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亮
〔摘 要〕 为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世界各国在基础教育改革方面的尝试从未停止,我国也是如此。我国教育部门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中,对基础教育改革中的特定育人目标进行了阐述,同时也指出在今后教学过程中,应该采取科学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可使其掌握一定的科學知识,形成良好的思维模式。本文从核心素养和高效课堂理论概念入手,分析了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包括教学观念传统、教学方式落后、未能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等。为此,本文结合自身实践,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认为应从学生兴趣出发、立足学生生活、凸显学生主体、健全评价体系,打造高效课堂,营造小学科学课堂氛围,增强学生学习体验,促使其核心素养得到提升与发展。
〔关键词〕 小学科学;核心素养;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317 (2023) 12-0028-03
小学科学教学力求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目前,传统的科学教育观念太过陈旧,在教育过程中未能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为此,小学科学教师应转变思想,在教授学生基本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后续的学习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核心素养与高效课堂理论概述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中所必须具备的适合社会发展与终身发展的重要能力与必需品质,强调合作参与、自主发展与创新实践能力。具体到小学阶段,核心素养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文化基础要求。学生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构建基本的知识体系,用自己的思考来取代教师的传统表述,并对自己的学科逻辑进行培养。二是自主发展要求。学生需要对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进行一定扩展,并具备将这些知识应用到生活中的能力。三是社会参与要求。学生能够主动走出学校,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站在小学科学教学的角度,小学科学核心素养包括: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而“高效课堂”则是一种提升学生参与度和教学效率的课堂。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有针对性地引导,使学生主动对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各类自然现象进行观察,然后利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进行实验,在实验中去发现、去理解、去应用,以此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更为全面、深刻地理解与掌握科学知识,实现科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二、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首先,大部分小学科学教师还保留着传统的教育观念,仍然采用传统的方式进行教学,导致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尽管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取得一定教学效果,但是在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单一、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将学生独立学习和探索的意识激发出来,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高效课堂的构建。其次,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部分小学教师未能将学生作为主体,不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无法建立高效课堂。最后,在应试教育下,往往会出现其他学科教师挤占科学课时的现象。小学处于基础教育阶段,也是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重要时期,但大多数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和社会知名度,将教学重心放在语文和数学上,而忽视了科学。学校对小学科学教师的培训不够系统,专业程度要求不高,这就导致学生的探索能力难以得到提升,无法形成高效课堂,尤其无法满足新一轮课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
三、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入手,打造小学科学高效课堂
(一)从兴趣出发,培养学生科学观念
在传统的教学中,小学科学教师大多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对学生的学习体验关注不足,这就导致学生对小学科学的兴趣减弱。因此,在目前的教育实践中,有必要摈弃传统教育的弊端,开展适合学生学习特点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学生的思维特征,积极打造高效课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借助启发性和引导性手段,挖掘知识背后的丰富内涵,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产生科学探究动力,提升核心素养。科学观念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观念,是小学科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把握打造高效课堂的良好契机,采取各种措施迎合与激发学生兴趣,使其在获得良好体验的基础上,习得知识,提升素养。教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改进教学方法,通过问题式导入,有效地调动学生对科学活动的热情,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欲望,从科学视角提高对事物的整体认识。
比如,在教学《地球的表面》时,教师想提高教学效果,就必须在讲课之前,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在教学中,小学科学教师首先阐述背景:我们所居住的地球是一个球体,表面不仅有广阔的平原,而且有雄伟的高山。然后抛出问题:“你们知道地球的表面是什么样子的吗?”“这个样子是地球形成时就有的吗?”“是什么导致地球表面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让学生分组讨论,并提出自己的看法。这种以问题切入教学活动的方式,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另外,学生对多媒体技术有着浓厚兴趣,教师可迎合学生的这一兴趣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展示。例如,在《动物的一生》教学中,科学教师应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技术,做好课堂预设,并根据教学内容收集整理一些有关蚕生长变化的视频、图片等素材,为学生介绍蚕在不同时期身体形态的变化。这种采用视频的视觉化方法,使学生直观体会生命的伟大,掌握蚕的生长规律,激发其对科学知识学习的浓厚兴趣,使其从科学视角加深对身边事物的认识与理解。
