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儿童立场,打造有温度的道德与法治课堂

2023-05-30 10:48叶丽霞
新教育·科研 2023年5期
关键词:活动体验儿童立场

叶丽霞

【摘要】教育是一个不断读懂儿童的过程,教学改革的推进,学科素养的提升,都倚仗于教育者从儿童的立场出发,通过适切的教育,以生为本,遵循认知规律,精准解读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让每个孩子的天赋和潜能得以充分发现、发展。

【关键词】儿童立场;链接生活;活动体验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应立足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为基础,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的探究体验活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涵养必备的品格,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基于此,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中,站在儿童成长需求的角度架构和实施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以生为本,遵循认知规律,精准解读教材

1.基于学情,准确定位目标

课程目标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起点与归宿,对教学产生着引导作用,也为教学提出了规范与依据,如同一盏“航灯”引领着教学过程顺利展开。在教學三年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第二讲“一心跟着共产党”第二课“党和人民心连心”时,虽然通过前一课的学习,学生对党的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共产党和人民心连心”“初心”“使命”等真正内涵,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要深刻理解,难免有一定的难度。虽然三年级的学生对讲故事比较感兴趣,但如果仅把目标定位为讲好这些党员的故事,那么对学生理解党员干部践行初心与赢得人民拥护和支持之间的关系、发现优秀党员和模范人物的优秀品质是极为不利的。通过对学情的分析以及教材的解读,笔者最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把目光聚焦在了关注身边的优秀党员、模范人物的优秀事迹上,确立了通过搜集分享身边党员的故事,了解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从而产生敬仰之情的目标。

2.多角度解读,靶向定位

一位教师在执教“实干成就梦想”一课前,认真研读了教材,教材在一开始作了这样的阐述:“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只要我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撸起袖子加油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一定能够实现。”并通过两个事例对此加以说明:一是为大山里的女孩点亮人生的张桂梅老师,二是一代代大陈岛人垦荒建设大陈岛。最后的落脚点是引导学生要努力学习,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在第一次研读教材时,教师把张桂梅老师和大陈岛建设两个事例分割独立出来,引导学生探寻实干精神。但是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这两个事例与他们已有的认知水平是有差异的,张桂梅的事迹学生从电视上略有所闻,但知道的也并不详尽,大陈岛则更生疏。而且“实干”涉及的范围非常之广,要让学生通过两个案例来理解“实干”,并萌生自己也要“实干”的愿望,难度不小。如果仅仅以此展开教学,就是个说空话、套话的说教故事会。再次研读教材,发现读本选取这两件事例其实是有内在的层次递进关系的,张桂梅老师的实干实现的是个人的梦想,大陈岛的实干则实现了一群人、甚至一代代人的梦想。而这两个案例中体现的“实干”做法又是相融通的,基于这样的研读分析,老师尝试了利用双线并进的方式引导学生加深对“实干”精神的了解与认同。即通过两个事例的分析,让学生明白无论是个人的梦想、还是一群人、甚至一代又一代人的梦想,都是通过“实干”来实现的,要实现梦想,必须要“实干”。与此同时,再从案例的具体分析中逐步指引学生自己去发现“脚踏实地、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等都是实干的具体表现,带给学生行动的指南。多角度、多层次的教材解读,不仅是上好课的前提,更是精准突破教学难点的关键所在。

二、厘清脉络,深度链接生活,创造性使用教材

德育的根本使命是“成人”。回归生活的德育要回归于人本身,对孩子来说,他们在家庭、社会中有各种活动,组成了他们的家庭与社会生活。同时,在学校,他们有体系化的学习活动,也有其他的个人、群体活动,构成了他们的学校生活。虽然活动场域有所不同,但都是儿童自身活动的展开,都是儿童的生活。把儿童的生活素材融入教材,有利于课程的一体化教学。如六年级上册第九课《知法守法,依法维权》第一板块“用好法律维护权利”这一课,教材中提供了一些案例,但是教学中如果直接照搬,就会陷入“教教材”的误区。老师以一个生活中常见的案例“在小区散步被没拴狗链的狗咬伤”的情景剧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自己拥有的基本权利:人身权。随之进行公民享有其他权利的知识普及:如财产权、选举权、被选举权、受教育权……引导学生认识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在这里,老师不是简单列举公民享有的这些权利,而是应该追根究底,是哪一部法律规定了什么样的权利,从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到劳动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让“有法可依”的种子在学生的心中萌芽。接着老师又把普法知识的视角从普通公民的普通权利微缩至未成年人的特殊权利,既勾连了第八课的内容,又立足当下的儿童正在经历的生活,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国家对于未成年人的专门保护和享有的特别权利。在这个过程中,由面到点,老师通过解释法律概念和准确运用,让法治知识更具专业性和严谨性,也把“用法律维护权利”的观念根植于学生心中。

