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师落实课程思政之策略探究

2023-05-30 10:48刘若楠屈玉丽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3年1期
关键词:语文教师课程思政初中

刘若楠 屈玉丽

[摘 要]语文学科是兼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重要学科,也是实行课程思政的优势学科。语文教师要通过教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文章从课程思政与语文教学协同育人的角度出发,把语文教师当作课程思政的先行者,帮助语文教师寻找初中语文教学与课程思政的契合点,并重点阐述结合教学语言以及教学方法等落实课程思政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师;课程思政;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3)01-0007-03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融入应该是隐性的,对学生的影响应该是潜移默化的。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全面推进课程思政,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教师需要率先学习,深化自己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从而扮演先行者的角色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思想意识,让语文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而行,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初中语文教师在落实课程思政的过程中要担负起相应的责任,寻找初中语文教学与课程思政的契合点,关注教学语言的使用,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一、寻找初中语文教学与课程思政的契合点

课程思政归根到底是一种教学理念,不能简单、直接地搬到语文教学中。想要将课程思政与初中语文教学有机融合,就需要寻找二者的最佳契合点。

(一)文道统一原则

孔子曾反复强调:“吾道一以贯之。”在中国传统蒙学中,也有一条贯穿始终、统摄全局的思想红线,即文道统一原则。文道统一原则,也可以称作“教育与教学统一”原则,即强调做人之道的教育与语文知识的教学要融为一体[1]。“文”指向文章的语文形式,“道”则指向文章所含的思想内容[2]。《百年语文教育经典名著》一书中提到,文道统一原则,是语文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原则,这个原则是从语文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德育和智育的统一的规律中产生的,它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征和本质,反映了语文教学的目的;文道统一原则反映在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各个阶段,对语文教学有一定的影响[3]。与此相通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坚持目标导向”部分提出:“准确理解和把握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的各项要求,全面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安全、生命安全与健康等重大主题教育有机融入课程,增强课程思想性。”[4]这意味着思政教育应在语文教育过程中进行。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急需正确的思想指引。但目前仍有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在授课时不重视思政教育,经常“走形式”或是敷衍了事,形成了语文教育与思政教育“两张皮”的现状。初中语文教师若能坚持文道统一原则,促进以文育人,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出现思政教育与语文教育“两张皮”的问题。解决“两张皮”问题,是语文教学中能“润物细无声”地引入课程思政的首要条件。

(二)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联系紧密

思政元素丰富多样,涵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宪法精神、生态文明思想、职业理想、道德修养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虽然思政元素众多,但并不意味着初中语文教学要课课思政、时时思政。因此,笔者建议充分利用一些与思政元素联系紧密的教学内容,最终在和谐统一中落实初中语文课程思政。例如,初中语文课文《春望》被誉为“行走的思政课”。杜甫在诗中抒发的忧国忧民的情感令读者动容。那么,面对这篇文章,教师需要做的就是给予学生更多思考、感悟的时间,引导学生结合杜甫的生平经历感受杜甫因“国破”而触发的悲情。在讲课过程中,教师可适时引导:“这首《春望》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爱国之情、仁爱之心等,其朴实无华的語言表达了杜甫身为国家一分子对底层百姓生活的感悟以及对国家安危的关心。生于和平年代的我们,无法穿越时空去体验国家破败、百姓流离失所的苦楚,但是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努力学习、承担责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尽一份自己的力量。”如此,课文内容就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在了一起,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功能也得到了更好的发挥,教师还在潜移默化中燃起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了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

二、重视教学语言的使用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教学中,语文教师需要传授具有正能量的知识。课堂主要由教师和学生构成,教师如何教,用什么样的语言来教,将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因此,笔者认为,落实语文课程思政的第一步,应为教师重视教学语言的使用。

(一)注重语言的规范性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教书”和“育人”的担子,因此,必须先规范自身语言,以更好地教育学生。思政元素是丰富的、复杂的,表达时若使用的语言不规范,可能就会导致语义的变化,而初中生判断力不够强,很容易受到直接的影响。为避免此类现象发生,教师在引入思政元素时,要注意语言的规范性,不可将其中的语词“张冠李戴”,也不可缺字漏字,要细致、规范、全面地表述含有思政元素的教学内容。否则,对于身心尚不成熟、分辨能力较弱的初中生来说,即使教师给出的是错误的语言示范,他们可能也会“依样画葫芦”。这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例如,在《最后一次讲演》中,闻一多指出,李公朴只不过是说了“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就被敌人偷偷摸摸地暗杀了。这揭露了敌人无耻的罪行和卑劣的伎俩。紧接着闻一多运用一抑一扬的手法,一方面厉声质问特务们的无耻罪行,另一方面又高度赞扬李公朴,这一正一反形成鲜明的对比,强烈地抒发了爱憎分明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不仅可以带领学生分析文章内容,还可以融入思政元素拓展教学内容。如给学生讲述演讲结束后的故事:闻一多先生最终也死在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手中,这次讲演也就变成了“最后一次讲演”。又如给学生传达文章精神:虽然闻一多先生已经不在人世,但其浩然正气激励着无数爱国志士与后来者,在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中奋力拼搏,甚至不惜献出宝贵的生命。闻一多先生在讲演中维护正义、抨击罪恶的做法契合我们当今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民主”“和谐”“自由”“公正”的内容。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将闻一多先生为追求和平、民主、自由而不畏牺牲的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相关要素进行对应,切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目标混杂起来,或在描述时出现丢词、落词的现象,即必须使用规范、明确的语言,将正确、全面的思政内容传达给学生。这样才能真正将思政元素引入初中语文课堂。

