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文学名句、谚语、歌曲增强高中地理教学效果

2023-05-30 01:32唐萍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3年1期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效果

唐萍

[摘 要]在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涌现了大量歌颂大好河山、寄情风花雪月的文学名句,这些文学名句与地理教学也息息相关。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巧用文学名句识记地理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巧用文学名句、谚语探讨海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巧用歌曲简析南北纬度地域差异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提升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巧用文学名句欣赏迥异的地貌景观,加深学生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巧用文学名句发现植被地域分布的水平和垂直差异,增强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巧用文学名句、歌曲阐释环境保护问题,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这些措施能不断增强高中地理教学效果,更好地发挥地理学科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文学名句;高中地理;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3)01-0086-03

在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涌现了大量歌颂大好河山、寄情风花雪月的文学名句,这些文学名句与地理教学也息息相关。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倘若教师能根据不同的教学情景和教学内容,巧妙地融入一些文学名句、谚语、歌曲,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创设妙趣横生的教学意境,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有效激发学生学习高中地理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地理问题,从而更好地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充分发挥地理学科的育人功能。

一、巧用文学名句识记地理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文学名句犹如璀璨群星。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巧用一些学生朗朗上口的文学名句有助于创设新的教学情境,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地理教学效果。如在教学中,为了便于学生记住赤道的周长,教师可以引用毛泽东的《七律二首·送瘟神》“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来激发学生的兴趣,避免简单枯燥的数字罗列,这形象有趣地解决了教师所要解决的问题,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如在讲地理环境的生物循环时,引用学生熟悉的清代诗人龚自珍《己亥杂诗》的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来营造课堂氛围,让地理课堂充满人文气息;如在讲月相的变化时,可引用北宋词人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的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的“残月”来进行解读,让学生知道句中的“残月”指的是太阴历月尾(农历24日左右)的月相,残月出现在黎明东边天空,它的“脸”是朝东的,即东半边亮,“残月如钩”便是对残月形态最生动形象的比喻。教师先对残月进行解读,再引导学生探讨其他不同时段的月相,其教学效果会更好。

古诗来源于生活,古诗中包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和地理现象,教师在教学不同的章节内容时巧妙地融入古诗名句,极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强化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识记。如在讲地形、气候、季风、洋流等知识时,笔者用多媒体展示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凉州词二首·其一》,让学生赏识“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句,探讨玉门关外的杨柳不青的原因。学生通过搜索和探讨,了解到杨柳之所以不青是“夏季风”不度的缘故,而夏季风之所以吹不到玉门关,这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息息相关:玉门关所处位置群山环抱,地形复杂,山脉高耸,阻断了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暖湿气流的到来。夏季风来自海洋,不仅温暖,而且潮湿,夏季风吹到的地区降水普遍增多,植物生长比较茂盛;夏季风的势力较弱,侵入内地的速度又比较慢,影响的时间也比较短,特别是我国北方,受到夏季风控制的时间就更短了(每年4~5月之间,夏季风到达了我国南部沿海;6月到达长江流域;直到7月份才进入华北与东北;到了9月,它受到北方冬季风的逼迫又迅速撤回到长江以南)。通过探讨,学生加深了对大陆性气候、季风、洋流等知识的理解和对玉门关的了解。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类似的文学名句素材还有很多。如南宋诗人陆游《秋怀》诗句中的“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诗人陆游在古代就察觉到城市与郊区间的温差问题,城市温度明显要高于郊区,这种现象叫作“城市热岛”效应。造成“城市热岛”效应的因素较多,如城市建设、工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人口拥挤和植被减少等。教师引导学生探讨形成“城市热岛”效应的原因之后,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减少“城市热岛”效应这样的问题。学生思考后可能会得出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减少汽车尾气排放等减少“城市热岛”效应的措施,这就比教师单纯讲授的效果要好得多。唐代诗人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中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借喻的是夏季对流雨天气。教师可通过这一名句的引入,组织学生对对流雨形成的原因与特点进行探讨,让学生明白其形成的原因是夏季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造成的,午后至傍晚时段极易形成。其特点就是降雨强度大、历时短和范围小,所谓的“夏雨隔田坎”就是对其降雨范围小这一特点的绝好写照。唐代诗人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就形象地说明了冷锋过境时,先刮风后降水或下雪的天气变化特征。唐代诗人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就写出了平原与山地气候的差异,这是由山地海拔高导致气候的垂直变化造成的。

二、巧用文学名句、谚语探讨海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我国幅员辽阔,纬度跨度大,不同区域间由于所处海陆位置不同,在气候方面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适时地运用一些文学名句引出教学问题,巧妙地将区域之间的气候差异联系起来进行横向对比,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例如,在教学海陆位置和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时,教师可引用朱自清的散文、唐代诗人韩愈和王之涣的诗词等来进行比较和解说。朱自清的散文《春》中“雨是最寻常的”,江南春雨连绵的美景油然而生;唐代诗人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其一)》中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描绘的是我国中部地区春雨贵如油的气候特征,写出了霏霏小雨渲染下的淡淡春意;唐代诗人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的名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呈现的是西部非季风区的极度干旱景象。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将文学名句串联在一起,能为学生创设一个全新的教学情境,这样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完成了对我国江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降水的横向比较,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我国降水量由东向西递减的分布规律。再如“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这句谚语是对横断山脉的真实写照。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是大气环流所致,这说明地形对气候具有重要的影响;二是光照所致。山间因地貌破碎,地形起伏不平,太阳高度和日照方向存在差异,造成阴坡与阳坡景观的差异,也会有阳坡出现局部阴坡环境的现象,形成同一山地系统的万般景观。

