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的基本路径

2023-05-30 10:48赵铮
党政论坛 2023年2期
关键词:新时代

赵铮

[摘 要]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人民城市理念的提出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和管理城市的过程中,强化宗旨意识、强调守正创新的结果,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文明的进步发展和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新时代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需要我们树立统筹意识、人本精神和全球视野,通过旧区改造与新区建设、硬件完善与软件保障、特色标识与创新发展等路径,进一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增强城市发展活力,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关键词]新时代;人民城市;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轉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①。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考察上海杨浦滨江时提出的“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深刻回答了城市建设发展依靠谁、为了谁的根本问题,深刻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城市、怎样建设城市的重大命题,为我们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深入推进人民城市建设提供了基本路径。

一、人民城市理念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和管理城市的过程中,强化宗旨意识、强调守正创新的结果

人民城市理念的提出不是一蹴而就的。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人民城市建设。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全国第二次城市工作会议的报告中指出:“我们的城市,是工人阶级领导的,面向农村的、城乡结合的社会主义城市。它是工人阶级领导农民、巩固和发展工农联盟的重要阵地。” ②“城建资金完全靠国家包下来是不现实的。可行的办法,就是千方百计地动员群众,实现人民城市人民建。城市建设是人民的事情,应该大家来办。国家带头,大家来办,这个方针是行得通的。” ③这可以看作是人民城市理念较为明晰的源头。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这是我们做好城市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④。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上海杨浦滨江时,首次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城市治理理念。

人民城市理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⑤“人民”与“城市”构成主体与客体的互动关系:一方面人民是城市的主人,按照美好生活的蓝图来规划设计建造城市,体现人民的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另一方面,城市是人民的重要场所,它能使身居其中的人民实现个人价值的“共成”、展现社会价值的“共治”、体验品质生活的“共享”、收获幸福满足的“共感”、达成归属认同的“共识”。

人民城市理念体现了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在恩格斯看来,“由设立塔楼和雉堞的城墙围绕起来的城市” ⑥,是希腊人由野蛮进入文明时代的遗产之一。分工和交换使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也促成了城市的产生和发展,进而使人类走向文明和成熟。城市作为商品交换、人际交往的重要平台,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聚集地和延展地,而“人民”是对一个经济体认同并有归属感的人群集合,维护好、实现好城市中占主体的人民利益成为城市发展繁盛的重要职责。

人民城市理念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马克思恩格斯谈论城市时,一方面肯定城市的发展是文明进步的结果,但更看到了反动阶级城市治理下的城乡对立。“城市本身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乐和需求的集中,而在乡村所看到的是却是完全相反的情况:孤立和分散。” ⑦要实现革命胜利、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夺取和治理城市是不可或缺的一环。社会主义从科学到现实的探索,城市是重要的舞台,所以有了巴黎公社的教训与启示,有了彼得格勒“十月革命”的成功。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实施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路线,将孤立分散的农村力量整合发展,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全国解放前夕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深入讨论了如何实现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问题,全会确定,党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邓小平在1957年时指出:“规划是必要的,不规划是不妥的,问题是怎样规划。规划也有指导思想问题,规划得不好会造成大的浪费。” ⑧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规划和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城乡关系也由统筹发展到一体化发展再到融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城市治理工作,指出“要着力完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努力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 ⑨。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规划和建设秉承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践行“五位一体”理念,真正使城市的建设发展与城乡关系的良性互动、与人民生产生活的有机发展统一起来。

二、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探寻新时代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的有效路径

新时代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需要我们树立统筹意识、人本精神和全球视野,以人民城市理念为重要引领,以安全稳定为重要前提,以优美生态环境为重要基础,以完善公共服务为重要支撑,以可持续发展为重要原则,以精细化、信息化管理为重要保障,以人民满意为根本目标,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一)在城市规划中统筹做好旧区改造与新区建设,注重实现传统赓续与可持续发展统一、长期远景与阶段性目标统一、资源整合与综合力提升统一、科学前瞻与发展化需求统一

“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 ⑩,这是建设宜居城市的应有之义,也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载体。旧区改造,就是有规划有步骤地改造和更新老城区的物质生活环境,以便改善人民劳动、生活和休息等条件,在此过程中,既要注重功能多元、文脉传承,也要注重城乡一体,尤其要注重环境、人和服务的三位一体,突出周边环境的改善是为了人民生活品质的提高,服务功能的完善是为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要让旧区改造不仅是解决人民群众急需的“安居工程” “广厦工程”,更是长远起作用的可持续“造福工程”。人民在其中感受到的是城市记忆保存的温度、改造彰显的舒适度和发展期许的满意度。

