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 王春洋
摘 要:本文基于社区在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居民心理需求对于社区心理危机干预模式构建的必要性,通过调查问卷方式对社区居民心理危机需求以及社区心理危机干预现状进行调研,根据调研结果,从政府、社区、民众三个角度提出社区心理危机干预模式构建建议。
关键词:社区心理;心理危机;干预模式;心理需求
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3)02 — 0075 — 04
社区是构成城市社会的基本单位,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活动最频繁的场所,由于它的基层属性,实用环境和活动地位决定了社区是心理问题产生的初始环境,也是作为改善人民身心健康、解决人民心理问题、预防心理疾病的重要平台。社区心理健康服务能够有效促进居民身心健康,也符合我们国家“健康中国”的战略要求。事实上,在某些外部因素的作用下,突发事件会进一步发展为危机,构建基层社区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模式是应急管理中控制危机的有效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社区在应对我国主要社会矛盾新变化、应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群体性冲突等突发事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做好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构建更加完善的心理危机干预模式,对于建设更美好的生活环境,保障人民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一、社区心理需求调研的必要性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成为解决当前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要求。由于我国一直实行自上而下的社区管理体系,居民的基层社区意识不强,将社区管理视为政府的基本职能之一,忽视了我国实行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没有主动参与到基层治理当中,因此,居民参与社区心理建设、社区建设的动机与主动性不足。
从社会组成的角度来看,社区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的平安稳定也是城市正常运行的重要前提,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对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社区的心理教育及心理危机干预功能的正常发挥,可以减少极端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氛围。从人们生活的角度,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可以第一时间关注到人们的心理,能够从城市管理的末端层面帮助居民维持健康的心里水平。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可以改善人们的精神健康状况,帮助他们提高对心理健康的关注,推动他们建立或维持良好的家庭关系。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帮助人们表达自己,疏泄自己的情绪,从而维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以及社会关系。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发展可以给民众带来专业的咨询、常用的减压技术、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活动以及丰富的心理知识,实现人的健康发展。面对心理上出现的问题,人们可以找到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士。在紧急情况下,通过良好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人们可以帮助自己、亲戚和朋友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让他们远离极端的心理和行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通过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了解心理健康的知识,并学会关注心理健康。社区居民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是心理健康服务的起点和目标。只有一切从实际出发,将心理服务计划和目标与目标群体的心理需求相协调,才能有效地确保真正满足社区居民需求的心理健康服务。
二、社区心理危机干预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
(一)国外研究现状
应急管理中的心理干预最早在美国出现的。国外学者对危机心理干预模式的全过程进行了研究,包括事前预防到事后处置,并将研究范围扩展到大样本的群体心理干预,并同时关注家庭的作用,多年的研究成果奠定了應急管理中心理危机干预的理论基础。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面对新问题、新挑战,以往的干预模式缺乏灵活性,对复杂多变的危机状况很难适应,需要将社会资源有效整合并充分利用,从而达到长期有效心理干预的目的。对于研究中发现的这些问题,有些学者提出社区在其中担任的重要角色。有学者认为,从危机事件过渡到正常生活的过程中,最初的几个月是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的关键时期,如果这时能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疏导,潜在的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将会得到有效地控制。而在这一阶段,一些基层心理干预机构,如学校、社区和一些社会组织,可以在最大限度上满足基层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在西方国家,在整个社区服务中,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因此发展了社区心理学这一专门学科。
国外对于社区心理危机干预的研究,在内容上更关注如何应对压力,危机干预以及严重精神疾患的心理服务,通过社区的宣传教育,为需求者提供心理咨询以及开设专门辅导,帮助求助者重新树立信心并正确认识自己的问题,获得适应社会的技能,从而提高求助者的心理健康水平以及幸福感。在国外,重度心理问题患者出院治疗已非常普遍,回到社区这样熟悉、亲切的环境中,能够让患者感受到和谐、温暖、愉悦的治疗氛围。英美等发达国家基本都在大型社区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并通过与政府签订合同来保证社区心理咨询师的收入和工作量。
