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中义
摘 要:道德与法治学科是一门以认识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课程,其目标是通过引导学生有效学习,提升学生的法治和道德修养,为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打好基础。从学科特点来看,虽然部分学习内容有较强的理论性,但它总体上呈现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的特征,非常契合中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因此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时,通过应用生活化教学的方法,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有效提升教学效率。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重要性;举措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3)13-0133-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3.13.044
道德与法治学科被称作现阶段的“思政课”,它是依据当前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求,对学生进行初步的政治思想、法治观念以及道德规范的系统化教育,目的是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使学生在政治素质、法治素养、道德修养和人格修养等方面都能够获得发展。可以说,新课改下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思想性、政治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但是很多学生往往还是把这门课程单纯地看成是“思政课”,觉得它的抽象理论太多,学习起来有些困难,因此在其内心往往存在畏难或者抵触的心理。而从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内容来看,它的大部分学习内容都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联,这无疑为开展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提供了新的切入点。如何开展生活化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成为很多思政教师的关注点,对此笔者谈一谈自己的一些实践和探索,希望对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有所帮助。
一、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意义
知识源于生活,也最终服务于生活。所谓生活化教学是指教师依据学科特点和教学需求,将教学内容或者教学活动置于学生有一定认识或者经历的生活背景下,从而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内在动力,使学生在这种学习状态下收获富有活力的知识,并且提升学生的认知,从而优化教学效果。从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特点来看,开展生活化教学更具积极意义。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新时期教育的中心目标,即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需求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各学科都要立足于学科特点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对道德与法治学科来说则是要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法治观念、道德修养、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这既需要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更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也就是不仅要会说,还要知道怎样做、如何做。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活动,教师把学习内容融入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二)有利于落实新课程标准要求
2022版《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思想教育的基本特征,把灌输与启发相统一,努力做到“灌中有启”,实现说理教育和启发引导的有机结合;也强调要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丰富学生的实践体验,促进学生的知行合一。而开展生活化教学,教师把学习内容或者案例融入生活情境中,能够使学生在体验学习中深化对教材抽象理论的理解,也就落实了灌输与启发相结合的要求;而学生在分析相关的生活情境时,也是在应用理论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也就在用“知”来指导“行”,明是非而知对错,也就达到了知行合一的目标要求。
(三)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学生也居于主体地位,这就要激发学生在学科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但是在现实教学中,很多道德与法治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进度,还是坚持原来的“灌输式”或者“讲授式”教学法,基本上就是教师单纯地念书或者机械地解读教材内容,而对学生的要求则是勾画学习重点或者做好相应的笔记,这会使学生感觉非常枯燥、乏味、无趣,这样的“接受式”学习模式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导致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认识就是死记硬背,学科的育人价值会被大大弱化,学生的兴趣度不高,其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就难以谈起。而开展生活化教学,教师把学习内容置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或者感兴趣的情境中,这会在无形中拉近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教学活动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又能够提升学习的趣味性,学生也就喜欢参与其中,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容易被调动起来,学生有了积极性才会去深入地思考问题并且愿意尝试去解决问题,这样其创造性也就被激发出来,学生在此情况下也就真正地“动”了起来,从而获得全面发展。
二、开展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一)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要结合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学,充分发挥其“导学”作用。而开展生活化教学,对于教师教学设计以及掌控课堂的能力要求更高,需要教师做好全面的准备。
在理念方面,教师一定要重视对新课改理念的学习和领悟,尤其是要对课程标准进行深入、细致的研读,因为它是教材编写、教学开展、考试命题以及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是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理解透并充分领悟课程标准的内涵,才能为教学设计做好准备。同时,教师也要重视对新教材的反复研读,准确把握教材内容的立意,为联系生活、创设有效的生活化教学情境或者活动做好思想上的准备。
在教学技能方面,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活动,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与准备。如在备课环节,在备课标、备教材的基础上,更要重视对学生情况的深入分析,不仅要了解学生的生活经历状况,还要挖掘学生的兴趣点,为科学地设计教学做好准备;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生活化教学意味着教师要给学生营造更加自由、开放的课堂教学氛围,这就增加了课堂的不确定性,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灵活的应变能力,其中也包括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这需要教师一定要重视平常的积累与训练,为有效开展生活化教学做好准备。
(二)重视学生习惯培养,为其参与活动做好准备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开展生活化教学,会赋予学生更多的“主动权”,学生只有在真正意义上参与教学活动,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增强教学效果。否则极容易出现活动的“虚假繁荣”,影响教学实效。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养成适应生活化教学活动的习惯。
