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仲广群(特级教师)
教师讲,学生听,这是讲话。教师问,学生答,这是问答。小组内学生轮流发言,彼此只关心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对他人意见置若罔闻,这是自说自话……
课堂中充斥着声音,却未必发生了“对话”。
“对话”的特质之一是生成性。与“独白”不同,“对话”的逻辑是开放的,师生双方在持续的对话中相互影响、渗透,都有可能发生视角的变换和观念的改变,彼此都有可能被带入新的境界。在对话中,发生着对他人言语、行动意义的尊重、解读与有选择的接纳,同时也伴随着对自身原有预设的批判、反思与改进,双方都有可能突破原有体验与理解的局限性,获得一种新的意义,达到一种新的意境。
“对话”的又一特质是精神性。在对话的场域里,双方保持开放的心态,愿意听取来自各方面不同的声音,包括来自反面的意见;愿意变换视角,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对话,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心与心的撞击、情与情的交融、意与意的理解。智慧的对话,不仅注重了学生内省的建构,也强化了作为共同活动体的师生群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双边多向、多种形式的交互作用与创生能力。
“对话”的再一特质是共生性。对话的表征是“互动”,对话的过程是“互惠”,对话的结果是“双赢”,教师与学生在对话过程中共识、共享、共进。教师与学生不再是垂直关系,而是水平关系;教师不再是教学的统治者,与学生一样,成为对话者,师生形成“学习共同体”。对话,使富有理性之美的数学教学闪耀着人文的光芒。
期盼“对话”,就是期盼着对“真”的执著与追求。真理不是产生和存在于某个人的头脑中,而存在于人们的对话过程之中。课堂之“真”,就是对已知的接纳与质疑、对未知的探求与追寻,对话承载着意义的表达、释读、转换和创生的过程,是师生在真理探究、价值建构中的平等交流、双向互动的过程。
期盼“对话”,就是期盼着对“善”的呵护与承领。有了对话,才有沟通理解,才会产生真正意义上的互动,实现彼此间行为的协调以及尊重,理解差异基础上的“共生”。在对话中,教师与学生建立起的是平等、自由、理解、同情、宽容、鼓励、协助的关系,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之“大善”。
真正意义上的对话,不是蜜,却能带给我们甜的体验,不是胶,却可以粘住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