社区心理健康卫生服务得到了很多西方国家政府的重视,并且制定了有序的方案,同时在西方的很多高校中也设置了相关课程,体系更加完善。
(二)国内研究现状
首先,我国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尚处于萌芽与探索阶段,政府部门重视程度不足,政策制度制定中有关社区心理服务功能建设方面的内容不足。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仅在少数城市的一些社区开展,这些城市均属于一线城市,社区心理健康服务还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其次,社区心理健康卫生服务还没有形成专业化、规范化、连续化的服务体系,缺少较完善的培养培训机制。社区的心理健康服务人员数量不足,教育背景与专业参差不齐,胜任力不够。
国内学术界相关研究成果较少,社区心理危机干预相关研究更少。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企业社会职能的弱化、青少年犯罪、社会流动的加快以及人口老龄化等的巨大影响下,社区已成为城市运转工作的基础,突发疫情、突发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更需要社区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社区心理危机干预也逐渐成为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促进居民身形健康的重要实践工作部分。
(三)研究意义
当前,我国已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求我们必须探索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人民群众的需要,都昭示着应在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更进一步。从国家角度看,加强社区心理危机干预建设是加强对中国心理健康基础研究、调整心理服务的重要措施。从人民的角度看,加强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有效地建设社会心理危机服务,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战略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造条件。
三、社区居民心理危机需求调研方法
(一)调研对象
本次“社区居民心理危机需求调查”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全国多个社区的居民作为调查对象。每个社区进行取样的要求为性别比例对等,年龄范围为20岁至70岁的社区居民。根据这些原则,通过网络问卷及现场问卷调查样本500人,最终获得有效样本人数473人。其中,问卷中关于社区居民基本情况调查部分,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
(二)调研内容与工具
本次调查内容涉及社区居民对心理健康服务的认识、社区居民对心理服务的需求等方面。其中居民对心理危机知识的认识、解决方式等题项设置了多项选择。通过对国内外文献资料的梳理总结,结合本研究的目的,我们专门设计了本次调查所用问卷。
《我国社区心理危机干预心理需求调查问卷》包括社区居民对心理危机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对社区心理危机干预方面的需求状况。该问卷有10个关于社区看法及对心理危机需求的描述题目,被调查社区居民要根据每一道题的描述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在题目下方所给的多项选择中勾选出1-3项。该问卷包括个人心理健康现状和对心理危机干预需求两个维度。问卷的1-5题用于调查社区居民自身心理健康状况、对心理健康及心理危机干预的了解程度,影响社区居民心理求助的原因等。问卷的6-10题用于调查社区居民对于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危机干预等方面的需求。
四、居民心理危机需求现状
(一)社区居民更倾向自我调节心理问题
从调查结果来看,如果出现心理问题,70.2%的社区居民会更倾向于自行解决,其次是61.2%的社区居民会求助于同事或好友,而求助对象为家庭成员则占50.3%,排在第三位。求助于社区心理服务工作者和求助于社会专业心理咨询机构只占14.1%和25.8%,选择社会志愿者组织和其他所占比例较小。
现阶段社区居民所掌握的心理危机知识最多的是调节自身心理状况的方法,占75.8%;心理危机的基本特征、缓解他人心理危机的方法以及向专业心理援助机构寻求帮助的途径分别为53.7%、45%和44.4%;选择其他以及不了解任何相关知识的较少。同时,社区居民最希望进一步学习的心理危机知识是调节自身心理状态的方法,占75%。由此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居民还是倾向于自行解决,主要原因在于他们认为自己目前已经掌握了一些调节自身心理问题的方法。这可能和大家对心理问题的认知和了解程度越来越深入,媒体对心理问题的普及越来越广泛,群众对于自身心理状况关注越来越多有关系。但另一方面,社区居民毕竟不是专业心理工作者,不可能遇到任何心理问题都可以自行解决,而且很多人掌握的心理学知识可能是伪心理学或是片面的,因此,社区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对于一般社区居民来说,在自身调节无果的情况下,应该选择寻找专业机构或专业心理咨询人员。
(二)影响社区居民心理求助的是外界压力
调查结果显示,41%的社区居民认为影响自身心理求助的因素是外界压力,即别人对心理求助的看法会影响他们心理求助。排在影响因素第二和第三位的分别是金钱占27%,时间占19%。由此可以看出,相对于生理疾病大家积极就医,对于心理问题,还处于科普不到位的阶段。虽然数據显示社区居民认为自己掌握了一定的心理危机知识,但远远不够,这也有可能成为人们不向别人求助的借口。由于未受过心理学专业训练,民众在面对危机时自己的心理状态发展速度和方向并不能正确的把握,而且当意识到自己可能处于心理问题或心理危机时,且自我调节方法不能解决问题的时候,求助于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或专业人士就是最好的选择。
(三)社区居民在突发事件后最希望进行个体心理咨询
对突发事件后、最希望得到的心理帮助有哪些方面进行了调查,选择个体心理咨询的比例为64%,远远高于选择心理健康方面的宣传材料、媒体对心理知识的宣传,团体心理辅导等其他选项。由此可以看出,人们对心理服务方面的需求希望更私人化、更个性化。虽然对于广泛的宣传有需求,但是针对个人问题可能存在隔靴搔痒的现象,不能实际解决问题。另外,个体心理咨询对于人们来说私密性更高,相对于团体心理辅导来说,可以减轻部分人员的心理压力。这种需求也对目前社区心理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综合考虑心理咨询专业人员的配备,咨询场所的设置等。
(四)社区居民对社区开展的心理健康活动比较满意
调查结果显示,分别有18.35%、24.73%和45.74的社区居民对所在社区开展的心理健康活动表示很满意、比较满意和一般满意,目前社区层面的心理健康实践正在逐步开展,其中有20.74%和34.57%的社区居民表示对本社区开展的社区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的效果评价分别是很有成效和有一点效果,有8.24%的社区居民对效果评价是没有效果,这说明社区心理健康教育正在脚踏实地的开展,而且尽量从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出发,解决民众的实际问题,提高心理健康服务的实效性。
