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耀田
摘 要:红色文化是中国文化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文化育人作用。高校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第一阵地,应加强红色文化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目前,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融合还面临教育内容流于表面、教育形式单调枯燥、第二课堂融入力度不足等现实困境,制约着红色文化育人价值的发挥。针对此,高校要打造一支高水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全过程,有机结合红色文化与高校文化建设,全力打造网络宣传红色文化阵地,创新红色文化融入路径,推动“立德树人”教育目标落地、落细、落实。
关键词:红色文化;高校;思政教育;时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06-0156-04
红色文化是党和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族人民在浴血奋斗过程中所创造的灿烂先进文化,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内涵,在文化育人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高校肩负着重要的育人使命。将思政教育与红色文化深度融合起来,不仅能进一步缩短学生与思政课程的距离,还能为思政教育的深入推进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有助于高效实现思政教育目标。
一、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有机融合的价值底蕴
(一)有助于创新教育形式,为思政教育提供丰富资源
红色文化资源可以分为物质形态与非物质形态两种,前者主要包括革命纪念地、革命遗址以及英雄纪念碑等,后者主要包括锐意创新、开拓进取以及艰苦奋斗等软性精神文化资源。这些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不仅能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还有利于进一步拓展思政教育第二课堂,进而帮助高校学生深层次感悟历史事件中的红色文化内涵[1]。用红色文化熏陶学生的思想与行为,有助于启发并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并使之努力奋斗。
(二)有助于坚定理想信念,培育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理想信念属于一种精神现象,对于实践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能够激励人持之以恒地向着目标前进。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有着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他们将全国人民群众团结起来,经过大家的拼死战斗,最终彻底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这是对理想信念的完美诠释。爱国主义是理想信念的根本内容,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精神之魂,也是中华儿女构建不屈脊梁的不竭动力。例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批批中华儿女毅然决然地投入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伟大事业中,积极投身于中华民族的复兴中,他们很好地诠释了爱国主义精神的内涵。正是有了爱国主义精神,中华儿女才能不断在向着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不断努力。将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起来,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培养学生浓厚的爱国情怀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明白革命历程和自我对中华民族复兴所承担的使命。
(三)有助于落实励志教育,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所谓励志教育,指的是借助于多种教育手段,将学生的内在动力有效激发出来,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转变为主动成长的方式。一改以往被动成长的方式,红色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励志教育资源,能够为励志教育在高校思政教育的落实提供有力支撑。红色文化具有强大的励志教育功能,可以为励志教育提供丰富资源。如艰苦卓绝的长征精神、在抗日战争时期形成的延安精神、面对美帝强权不畏侵略的抗美援朝精神等等,这些精神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精神来源。红色文化中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最重要的精神内核之一,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为高校励志教育提供了有效途径,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实践。
二、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有机融合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教育内容流于表面
当前阶段,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融合途径,更多局限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大多数高校尚未针对红色文化设置专门的课程,导致红色文化教育缺乏系统性、规范性。除此之外,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虽然大部分教师都会将一些红色文化渗透到课堂中,比如为学生讲述一些红色历史事件、革命英雄事迹等,但大多教师没有专门为红色文化展开教学,通常都是利用授课中随机想到的知识,一笔带过地讲授红色文化内涵。为此,学生很难对红色文化形成深层次、系统的理解,久而久之,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兴趣也逐渐被消磨掉了[2]。
(二)教育形式单调枯燥
