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春兰
作业美好的样子,应该是同一个问题,让不同学生经历不同的过程,展示不同的结果;不同类型的作业,可以让不同学生都有体验成就感的机会。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忽略学情实际,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真正发展。在创新作业时,过度追求形式上的好看、好玩,由此造成作业内容本质被架空,无法达成作业存在的育人目标。对于作业设计缺少整体的规划与统筹,其中不乏出现一些交叉重复的内容。作业创新应该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只有经过系统规划、精心设计、有效整合,才能真正发挥作业的育人功能,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让学生在丰富多样的作业体验中发展核心素养,健康快乐地成长。
在“素养”背景下,如何聚焦教材中的核心问题,创新作业设计,发挥作业的多方面功能和作用,笔者尝试从作业的“内涵”和“深度”两个方面进行探析。
基于《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评价相关要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既考查知识的形成过程,又考查学生在知识建构中能力的发展和素养的形成;既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又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探究的基本活动经验。
学生在作业中结合线段图,列举了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当绳长为1 米时,剪去它的做蝴蝶结,还剩米;剪去米捆扎礼盒,剩下的也是米,故当绳长为1 米时,两根剩下的长度相同。第二种情况,当绳长为2 米(大于1米)时,剪去它的做蝴蝶结,还剩1 米;剪去米捆扎礼盒,剩下米,故当绳长大于1 米时,第二根剩下的长度长。第三种情况,当绳长为0.8 米(小于1 米)时,剪去它的做蝴蝶结,还剩0.4 米;而如果剪去米捆扎礼盒,剩下的是0.3 米,故当绳长小于1 米时,第一根剩下的长度长。学生通过数形结合,在对比、辨析中形象直观地解释了为什么“无法确定剩下的部分哪根长”的道理,进一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通过数形结合,提升了数学素养。
开放性的、一题多解的作业,可以调动学生追求成功的潜在动机,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因果、多方面、多渠道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作业呈现:
方案1
方案2
方案3
方案4
这道题让学生自由设计,题中符合要求的纸箱不只一种,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创新性。学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根据自己的需求,从饮料瓶的不同摆放位置去考虑,设计心目中的纸箱。学生设计的纸箱有的有盖,有的无盖,有的学生还能从节省材料、便于搬运等多个角度来考虑。通过这种一题多解的作业,打开学生思维的阀门,当学生的思维不受限,灵感将会如泉水般喷涌而出,创新也就应运而生,素养的提升也就水到渠成。
有关心理学研究表明:把选择权下放给学生,学生拥有了控制感,就更能调动学习的内驱力。所以,同一个问题情境,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设计,让学生自主选择。
第一个问题是给定范围,要求设计两个不同的图形;第二个问题是规定数据,增加条件,要求设计三个不同的图形。通过对比,发现这两个问题的思维难度是不同的。通过这样的分层作业,既能让大部分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又能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拓展和提升数学思维。学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自主选择作业,更能促进“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逐步形成适应终身发展需要的核心素养”。
适当提高应用性、探究性和综合性题目的比例,实现对核心素养的考查,这是核心素养导向下单元整体教学的需要。为此,在作业设计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已有的数学学习经验,设计具有一定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口头说理、动手操作等多种探究形式,让学生成为一个乐于思考的研究者。
教学中发现,有相当部分学生“会做题”,但不一定会思考、会说理,但“会说理”一定会思考、会做题。只有当学生会讲明道理、说清思路时,才是真正理解。
我们可以结合数学知识中的核心问题,设计口头说理的作业:“淘气学了长方体的体积后,不知道为什么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如果给你12 个同样大小的小正方体,你能解释为什么吗?请试着说明理由,可以把你的思考过程拍成小视频,分享到省教育资源平台人人通空间的‘活动广场’,与小伙伴进行交流。”
学生在“说”的过程中,“理”清了知识的来龙去脉,即长方体的体积就是“体积单位的累加,数一数有几个这样的体积单位”。凸显了知识的本质,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思考是人类智慧的一种形式,也是人生学习的一种动力。数学学习离不开思考,具有独立思考能力是学好数学最基本的要求。作业中设计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一个好的问题要能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且能有效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如下题:
学生作品:
(1)正例法。即周长越长,面积越大。如下图:
(2)反例法。即周长越长,面积可能相等,也可能越小。如下图:
这样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既能满足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激发他们的探究欲,又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数学,体验思考的乐趣,自主建构知识。
在一次毕业考试中,有这样一道题:“一个正方体的盒子,要得到它的平面展开图,需要剪开几条棱?”这道题的正确率不高,可能是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缺乏动手操作经验,也可能是学生动手操作中“做、思”分离,没有在做中“悟”。在教学正方体的展开图时,可以设计以下的课堂作业,引导学生剪一剪,再想一想,由单纯的动手操作,走向数学本质的体悟,实现思维的进阶。
实践表明,学生在操作、观察、思考中,既认识了正方体展开与折叠时各个面之间的对应关系,又发现了“得到平面展开图,需要剪开7 条棱”的秘密,学生的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得到了发展,并促进了素养的落地和思维的提升。
有效的作业设计需要坚持素养立意,凸显育人导向,要关注数学的本质,丰富作业的内涵,挖掘作业的深度,让学生自主探索、思考探究、动手实践,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和方法,拓宽学习的空间,提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思维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