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凤 纪向荣
摘 要: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深厚的内在逻辑机理。从两者关系之维看,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两者在目标取向、本质内涵、价值旨归上具有内在统一性;从历史之维看,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同程,在推进现代化建设中夯实中华民族“站起来”的根基,实现中华民族“富起来”的任务,迎来中华民族“强起来”的前景;从实践之维看,中国式现代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擘画发展蓝图、奠定坚实基础、提供制度保障、给予精神支撑。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三重维度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3)01-0007-0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党在新征程上的中心任务,指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这一政治宣言为新发展格局下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两者紧密相连,中国式现代化是经过实践證明的通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途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百年来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所在。探究两者的内在关系,梳理百年历史脉络,从顶层设计、物质基础、制度保障、精神动力等方面探讨中国式现代化为何能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多维度深入分析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机理,这对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新发展阶段党的中心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系之维
(一)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同向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目标取向上具有同向性。现代化的探索和民族复兴的提出源于近代屈辱的时代背景,立足于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客观实际,着眼于国家和民族的美好发展前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也是近代以来人们不懈追求的奋斗主题,这一主题贯穿于近代以来各个历史发展时期。“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两大话语统一于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目标中,统一于为世界做出更大贡献的实践之中。毛泽东同志提出要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2],发展水平赶超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邓小平同志在充分考量我国综合实力基础上将国家和民族的发展目标适时调整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新的发展阶段和复杂的发展环境下,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两者目标统一于实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之中。
(二)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内涵相通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本质内涵上具有一致性。中国式现代化内涵丰富,党和人民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对现代化建设的领导力量、发展道路、基本特征、本质要求、战略步骤等诸多问题的认识和把握,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是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各领域协调健康发展的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本质内涵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3]。从国家发展看,国家富强要求既需要具备以经济实力、军事能力和国防实力为支撑的“硬实力”,也需要具备以先进的科技能力和深厚的中华文化为支撑的“软实力”。从民族层面看,中华民族需要彻底改变近代以来的落后局面,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向世界各国充分展示中国形象。从个人层面看,人民幸福要求在充分保障人民的生存和发展权力基础上,使人民群众实现物质和精神的富足。
(三)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旨归一致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价值旨归上具有人民性。两者都遵循唯物史观,坚守以人为本的政治立场。中国式现代化体现着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逻辑。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广大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伟业的主体力量;在现代化建设目标方面,党坚持以实现共同富裕、实现人的解放为奋斗目标;在现代化建设成效方面,坚持将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将人民群众作为检验现代化建设方向、内容、目标是否正确的评判者。回顾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复兴路,中国共产党的一切活动都是为实现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展开的。在革命战争年代,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人民群众的基本生存需求无法得到保障。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建立新中国,为人民群众创造稳定的生存发展环境,使人民群众各方面权益都得到有效保障。在和平发展年代,党肩负着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任务。党推行改革开放,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逐步改变中国落后的农业大国形象。尤其改革开放后,党更是坚守为民初心,心系民生问题,增大惠民力度,人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水平得到质的提升。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各个历史阶段都坚持人民的价值旨归,处处彰显着为民爱民的初心。
二、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之维
(一)中国式现代化夯实中华民族“站起来”的根基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被动地卷入世界市场之中,成为帝国主义强国侵略的对象。中国陷入了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危机之中,被迫进入现代化进程。初期,中国先后进行了以学习西方器物为主要内容的物的现代化、以学习西方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制度现代化,这两次现代化运动都没有改变近代中国的现状。俄国十月革命后,新的思想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新的社会力量中国共产党也随之诞生,自此开始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现代化探索历程。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前提是国家和民族的政治独立。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通过不懈武装斗争推翻了制约国家民族进步发展的“三座大山”,开辟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新纪元,新中国的成立为国家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前提条件。中国共产党人强烈意识到工业建设对巩固政权的重要性,意识到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强大的工业能力为支撑,为此,毛泽东同志多次强调:“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的。”[4]为改变积贫积弱的现状,中国共产党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以苏联为鉴提出“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秉持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思维,大力发展机器制造业,逐渐改变状况。同时,三大改造的完成推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我国社会实现转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中国共产党不断扩展现代化的内涵,党对现代化建设目标从实现工业化到实现“四个现代化”,即“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5]的战略目标。这一时期,工业水平和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提高,国民教育文化水平提高,“两弹一星”科技成就显著。
(二)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富起来”的任务
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逐渐意识到“四个现代化”涉及的发展领域不够全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需要各个方面都综合平衡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新话语。邓小平同志指出把建设“小康之家”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阶段目标。指出:“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6]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任务、发展路径、发展规律的认识,界定当前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阶段,提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基本路线,揭示社会主义本质,在实践层面创造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将社会主义原则与市场经济发展方式相结合,极大地激发社会生产力。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度重视执政党建设问题,加强党的组织、纪律等各项建设,提出了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对现代化建设的领导力量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反思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过度追求经济发展造成的社会矛盾与问题,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在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方式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创新性提出“先富带后富”,克服两极分化弊端;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激发市场活力,生产力得到飞速发展,经济总量迅速增长,“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7],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逐步实现中华民族“富起来”的阶段任务。