在日常思政课教学中,受到学科的影响,部分教师习惯于采用灌输式教学法,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忽视实践教学,教学手段较为单一,无法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处于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师生、生生之间缺乏对爱国思想的深入互动与交流,课堂抬头率、点头率不高成了普遍问题,学生对红色文化缺乏学习的积極性,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另外,由于思政类课程具有理论性特征,通常学生只要好好背诵就能取得较好的成绩,这也导致部分学生对思政课程的重视不够。平时不认真听讲,仅仅是在考前进行临场背诵应试,致使思政教育更多是停留于表面。基于此形势,虽然部分高校积极创新教育方式,如组织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或者是带领学生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等。但是学生通常更多是以完成相应任务为目的,并没有真正理解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这导致红色文化教育的实际效果与预期目标产生偏差。
(三)第二课堂融入不够深入
第二课堂是传统课堂的有效补充与拓展,其具有实践性特点,对于高校学生学习红色文化的积极性起着促进作用。但目前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第二课堂融入不够深入,一方面,红色文化教育资源的开发不足。高校对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程度有待进一步提升,缺乏对红色物质资源的充分重视,导致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红色物质资源存在严重的闲置与浪费问题;另一方面,营造氛围不浓厚。虽然高校积极挖掘隐性红色文化,但在实践过程中,所采用的呈现方式主要是外显固态形式,如在校内张贴正能量标语、设计黑板报以及在图书馆为红色文化开设专门的阅读区域等,缺乏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动态形式[3]。
三、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有机融合的有效路径
(一)打造一支高水准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
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中坚力量,还是传承与弘扬红色文化的主阵地,打造一支综合素质过硬、红色文化底蕴深厚的教师队伍是非常必要的。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对自己提出高标准的要求,不断强化对红色文化的学习,逐步提高自己的政治文化素养,使自身形成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让自身红色文化教育水平更上一个台阶。与此同时,高校思政课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身体力行,积极引导学生将红色文化内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将红色文化贯穿于思政课教学全过程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当代大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因此,要想从整体上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修养,高校必须要利用好思想政治课,使红色文化贯穿于该课程教学的全过程。高校思政课在与红色文化融合的过程中,一方面,教师要注重课程体系的完善,为学生提供完整、系统的红色文化内容,科学安排授课内容,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积极引入更多能够被大学生接受的红色教育素材,确保大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学习与应用红色文化的精髓。另外,思政课教师还应深入挖掘本地域的本土红色资源,利用有教育价值的红色资源增强学生的情感认同,促进学生的自我完善、提升与发展。
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因时而变、与时俱进,从当下学生的个性特点出发,扭转以灌输式教学模式为主的局面,善于应用校内外现有资源。其中包括校史文化、红色教育基地等,并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传授理论知识。进而使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促使学生愿意投入更多时间与精力来学习红色文化。以此进一步增强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使学生做课堂真正的主人,最终不断强化红色文化教育的效果[4]。
(三)加强红色文化教育第二课堂的建设
1. 基于红色文化加强校园环境建设
校园是新时代高校学生生活与学习的主要场所,不仅具备社会性特点,还充满着文化气息。一方面,高校需要多管齐下,加强对红色文化进校园实践的监管,加快红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步伐。另一方面,高校社团是红色文化主题活动的主要载体,因此高校应依托校园社团各种各样的红色文化活动,提升高校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的积极性,培养高校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学习与探索兴趣。除此之外,高校还需要积极宣传红色任务事迹,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楷模,让学生更好地感知红色人物的光辉精神,增强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理解。
2. 基于红色文化加强社会环境建设
社会环境是影响大学生红色文化修养的重要外部因素,对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的效果产生着间接性作用。因此,不仅高校要注重红色文化教育,社会各界也应该齐心协力,共同营造积极向上的红色文化氛围,为高校思政教育与红色文化的融合创造有利的氛围,为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对此,对于政府部门来说,应该为红色文化教育的落实提供政策支撑,出台更多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对红色资源展开多角度、全方位的开发与保护,针对红色教育基地的打造投入更多的人力与物力。对于家庭来说,家长应在学校的倡导下勇于肩负起传承与宣传红色文化的责任,用心扮演好红色文化的家庭传承者身份,将家庭生活作为红色文化的“传承地”,抓住一切时机传承红色精神。同时,家长要充分发挥榜样作用,将发生于自己周围的红色故事讲述给孩子,让高校学生了解祖辈为革命的发展贡献的力量,用红色文化感染与熏陶学生,让革命精神代代相传。