城市是生命体、有机体,它吐故纳新、与时俱进。城市的规划与建设阶段性目标都是“建好一座城”,长期远景都是“寻到一条路”。但需要引起重视的是,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各种资源要素汇聚而成的蝴蝶效应、溢出效应和集聚效应“给地区经济带来增长的同时也带来资源枯竭的警告,给人类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社会安全隐患” !1。应对或者避免类似警告和隐患,需要统筹推进市区与郊区在空间规模、人口规模、产业规模之间的有效配置;需要统筹推进土地、财政、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保障等领域配套改革;需要统筹推进城市交通、能源、供排水、供热、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规划;需要统筹推进城市网络信息、精神文明、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的传承创新;需要統筹推进政府、社会、市民,同心同向、同频同振行动。只有通过统筹资源,才能促进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的综合发展,为城市人民全面而具体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

城市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载体”,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更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场域” !2。列宁也指出:“城市是人民的经济、政治和精神生活的中心,是进步的主要动力。” !3因此,城市规划既要有时代性也要有人民性。科学前瞻就是要在旧区改造和新区建设中体现城市规划的时代性、把握城市发展的规律性、赋予城市改革的创造性,即更加注重协调发展、更加注重服务定位、更加注重生态建设、更加注重人民至上。同时要将可持续发展融入规划理念中,以共建为根本动力、以共治为重要方式、以共享为最终目的,发挥党的坚强领导作用、人民群众的主体效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一张蓝图绘到底” “一茬接着一茬干”,将人民城市理念转化为实干成效。

(二)在城市建设中统筹做好硬件配套与软件保障,注重实现人与空间有融衔接、人与自然有序相处、人与社会有机互动、人与城市有益成长

城市化的变迁不仅是空间重组的过程,还包括了更加复杂的劳动分工、社会分层以及不同群体之间的隔离与冲突 !4。无论是“老、小、旧、远”等难点问题的整改,还是新区、卫星城的规划建设都需要处理好两组关系,即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关系、平面空间与立体空间的关系。城市公共空间是市民社会生活的场所,是城市实质环境的精华、多元文化的载体和独特魅力的源泉;私人空间则是人民个体或家庭居住生活的单元,但又涉及住房改建、拆迁、规划、区位、交通、医院、教育等综合公共因素,这就要求城市建设既要统筹公共空间设计、又要照顾私人空间需求。“平面空间”即城市公共设施受限于城市经济规模、提前规划、社会认可等因素,着重在城市广度和宽度上拓延;“立体空间”则主要体现在高层楼宇、立交桥、立体停车场、轨道交通等因素上,着重在城市高度和深度上夯筑,这就要求既要平面合理用地,又要立体有效用地。

城市的空间问题同时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相处关系。“城市是自然的产物,尤其是人类属性的产物。” !5人与自然的有序相处是城市持续发展的前提基础。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口增长带来的生产和消费资料耗费增加,城市生态环境愈发脆弱,阻碍了城市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对城市建设的功能定位更凸显生态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城镇建设,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6“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 !7,推进城市垃圾分类处理和“厕所革命”,不断健全优化城市生态系统,配套支持城市能级提升,更好服务人民生产、生活品质需求。

人民群众在城市中学习、工作、生活,彼此结成社会关系,彼此互为服务对象,构成了由政府部门、社会组织机构、志愿服务团体、市民参与其中的服务共同体。这个共同体在城市设施建设服务、企事业发展综合服务、居民生活综合服务、城市科学文化普及教育服务、城市弱势群体服务及公共灾害抗御服务等领域发挥着共治、共管和共赢的作用。在这个共同体中,人与社会有机互动,信息化建设和规范化建设加深了这种互动,进一步稳定这个共同体。信息化建设着力点在于抓好“政务服务一网通办” “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加快推进政务服务,实现城市管理线上线下深度融合。规范化建设着力点在于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提升基层资源保障能力,构建多方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格局。

一般来说,城市建设的各项成果最终会凝结在城市精神的沉淀、塑成与传承中。城市精神综合凝聚了一座城市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社会风气、价值观念以及市民素质等诸多因素,而城市品格则是这座城市市民在历史传承、攻坚克难、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中所展现出的集体意识和风貌,是城市精神内化后的外在演绎,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城市中的人民与城市休戚与共、共同成长。人民城市作为一个新的城市理想形态设计,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创新成果 !8,对其精神品格的凝练,必然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

