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导引学 以学定教

2023-05-30 01:32张晓敏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3年1期
关键词:编制导学案初中地理

张晓敏

[摘 要]利用导学案有效引导,实现学习前置和问题前置,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是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文章探讨初中地理导学案的编制原则,分析完善组成环节、优化问题设计、实施分层编制这三大要点,旨在提升教师地理导学案的编制水平,提高地理导学案的实用性,解决初中地理一线教师的困惑,调控地理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真正实现以导引学、以学定教,提升初中地理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初中地理;导学案;编制;原则;要点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3)01-0083-04

导学案是教师在新课标指导下以素质教育为根本目的,为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探索而编制的学习指导方案。初中地理导学案的科学编制,不但能够让地理知识问题化、能力提升过程化以及情感形成无痕化,而且可以让初中地理的课前学习和课中学习紧密联系起来,在“先学后教”的基础上实现“以导引学,以学定教”,从而提高初中地理教学的实效性。

一、初中地理导学案的编制原则

(一)课时化原则

初中地理每个章节知识点的多少不同。例如湘教版地理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东南亚”的知识点主要包括:东南亚的地理位置、主要国家以及首都;东南亚的气候情况、地形情况、河流情况、人口分布情况;东南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以及东南亚人文状况等,知识点多而杂,根据实际教学需求需要占用2课时。湘教版地理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世界的海陆分布”的主要知识点包括海陆分布特点、海陆之间的位置关系、识别地图上大洲分界线以及大洲、大洋、海峡等事物,知识点少且集中,可以在1课时内完成教学。由此可见,教师需要根据课程内容的多少、地理知识的复杂程度和对学生学习能力的预估,规划出教学用时,然后再结合教学的时间安排分课时编制相应的导学案。这样,学生每节课的学习目标会更加明确,自主学习也会更加具有计划性,而且能够利用有效时间做有用功,从而提高学习效率[1]。

(二)问题化原则

初中地理导学案编制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习,学生需要具有较强的驱动力。设疑是增强学生学习内在驱动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在编制初中地理导学案时需要遵循问题化原则,以帮助学生明确思考方向,调动学生的思维。例如,教师针对湘教版地理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东南亚”编制导学案时,根据地理课程知识点在导学案的“学习提示”部分设置了以下问题:东南亚的地理位置有哪些特点?东南亚地区包括了哪些部分?东南亚的地形、气候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影响?东南亚的矿产主要分布在哪些国家?这些问题的设置有助于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让学生在问题驱动下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带着问题边阅读边思考,从而让学生在提高对教材的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的同时,渐渐养成“带着问题读书”“边读书边思考”的良好自主学习习惯。

(三)渐进性原则

首先,“十根手指有长短,荷花出水有高低”,这句话在学生身上同样适用。同一个班级,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环境不同,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教师在编制初中地理导学案时需要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别,尊重每个层次的学生,对导学案实施层次化设计,让每个学生均能在自主学习中获得相应的收益并逐渐提升自我效能感。教师可以结合日常教学中对学生的观察、测试和课堂互动等情况对每个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进行评估,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围绕每个层次进行导学案设计,以便通过导学案梯度化设计让学习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从自主学习中获得相应收获。这样,不但能够保护较低层次学生的自尊心,而且能够激发较高层次学生的挑战意识,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学生的新知建构需要经历由浅入深的过程,逐渐将新的认知融入原有知识体系中并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教师在编制初中地理导学案时需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设置导学案内容的梯度,让学生能够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地探究教材的内容,将学生的思维逐渐引向深入[2]。例如,在湘教版地理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世界的地形”导学案的编制过程中,教师在“新知梳理”内容编制中根据新知的难度设置了三个板块。第一板块为基础性内容,教师采用了填空的方式,如“五种基本地形的名称为()、()、()、()、()”“世界最高的高原是()高原,世界最大的高原是()高原,世界最大的平原是()平原”等。此类题目的难度较小,学生只需认真阅读课本内容,找到语句中的关键词就能够找到此类题目的准确答案,这一板块比较适合低层次的学生。第二板块为节能性内容,如对照世界地形图,判断图中字母或数字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见图1)。