三、聚焦成长,丰盈活动体验,促进素养提升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综合性、活动性课程。引领学生走向公共生活,进行社会参与,指导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升道德理解力与判断力,是学科素养提升的关键。

1.强化思辨,内化认知

在《知法守法,依法维权》第三板块“依法维权有途径”课堂上,一位老师化繁为简,创设情境,紧紧围绕一个案例分析活动,引领学生角色代入,让学生思考,如果你是小陈,遭受到权利受侵害的情况,你怎么办?当学生把自己置于这个情境中,答案也变得丰富起来:有的说我先服个软,交出零花钱,有的说我大声呼救,有的说我伺机逃跑……这时候,老师适当点拨,让学生认识到被侵权后,首先要注意自我保护,那怎么来保护自己呢?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进行示范,其他同学给予补充,学生在模拟活动中学会了自救的要点和方法。随着课堂的深入学习,老师开始指导学生寻求维权途径,从学校的法律顾问、法治副校长到村委会、居委会、法律援助中心,公安局、法院……老师所用的所有素材都来源于学生真实的生活环境,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真实的体验、思辨,他们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也在悄然生长。

2.深度交流,情感升华

三年级读本教材内容思想性强、政治性强,但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显得有些枯燥。笔者着力通过情境创设,伙伴分享活动实现从情感到觉悟的升华。在红领巾寻访活动中,一位同学寻访的是自己的党员爸爸,这位学生一站上讲台,什么都没有说就哽咽了,通过她自己的日常观察,一位党员先锋模范的形象刻在了她的心里:疫情期间,作为一名党员,她的爸爸冲锋在前,把家庭放在了后位,有时她很长时间见不到爸爸,既心疼爸爸的忙碌,又有自己的委屈,此时此刻,她最真实的情感正在发酵,通过老师的适时引导,不仅给了她安慰,也让她对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有了全新的认识。当教学的情境、活动来源于学生日常真实的生活,学生在自己最真实的经历中,才会有最真实的情感体悟和最坚定的道德信念。

3.多维活动,行动引领

在执教“这些是大家的”一课中,笔者设计了“公物家族朋友多”“公物朋友用处大”“公物现状小调查”“公物爱护我能行”系列活动。如“公物用处大”活动中提问“如果没有桌子朋友会怎样?”笔者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借助两次“我说你写”的体验活动,前后对比,让学生在亲历中领悟。再如,笔者通过一颗常见的钉子引发学生开展头脑风暴“它从哪里来”“怎么爱护它”。讨论结束后,当堂组织学生开展体验活动,用“轻轻站、双手端、轻轻塞”等行动来爱护凳子,当学生将知识内化为行为,文明的行为与素养就在他们心中播下了种子。站起来时要这样爱护凳子,坐下去时呢?依据之前的范例,学生再次通过实践活动深化对生活的体会,很快就找到了 “双手端、轻轻放、轻轻坐”的方法。两次体验中四个“轻轻”体现了学生对爱护公物的行动认同,有助于学生养成公共文明行为习惯,也为学生的品德发展奠定了基础。

叶澜教授认为:“学校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把儿童放在课堂的中央,直面儿童的生活实际,走进儿童的心灵世界,读懂儿童的成长需要,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这样的课堂才是有温度的课堂。

【参考文献】

[1]张云波.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成性细节的捕捉[J].教学与管理,2019(08).

[2]邬云礼.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課后强化[J].教学与管理,2020(05).

猜你喜欢
活动体验儿童立场
在活动中体验 在体验中构建
数学规定:儿童视角下数学文化的关照
中职学校德育课程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儿童立场”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策略
让“手中的画”更美
儿童立场——英语活动课应从这里出发
站稳立场,让课堂成为“主阵地”
关注活动体验助力知识建构研究
走进“童画世界”:触摸美术教育的风景
小学数学“活动体验式”课堂教学模式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