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颢龄 李道 朱俊勇 王素青
[摘 要]经济条件越来越好、物质生活丰富多彩的时代,对大学生健康素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培养大学生健康素养日渐重要。文章通过搜索、整理国内外有关大学生健康素养培养模式的文献,总结出国内现有培养模式,发现目前可以提升的空间并提出建议,为今后更有针对性地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健康素养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大学生健康素养;健康教育;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01-0123-03
引言
健康素养是指个人对基本健康信息或服务的理解,获取并将这些信息或服务加以利用,进而维护和提高自身健康水平的能力[1]。健康素养不仅包括个人对健康信息的获取和利用,也包含社会对个人健康素养的影响。
健康素养这一概念由郭欣和王克安于2005年引入我国。他们俩指出,低水平的健康素养不仅会带来不良的健康结局,而且也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例如巨额医疗费用支出[2]。我国于2016年颁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要强化个人健康责任,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并在战略目标中提出到2030年,全民健康素养大幅提高,健康生活方式得到全面普及。大学生处于从家庭生活到独自生活的过渡期,与其他大部分群体比较而言,其文化水平较高,能较快接受新事物和新信息,因此对大学生开展健康素养方面的教育,将会对整个国家大幅提升健康素养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3]。大学生健康素养教育是大学生提升健康素养的有效载体,通过促使大学生树立现代健康意识,使其很好地掌握管理健康的方法并能做出相应决策,逐渐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具备自觉回避、灵活应对潜在健康风险的能力[4]。石珺怡等选取了28篇文献,对2016至2019年我国大学生健康素养进行了Meta分析后发现,大学生总体健康素养水平为19.04%,这一结果虽比往年有提升,但存在着素养发展不均衡的问题[5]。张绍兴对天津市5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进行健康素养评估后发现,健康素养对健康水平的直接效应达到0.73,其中生活方式是二者的中介[6]。李科武等对海口市2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调查后发现,他们对各个条目的知晓率差异较大,对基本知识与理念知识最熟悉,而对基本健康技能最陌生[7]。部分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偏低,其各个健康维度发展不平衡,尽管他们拥有基本的健康生活知识,但仅停留在理论方面,很难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并改变自身健康水平,达到知行合一。部分大学生在短时间内很难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2014年发布的《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规划(2014—2020年)》指出,在整个高校校园的建设当中,健康素养是组成高校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重要部分[8],充分表明高校的校园教育在大学生健康素养培养方面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高校大学生健康素养的培养需加强,其培养模式值得探讨。本文将目前高校大学生健康素养培养模式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剖析其背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助力探索出更适合大学生健康素养的培养模式,提高其健康素养水平。
王根顺等认为培养模式是指某种有着特定的规格与涵义的培养方式,具有时间性和过程性,在一定的时期和教育观念影响下形成的一种稳定、规范的教育教学结构体系和人才培养方式[9]。在中国知网上以“大学生”“健康素养”“培养”为主题词合并进行检索时发现,并没有一个具体的关于健康素养培养模式的名称,更多的文章是针对健康素养的培养进行探索性研究,即根据本校学生的特点进行培养模式的实践,其经验很难进行大范围的推广和应用。但是,有许多关于健康素养的教育教学模式,它是健康素养培养模式的具体体现,因此笔者在中国知网以“大学生”“健康模式”“健康课程”“健康素养”为主题词搜索并归纳整理其主要文献的要点。
一、我国大学生健康素养培养现状
2007年,印爱平认为大学生健康行为培养模式需从以下6个方面进行,分别是高校职责的明确、健康教育的强化、高校医院的干预、高校教师的引导、体育锻炼的积极开展、支持环境的营造[10]。大学生健康素养能力的培养,可从高校责任入手,制定相关制度与政策,落实资源与环境的支持,并由高校教师和高校医院具体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健康技能。2009年,印爱平等对我国大学生的健康危险行为以及高校的健康教育工作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需逐步建立并完善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创新大学生管理模式,开展专项行为教育与行为干预活动,发挥大学生自我管理的作用,提升高校医疗机构的健康服务功能[11]。