(二)注重语言的启发性

颜渊曾赞誉孔子:“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孔子亦有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在课堂中使用启发性的语言,能让学生主动领悟课文中的思政元素,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提高判断能力,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师在带领学生分析课文的过程中不能生硬地将答案直接摆在学生面前,而是要使用启发性的语言点拨学生,引导学生自主体悟。教师在启发学生领悟思政元素时,不可“兜圈子、绕弯路”,要一针见血且点到为止,即既要直击课文中心,又要适可而止,以凸显学生的主体性。例如,在讲《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将热爱祖国、不畏牺牲等思政元素融合在互动提问中。如在学生阅读课文后提问:1.谁是“最可爱的人”?(目的是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回忆,初步了解学生已经掌握的思政元素)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赞誉“最可爱的人”?(目的是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自觉性,让学生主动尝试寻找更多的思政元素)3.课文用哪三个事例来展示战士们是“最可爱的人”?(目的是将观念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示例对思政元素有具体的感悟)学生在阅读课文并反复思考后,得出“最可爱的人”是那些“有爱国情怀的人”“奉献一切无畏牺牲的人”“有民族气节勇敢前行的人”。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从多个方面说出对“最可爱的人”的理解。教师启发学生的重要意义在于拨动学生思想的涟漪,让学生在提高分析能力的同时自觉领悟作者的思想,深化自身对思政元素的理解。在师生互相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通过正向引导,帮助学生拓展认知更多的思政元素,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通过几个小问题,语文教师就将课程思政与语文教学有机融合了起来,促进了语文课程思政的落实。

三、重视教学方法的选择

初中语文教学与课程思政的融合不必拘泥于某一种方法,所谓“教无定法,法无定式,贵在得法”。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若能选择恰当的方法,便能起到顺势而为、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创设情境,联系生活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生活情境与文章内容充分结合,以使学生感悟作者抒发的情感或作者想要表达的道理。例如,笔者在教学朱自清《背影》一文时,先让学生闭上眼睛,伴随多媒体播放的音乐,想象下雨天,一位父亲为孩子打伞,伞大部分倾向他的孩子,因此父亲的肩膀逐渐被雨水淋湿。学生继而联系自身,想到小时候被父亲抱着举起来看蓝蓝的天空的情景等。这样,浓浓的父子情就会笼罩整个课堂。然后进行课堂导入:“同学们,你们感受到幸福了吗?请你们在心里默念一个关于父亲的词语。好了,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感受朱自清与父亲之间的浓浓亲情。”如此设计,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回忆起生活中的父爱,把自身的情感体验带到课堂上;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主动学习课文,接受亲情教育,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这样,课程思政理念也就悄然走进了初中语文课堂。

(二)合作探究,自觉体悟

现代教育模式着重教师引导、学生主体,强调转变教师单向灌输知识的教学行为,倡导合作探究学习。其可以引导学生自觉体悟思政元素,有效助推语文课程思政的落实。例如,学习课文《植树的牧羊人》时,学生可以进行合作探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牧羊人坚持种树,最后将沙漠变成绿洲的经历,并最终在互相交流中得出人类只要善待自然,自然便会给人类丰厚回馈的启示。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适当提示学生要学习牧羊人不求回报、无私奉献的精神以提高其道德修养。同样,在教學《永久的生命》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自觉体悟文中体现出来的生命意义和生存价值;也可以加入学生的讨论,在与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教会学生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珍爱自己的生命,并且引导学生树立“在爱护自己生命的同时也要爱护、尊重他人的生命”的正确意识。

(三)情感陶冶,烘托气氛

陶冶教育法是指教师利用高尚的情感、美好的事物、优美的环境感染和熏陶学生的教育方法。经常性的思想熏陶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初中生的思想观念。笔者认为,既然“生活处处有语文”,那么也可以“生活处处有思政”,即课程思政可以存在于学生能看到、能触摸到的任何地方。笔者经过实地考察发现,目前我国大部分初级中学都十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笔者认为,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向所在学校争取机会,在校园里举办以“红色思想”为主题的朗诵大赛,吸引学生的注意,或时常在学校的宣传窗中张贴有关爱国情感、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的海报,让学生置身于思政教育环境之中,能够随时关注思政元素。每当传统节日来临之际,语文教师就可以开展相应的综合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去感受处处弥漫的传统文化气息。语文教师可以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向学生传达具有正能量的情感体验,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也可以给学生讲解历史人物或节日的来源,从而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可见,教师使用陶冶教育法也可以促进课程思政与初中语文教学的融合。

初中语文学科课程思政的落实,关乎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初中语文教师作为引导者,应主动探索在语文教学中落实课程思政的策略,以“润物细无声”地引入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   参   考   文   献   ]

[1]  王东. 教育创新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5.

[2]  李光裕,郭开平.中学语文教学法实用教程[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

[3]  徐林祥.百年语文教育经典名著[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责任编辑 农越华)

猜你喜欢
语文教师课程思政初中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改
新常态下教师进修学校语文教师培训模式的分析
农村中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困惑与思考
做一名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语文教师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教学管理目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