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光松
【摘要】教师在具体教学设计和组织时,要有渗透、优化、整合、创新、探索的主观意识,对相关教程做深入研究,以提升教学效率和品质,培养学生传统文化学习意识和习惯。语文学科肩负传统文化传承历史使命,教师深入研究教材内容,及时渗透传统文化元素,势必创造崭新学习成长点。
【关键词】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内容,这是教学目标的核心追求,与语文新课标精神高度契合。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在情境设计、鉴赏优化、课堂训练等环节,适时渗透名著、文言文、民俗、国学等传统文化内容,以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学生对传统文化内容比较有兴趣,教师在情境设计、方法传授、生活实践、课外阅读等环节展开具体设计,势必给学生带来更多学习启示,促进学生传统文化认知的健康成长。
一、整合名著,创设传统文化教学情境
学生对古典名著有一些浅显的了解,如四大名著、经典故事、童话寓言等,教师在教学设计环节,要深潜教材之中,对相关信息做整合处理,引导学生做好思维对接,结合生活阅读积累,对学习内容做深入思考。在情境设计时,教师直观讲述、问题设计、媒体展示、演绎展示等,都可以成功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以培养学生主动阅读学习名著的自觉性。学生阅读基础普遍较低,阅读古典名著存在一定困难,教师需要做出针对性引导。
古典名著未必是纯文学性的,历史、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名著也是重要阅读素材,教师要对名著应用价值做出客观评估,以便矫正教学设计方向。如教学小学五年级上册《将相和》,这个故事选自《史记》,学生对这部经典书籍有一些粗浅认知,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动画片,引导学生做对应阅读,并尝试做故事讲述。学生对讲故事学习最为熟悉,教师提出具体操作要求,鼓励学生做故事讲述训练,课堂学习进入互动环节。在集中讲述环节,教师深入小组之中,对学生讲述操作情况做观察,及时做出方法指导。为拓宽学生学习视野,教师鼓励学生课外借助网络展开信息搜集,围绕《史记》选择一个喜欢的故事,展开深入阅读,准备参与班级集体展示交流活动。
小学生对网络阅读情有独钟,教师抓住学生学习心理展开设计,其适合性更高,助学效果会更为丰富。整合名著内容,设计适合的学习任务,学生主动进入到名著阅读核心,这样才能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阅读古典名著有不同选择,教师设计适合的目标和任务,能够为学生带来全新学习体验,其认知积累更为顺利。
二、鉴赏古文,传授传统文化学法方法
古诗词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据一定比重,特别是古诗词比重更大,学生对古诗词的认知积累更为丰富,很多孩子从小就开始背诵这些内容,教材中也选入不少古诗词,为学生阅读、背诵、鉴赏提供丰富素材支持。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大多停留在读、背、写阶段,教师要做鉴赏引导,适时传授一些阅读学法,为学生顺利进入鉴赏环节奠定基础。虽然教学课程标准对古诗词学习没有提出更高要求,但教师要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角度展开设计。
诵读、背诵是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基本任务,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尝试做鉴赏学习,学生学习感知体验会更为丰富。学生鉴赏古诗词需要学法支持,教师要做好教学评估,以便做出准确判断。如《山居秋暝》,这是王维的田园诗,其情境描绘非常唯美,教师先指导学生做诵读学习,对重点词语做详细解读,然后传授一些鉴赏方法,要求学生从修辞方法、典型词语、动静结合、视听结合等角度展开思考和分析,聚焦具象,体会作者情感,最后归结王维创作这首诗的目的,对其主旨做深度发掘。学生尝试做诵读展示,教师示范诵读,让学生主动展示诵读,对学生诵读存在问题做重点梳理,根据语境做语气、语调、语速设计。学生进入鉴赏环节后,教师与学生展开多重互动交流,逐渐达成共识。古诗词鉴赏是深度性学习,教师不做具体要求,而且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角度展开教程,这样可以减轻学生学习压力,其学习效果会更为突出。典型词语、修辞方法、句式特点、写作方法等,都是古诗词鉴赏要关涉到的内容,教师需要做出理性设计,与学生思维形成对接。学生学法积累存在不少短板,特别是古诗词鉴赏学习方法储备更是不足,教师针对性做设计,能够创造更多学习契机。
鉴赏文言文需要借助一定语文知识,教师从鉴赏角度选择、鉴赏方法应用、鉴赏知识创新等方面展开针对性指导,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多学习辅助,也能够促进传统文化元素的渗透。学生进入文言文阅读环节,要掌握一些语文知识,教师对学生文言语感基础有清晰判断,以便做出针对性指导,传授一些鉴赏方法,这样可以有效提升学生鉴赏水平。