通过居民心理危机需求现状调查可以看出,社区居民求助心理咨询的行为较少,主要原因是对心理咨询了解的限制,这与我国目前心理咨询与治疗发展现状相符合。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体制和实施在不断完善,虽然民众对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了解越来越多,偏见越来越少,但社区居民出现心理问题时,大多数还是会更倾向于自行解决,这与社区心理健康知识宣传不足,以及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不完善有一定关系。社区居民在突发事件后最希望进行个体心理咨询,说明心理咨询仍是突发事件后,化解危机、维护社会政策秩序、缓解并解决居民心理困惑及问题、提升居民幸福感的重要途径。因此,增加社区心理咨询功能,扩大心理健康知识以及心理危机干预知识的普及面,提升社区居民对心理健康的关切度,对社区开展的心理健康活动以及心理危机干预的满意度是社区心理危机干预模式建立的目标。
五、社区心理危机干预模式构建建议
(一)提升政府公信力
政府公信力主要是建立民众在对政府履行职能、从事行政管理、提供公共服务的综合反映的信任上。其中,应对突发事件,化解危机及维护社会稳定的执行力等都影响政府公信力。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增加公众对社会和政府的信心,信心是人们克服危机和恐惧的坚实基础[1]。政府应支持社区建立危机心理干预机制,预防和减轻突发事件影响,维护社会正常秩序。但也要认识到,建立危机心理干预模式不能是“一刀切”的,而应遵循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着眼于不同时期的干预,针对不同群体,不同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危机干预。
(二)健全社区应急管理组织机构
为了提高城市社区心理危机干预水平,必须完善相关的组织结构。一是加强城市社区、业主委员会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建立社区应急管理领导小组,加强心理危机干预管理领导与规划。根据不同社区的实际情况,设立领导办公室,组织协调社区心理危机干预的日常管理工作,并与各级有关部门建立联系。建立城市应急指挥体系,形成有效、快速的应急管理网络,建立心理危机干预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职责明确,分工明确,确保心理危机干预的顺利进行。二是社区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聘请专业的心理危机干预专家对社区居民进行培训,提高居民的心理危机自助能力。三是提高社区应急管理能力。城市社区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积极整合社区现有资源,建立应急专家数据库,确保应急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2]。
(三)建立专业化人才培养机制
为了保证社区心理服务能够正常、有效地开展建设专业化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队伍是非常重要。该队伍除了社区专职心理工作人员外,还包括定期来做讲座、进行心理咨询的兼职人员,主要由高校专业教师、医生以及获得资格证书的心理咨询师组成。另外还有志愿者队伍,主要由心理学专业大学生、热心居民组成。这三支队伍职责清晰,互为补充,扩大社区心理服务的影响范围,逐步满足社区居民不同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特别是突发事件发生时,该队伍能够迅速形成合力,精准面对不同问题,化解矛盾。另外,心理健康服务专业性极强,需要在不断实践中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同时也需要不断地接受培训和督导。社区可以根据不同服务队伍的任务特点,进行分层培训,并将培训制度化、常态化、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社区心理服务人员的专业技能更好地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才能保证突发事件后,能够提高心理危机干预的实效性。
(四)建立健全心理危机干预模式
心理危机干预模式是将心理健康服务纳入突发事件管理体系,以突发公共事件下社区心理建设为重点,关注突发公共事件中民众的心理需求[3]。目前,我国大多数突发公共事件的心理危机干预部门都是为应对突发事件而设立的,主要考虑的是短期目标,缺乏长效机制,这就导致不同的组织部门、精神卫生服务机构和社会团体各自为营来实施心理救助[4]。事实上,在公共生活突发事件的善后与重建过程中,对高危人群的持续心理救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建立健全完善的心理危机干预模式,普及应急心理知识,提高居民参与。
首先,充分利用信息网络平台,加强应急心理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减少居民的心灵恐慌所造成的居民相互影响,帮助居民树立主动参加活动的社区心理健康意识。建立有效的心理危机预防、干预和监测体系,扩大受众,并提高应急心理服务的成效;将一般社区心理卫生服务与社区应急心理服务相结合,有利于形成长效性社区心理卫生服务机制。其次,建立心理危机干预管理体系。各级政府要加强相关机构建设,建立以政府为核心的分级管理体系,鼓励其他社会组织参与合作,充分利用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协同功能,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再次,制定心理危機干预方案[5]。根据突发事件的类别,建立心理危机干预分级体系。改善心理服务的具体措施,积极开展训练和锻炼,在锻炼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根据实践的实际效果,调整相应的心理危机干预方案,使心理危机干预方案更加科学、合理、有效、实用。
〔参 考 文 献〕
[1]尹训荣.公共突发事件心理效应及民众心理干预[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14(03):66-69.
[2]王芳.吉林省城市社区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新西部,2015(17):42-43.
[3]李京蕾,高君.我国应急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挑战与对策[J].质量与市场,2020(05):42-44.
[4]张雪琴,叶稳安,黄钧裕,等.广东省重大灾害心理援助机制及组织方式现状分析[J].中国职业医学,2011,38(01):77-78.
[5]张强.构建应急管理心理干预体系[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9(10):88-89.
〔责任编辑:孙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