(二)立足学生生活,培养学生科学思维
科学思维是一种对事物本质属性、内在规律、相互关系的认识方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不仅有助于学生更为深刻地认识、理解所学知识,而且对其思考、分析问题的方式大有裨益。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认识到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必要性以及重要价值,积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不断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为其科学思维的有效提升奠定坚实基础。众所周知,科学知识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无处不在。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立足学生生活,通过生活情境与科学教学活动的有机融合,给学生带来“似曾相识”的感觉,调动其学习动力,激发其学习热情,锻炼其科学思维。尤其可借助生活化问题,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逐渐探寻科学知识的本质与真谛,使其在面对身边的事物时,能够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待和思考问题,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养成。
比如,学生生活中或多或少会注意到月亮在一月中有时是圆形,有时是月牙形。针对学生的这一生活经验,在《观察月相》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月相变化,并设计如下问题与学生互动:一月之中月亮什么时候是圆形的?什么时候是月牙形的?在上半月和下半月,月牙的形状是否一样呢?引导学生总结月相变化的规律。为进一步加深学生印象,教师可要求学生画出一月中不同时期的月相,而后播放相关动画帮助学生理解月相变化的规律及其产生原因,使学生认识到月相之所以变化是由地球、月亮、太阳位置变化引起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回忆的方式创设生活情境,并在问题的驱使下促使学生思考、讨论,可以让学生对生活中的科学知识产生更多了解,养成用总结、推理方式学习科学知识的意识与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核心素养。
(三)凸显学生主体,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在课改背景下,教师应强调学生课堂的主体性,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创造一个民主、轻松的课堂环境,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提升课堂效率和学生的核心素养。探究实践能深化学生理解,锻炼其实践能力,在小学科学核心素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将学生所熟悉的案例引入课堂上,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探究、得出结论。
比如,在教授《影子的秘密》这一节课时,教师将“你去,他也去,你停下,他也停下,白昼跟随你,黑夜远离你”这一句话引入这一节课的主题——影子。然后,让学生去实践、思考:“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会出现影子?影子是如何形成的?”要求学生先进行猜想。在课末,教师带着学生在运动场上做实验进行探究,证明自己的猜测,让学生在实践中注意观察“影子”,并想一想阳光和影子之间的关系,思考是什么决定影子的形状以及影子形成需要哪些要素。通过理论讲解以及引导学生积极实践,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其在整个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认知,体会实践活动的乐趣,把握通过探究实践的思路,積累相关经验,从而推动学生科学实践核心素养的形成。
(四)健全评价体系,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借助评价体系,构建高效课堂,尤其不止步于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应关注学生态度责任等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其以正确的态度认识科学、学习科学知识,尤其能联系生活灵活运用所学,更好地关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肩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在教学实践中,一是要求学生自我评价,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教师应构建一套完整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并做好课堂教学的评估工作。这对小学科学课程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既可对学生的科学素养进行培养与提升,也可提升课堂教学的品质与水平。在小学科学课堂的评估中,最主要的一环是学生自评,这能使其对自身分析和处理具体问题时的不足进行反思,提高自觉性,借助自我评价形成科学学习的正确态度。二是开展学生之间的互评。传统的仅由教师进行评价的做法不够科学,不能实现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全面覆盖,而学生互评能弥补传统评价方式的不足,使学生尽快地找到、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尤其通过互评启发学生自觉地关注生活,灵活运用科学知识对社会、环境问题进行科学分析,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法,做到学以致用。
比如,在教学《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一课时,教师可以安排一个特定的、有针对性的调查活动。在这一项活动中,小学科学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3~5人一组,要求学生调查身边的环境问题,并预留时间,要求各小组对调查内容、调查资料、解决环境问题策略等方面进行互评。如此既能让学生相互学习,又能使学生意识到环境保护的必要性,提高其自觉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有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小学科学教师应不断地总结教学经验,并适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各种授课方式,引导学生对科学知识进行深度思考。尤其要将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中心,采取有效举措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能,构建高效课堂,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与效率,最终实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可.构建高效课堂强化思维培养:小学科学课堂培养学生思维的探究[J].小学生(中旬刊),2022(12):103-105.
[2]杨敏燕.巧用思维导图,构建小学科学高效课堂[J].求知导刊,2022(30):71-73.
[3]张学锋.信息技术助力小学科学高效课堂的策略[J].家长,2022(23):64-66.
[4]张敏.多措并举,构建小学科学高效课堂[J].山西教育(教学),2022(5):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