此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识图能力,而且需要学生能对教材内容连贯理解,對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要求较高。此板块内容适合学习能力较强、归纳能力较好的中等层次的学生。第三板块是探究性内容,比如举例说明地形对当地生产、生活具有哪些影响。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能够从农业生产、资源开发、交通建设以及人们的生产、生活等方面思考,比较适合高层次的学生。教师这种层次化、梯度化的导学案“新知梳理”方式,不仅符合学生“由浅入深”的渐进性认知规律,而且能够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贴近自己“最近发展区”的学习内容,进而在自主学习中感受成功的喜悦,提升自我效能感[3]。

二、初中地理导学案的编制要点

(一)完善组成环节,丰富导学内容

1.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的合理设置能够带给学生目标驱动,对学生自主学习起到导向性作用。课前导学是教学活动的一部分,而导学案是实现课前导学的方法和手段,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可见,导学目标需要与教学目标相一致。另外,教师在制订导学目标时须让目标与“达标检测”中的内容相契合。例如,教师在“世界的海陆分布”导学案编制中将“记住海陆分布特点”作为知识性学习目标之一,因此在选择“达标检测”题目时就要体现出有关“海陆分布特点”的相应内容,这样才能确保学习目标的可检测性。教师可以根据“达标检测”结果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进行系统评估,了解每个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找到学生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难点,以便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开展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

设置初中地理导学案的学习目标时应控制在3~4条,数量不宜太多,在学习目标中需要体现出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学习目标”的语言需要明确、清晰,尽量采用“会运用”“能讲述”“记住”等具有明确指令性的词语,避免采用“掌握”“了解”等界定模糊的词语,通过语言的精准表达让学生明确自主学习需要达到的程度。

2.新知梳理。“新知梳理”环节的设置目的主要包括三方面。第一,避免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产生知识点遗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全面性。第二,让学生知道哪些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更具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第三,通过对新知的系统性梳理让知识点变得一目了然,便于学生将各知识点串联起来,降低理解和记忆的难度。例如,在“世界的地形”导学案编制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以填写表格的形式,让学生掌握不同地形的主要特征(见表1)。

通过表格的形式将五大地形的特征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识记地理知识,抓住理解和记忆的重点,而且能让学生的思维更具条理性,让学生所学的知识更加系统、完整,促进学生地理知识体系的有效建构。

3.问题探究。问题探究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侧重于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和演绎的能力,这对提升学生的地理知识应用技能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在“日本”导学案编制中,教师设置了三个问题供学生在自主思考后深入探究。第一,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是什么?(日本处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跃)第二,日本的工业为什么大都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日本矿产资源贫乏,国内市场狭小,为方便工业原料、燃料的进口与产品的出口,工业大多分布在港湾优良、海运便利的太平洋沿岸)第三,日本的樱花开放的时空分布有何规律(教材图8-3)?其原因是什么?(日本的樱花时空分布规律是由南向北依次开放。其原因是气温升至一定的值时,樱花才会开放。日本群岛南北所跨纬度较大,南部纬度低,获得的太阳辐射多,春天升温早;北部纬度高,获得的太阳辐射少,春天升温迟)学生在解决探究性问题时,需要围绕地理课程内容进行整体性思考。比如,在解决第一个探究性问题时,学生需要在地图上找到日本的位置,了解日本处于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而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这样才能回答好此问题。由此可见,问题探究环节的设置重在启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综合运用,拓宽学生的思维。

4.达标检测。“达标检测”是教师围绕地理知识点,设计相应的测试题目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后作答的环节。教师通过达标检测的结果能够清楚掌握每个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了解学生还存在哪些学习薄弱点,以便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或在课上进行集中讲解。达标检测的题目设计应紧扣中考考点和时事热点,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检测的效果。

(二)优化问题设计,提升驱动效果

在初中地理导学案编制中,教师需要遵循问题化原则,而问题的设计则关系到问题的质量,会影响到导学案的最终实施效果。因此,教师需要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做好导学案的问题设计。

首先,问题需要具有启发性。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只有“眼随脑动”才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教师需要设置具有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的大脑兴奋起来,思维活跃起来,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例如,教师在地理教材“世界的地形”导学案编制中设置了“海底地形分为哪些部分?”这一问题,学生在问题的驱动和引导下解读教材内容,结合教材中的图示(见图2)对教师所提问题加以分析。

