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海春轩塔

2023-05-30 11:23周虹梅丹丹
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 2023年1期
关键词:半圆形小方块宝塔

周虹 梅丹丹

背景

海春轩塔是东台地标性的历史建筑,也是东台市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被本地人亲切地称为“宝塔”。在实施“我们的城市”主题课程时,海春轩塔这一资源被纳入课程中来,教师跟随幼儿的探究需求组织了寻访、观察、写生、搭建等教育活动。中班幼儿在搭建海春轩塔时碰到了困难,教师在鼓励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在思考应该怎样支持幼儿跨越学习的难点。

一、印象中的海春轩塔

要开展有关海春轩塔的相关活动,首先要了解幼儿对它的了解程度。教师首先通过调查的方式,了解到班级中78%的幼儿知道海春轩塔,50%的幼儿有跟家人去登塔的经历。随后,教师和幼儿围绕海春轩塔的形态、结构展开谈话交流,让他们一边回忆一边梳理相关经验,如宝塔是什么样的、跟房子有哪些不同等。谈话之后,教师请幼儿画出自己印象中的宝塔。

从幼儿画的宝塔可以看到,他们对宝塔有一定的印象,比如有塔尖、塔身且有很多层等。但不同幼儿画的宝塔层数、形状各不相同,一些细节如每一层的叠梁短檐这一特征,只有极少数幼儿关注到。

分析:大部分幼儿虽然去过宝塔,但他们对其认识还是比较肤浅和模糊的。幼儿接下来想要搭建宝塔,必须对宝塔的特征有足够的了解,否则要么沦为基于旧经验的重复搭建,要么成为教师导演下的无意识搭建。

二、实地考察海春轩塔

为了让幼儿更好地了解海春轩塔,教师组织幼儿来到宝塔所在地,对其展开近距离的考察活动。

来到海春轩塔前,幼儿十分激动,纷纷表示:“哇哦,这么高。”开心、兴奋,并不是此行的目的,教师开始引导幼儿有目的地进行观察。教师询问幼儿:“塔有几层啊?”并让幼儿自己数一数。有幼儿说:“七层。”立刻就有幼儿反驳道:“不对,是八层,上面还有一个塔尖。”大家对此展开讨论,最后确定宝塔有七层,最上面有一个塔尖。

教师让幼儿靠近宝塔,看看它还有什么秘密。幼儿发现宝塔的砖上面是有字的。教师又让幼儿仔细观察宝塔的整体结构,请他们数数宝塔有几个面。对于这个问题,幼儿也有不同的答案。他们有的数出来八个面,有的数出来九个面,还有的数出来十个面。面对这一情况,教师请幼儿讨论怎么样才能数得清清楚楚。有幼儿提出要记住从哪儿开始数的,从开始数的地方做个记号。按照这一方法,幼儿最终确定了整个宝塔是八个面。教师又问幼儿:“塔的每一层是不是一样高呢?”幼儿答道:“不一样的,第一层要比其他层高好多呢。”

幼儿对宝塔有了较为详细的了解之后,教师让幼儿像工程师一样把宝塔的样子画下来,便于回去向没有来的小组介绍。

幼儿的作品中反映出了他们经验的变化。虽然有三名幼儿没有画出七层的宝塔,但是所有作品都抓住了宝塔的基本特点:底大上小,每层都有面和檐,第一层有大门,上面每一层有小门,顶部有塔尖。

分析:实地考察是幼儿主动学习、形成经验的重要途径。在活动现场,幼儿感知到宝塔的高大,采用了目测、触摸、比较等方法,具体了解了宝塔的层级、结构和质地。现场写生有助于了解幼儿的经验成长状态,也为后续搭建宝塔提供了支持。

三、第一次搭建海春轩塔(解决“高”的问题)

