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保翠
在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可能会遇到学生的“另类回答”—— 它超出了教师的预设,偏离了原有的教学轨迹,对教师的教学造成了一定的挑战,应对不当将会造成教学秩序的失控或教学目标的离散,甚至影响教师教学威信的树立。
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教科书和教材编者对话的过程。既为对话,就强调情境性、即时性、平等性。“另类回答”是在特定教学情境中即时生成的,体现学生主体的认知、个性和心理,教师无法预设“另类回答”的出现,也不能阻止“另类回答”的出现。透视“另类回答”,我们追寻的是学生主体地位得到尊重,教师主导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镜头一】“老师,你错了!”——《秋天的雨》教学现场
师:秋天的雨,滋润着大地,瓜果飘香,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在空气中回荡。难怪文中这样写道——“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首丰收的歌,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谁来读一读?
生:老师,你错了!课文中说的是“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前半句中用的是“一曲”,后半句中用的才是“一首”。
【镜头二】“他就像得了精神病!”——《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现场
师:颠沛流离中的杜甫,突然听到朝廷军队收复蓟北的消息后,想象一下,他会是怎样的一种高兴。
生:杜甫一会儿哭,一会儿笑,一会儿跑,一会儿跳,他就像得了精神病!不了解他的人都准备把他送到医院去了。
【镜头三】“船长的死是不值得的!”——《“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现场
师:“面对死亡,他又践行了一次英雄的壮举。”这是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亡的危险留给自己的权利。哈尔威船长无愧于英雄的称号。
生:哈尔威船长救出了船上的所有人,他可以最后一个安全撤离,可是他却留在了“诺曼底号”轮船上,随着轮船沉入大海。船长的死是不值得的!
生:我也认为船长的死是不值得的!他活下来,并不影响他成为一个英雄。而且他活着,还能创造更多的英雄奇迹,不是更好吗?
一、“导”有温度:构建生命成长的空间
1.自由的氛围,唤醒个体生命自觉。自由的氛围能够唤醒个体的生命自觉,而自由课堂氛围的营造,需要教师有开放的教学理念,开阔的教学胸襟,关注过程重于关注结果。在这样的氛围里,学生敢于表达,课堂才能充满生机。上述的四个案例,学生均敢于“另类”表达,可见他们的思维是自由的,这样的课堂对话才能焕发生命的光泽。
2.平等的视角,彰显教学民主思想。课堂不是师讲生听、师授生受的单向灌输活动,而是师生、生生之间的双边多向活动。提问、思考、交流、质疑、认同等活动应伴随着课堂学习活动的发生而发展,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地位应始终是平等的。如何产生平等的视角?首先,教师应该蹲下来看学生。如镜头一中,教师因粗心将“一曲丰收的歌”说成了“一首丰收的歌”,学生指出,教师就应该虚心接受并表达感谢:“你真有一双慧眼!一下就发现了老师出错的地方,看来你一定在专注地学习,谢谢你!”其次,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合理质疑。如镜头三中,学生对文本价值观的质疑是有一定合理性的,教师应该予以尊重并表达认可:“在雨果的小说中,哈尔威船长选择了与荣誉同在,舍生取义,浩气长存,他是理想主义的英雄;你们的观点同样合理,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两种英雄同样值得我们尊敬。”
3.温暖的细节,提升教学的育人价值。教育应该是温暖人心的,使学生敞开心扉,滋养身心。课堂对话中,面对“另类回答”,教师的指导既可以用有声的语言,也可以用无声的语言,如微笑注视、专注倾听、凝神思考、点头认可等。在肢体语言和神态语言背后,学生读到的是尊重、鼓励和期待,感受到的是温暖和爱。这样的教学细节可以增进师生情感,产生更具吸引力的教学磁场。
二、“导”有目标:指向核心素养的提升
1.诊断和纠偏。反思课堂上的“另类回答”,一部分是合理的,教师应及时肯定,如镜头三中对船长牺牲的价值讨论;但另一部分则是不合理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及时捕捉,准确诊断问题所在,并给予切中要害的纠偏,让教师的“导”真正发挥教育的作用。镜头二中,颠沛流离中的杜甫听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喜不自胜,真挚的爱国之情溢于言表,而学生却评价“他就像得了精神病!”根本原因在于学生对诗歌创作的背景了解得不够,无法对诗人多年来流落他乡的艰辛生活感同身受,也不会选择合适的措辞进行得体的表达。教师在课堂上是这样处理的:“唐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安禄山与史思明发动安史之乱,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由盛而衰。杜甫目睹山河破碎,生灵涂炭,心痛地写下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样的诗句。公元762年冬,唐军在洛阳附近打了个大胜仗,叛军纷纷投降。公元763年正月,史朝义自缢而亡,安史之乱终于结束。流落他乡多年的杜甫听到这样的消息,内心喜得癫狂。你还会说‘他就像得了精神病吗?”随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展开下一轮对话,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链接和拓展。在和学生的对话过程中,不同教师现场的应对、指导能力是有差异的,这是教学设计无法改变的,但是教师可以在丰富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历练提升。教师应该认真倾听并深刻理解学生的发言,并基于儿童视角,建构新旧知识联系,搭建通往新知識的台阶。如此,学生思维也能逐渐从原有的旧知识结构走向新知识,从而形成深度认知或思考。对于“另类回答”,教师的现场指导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3.生成和迁移。课堂上,学生一旦偏离了教师的预设,出现了“另类回答”,教师就应当根据现场需要适时调整,引领学生达成新的教学目标,并适度迁移,这样的课堂才能出现令人惊喜的精彩情景。镜头一中,教师可以利用课堂资源促进生成:“同学们,‘一首歌和‘一曲歌的意思是相近的,作者为什么没有像老师这样连用两个‘一首呢?”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用不同的词语表达相同的意思,语言就有了变化,也更有美感。这一目标就指向了语言运用的学习,是生成性的。教师进一步迁移:“是的,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将近义词交替使用,比如校园运动会上,男同学一律穿蓝色校服,女同学清一色穿粉色连衣裙,大家都戴着紫色遮阳帽。这里的‘一律、清一色、都意思相同,交替使用,句式变化带来一种语言美。你们也能说说这样的例子吗?”这一教学环节的设置指向语言的示范引领和迁移运用,教师巧妙地挖掘并有效运用“错误”,给课堂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活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金陵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