三、关注民俗,强化传统文化生活对接
传统文化中有不少民俗内容,这些内容在教材课文中也有渗透,教师在教材内容分析处理时,要适时做出针对性解读,引导学生对接生活展开学习,这样可以开阔学生学习视野,也能够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建立。学生有一些生活经历和经验积累,教师针对学生学力基础展开设计和组织,推出一些阅读学习活动,让学生主动结合生活认知展开阅读和讨论,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多学习内化的机会。
民俗是最为平常的教育素材,教师从这个角度展开教学设计,能够创造丰富教育契机。如果能够发动家长参与其中,其教育效果会更为丰富。《牛郎织女》是典型的民间传说,可谓是家喻户晓,其流传极为广泛,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这篇课文时,要求学生做延伸阅读,在课前搜集相关信息,为课堂学习做知识储备。这个故事是虚构的,却与传统文化倡导的和睦、劳动、宽容、幸福等思想相融合,这些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要求学生讲述这个故事,在学校里讲、在家庭中讲,利用互动机会讲、利用书面机会讲,自然与生活形成对接。学生家长对故事比较熟悉,能够与学生形成良性互动,教师设计亲子阅读任务,让家长參与学科学习,给学生讲述一些民间传说和故事,对学生展开传统美德教育。传统文化教育与学生生活相对接,学生接受不存在更多障碍,其教育效果会更为突出。
学生对民俗文化内容比较有感觉,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对接处理,给学生提供更多深度研学的机会,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进行传统文化传承学习,其学习体验更为丰富。学生有比较丰富学习经历,其文化认知积累也呈现差异性,教师对此需要做客观评估,以便做出教学设计和调度。
四、征集国学,延伸传统文化学习视野
国学是指中国历代的文化传承和学术记载。历史、地理、政治、经济,以及书画、音乐、医学、星相、建筑等都属于国学范畴,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童话、传说、寓言、儿歌、谜语等,也是国学内容。教师在文本解读和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有意识做对接处理,创造一些阅读训练机会,促使学生在国学内容梳理、阅读讨论、生活应用中建立传统文化意识,在主动学习和应用中完成能力培养。国学包含内容极为广泛,教师要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角度展开组织,培养学生学习国学的主动性。
学生对国学内容比较熟悉,教师要做好对接设计,以顺利拓宽学生学习视野,赢得语文阅读训练的主动权。在教学《古人谈读书》这篇课文时,教师先组织学生做字词梳理,解决文字障碍,对古文内容做归结处理。学生明白内容意思之后,教师设计课外阅读任务:关于读书,我们的前辈留下了很多经典的至理名言,还有一些读书的故事,深入生活,从不同渠道搜集这方面的素材,看谁征集到的名言最多,以读书笔记形式呈现出来。学生对阅读关键词比较熟悉,自然能够展开针对性搜集。家庭、网络、图书都是信息来源地,学生在搜集过程中,对国学、对阅读、对读书的好处会产生积极认识。在展示环节,学生搜集内容极为广泛,一些经典的名言,学生都能够背诵下来,一些读书故事也能够讲述出来。
教师借助信息搜集手段展开教程,为学生创造更多阅读机会,学生在信息征询搜集过程中接受传统文化教育,教与学达成更多和谐。延伸学生学习视野,培养学生学习习惯,这本身就是传统美德教育。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学生带来更多便利学习条件。
传统文化包含内容众多,教师要做好优化设计,为学生提供良好学习环境,以促进学生综合文化素质的成长。古诗文、古典名著、传说故事、寓言童话、国学民俗等,都属于传统文化范畴,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一些感知和体验,教师结合学生学习现实做具体组织,能够为学生创造良好学习条件,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传统文化具有很强的渗透力,教师正视传统文化的教育作用,为学科教学注入丰富动力。
【参考文献】
[1]杨小珍.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J].江西教育,2022(32).
[2]杨惠华.传统文化走进小学语文课堂的必要性与策略[J].新课程导学,2022(30).
[3]刘红娟.在小学古诗词教學中渗透传统文化[J].山西教育(教学),2022(11).
[4]杨英玉.小学语文部编版教材中传统文化教学策略探究[J].亚太教育,202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