实地考察完宝塔之后,幼儿开始搭建宝塔。他们自由结合成小组,挑选适合的积木尝试搭建。徐沁瑶、仇志远、王惠颖三人一组,他们选用中等长方形木块和小正方形木块搭宝塔的第一层,先用4块小方块做最下面的垫层,再用4块中等长方形木块搭第一层塔面。就这样,小正方形木块和中等长方形木块交替摆放,很顺利地搭建到了第五层。就在这时候,徐沁瑶突然发现:“我们的宝塔怎么这么矮呢?”一开始他们认为只是还没搭好的缘故,再搭两层就好了。等他们继续搭建完成第七层宝塔,却并不满意——宝塔还是有点矮。

见此情景,教师上前询问道:“有什么办法把宝塔变得高一些呢?”仇志远说:“我们拿的是细的,要拿粗一点的。”(仇志远的意思是要拿厚一些的积木,但却表达成了粗一点。)他们立即找来厚的小方块进行调整。在调整的过程中,仇志远发现两个薄的小方块合起来跟厚的一样高,他们随即就把两个薄的小方块合起来使用。当替换到第四层的时候,塔倒塌了,三个人很失落。教师迅速过来安慰、鼓励他们:“宝塔都是需要建造许久的,赶紧找出问题,从头再来。”他们听完又重新搭建了起来。经过分析,他们发现宝塔之所以会倒塌,是因为架高层的小正方形高度可能不一,于是选用了厚一点的小方块积木做架高宝塔的层面,边搭建边调整,合作默契。很快,宝塔就搭建起来了,而且比最初搭建的宝塔要高。

分析:宝塔高又高,有七层,这是幼儿对宝塔的第一印象。当发现自己搭建的宝塔没有“高又高”的典型特征时,幼儿开始反思,并有了寻求改进的行动。在行动中,幼儿先是无意地使用材料,后来从结果中发现了材料之间的关系,这样的经验既解决了当下的问题,也可以迁移和应用到其他活动中。虽然幼儿实地考察后达成“塔有八个面”的共识,但是自始至终都没有幼儿提出这方面改进的意见。面对这一状况,教师觉得时机还未到,并未强求幼儿搭建八个面的宝塔。

四、第二次搭建(解决“更高”的问题)

越来越多的小组完成了自己的宝塔,但是小建造师们看着自己的建构作品谈论着:“还是不够高啊!”大家拿来自己的宝塔写生图片看了又看,陷入沉思。

仇志远看着图片说:“图上的宝塔第一层很高,第二层矮一些。我们搭的从上到下都一样高。”教师抓住时机问道:“如果重新搭宝塔,可以怎么改进呢?”有幼儿说:“把第一层和第二层区分开来,让第一层变得高高的。”随后便有幼儿提出用好几个小正方形架高层面,使第一层更高。这時候也有幼儿提出,这么搭很容易倒塌。教师让幼儿去试一试,看看小正方形积木垒起来是否容易倒。幼儿在尝试中发现,当一角的小正方形积木垒高到10个时就会开始摇晃。因此他们决定拿掉4个,只保留6个。虽然只剩下6个小正方形积木,但看着空档,幼儿还是担心它们会倒塌。他们赶紧商议如何让四个“支柱”稳固起来。有了前期的经验,幼儿知道要把摆歪了的积木摆整齐,还要用其他积木把空档填满,在“支柱”周围用其他积木帮其架构。就这样,幼儿用“填满”的方法把宝塔第一层稳稳地建造好了。

解决了如何让第一层变高的问题之后,幼儿再按照上一次搭建的方法搭建了第二层、第三层,一直到第七层,最后再放上塔尖。

分析:还是不够高的状况激发了幼儿改进自己搭建成果的热情。幼儿在对实物和图片进行比对后,认为应该把第一层搭得高高的。他们采用叠加的方式实现了目标,但是出现了摇晃不稳的问题。幼儿再次审视自己的作品,尝试用填充、加固的方法,最终解决了问题。事实证明,幼儿不仅能自己发现问题,还能想办法解决问题。

五、第三次搭建海春轩塔(解决翘角和飞檐问题)