首先,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要想使学生充分地参与课堂活动,需要让学生在课前做好一定的准备,否则学生在课堂上极容易出现“不知所云”“一头雾水”的情况。鉴于大部分学生不清楚怎样预习,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逐渐帮助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可以以“导学案”的形式引导学生来做课前准备,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这样他们在课堂上才能够有的放矢。
其次,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习惯。教师要帮助学生克服内心的顾虑,敢于参与课堂。同时告诉学生如何去参与,既要认真地听和观察,也要积极地思考,在此基础上大胆地参与课堂活动,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在课堂上不迷信也不盲从,提升学习效率。
最后,培养学生及时解决问题的习惯。在课堂教学中,因为教师面对的是四五十名学生,不可能完全顾及每一名学生,部分学生可能会有困惑,这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课后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对于疑难点要不懂就问,通过与教师或者同伴积极交流及时彻底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学习效率。
(三)结合教学内容,选择恰当切入点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开展生活化教学,其目的是给学生在教材内容与学生认知能力和兴趣点之间搭建一座“桥梁”,为学生消化和吸收知识提供助力。所以在开展生活化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认真分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关联的要素,进而找到开展生活化教学的切入点,再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设计。从目前来看,我们选择的切入点要与学生有较为密切的关联,也就是要关注其“价值性”,要么选择与学生相关的,要么选择学生在今后成长发展中可能会经常遇到的实际问题,这样的选择对学生来说教育意义更大,也更容易引發学生的共鸣。
例如,在进行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中第3课《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这部分内容教学时,其第一课时的内容是“维护秩序”,教师为了使学生了解维护秩序的重要性,就可以以生活中交通秩序的场景来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教师可以给学生呈现视频资料:当路口的交通信号灯正常工作时,路口就是没有执勤交警也秩序井然;而交通信号灯出现故障后,人们都想争先通行,结果交通秩序马上陷入了一片混乱。然后问学生遇到这种情况的感受,并说一说出现问题的根源所在。这样学生在积极分析的过程中很快就得出了社会秩序的概念及其重要性,进而意识到树立秩序意识和规则意识的必要性,并学会自觉地遵守社会秩序,积极主动维护社会秩序。这样的切入就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共鸣,增强教学实效性。
(四)以多种形式来推进生活化教学
新的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在内容编排上多数是以生活主题的形式来呈现,也给我们呈现了一定的生活情景,教师可以以此为依据,给学生创设多种形式的生活化教学情境,来引导学生积极地运用生活经验,调动自己的思维和情感体验,从而在实际行动中落实教学要求。
首先,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来开展生活化教学。在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下,现代信息技术已经非常广泛地进入了课堂教学中,它直观、形象、多样化地呈现学习内容的优势给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提供了新路径,也为教师开展生活化教学提供了便利。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创设生活情境,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例如,在教学《合理利用网络》一课时,教师可以把日常生活中民众和学生利用网络的场景以图片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一方面给学生呈现在互联网背景下它给社会带来的便利,如网上购物、远程医疗、线上学习等,另一方面则给学生呈现部分群体特别是中小学生沉迷于网络的现象,以及网络暴力、网络谣言等问题,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谈一谈如何理性参与网络生活,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传播网络正能量。学生对于这样的生活现象往往有一定的感受和认识,也就乐于参与其中,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其次,融入新闻时事,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政治性和思想性的特点,它与时政热点有着密切的联系,而新闻时政也是学生日常生活中了解或者关注的内容之一,因此这也是对学生进行生活化教学的重要形式。为了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和政治站位,教师可以把新闻时事内容融入日常教学中,例如可以开展“每日时政新闻播报”活动,每节课在课前给学生3至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轮流把自己了解的新闻时政热点与全班同学分享,并尝试进行简单的评述,例如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分享,然后教师再进行点评,这对学生来说既开阔了视野,也提升了其认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最后,通过角色扮演在体验中收获知识。角色扮演教学法是促进学生体验式学习的一种有效方法,同时也是学生感兴趣的一种参与课堂教学的形式,它是指让学生在假设环境中按某一角色身份进行活动以达到学习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形式既能够满足扮演者的体验性学习,也能够给观看者以直观的感受,对学生来说更具教育意义。例如,在学习《关爱他人》这目内容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再现春节联欢晚会的经典小品《扶不扶》,使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关爱他人的重要性、方式等内容,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奉献社会的意识。
(五)积极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时鼓励教师引导学生走出课堂,积极开展实践活动,真正把知与行二者统一起来。因此,教师可以结合学生能力鼓励学生学以致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或者社会调查活动等。例如,在学习《正视发展挑战》这课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在课前预习环节安排学生开展社会调查,了解当前我国在社会发展中面临着哪些挑战,进而了解我国在人口、资源和环境保护等方面面临的一些问题,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
综上所述,道德与法治学科是一门与我们日常生活有着密切关联的学科,开展生活化教学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和学生的现实需求,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自己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习惯,从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特点出发,广拓路径来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宋淼.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探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6).
[2] 姜春玲.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思考[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10).
[3] 赵萍.思想品德学科教学生活化及实现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20(20).
[4] 周立武.让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