(三)中國式现代化迎来中华民族“强起来”的前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新的历史条件提出一系列极具创造性的观念、举措、战略等,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中深化了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把握和理解,形成了更为完整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和新时代现代化建设目标,进一步细化战略布局,首次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三十年划分为更加细致的两个阶段,为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目标做了科学的战略部署。在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在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现代化规律认识的过程中,中国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是坚持社会主义原则的现代化。我们追求的社会主义不是照搬“苏联模式”,我们追求的是在“两个结合”中形成的既有社会主义原则共性,又独具民族风格和特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国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8]。纵观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历史不难发现,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总是伴随着战争和社会动荡。而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方式与西方暴力掠夺式的发展道路完全不同,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发展模式,充分发挥人民的历史主动性,在保持社会稳定的基础上推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是坚持独立自主发展的现代化。党始终坚持把发展的基点置于自身力量上,坚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把发展的前途和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进入新时代的十年,中国在经济建设、民生建设、国防建设等各领域都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如期完成,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华儿女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前进。
三、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之维
(一)中国式现代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擘画发展蓝图
中国式现代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明确了发展阶段,谋划了发展目标,规划了发展布局,制定了战略安排。在发展阶段方面,党提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时党根据不同历史时期面临的社会主要矛盾明确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重点,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统筹兼顾推进现代化进程。在发展目标方面,现代化目标内涵从“富强民主文明”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现代化建设要求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现代化目标状态从“建立”到“建成”,都体现了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党适时调整发展目标,为实现民族复兴科学谋划发展目标。在发展布局方面,党在新时代提出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9]。在战略安排方面,从邓小平同志初步提出“三步走”的战略到党的十五大上江泽民同志提出“新三步走”,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再到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同志提出了“两步走”战略,中国共产党随着时代条件的变化不断调整发展步伐,为实现民族复兴制定可行的战略安排。
(二)中国式现代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动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一穷二白,国内生产总值仅为679.1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为几十美元[10]。改革开放以来,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国经济总量实现高速发展,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也在逐渐提升,国家的经济影响力正在不断增强。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长期保持良好的经济发展趋势。进入新时代,党坚持新发展理念,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追求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优化经济结构,不断巩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地位。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我国的经济总量依然保持增长趋势,2021年我国经济总量达114万亿元,占全球经济总量的份额为18.5%,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4],农业、交通运输业、能源产业等平稳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呈现新格局。总体上看,我国的经济发展呈现持续健康发展的趋势。此外,党和国家坚持实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战略,不断提升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国防军事能力、国际影响力。
(三)中国式现代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制度保障
中国共产党在现代化建设中不断推进和完善制度体系建设。新中国成立后制定宪法确立了国家根本制度,社会主义革命的完成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党深入认识制度建设的方向、目标和原则等制度建设相关问题,不断推进经济制度、法律体系制度、党的制度改革,构建了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等各部分相互衔接的制度体系,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更加重视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各领域相关制度建设。在经济发展领域,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行国有企业改革,改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在政治领域,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加强国家机构改革,建立健全法律制度体系;在社会领域,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推进公平正义建设;在文化领域,重视舆论宣传工作,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在生态领域,完善环境保护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从十三个方面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科学部署制度建设发展,确定了新时代制度建设的阶段目标。新发展阶段上党不断加强制度体系建设,构建完善以党的领导为统领,包含根本制度、基本制度以及重要制度在内的国家制度治理体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制度保障。
(四)中国式现代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支撑
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入挖掘社会主义基因与中华文明的契合点,充分吸收世界先进文化思想,不断提升中国人民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与自信,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不畏艰险、艰苦奋斗,构筑了内涵丰富的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维护民族尊严、推动民族发展的过程中彰显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17.
[2]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4]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5]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6]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8]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9]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10]国家统计局.沧桑巨变七十载 民族复兴铸辉煌——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一[EB/OL].(2019-07-01)[2022-11-03].http://www.stats.gov.cn/ztjc/zthd/bwcxljsm/70znxc/201907/t20190701_16733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