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言语形式 解读情感密码

2023-05-30 10:48王姣姣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3年1期
关键词:言语形式文本解读

王姣姣

摘 要 文本是指“言语作品”,其中包括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两个方面,两者构成统一体。阅读文本,可以把握言语内容语表之义,但通过言语形式则可理解文本的言下之意,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关注言语形式,以此解读情感密码,体会作品思想内涵。

关键词 文本解读 言语形式 情感密码

本文通过对《醉翁亭记》言语形式的探究,领会从言语形式进入言语内容的秘妙,以此解读文本,加深学生对语言运用的认知。

一、从言语形式到言语内容

对于文本解读的研究,依据三个范式的文本解读理论,包括:“作者—社会范式”、“作品—形式”、“读者—反应”,在此理论指导下进行文本解读。其中本文基于“作品—形式”的范式,分析《醉翁亭记》中文本言语形式对情感的解码,从言语形式入手,加深对言语内容的理解。

言语形式是言语活动的方式,是语言与语境相结合的方式。言语形式文本解读式主要是从“怎么写”的角度去分析文本的言语内容。言语形式在阅读与写作中有不同的归属,张心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言语形式只是作为获取文本内容的手段,不应作为阅读的教学内容,而写作教学中才真正运用到言语形式教学。基于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课程性质,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同样重要,阅读和写作都离不开一定的言语形式,在读写结合理论视域下,阅读教学中的言语形式为写作提供了输入性的内容,把握住阅读中的言语形式,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获得可操作的解读文本策略。因此从言语形式到言语内容便成为文本解读乃至写作言语实践活动的一条路径。

二、《醉翁亭记》言语形式的特殊性

《醉翁亭记》是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是欧阳修的一篇著名游记性文言文。欧阳修在描写山水之景中抒发了沉浸于山水美景的乐趣及开阔的心境,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志趣抱负。文章连用21个“也”字、20个“而”字、乐与醉的回环往复、句式的千变万化等,这体现了作者在山水情境中舒适的心情。

1.“而”“也”的深沉

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导读中谈到:“学习这个单元,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积累、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词和名言警句,并体会文言虚词在关联文义、传达语气等方面的作用。”单元导读给出指导:文言虚词在表情达意上有独特的意义。《醉翁亭记》最大的言语形式特色在于连用了21个“也”字,“也”字是文言虚词,在《醉翁亭记》中却是点睛之笔,21个“也”字连用把虚词的语气与作者情感统一起来。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尝试删除“也”字,删除后句子变成了“环滁皆山。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等。在朗读过程中,让人感觉急促严肃、毫无闲情雅趣。何况欧阳修在写《醉翁亭记》时就改过很多字,初稿写了“环滁都是山”,这样一比较,修改过的文章加上句末的“也”字,准确表现出了环滁皆山的底蕴与醉翁悠然自若的场景。

《醉翁亭记》中的“而、也”虚词的运用,使得整篇文章呈现出含蓄而又深沉的情感。例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一句中“而、也”的运用,把醉翁的感情淋漓尽致表现出来。字号醉翁却不在乎美酒,而是把情感寄托于山水之间,作者巧妙运用了句尾的“也”字、句中的“而”字等言语形式表達了深沉含蓄的情感。“而、也”等虚词的运用,奠定了整篇文章深沉舒缓的基调,使读者在阅读中放慢脚步,回荡在欧阳修所创设的山林美景。探究“而、也”等虚词对情感的抒发,有助于把握言语形式服务于言语内容的实质,学会抓住文言文中的虚词进而理解文章内容、体验作者情感的方法。

2.“乐”“醉”的反复

言语作品是作者真情实意的体现。文中醉与乐不断重复交替,不仅升华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体现着文章情感的层级分明,作者内心仿佛是矛盾的统一体。反复的运用是作者在山水之间情动的表现,通过关键词的回环往复,在“乐与醉”中,欧阳修情动山水、已然忘我。

《醉翁亭记》中累计出现的10个“乐”字涵盖了山水之乐、宴饮之乐、禽鸟之乐、滁人之乐、太守之乐,反复表达着作者纵情山水的快乐以及快乐掩饰下的醉意。文章前部分表述了作者的沉浸式快乐,但末尾处的一句“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却传达着作者内心的哀愁与苦闷,作者没有直接强烈表达乐,而是反复陈述着乐与醉来表达亦痛亦喜的情感,也许是真的快乐,亦或是以乐掩饰内心的痛苦。无论是表象的乐还是内心的痛,都是内心复杂情感的体现。文章题目为《醉翁亭记》,可通篇都在表述醉翁的醉,作者只是借醉翁亭这样让人愉悦的空间表达内心的醉与痛。《言语教学论》中谈到言说对象是作者主观感受的客观反映,在进入作者内心之前,言说对象毫无意义,但作者以其独特的言语形式把言说对象融进自己的主观世界。就好像醉翁亭这样一个环境优美的地方,加上了作者情感“乐与醉”的回环往复,俨然成为自我慰藉的空间。因此我们应该关注作品的言语形式,通过言语形式走进言语内容,自然而然地形成自己对言语形式的认知,回归到真语文的境界。

3.句式的错落

《醉翁亭记》运用了多变的句式,骈散相间,错落有致地展现了醉翁亭四季朝暮的变化。骈散句的使用,恰到好处地表现了整篇文章沉浸于山间四时的舒适感。描绘山间游人往来的场景,景随情动,情绪激昂,以骈句展开,情绪舒缓,用散句表达。如“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两句描述了山林里的人间烟火气息,读起来给人的感觉是情绪激动的,仿佛在人来人往的山林中一片和谐的场景才是作者情绪激昂的起点,因此以骈句展开。而“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这样的散句,显然又把作者的情感指向舒缓的步调,仿佛读者在峰起峰落间感受作者情感曲线的变化。

