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勇
我国文学作品创作手段及体裁持续完善的时期是漢代,这时的文学作品所刻画的女性形象,其审美特征及价值理念的形成已经基本固化。汉代文学作品对异域他乡的陌生事物进行铺陈描绘,从而具有一定的介绍性和吸引力。两汉诗歌直接或间接地涉及西域的风土人情,其中赋类文体更为出名,如《两都赋》《长杨赋》等。本文以影响较为久远的女性人物形象为例,具体论述文学作品中女性主义的重新解读方式,以期为新时期的中国女性主义的理论研究提供参考(益处)。
一、简析汉代文学中女性的主体地位及身份变化
(一)女性主体地位的变化
私有制的形成与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加快了夫权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人类社会出现“一夫一妻制”。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原始社会的“群婚制”也逐渐被瓦解,汉代女性的生活也因为成家之后变得越来越稳定。而这一切的变革也在持续支撑着男权主义的高速发展,渐渐地,女性成为男性的生育工具或私有物,这些转变在先秦到两汉的文学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自从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之后,儒家思想在汉代十分盛行。因此,中国的封建礼教也在汉代初步形成。在那个时期,人们将儒家学说作为正统文化思想,人们的思想及行为也越发单一化,尤其是在道德伦理方面。自董仲舒的一番论断之后,他的相关论点直接成了封建女性遵循所谓“三从四德”的缩影。而汉代文学作品与思想领域的转变十分契合,其中班昭所著的《女诫》与刘向笔下的《列女传》等,都是体现汉代女性立足于家庭与社会当中所应遵守的理论性的行为规范,只不过前者不遗余力地诠释了“男尊女卑”的思想观念,后者是从男性角度出发,提出男权社会对女德的相关要求。于是,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固化了男女不平等的理念。
当贞节观念产生的时候,女性的主体地位已经开始土崩瓦解,女性在道德的约束下失去了很多权利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明显的性别差异,使女性能通过贞洁被认可而赢得威望,从而获取心理上的某种慰藉。因此,女性主体若想重构,应根据历史发展情况而定;过度的性别对抗,不利于推动两性关系的和谐互动。当代女性对整个封建社会的文学作品基本上保持不以为然的态度。即便这样,仍然有很多女性比较赞同汉代文人对女性心理活动及审美特征等方面的文字表述,也说明了汉代作家及其作品并未完全将女性放在男性的对立面,女性也不必对其全盘否定。
(二)汉代文学作品中女性身份的变化
纵观中国传统女性一生的身份特征,主要分为女儿、妻子、母亲三个不同阶段。班昭在《女诫》中认为,女孩子出生后不久,让她以织布所用的纺锤当玩具,给她砖瓦示意她要具备不辞劳苦的精神,让她睡在床下来表示她的地位低微。虽然女性接受了男尊女卑的社会现实,但班昭也鼓励女性具备男子该有的道义担当。于是,她发出了这样的感慨—“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班固《咏史》)。
汉代真可谓女性主体地位日渐消亡的历史转折点,她们只有在德行品质被肯定的情况下,才能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这主要体现在女性当女儿的阶段就是忠孝等层面的女性形象。在汉代礼教越来越完善的情况下,女性一旦嫁为人妻便不再允许频繁抛头露面。她们不仅要操持家务,还要对自己的丈夫忠诚,甚至到死都不允许背叛。然而,这方面的道德约束对男性来说微乎其微。因此,女性在面对男性的背叛时,只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因此,在汉代文学作品中“怨妇”的形象颇为常见,如《孔雀东南飞》等,均为这方面的真实写照。诗歌以情感悲剧收场,让世人顿悟:父母过度干预子女的情感生活,家庭注定会分崩离析。时至今日,这种理念仍具有深远意义。
西汉时期榜上有名的“弃妃”班婕妤,曾凭借“承祖考之遗德兮,何性命之淑灵”(《自伤赋》)中的道德力量,成为当时女性之典范。汉代文学作品中,女性所展现的母亲身份主要集中在教育层面,这就是《女诫》中明确指出的“四德”,通过妇德、妇功、妇言、妇容等方面最早界定了女性之美。这种“美”并非单纯的外表,而是通过教育来规范那个时代母亲的言行举止,从而使其能在男权社会打造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二、女性形象在汉代文学艺术作品中的发展
汉代作为我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其文学作品中展现的女性形象无疑是丰富多彩的,而且相关艺术创作手法纯熟,从生活中的真实逐步走向艺术方面的真实。汉代文学作品多以诗、赋为主,不同的文学体裁在两汉时期的发展状态差别很大。文学创作正在逐步打破生活的局限,作者的主观能动性也得到了充分发挥。因此,挣脱生活束缚的文学作品,其文学特征变化最明显之处在于对女性形象的完美塑造。从诗歌层面来看,同样是思妇,在先秦时代的《诗经》中所描绘的是生活中真实存在的,热情而又略带一丝泼辣的女子形象;而在《古诗十九首》中,汉代思妇却是一副温婉敦厚的形象,给人一种“思而不怨”的感觉。经过作者的精心处理,生活中的很多女性都是集万千美好于一身,她们的艺术化形象早已磨去了生活中的热情与泼辣,整体形象要比生活原型更有韵味。