(四)切实筑牢网络宣传红色文化阵地
1. 推进校园红色文化新媒体建设
网络现已成为新时代高校学生接受信息的主要方式,要想实现既定的红色文化教育目标,高校必须要抢先占领网络阵地,借助于先进的新媒体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宣传红色文化。对此,高校要积极搭建网上学习平台,进一步拓展教学渠道,加强对多样化网络宣传阵地的应用,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主要包括微信公众号、抖音、微博、哔哩哔哩、QQ等。同时,高校应该定期发布一些内容丰富、富有创意的新媒体作品,使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在无形之中受到影响,增强新媒体平台在当代高校学生群体中的影响范围与影响力度,加快推进高校思政实现线上与线下一体化。另外,有条件的高校还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重走长征路线上徒步活动”,加强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学习与宣传。
2. 加强网络平台监管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在网络平台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行传播,但很多信息的准确性无法得到保障。大学生价值观念还处于逐渐养成阶段,大多数学生都无法准确辨别不良信息,其学习与成长很可能会受到不良影响。针对此,高校在建设红色文化新媒体的过程中,也不能忽视对网络平台的全面监管。一方面,高校要建设一支高水准的网络舆情队伍,以思政课教师为主导,以网络舆情专职工作队伍为主体,从学生社团、学生群体中挑选优秀学生组建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队伍,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引导,全方位、全流程、全覆盖、多层次实行网络监管,全力推进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让校园网络文化监管工作逐渐朝着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方向发展[5]。另外,高校还要从优秀学生群体入手,按照严格的标准,坚持优中选优原则,培养更多有能力的舆论领袖,充分发挥其带头示范作用,加强对其他学生的有效引导。
(五)建立健全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保障机制
完善的保障机制,能够为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有助于形成完善的红色文化育人体系。因此,高校要掌握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动态,不仅要以思政课教学作为红色文化传承和发扬的主渠道,还需要进一步拓展红色文化的传承途径,建立健全合作机制,加强不同部门之间的合作,促使红色文化能够有效融入每个教育环节,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目标,不断强化红色文化教育的效果,打造红色文化教育的全新格局。具体来讲,高校可以针对红色文化成立专门的研究会,并为红色文化课题的研究下发专项资金。例如,高校可以将红色文化元素融入校歌创作中,编写红色校史读本,组织红色校史话剧、表演赛等,深化红色文化教育的。同时,红色文化教育的有序推进离开充足的资金是万万不行的,因此高校需要为红色文化教育增加资金投入,包括室内外活动场地、红色校史景观等,这些都能为红色文化的融入提供物质基础。通过建立健全以红色文化为中心的高校思政教育保障机制,有助于极大地增强红色文化的融合力度,为红色文化教育效果的增强做好铺垫。
四、结语
综上所述,历经岁月洗礼,红色文化依然绽放芳华,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还是高校思政教育中非常重要的教育资源。思政教育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将红色文化融入其中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对于教育形式的创新、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坚定以及励志教育的落实起着促进作用。因此,高校应该注重红色文化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充分认识到两者融合的时代价值与必要性,积极探索两者融合的有效路径,进一步加强两者融合的程度,循序渐进地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发展培育更多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李秋萍.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实践与探索——以传播兵团红色文化为例[J]. 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22,32(02):5-9.
[2] 王涛清,邢林艳,李亚丽. 邯郸红色文化传播与传承方式创新研究——以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为例[J].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4(04):56-58.
[3] 余进东,张子清,苏雷. 大历史视域下地域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地方高校思政教育的思考——以郴州地区红色文化资源和湘南学院思政教育为视域[J]. 湘南学院学报,2021,42(04):5-10+31.
[4] 魏丹. 新时代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政社会实践中的发展——评《新媒体时代红色旅游教育元素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21,41(14):221.
[5] 陈露. 依托紅色文化建立开放式高校思政课教学新模式——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为例[J].安阳工学院学报,2021,20(05):120-122.
(荐稿人:韩艳春,山西工程科技职业大学教育管理专业副教授)
(责任编辑:莫唯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