在朗读中,品悟文章的言语形式,读者能体会出不同的语气,感受到作者融入游人之乐、山水之乐的喜悦。无论是三字、五字、四六对称,都是太守与民同乐的情感体现,是他生命的永恒意义。因此,欧阳修在自己的言语作品中,用骈散形式拨动心弦,骈句中急促,散句中悠扬。

三、关注言语形式,解读情感密码的教学策略

1.关注言语形式,于虚词中探真情

关注虚词,在虚词中窥探情感,解读言语内容。从语表层面来看,实词直截了当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而虚词对于作者的情感变化的线索是潜移默化的,需要慢慢体味。在语言体会中发现虚词同样也是作者情感的体现,甚至有的虚词表达上更胜一筹,超过实词的意义。

文言文学习通过实词虚词的积累,掌握文章大意,体会虚词所表达的内涵,进而深化对文言知识与内容的领悟。但在文言文的教学中除了关注“也、而”等虚词在不同语境的意义以及所言说的独特感情,还应该关注其余的虚词形式,不同文章有自己的个性化特色,这是言语形式的科学表现,抓住文本关键的言语形式,培养学生对言语作品中虚词的语感,更深层次体会文言文本的思想情感。

2.关注言语形式,于反复中品真意

在欧阳修的生命中,“乐与醉”的呈现不仅仅是语言符号,而是他生命的体现以及所追求的精神世界。山水游人都是他精神世界的客体存在,对生命文本记载中作者的情感表达体现着作者的理性思维,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让读者体会到他那种乐山乐水的喜悦,欧阳修想表达如此快乐之情,没有直接抒发情感,而是反反复复地描述乐与醉的关系,在醉中乐,又在乐中沉醉。因此作者旁敲侧击地表达理智情感,即在文本中以自己独特的言语形式抒发着个性的情感。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学中应当指导学生在语言运用的过程中感受言语作品的人文性、思想性,关注并掌握文本的言语形式实则是把握住语言的内涵。《醉翁亭记》中乐与醉的反复照应,文章中的10处“乐”与3处“醉”,反反复复地传达着作者沉浸于山水之间的快乐。

在文本分析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关注字词句的反复,反复的言语形式是解读言语内容的一条路径。从字词句的反复中,读者可以感受作者强烈的感情以及反复表达的内容。反复是文章的修辞手法,是学生需要掌握的語文知识。学习这种修辞手法,可运用于写作实践活动中。在教学活动中,同样可以指导学生从文本的言语形式入手,感知文本言语内容,言语内容是一篇文章所传达的思想与核心。但文章的生命力体现在言语形式上,文章字词句的反复是作者想表达与突出的内容,回环往复地运用某些字词,却没有造成文章的啰嗦与冗杂,反到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3.关注言语形式,于多变中悟情感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聚焦多变的句式,让学生感受不同句式的表达效果,培养学生的语感。文言文的选篇中,骈散句并不陌生,骈散句通常以四六为主,但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还有三字句、五字句等。这独具个性的句式变化,潜移默化影响着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度。阅读骈散句,感受骈散句节奏的激昂与舒缓交错。聚焦于骈散句,通过骈散句式类的言语形式,把握作者的情感,体会不同句式对情感抒发的作用,不同文章情感变化不尽相同,但言语形式却是打开情感(言语内容)的立足点,教学中抓住此关键点,引导学生反复品味,在言语形式中恰到好处地感受作者情感的错落。

除了《醉翁亭记》中三字句“朝而往,暮而归”、六字句对称“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五字句“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等不拘一格的句式。教师可指引学生关注其他文章的此类句式变化,例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等句式,这样的句式字里行间都在表现着作者的个性化情感抒发,在朗读中更方便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作者的情感抒发更多是通过字词句来展示,词语的组成在句式结构中具有语言生命力。三字对句、五字对句等的句式不仅仅是作者文采的体现,更是作为学生获得认知的体验,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扩充学生的经验世界。王尚文先生谈到语感是言语形式之感,我们所感的对象是言语形式,言语形式的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思维方式,了解作品怎么说的同时也在教会学生一种阅读思维方式。显然,这样的思维模式可以帮助学生在今后的阅读习惯、言语实践中形成自己的个性化手段。文言文的教学不仅仅是学习并积累一些特殊句式,更需要学生关注到句式变化对情感的影响,了解后学生自然而然地明白为什么作者用这样的句式而不是那样的说法。因此,关注言语形式,在多变的句式中体会作者情感的波动,由言语形式进入言语内容,在工具性中感受作品的人文内涵,助力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

在初中文言文选篇中,《醉翁亭记》可谓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经典作品,文中的字词句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井然,其特殊的言语形式更是作者情感波动的心弦。文言文的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往往是作者言志载道的关节点、精髓处。本篇目中的言语形式保持了文章的生命力。因此在文本解读中,需引导学生抓住文章关键的字词句,掌握言语形式的运用,从关键字词句把握文章的情感,理解言语形式在具体情境中的运用,落实新课标要求,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本文为2022年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立项项目《统编版中小学语文古诗文选篇特征及教学建议研究》(项目编号:2022B058)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通联: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猜你喜欢
言语形式文本解读
“言语形式”为核心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
把握解读“维”“度”,感悟文本精髓
文本解读不能忽视语言品味过程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语境层面的文本解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