三、巧用歌曲简析南北纬度地域差异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提升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

我国领土南北跨纬度大,气候差异悬殊,地形复杂多样,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动物和植物在我国都可以找到生存的场所,这为我国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简析我国纬度位置特点及其对气候和农业生产的影响时,笔者以播放短视频的方式让学生欣赏著名歌唱家张也早年演唱的《在希望的田野上》。之后就歌词中的“北疆(哟)播种,南国打场”引导学生对北疆与南国同一时期的农业劳作进行比较和分析,深入探讨造成我国南北农业生产差异的原因。通过探讨和资料收集,学生了解到南北农业生产存在差异主要与其所处纬度有关,不同区域所处的纬度位置所受太阳辐射差异较大。就我国而言,其变化规律是由南向北递减。但总的来说,我国大部分区域还是处于中低纬度区,南北跨纬度约50°,以亚热带和温带地区为主,雨量适宜,气候温暖,热量充足,农作物可以一年两熟甚至三熟,品种丰富。从微观层面看,因跨越的维度差异大,南北冬季昼夜差别较大,北方冬季白昼时间较南方短,因而对农业来说南方冬季热量更大;而夏季南北方差异不明显,气温高和光照足更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因此就农业生产而言,夏秋交接之际往往是最繁忙的季节。

四、巧用文学名句欣赏迥异的地貌景觀,加深学生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

我国地域辽阔,就地势而言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自西向东形成三个逐级降低的阶梯状斜面,这是我国地貌总轮廓的显著特征。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在学习地貌特征的区域差异表现内容时,教师可巧用文学名句引领学生欣赏迥异的南北地貌景观,加深学生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实现地理新课改的核心素养目标,强化对学生情感意识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搜集了大量与我国相关的地貌影像素材,精心制作了一段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诗朗诵教学短视频,让学生在欣赏短视频时更了解我们的祖国: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水拍惊涛的“金沙江”、冰雪覆盖的千里“岷山”,并由此引导学生联想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所描绘的巍峨挺拔的北方山体和银装素裹的黄土高原雪景,歌曲《呼伦贝尔大草原》中所颂扬的美丽辽阔的大草原,以及“小桥流水人家”式的江南水乡等。通过引用与解读文学名句,让学生在地理教学中能直观地了解我国东西南北迥异的地貌,在不断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同时加深学生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五、巧用文学名句发现植被地域分布的水平和垂直差异,增强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

我国幅员辽阔,自东向西距离海洋由近至远,降水量由东向西逐渐减少,在景观上具有明显的经度地带性地域分异的特征,植被分布也依次出现森林[→]草原[→]荒漠的景观。

在地理教学中,笔者将《山居秋瞑》和《惠州一绝》的诗句配上动态的景观呈现于教学课件中,让学生领略暖湿气候条件下岭南地区生物种类多样性的景象;通过对《敕勒歌》的赏析领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蒙古大草原景观。然后,笔者鼓励学生搜索反映西部内陆地区黄沙漫天的荒漠景观的文学名句,让学生在探究中明白植被地域分布的水平地带性地域差异;继而探讨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所反映的气温垂直变化的特点,让学生在探索中了解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正是由于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性造成了山上桃花与山下桃花盛开和凋落的时间不同,让学生明白植被的垂直分布也是存在差异的。通过对谚语“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解读,将植被地域分布的水平和垂直差异同时呈现出来,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成就感,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而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从而加深学生对地域分异规律的认识。

六、巧用文学名句、歌曲阐释环境保护问题,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环保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工农业生产中的过度开发,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和水土流失问题。人们逐步认识到,社会要进步除了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还要做好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工作,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适时地与学生共同赏析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文学名句,如唐代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体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所构建的立体美:澄清的江水,孤鹜的悠闲,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教师也可以与学生一道欣赏降央卓玛所演唱的《呼伦贝尔大草原》,品味歌词中所颂扬的美丽辽阔的大草原,再联系现实中由于过度放牧造成草原草场退化及荒漠化蔓延的问题,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不断提高学生人地协调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制作关于地理学科环境保护方面的文学名句手抄报或开展相关知识竞赛,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强环保意识,带动和吸引更多的人投入到环境保护的公益活动中。

总之,在地理教学实践中,教师根据教学进度适时融入相关的文学名句、谚语、歌曲,并找准切入点,将文学名句为地理教学所用,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问题探究意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从而更好地落实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实践学科深度融合的课改精神,不断增强地理教学效果,更好地发挥地理学科的育人功能。

[   参   考   文   献   ]

[1]  李广尧.浅谈文学名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妙用[J].青春岁月,2016(23):171.

[2]  陈长明.文学佳句在区域地理教学中的巧用[J].文理导航(中旬),2010(8):5,13.

[3]  杨大尉.在地理教学中妙用文学名句[J].中学时代,2014(4):165.

(责任编辑 陈 明)

猜你喜欢
高中地理教学效果
用信息技术增强初中篮球教学效果
关于提高开放电大“统计学原理”教学效果的探讨
新课改理念下高中地理课堂语言策略的研究
理论结合实际,创新高中地理教学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具体分析
实例研究高中地理微课制作的相关策略
探讨如何构建高中地理双动两岸的教学模式
如何提高高中声乐教学效果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