先秦时期的文学作品在文章篇幅及表现手法等因素的影响下,对女性形象的刻画多半会集中于某个生活片段,只展现人物的平面化特征,人物形象的丰满度等一度被弱化,如《陌上桑》全篇都在阐述秦罗敷的贞洁与美貌,极少涉及其他层面的内容。随着文学创作的进步,各类叙事文章也逐步推出加长版的篇幅,女性的人物形象也越发立体化。比如,《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作者在文中既描写了刘兰芝自幼家庭教育及道德修养良好,又展现了她女红出色且为人孝顺,尊重自己的丈夫,在优秀的文字中将其温顺的性格一览无余。当刘兰芝被弃还家,惨遭兄长逼婚时,作者又刻画出了她以死明其志的刚烈性格,使人物形象生动鲜活,这样的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一下子就丰满了很多。
先秦时代的文学作品主要是通过写实来塑造女性形象,极少使用各类文学表现手法。到了汉代,文学发展比较迅速,各类文学表现手法层出不穷,如《诗经》就开了艺术表达的先河,其中涉及的赋、比、兴表现手法广为人知。相比先秦时代的文学作品,汉朝的乐府诗在女性形象方面的文学艺术明显进步了很多。比如,在《羽林郎》中,作者使用了夸张的手法描绘了胡姬的形象及其装扮,虽不是真实的生活写照,却产生了更为精妙的表达效果。文章体现了西域的文化、风土人情与中原文化风情的迥异之处,以大胆而又丰富的想象力,在字里行间塑造了当街买酒的女性形象,用各类艺术表达手法描写其外貌、服饰动作等,并通过以奇为美的方式塑造了胡姬的人格、思想等。由此看出,汉代文人的视野更加开阔,其文学创作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三、女性形象在汉代文学艺术作品中的审美特征分析
自从汉代结束了战火,经济发展越来越繁荣,女性装饰方面的物资也越发充足。汉朝“独尊儒术”的相关理念一经推行,以《列女传》为代表的两汉文学作品在内容创作方面都比较推崇女性忠贞的高尚品德。正因如此,汉代文学作品的审美特征也在悄无声息地改变着,从汉赋、诗词等体裁的文学作品的字里行间,无一不在体现汉代女性对外表修饰的重视。女子们一出场就是盛装打扮,这在很多两汉诗词中都有体现,尤其是司马相如的《子虚赋》,更是淋漓尽致地描绘了豪门贵女们衣着之华丽,配饰之精美。在汉代文学作品中,既能看到豪门高贵女子的雍容华贵,又能了解劳动妇女的修饰风尚。汉代女性的衣着打扮相对比较奢靡,既不同于《诗经》中女性形象的朴素之美,又与《楚辞》里美人佩戴香囊的高雅气质存在较大差异,这也充分证明了不同时期人们的审美特征及风格也是不同的。
汉代诗赋中,文人所描述的女性之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受先秦时代《楚辞》文学审美特征的影响,他们将女性之美写到近乎完美,如张衡的《七辩》等。汉代男性文人十分推崇女性之美,女性完美形象在文学塑造中也达到极致,以至于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汉代关于女性的审美特征也成为衡量女性是否是美女的标准,这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极为深刻。除了诸多方面的女性形象外在之美,汉代文人极其推崇女性的节操之美,各类文学作品都在宣扬女子应对丈夫忠贞、对国家忠孝的观点。
汉代以儒学思想为核心,男忠女贞成为文学作品之主流。在汉代文学作品中,无论哪个级别的女性都会在操守方面尽显坚贞。比如,乐府诗歌《上邪》便是流传千年的佳作。作者通过盛赞女子的忠贞,来塑造女子坚守道德贞操的高洁形象,使经典流芳、百世不衰。
除此之外,汉代文学中还有很多诸如王昭君、花木兰等巾帼英雄的文学形象。她们当中,一个为了国家安定出塞和亲,一个替父从军至忠至孝,由此可见,在儒家思想的深度影响下,汉代文人对女性的审美还是比较全面且中肯的。例如,当你用审美的眼光看汉代文学作品中的刘兰芝时,便不难理解这位温顺的古典美人—拥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及想法,具有内外兼修的美。诗中,焦母逼儿子休掉刘兰芝并将其遣回娘家。刘兰芝在和丈夫商量无果后,并没摆出“一哭二闹三上吊”的姿态,而是打扮得体带着尊严主动回家的。她能为了维护自尊而不屈服于任何人,尽自己最大的力量保全自己的颜面。全文看不出她被遣回家的悲伤,但读者能感到刘兰芝的不满,她在面对不公正的待遇时,并未选择委曲求全,而是选择拼命反抗。诗歌通过描写她流泪告别小姑时,也恰到好处地体现了她内心的難过。但是,诗歌真正打动人心的不止如此,她能拒绝年轻优秀的县令之子的求婚,不被多财打动,而是忠于自己与丈夫的誓言,即使被逼嫁人也会遵守誓约。诗歌以女主人公不为权贵所动、忠贞于爱情的完美形象打动读者,并通过无数细节塑造了一个鲜活靓丽、敢于反抗且对爱情忠贞的女性形象,为后世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深远影响。
在众多汉代文学作品中,审美特征除了可以体现文学作品的艺术成就及不同艺术风格,还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当各种错综复杂的情愫交织在一起时,极易给人一种缠绵悱恻的幽怨之感。因此,根据文学作品形式对比不同时代的审美特征,全面地分析不同风格的文学作品,并从中品味作者融情于文的创作手法及情怀,有利于推动现代文学学术研究工作的长效发展。
总之,汉代文学作品的审美特征大多属于浪漫主义类型。虽然汉代关于女性形象的文学作品并不太多,但作者比较善于用字词来渲染某种氛围和女性主体地位的变化等方面,可以使我们更为直观地了解将女性主体形象融入文学研究中的意义。
当代文学作品的审美特征比较趋向抽象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当代女性主义应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更好地促进两性和谐,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有效的情感与审美观念,而非单纯地否定男权社会。在与汉代文学作品对比过后,我们才能根据不同时期的文本特点,揭示文学作品的本质,并从中挖掘更多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