元主体参与的课程政策制定机制,充分听取行业企业的诉求及意见,在双方达成共识的基础上推进“共同遵守,共同落实”。二是吸纳企业专家参与课程内容结构优化体系,增强课程内容结构的应用性。推进建立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学校课程内容结构优化体系的政策机制,通过组建课程建设咨询委员会、开展企业专家咨询会、入企实地调研等方式,把握相关专业领域社会实践基本状况与最新需求,并据此及时优化课程内容结构。三是吸纳企业专家参与课程教学管理服务体系,增强课程教学服务的全面性。应用型大学课程类型的多样性,以及课程教学活动涉及场域的广泛性特征决定了有效开展课程教学服务必须由学校与行业企业协同推进。应用型大学应推进建立学校教师与实践基地专家深度合作的课程管理服务机制,尤其应明确实践基地专家对实践教学管理服务的主体责任,打造以企业专家为主体、学校教师全程参与的覆盖实践教学全过程的管理服务体系。
3.完善课程优化机制运行制度环境
全面加强课程优化机制的运行、落实和监督机制建设,推进课程优化机制在实践中落到实处,为学校课程建设的自我完善提供政策保障。首先,明确课程优化机制运行的内在逻辑。明确校企双方课程优化机制执行主体责任,紧紧围绕课程政策机制建设、课程结构体系完善、课程内容结构调整、课程教学过程实施等关键环节,清晰界定校企在把握课程建设过程实际需求、社会生产实践需要、学生专业发展需求、课程教学活动需要等方面的责任,在精准掌握各方需求的基础上,及时优化课程体系及实施过程。其次,完善课程优化机制的实践落实机制。校企合作制定“课程优化机制落实办法”,明确学校教育与实践教学基地在课程优化机制落实中主要地位、责任要求、运行方式,强化学校教育统筹推进和实践教学基地充分参与的工作机制,以及学校管理者与任课教师、实践教学基地领导与员工的分工协作机制,充分发挥学校教师的统筹协调作用,激发行业企业专家参与的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最后,健全优化机制落实的评估问责机制。在明确课程优化机制运行主体责任和落实办法的基础上,建立执行主体履职实效评估制度,健全责任追究与责任倒查机制,强化对相关责任人履职尽责情况的督导检查,保證“事有人管,责有人负”。
[责任编辑:杨氡]
参考文献:
[1] 汤正华,谢金楼.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5):123-128.
[2] 廖哲勋.课程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3] 陈新民,金劲彪,周朝成,李兵燕.新建本科院校应用性课程改革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2(12):42-45.
[4] 杨承清,吕耀平,戴庆敏.基于产教融合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体系改革与构建的探索——以园林专业为例[J].职教论坛,2019(3):67-72.
[5] 胡善风,汪茜,程静静.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考核改革探索与实践——以德国应用技术大学为例[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1):88-91.
[6] 李双美.应用型本科课程标准的建设——以大学物理为例[J].现代教育管理,2013(1):72-75.
[7] ZABUDSKY J.The digital curriculum database:meeting the needs of industry and the challenge of enhanced student learning [J].Classification,2000(4):1-10.
[8] 刘红.知识生产模式转型背景下地方应用型大学课程体系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18(6):59-61.
[9] 刘巨钦,朱健.论独立院校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完善[J].现代教育科学,2008(2):102-103.
[10] 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11] 潘维真.高校课程管理改革的理性思考[J].教育评论,2008(3):90-92.
[12] 李政涛,文娟.“五育融合”与新时代“教育新体系”的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20(3):7-16.
[13] 赵晓妮.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内涵、实践迷思及变革趋向[J].教育与职业,2016(12):12-16.
[14] 陈婷.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问题及对策研究[J].职业时空,2007(7):1.
[15] 梁玉国,李昌凯,李秋华.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的现实困境与破解路径[J].煤炭高等教育,2021(6):69-74.
[16] 刘星,黎旋,方泽强.职业本科和应用型本科发展:困境与出路[J].职业技术教育,2022(7):53-58.
[17] 王一涛,冉云芳,归虞虔,路晓丽.我国职业技术大学的发展历程、问题挑战与优化路径[J].职教发展研究,2021(4):33-42.
[18] 陈礼顺,曾志峰.深化教学督导改革,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4):92-96.
[19] 李玉珠,常静.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规格与体系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45-49.
[20] 何玉海.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建设[J].课程·教材·教法,2016(9):20-27.
[21] 何玉海,王传金.论课程标准及其体系建设[J].教育研究,2015(12):89-98.
Abstract: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provides a new idea for the curriculum management reform of applied universities.The curriculum manage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should make the curriculum standards consistent with the training requirements of applied talents,the curriculum supervision coordinated with the cultivation process of students' practical literacy,and th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process synchronized with the latest needs of production practice.However,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the curriculum manage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such as the inapplicability of practical teaching standards and the improper arrangement of class hours and credits,the low participation of industry enterprises in the curriculum supervision,and the poor responsiveness of the optimization of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process to practical needs.It is urgent for applied universities to absorb industry experts to agree on curriculum standards and coordinate various teaching activities,carry out the curriculum supervision responsibility system and implement the integrated supervision of the curriculum teaching process,improve the curriculum optimization mechanism and its operation system,dynamically upgrade th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and further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curriculum management.
Key words:applied universities;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curriculum manage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