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幸?
摘 要:本文针对于老年电子产品的发展,及其为了更好的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切实解决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等为主要研究内容,从而提出老年人电子产品的设计方向和具体的设计原则。首先,了解研究背景和意义;其次,分析国内老年人电子产品的发展状况及其出现的问题;最后,通过对老年人电子产品的定位以及发展趋势,针对老年人的心理需求,从而提出人性化的设计路线和产品功能设计,满足老人的生活要求。
关键词:电子产品;老年人;人性化;心理需求;生活障碍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9-0134-02
一、老年人现状与产品理解
(一)老年人口的发展现状
20世纪80年代,我国老年人口比例相对较低,就国家相比而言,中国仍然是“年轻”的国家之一。到1999年,60岁及以上年龄的老年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10%,2009年,这一人口比例上升至12.5%,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年龄的老年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我国必须要面对的课题,与此同时也为我国老年电子市场提供了客观基础。
(二)老年电子产品的理解
所谓“老年电子产品”,就是指适合于老年人使用的电子产品。老年电子产品为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方便,其便利性涉及交流、外出、娱乐、锻炼等方方面面,为老年人消除生活中的障碍,满足生理需求,且在心理方面满足他们独立、受尊重等精神需求,使老年人体会到科技的便利和生活的乐趣。例如红外电子手杖是一种借助于远红外传感器的新型电子技术的导盲辅助工具,采用远红外光反射接收的原理,通过手杖内的震动装置和蜂鸣器从而进行震动报警和电机讯响报警,从而帮助老人在并不触及障碍物而达到判断方向的目的[1]。
二、老年电子产品发展现状
(一)我国老年电子产品发展现状
电子产品随着科技的进步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为老年人出行交流提供了方便,老年人对电子产品的需求也日益强烈,而当今老年电子产品市场单调,仅有个别产品能服务于老年人生活,远远满足不了老年人对电子产品的需求。市场上老年电子产品功能混乱,没有考虑到老年人的生理需求,缺乏创意,且开发的产品操作界面复杂,忽视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往往造成老年人对新的产品望而却步。
(二)发展老年电子产品的常见问题
当今老年电子市场产品单一,且质量得不到保证,产品设计往往忽视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在色彩设计上过于沉闷,单调,缺乏生机;在造型手法上过于僵硬,缺乏亲和力;在使用材料上忽视舒适程度,缺乏安全保证。老年电子产品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缺乏人性化的考虑,对于老年人来说使用方便这一点很重要。老年人反应比较迟缓,对事物的理解力也就比较缓慢,如果产品的操作晦涩难懂,往往使得产品的功能达不到最佳效果[2]。
三、老年电子产品的设计定位
(一)老年电子产品设计的理想目标
老年人电子产品的理想目标是“无障碍”,即设计出简洁易用的电子产品来消除老年人生活中的障碍。因此可以说,设计是人的思考过程,是一种构想、计划,并通过实施,最终满足人类的需求为终止目标[3]。这就要求设计师能理解老年电子产品的设计要素,关注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全面收集老年人的行为信息和产品数据,设计出简洁易于操作而又富有趣味的电子产品,来辅助老年人消除日常生活中的障碍,增加老年人的生活情趣,切身感受到社会和家人的人文关怀,从而满足老年人生理与心理上的需求,体现产品人性化设计。
(二)老年电子产品发展趋势
目前市场上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老年人生活需求的电子产品,主要有手机、电子升降台、电子导盲手杖等。但是,这类产品大多忽略了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如手机的操作按键复杂,老年人由于不会使用,经常会按错,从而让使用者心理产生一定的心理障碍。当今“以人为本”的思想渗透于设计领域,设计成为联系人与物的载体,设计的目的在于人而不是物[4]。这种思想的定位为老年电子产品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如何设计出老年人满意的电子产品,成为衡量电子产品适用的天秤。老年电子产品设计基本原则为以下四个方面:
1.安全性原则。老年人的电子产品设计,首先要强调产品的安全性,消除产品安全隐患,保证老年人在使用电子产品过程中的安全;其次由于老年人身体协调下降,伸展动作也会受到限制,所以,在电子产品开发时能考虑到怎样避免老年人做出危险的动作,从而有效减少事故的发生;再次,老年电子产品还要关注保护老年人安全方面的开发,从而在事故发生时减少对老年人的伤害。例如日本道具公司开发一款老年人穿戴式空气囊,当电子传感器探测到老年人失衡滑倒或撞到等事故发生时,气囊会在0.1秒之内充气膨胀,来保护老年人的后脑勺和臀部等人体易受伤的部位。