钱华美等在对大学生健康教育模式进行优化的研究中认为,可用大学生喜欢且能坚持的方式,有组织地开展大学生健康教育活动,其流程图如图1所示[12]。这种模式能激发大学生的自我改变意识,使其行为和生活方式向好的方向转变。后经实验研究证实,这个大学生健康教育优化模式有效、有一定的适用性,应加以完善后推广。
2012年,邹春雷等提出立体式教育模式——育人做到教书和管理结合,教育做到课上与课下结合、行政与教学结合。也就是加强思想教育并不断发挥思政课堂的渠道性作用;充分发挥制度的约束作用;加强师德建设,发挥辅导员教育的主要作用[13]。这种教育模式考虑到学生的知识获取、自我管理以及教师的教学方式和管理模式等因素。
除了上述培養模式的探索,四川大学于2009年开始对大学生健康素养培养方式进行探索,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该校本科课程体系的“人格与素养课程群”中新增了素质公选课“健康保健”课程,面向全校学生开课。这门课程的教材是该校专门编写的《健康保健讲义》,其主要内容包括健康与疾病两者的定义、内涵,健康商数,健康素养、健康素质,健康的影响因素以及促进健康的方法措施等。授课时,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意见并结合上课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通过提问题、健康经历分享、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学习。课程考核的重点在于学生对健康的关注度以及对健康知识的应用与健康技能的实践。课后作业说明这门课程的教学有助于学生发现健康问题并有效利用资源进行解决。有学生表示,经过对本课程的学习,第一次对自身的健康进行了认真反思并加以重视。
此外,张诗宇等依据PRECEDE-PROCEED模式(格林模式),从多个维度分析影响大学生健康行为的因素,提出一些可针对大学生健康行为进行干预的主要策略:提升大学生的健康意识,不断完善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提高大学生对健康的自我管理能力, 营造相关支持性环境;合理利用宣传媒体做好健康知识普及;重视校内卫生所建设, 提高卫生服务水平[14]。刘云高建议从以下3方面提升大学生健康素养,分别是培养珍爱生命的意识、健全人格与自我管理意识;高校根据大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生活教育和制订计划;对不同民族的大学生进行健康素养教育时要制定相应的政策,以更好地促进各个民族的大学生健康素养较为均衡地发展[15]。
综上,国内对大学生健康素养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大都是相关学者的探索性研究、建议与思考,或者是对其教育教学模式进行实施以及实施后分析大学生健康素养培养效果。
二、国外大学生健康素养培养的现状
对欧美一些国家健康素养方面的调查研究发现,其更加注重培养个体对健康相关信息的获取、理解并加以运用的能力,然而在我们国家的各种研究当中,则更倾向于个体对健康知识的学习和储备以及健康行为或是技能的养成[16]。美国的National Action Plan to Improve Health Literacy中提到,对于教育者来说,提高健康素养需要做到以下6条:一是组织前往当地医院、诊所、图书馆或成人教育中心参观旅行;二是邀请医疗保健专业人员以及健康教育者和传媒工作者给学生做演讲;三是让父母参与健康教育作业;四是与同事共享健康知识信息和资源;五是建立健康素养俱乐部,使学生参与其中;六是寻找将健康素养技能整合到其他学科领域的方法。从以上6条可以看出,健康素养教育工作者需要重视对健康信息的交流与应用。
国外针对19至24岁大学生的健康素养教育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健康素养的影响因素;针对某一特殊人群健康素养的干预研究,如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健康素养水平与其他因素的关联,比如不同人种、受教育程度的差异性、特殊人群(比如聋哑大学生)等。
2016年,有人研究了政府和专业标准对美国学士学位健康素养课程现状的影响后提出,政府没有指导方针或标准来教导大学生如何培养健康素养[17]。其原因可能是,美国从幼儿园一直到11年级(相当于国内高中2年级)在课程的设置上都涉及健康教育,系统性较强,有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具体体现在课程设置、教学大纲安排以及教材选取上[18]。 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后需达到全国统一的8条健康教育标准(National Health Education Standards,NHES):一是对健康教育以及疾病有关概念有所了解;二是能分析家庭、同龄人、文化、媒体、科技和其他因素对健康行为的影响;三是能搜索相关有效信息以及产品和服务;四是能借用人际交往技巧来增强自身健康,从而避免或减少风险;五是合理运用决策技巧以增强自身健康;六是通过设定健康目标来增强健康;七是优化增强健康的实践行为;八是能为个人、家庭和社区健康进行宣传。
美国这8条健康教育标准为美国的教师、行政人员以及相关决策者在设计相关课堂教学或选择相关课程方面提供了理论框架。这种有关健康素养的完整的教育体系,使得美国的大学生在入学之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健康素养,因而其针对大学生健康素养的培养,更倾向于满足特定专业未来实际工作的需要。
三、建议
国内目前还没有相对比较成熟的针对大学生健康素养培养的模式,更多的是具体的教育教学模式。虽然教育教学模式是培养模式的具体体现,但是因为没有成熟的培养模式,使得教育教学模式的实施只局限于所在的学校或者团体,其影响的范围较小,其培养工作往往只停留在教育教学层面,难以深入到健康实践,从而难以真正融入大学生健康生活行为习惯之中,无法彻底改变他们不健康的生活行为习惯。