(三)在城市管理中统筹做好特色创建与创新发展,注重实现更为合宜的舒适性、更具特色的辨识性、更具智慧的便利性、更为绿色的持续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无论是城市规划还是城市建设,无论是新城区建设还是老城区改造,都要努力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为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 !9。“四宜”城市承载了人民群众对城市美好生活的期许:“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 @0打造“四宜”城市,需要优化产业升级换代、大力推进服务产业发展、增加就业岗位,实现劳者有其岗;需要做好旧区改造和新区建设,通过拆迁、动迁以及建设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公租房等多种渠道实现居者有其屋;需要综合推进教育、医疗改革,进一步增强社会保障能力,努力解决人民群众后顾之忧,实现仁者有其乐;需要做好生态环境治理,持续推进“河长制”、垃圾分类制度和“厕所革命”,实现勤者有其美。

城市规划发展最忌千城一面。人民生活其中,总愿所居城市是有特色的。这种特色是“宏观呈现要有特色天际线和特色景观,城市的发展要有特色产业链和特色资源,城市的文化要有特色文化和特色民俗,城市的治理要有特色规律和特色管理” @1。我们可以从社会主义特色、历史特色、时代特色和世界特色四个维度来打造城市特色。社会主义特色是人民城市最鲜亮的底色,增强了人民对城市的主人翁意识;历史特色是人民城市最厚重的底色,增强了人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时代特色是人民城市最动人的底色,增强了人民对城市的自信心;世界特色是人民城市最豪迈的底色,增强了人民对城市的自豪感。

当前,城市的建设发展离不开智能化广泛而又深刻的融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前景广阔。” @2智能化建设让城市更智慧,更加注重知识技术化、技术服务化、服务便民化。智慧城市有助于管理者优配资源、科学决策、有效治理,有助于人民触摸城市脉搏、感受城市温度、享受城市服务。对于生活在其中的人民在体验和享受智慧城市带来的便利同时,也在不断地吸取能量、增进技能,为自身本领成长和城市技术发展提供双驱力。

城市要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值得推广,即在城市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工农业生产方式、消费模式,不断提高城市绿色发展水平。一是实行绿色工业生产。绿色开采,减少矿业固体废物产生;绿色设计,提高产品可拆解性、可回收性;绿色建设,促进供应链固体废物减量和循环利用。二是实行绿色农业生产。加强畜禽粪污综合利用,注重二次污染管控;加强农作物收集利用,建立多途径利用模式;加强废旧农膜及农药包装废弃物再利用,全面推进回收处理。三是实行绿色生活方式。引导人民使用绿色产品,倡导人民参与志愿服务,教导人民树立绿色生活理念,使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居住成为行动自觉,在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的过程中使人民的生活方式更加自然、环保、节俭、健康和可持续。

注释:

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求是》2022年第21期。

②《建国以來重要文献选编》第17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304页。

③《万里文选》,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8页。

④ !7《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78,88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2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5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08页。

⑧《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66页。

⑨《再接再厉,不获全胜决不收兵》,《人民日报》2020年3月14日,第4版。

⑩《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人民日报》2020年12月19日,第1版。

!1郑荣华:《城市的兴衰——基于经济、社会、制度的逻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第4页。

!2付高生:《恩格斯城市思想视阈下新时代城市治理体系的建构——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0年第11期。

!3列宁:《关于德国各政党的最新材料》,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58页。

!4刘铭秋:《空间生产与治理融合——社会排斥的理论进路及现实关怀》,《新视野》2020年第6期。

!5[美]R·E·帕克等,宋俊岭等译:《城市社会学》,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1-2页。

!6习近平:《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12月15日,第1版。

!8刘士林:《人民城市:理论渊源和当代发展》,《南京社会科学》2020年第8期。

!9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城市建设》,《人民日报》2020年6月16日,第9版。

@0《〈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七、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人民日报》2014年7月10日,第8版。

@1杨卫:《城市建设的六重境界》,《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期。

@2江南:《探索城市精细化管理新路子 杭州让城市更聪明更智慧》,《人民日报》2020年6月17日,第1版。

作者系上海电力大学副教授、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周 巍)

猜你喜欢
新时代
新时代网络新闻采访特点研究
新时代小学教育管理的发展方向及思路创新
基于人才成长的乡镇成人教育研究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德育管理研究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电视台出镜记者如何做好新闻报道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