从图中学生能够获取大量关于海底地形的知识信息,比如什么是大陆架、什么是大洋中脊、什么是海沟等,掌握大陆架和海沟等的相关数据。由此可见,具有诱导性和启发性的问题能够起到“点石成金”的效果,让学生深入挖掘教材内容,丰富学生的信息量,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

其次,问题需要简洁、精练。在导学案编制中,问题设计的目的是启发和引导学生深入学习,需要让学生将主要精力应用在地理课程阅读、分析和思考中,如果教师设置的问题过多而零散,将会影响学生对问题的理解,造成学生在地理课程内容学习中思维混乱,进而影响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同样以“世界的地形”导学案为例,教师可以设置“什么是地形?陆地地形分为哪五种?”“什么是海拔?”“什么是相对高度?”等问题,这样的问题不但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而且能让学生将“问题”刻在脑子里,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探究。

最后,问题需要贴近生活,层层深入。如针对“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这一知识点设置问题,先提出“假如你是一棵菜,你需要哪些条件才能长好?”的问题,再提出“如果少了其中的一些條件,植物会怎么样?”的问题,最后引出应该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

(三)创新导学设计,实施分层编制

初中地理导学案的编制关系到初中地理教学的成败,科学有效的导学案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架,让每个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相应的收获。因此,教师需要创新设计初中地理导学案,并采用分层编制的策略。

首先,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中认真考察每个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根据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不同将学生隐蔽性地划分为不同的学习层次。在导学案中围绕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分别设置“基础级”学习目标、“应用级”学习目标和“拓展级”学习目标。

例如,“东南亚”导学案学习目标的设置,“基础级”学习目标可以设定为“记住东南亚包括哪些部分和东南亚的地理位置”“记住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的地形特点”,学生达成“基础级”学习目标后,就能够掌握教材中的基本地理知识。“应用级”学习目标设置侧重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运用地图等资料,找到东南亚各国家的首都”“运用地图,简述东南亚的气候、人口分布的特点”。“拓展级”学习目标的设置则应注重对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比如“分析东南亚地理位置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分析东南亚地理位置对中国和东盟经济的影响”等,侧重于引导学生对所学地理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教师可以将导学案的分层学习目标同时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考量自己的学习能力进而选择与自己能力相对应的学习目标。这样的做法能够激发学生的挑战心理,促使低层次的学生向高层次目标发起挑战,将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掀起自主学习的热潮。

其次,在“达标检测”环节中,教师所出的检测题目需要进行分层设计。例如,在“东南亚”导学案“达标检测”板块设计中,“基础级”测试题主要以选择题和判断题为主,这样的题目对于学生来说难度较低,学生只要认真阅读教材内容,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就能够准确作答,比较适合低层次的学生。“应用级”测试题目则增加了解题的难度,教师可以采用多选题或读图题。相对于“基础级”题目,“应用级”题目难度显然高出很多,比较适合中等层次学生。“拓展级”题目的综合性较高,学生需要具备较强的分析能力以及较广的知识面才能准确作答。这类题目侧重考查学生的知识拓展能力,比较适合高层次的学生,可实现学习“拔高”。

总之,导学案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工具,导学案的编制对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有重要影响,教师需要了解导学案的编制原则,掌握导学案的编制要点,完善导学案的组成环节,加强导学案的问题设计和分层编制,从而提高导学案的应用效果。

[   参   考   文   献   ]

[1]  陈洲,李军,甘兴花.高中地理学案编制与应用研究[J].大众文艺,2018(19):190-191.

[2]  陈炳飞.地理学案编制的繁复倾向与修正[J].地理教学,2010(19):12-14,11.

[3]  方媛.初中地理有效导学案编制与使用:基于“生本能动课堂”[J].现代教育,2018(1):51-53.

(责任编辑 陈 明)

猜你喜欢
编制导学案初中地理
市场一线人力资源编制配置模式探索与研究
撑一支竹篙 向更深处漫溯
浅谈如何提高导学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效性
构建优质高中数学课堂,实现活力教学
刍议初中地理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试谈乡土地理教学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合作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切入学生生活构筑地理生活化课堂研究
入厂抽样检验规程的编制
探讨项目工程造价编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