幼儿欣赏着自己搭建的海春轩塔,仇志远说:“我们的宝塔不太像啊,还差点东西。”教师追问道:“差点什么东西?”他指了指着图片上的“翘角”。赵一阳说:“这里有凸出来的地方,我们的没有。”教师问幼儿想用什么材料把这个凸出来的地方搭建出来,仇志远用手指着半圆形积木。拿上半圆形积木后,幼儿开始行动了。

仇志远把一边的架高小方块积木往里面推了一点,把半圆形积木竖着放在一边,但很快就掉下来了。他用同样的方法又试了几次,还是不行。赵一阳把一个架高小方块往边上挪了挪,然后把半圆形积木横着摆放到宝塔层面上,发现空间有点小放不下,他小心翼翼地挪动一点后把半圆形积木再次横放进去,空间还是不够。仇志远轻轻地把对应的另一个小方块也向外挪动了一点,半圆形积木刚刚好放进去了。他们三人一边搭一边调整着小方块,终于把半圆形积木横放在宝塔层面上。

调整到第四层时,平面明显变小,放不下4个半圆形积木了,怎么办?幼儿又一次陷入沉思。徐沁瑶突然发现调整后小方块有一点点斜着,特别像塔的尖角。仇志远说半圆形积木横放在层面上像是塔的屋檐,这是他们获得的一大惊喜。教师参与讨论,提出斜着放的小方块积木像塔的尖角,还可以节约空间。赵一阳拍下小脑袋说:“我们把小方块都斜着放,空间就变大了,半圆积木都可以放进去。”

于是,幼儿开始调整整个宝塔。一层成功了,又一层成功了,最后整个宝塔都调整好了。

分析:翘角、飞檐是宝塔的重要特征。幼儿在关注了塔的层数、层高、尖顶等之后,开始关注翘角、飞檐等细节。搭建翘角、飞檐需要一定的表征能力,幼儿自主选择材料,并通过多次尝试,成功将其表现出来。在此过程中,幼儿还对物体的空间感有了更为深层次的理解,懂得通过调整位置获得更大的空间。

案例反思:

1.尊重幼儿的认知水平。幼儿搭建的“海春轩塔”,与实际的塔相比有许多不同,最显著的一点是搭出来的塔只有四面,而不是八面。幼儿自始至终都没有关注这一点,更没有提出改进的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幼儿的认知水平,没有强求让幼儿完全按照实地考察的“图纸”去建构,因为搭建超过四面的立体建筑,超出了中班幼儿的搭建能力范围。我们看到,最终幼儿搭建的四面塔已经具有了塔的一般特征,符合中班幼儿的发展水平。

2.分析难点適当支持。搭建“海春轩塔”不是复制,而是用积木去表征“塔”的主要特征,是一件创造性“工作”。教师通过观察发现了幼儿搭建时的两个难点:层高和短檐。对于层高的问题教师提供的是比较、选择的支架,幼儿尝试在前,教师“提醒”在后,“提醒”幼儿对结果进行思考,得出经验。对于“短檐”的问题,教师还是等待幼儿自己发现这一特征,然后引导他们把不同的积木,放在不同的位置,从而产生不同的效果。教师是幼儿的游戏伙伴,应该清楚他们的学习困难,少做、多观察、多启发。

3.让幼儿在实际体验中获得经验。教师带领幼儿实地考察,并组织他们有目的地进行观察,将难点化作幼儿的感知、操作、体验活动,对帮助幼儿认识塔的特征起到了支持和引导作用。在实际情境中,幼儿围着塔身走、定点数数、观察写生,全方位探究宝塔的形态特征,获得了塔的整体印象,为搭建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在后来的搭建中,幼儿经常要借助自己的写生作品进行对比,从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猜你喜欢
半圆形小方块宝塔
红船开新宇,宝塔耀中华
索玛立方体
半圆形溜尾提升吊盖吊装应力分析
典型课例培养学生创意实践能力
文化宝塔 魅力绽放
是谁找回了玲珑宝塔
小方块知多少
列式计算有学问
《有趣的半圆形》教学设计与反思
宝塔加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