国内学龄儿童和青少年的健康素养培养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有研究认为,长沙县高中生存在以下几方面健康素养比例失衡的现象,分别是健康教育的知识和理念素养、健康行为养成以及健康技能掌握[19]。高中生自主生活的时间相对较少,不一定会将所学健康教育知识完全转化为生活中的健康行为。这种局限性的存在,使得他们进入高校之后,对于健康素养可能继续停留在了解这一层面,而缺乏相关实践活动。
根据大学生健康素养有关文献所提出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个建议:一是要认识到健康素养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可考虑将学龄儿童、青少年和大学生的健康素养培养整合成一个体系,根据年龄、性别的不同,以及学生的身体、心理发育在不同时间段的特点,有侧重地加强其健康素养培养。二是所有高校都应该重视对大学生健康素养的培养,必要时可以制定相关的政策进行指导实践,并通过开设通识课程对全校大学生进行健康素养的培养。三是可以在有关的健康素养培养课程中增加相关实践活动。例如,在学校或者社区进行相关调研,制订营养计划、观看相关纪录片并进行组内交流,或者针对某一健康问题制订解决方案。有能力和条件的学生可以进行社会调查,了解健康问题并制订方案等。四是在健康素养培养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更注重大学生从健康意识到健康行为的转变这一过程,将理论教学转为实践教学。例如,开课前进行健康行為契约的签订,结课时对契约履行情况进行评估,使学生在这门课程的整个授课学期有意识地进行健康行为的纠偏。五是高校可以定期举办有关健康素养的讲座,邀请专业人士进行科普教育或者举办大学生相关知识竞赛,激发大学生对健康知识的学习兴趣。六是高校有关教育工作者需要更加重视对在校大学生健康素养的培养,而不是只有授课教师才有责任对大学生健康素养进行培养。例如,宿舍管理员和辅导员也应该对大学生的健康行为习惯进行指导和教育。
四、结语
我国目前还没有相对成熟的大学生健康素养培养模式,而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仍需提高,尤其是其不健康行为急需转变,健康文化需要传播。这不仅需要政策支持、高校重视,更需要高校明确培养目标,丰富教育模式、教育形式,多方相关人员共同参与,积极探索与实施培养大学生健康素养的有效办法。
[ 参 考 文 献 ]
[1]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Healthy people 2010:understanding and improving health[M].Washington, DC: GPO,2009.
[2] 郭欣,王克安. 健康素养研究进展[J]. 中国健康教育, 2005,21(8):590-593.
[3] 韩云峰,葛杰,贾月辉,等.齐齐哈尔市大学生健康信息素养的调查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6,13(23):61-63.
[4] 德力格尔,高娃,乌云格日勒,等.大学生健康素养通识课程教学探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32(1):120-124.
[5] 石珺怡, 车晓玉, 刘菊芬. 2016—2019年中国高校学生健康素养水平Meta分析[J]. 中国健康教育, 2021, 37(8): 689-694.
[6] 张绍兴. 大学生健康素养、生活习惯方式与健康水平关系研究[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4(3): 69-74.
[7] 李科武,王艳婷,朱庆,等.海口高校大学生健康素养现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海南医学,2022,33(3):392-395.
[8] 潘秋予,欧阳明月.国内健康素养研究进展[J].中国医疗管理科学,2017,7(3):67-72.
[9] 王根顺, 汪振江.论教学模式与培养模式的关系[J]. 高等理科教育, 2000,8(2): 1-8.
[10] 印爱平.培养大学生健康行为的思考[J].社区医学杂志,2007,5(17):9-11.
[11] 印愛平,张晓方,贺尚荣,等.构建大学生健康行为培养模式[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9,26(5):301-303.
[12] 钱华美,王春燕,黄燕.大学生健康教育模式的优化研究[J].中国校医, 2010, 24(6): 452 - 454.
[13] 邹春雷, 郑洪滨, 沈清涛. 大学生健康行为养成的教育模式初探[J]. 北方经贸, 2012,32(11): 169.
[14] 张诗宇, 荣超. 基于PRECEDE-PROCEED模式的高校大学生健康行为研究 :以浙江中医药大学为例[J]. 经贸实践, 2018,18(19): 277.
[15] 刘云高. 大学生“健康生活”素养培养路径探析[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7, 30(21): 22-24.
[16] 李长宁, 李英华. 健康素养促进工作现状及展望[J]. 中国健康教育, 2015,31(2): 233-237.
[17] HERNES K, OTT V. Health literacy education for undergraduate health professions students: a call to action[J]. Health Lit Res Pract, 2018, 2(3): e163-e165.
[18] 钱健. 中、美、日三国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健康教育课程的比较研究[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8, 25(2): 120-123.
[19] 刘丹, 李涛. 长沙县高中生健康素养调查分析[J]. 河南预防医学杂志, 2019, 30(9): 652-655.
[责任编辑: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