2.功能性原则。功能是设计所考虑的核心原则。优秀的设计能把产品的功能、使用时的舒适和外观的美有机地、和谐地结合起来的设计[5]。一般的产品都能满足功能要求,而老年电子产品在满足老年人必要的使用要求时,提供舒适的产品也是老年电子产品的功能要求。这时就要结合老年人的人体工学来开发合适的角度、重量、材料等方面的产品。例如Amulyte这种类似纽扣的电子产品,能够通过电子发射器及时地通知他们的家人或者看护人,家庭成员或者医护人员可以从移动网络获取相关数据,从而避免事故恶化的发生。
3.简明性原则。所有的设计词汇中最需要受者的理解并作出反馈,所以,设计对被选择的元素中都必须保持清晰的策略[6]。老年电子产品的简明性还体现在产品的使用操作上,针对老年人使用的电子产品,操作界面应尽可能减少操作的复杂性,通过简明的操作界面,使老年人一目了然。
4.易用性原则。即老年人不需要经过专门的训练,通过参考简单的操作说明,稍加适应便能熟练使用的原则。电子产品都有具体的操作要求,简易的操作愈来愈受到老年消费者的青睐,而老年人阅读使用说明不便,且记忆力明显下降,老年电子产品则更需注重易用原则,对于老年人来说,电子产品是新鲜事物,如果操作的步骤复杂难以学习,或学习后也不会使用,往往会造成老年人精神上的挫败感。
四、人文关怀在老年人电子产品中的表达
(一)人文关怀设计与人体工学的紧密联系
人体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老年人的身高会逐步缩减,且身体伸展程度明显减弱。随着年龄的增大,老年人的骨骼运动组织发生了质的变化,因此,通过对老年人的身体研究、收集数据,以此开发舒适的老年电子产品,已经成为产品开发的必要步骤。通过调研、普查中国老年人的相关数据,梳理出科学的体系,制定出符合老年人的人体工程学,进而开发出适合老年人使用的电子产品。通过对老年人的人机工学的研究,让科学数据应用于实际,对于老年电子产品的发展越来越重要,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例如老年人的运动机能逐步衰退,上下楼成为老年的一大生活障碍,该轮椅通过人体工学的应用,加之以功能的开发,极大程度上方便老年人出行。
(二)满足深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
1.老年人的心理特征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日益衰退,生活自理能力也随之退步,老年人需要别人的认同与关心。对于缺乏关怀和交流的老年人来说,他们更容易产生忧郁、孤独等消极情绪,久而久之就会产生被遗弃的感受,从而不愿接触新鲜事物。对老人而言,新的改变就意味着新的尝试、认知,老年人会逐渐安逸现有的生活,不愿做出太多的改变。因此,理解老年人的心理特征,对于产品设计师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
2.电子产品在老年人心理需求中的表达
老年人会随着身体能力的限制逐渐缩小生活圈,交际群体也逐渐减少,生活会变得单调、乏味。这时老年人更需要生活富有趣味、温馨,来消除孤独的生活时间。趣味化的设计能增加老年人的生活情趣,调动老年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优秀的电子产品在满足功能需求的情况下,能为老年人单调的生活增添一道和煦的阳光,而且能够满足老年人的心理需求,使老年人体会到社会的关爱和人性化的设计,充满趣味而又贴心的设计能够为老年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例如专门为生活单调又渴望享受天伦之乐的祖父母设计的“孙儿洋娃娃”,根据老人提交的孙儿的照片,即设计出与照片上的孩子相貌无异的洋娃娃来。其心脏部位装有微型数码芯片,芯片具有录制孩子语音的功能,从而提供孩子的问候声和欢笑声[7]。
记忆力逐渐衰退在老年人中常见的现象,简易的操作是老年电子产品开发设计必须考虑的因素,设计源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优秀的电子产品设计更是如此。人文关怀的体现还需要设计师运用敏锐的洞察力发现老年人的生活细节,为老年人设计出富有情趣或唤起他们情感的电子产品,来提高老年人对待生活的积极性,也是体现社会对老年人关怀的方面。设计师只有了解了设计物的施予对象??“人”的心理特点和心理规律后,才能有的放矢地设计出能够满足使用者和受众心理感受的有意义、有价值的“物”,才能真正产生“以人为本”的设计[8]。
五、结 语
我国自古就有尊老爱幼的优秀传统,老年人更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如何开发适合老年人的电子产品,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已经成为老年电子产品的出发点。在设计准则的指引下,更准确的把握老年人的心理特点,了解老年人的行为习惯,是设计师共同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通过对产品服务对象的心理研究,开发老年人满意的电子产品,提供丰富的产品选择,并进一步减少老年人的生活障碍,已经成为老年电子产品的发展前景,也是设计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 段炳义.残疾人无障碍电子小产品设计[D].攀枝花学院,2013.
[2] 邓欣然.基于易用性的老年人产品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4(2).
[3] 张绮曼,郑曙.室内设计资料集[M].北京:中国出版社,1991.
[4] 赵志芳.从无形的障碍到有形的设计——浅析现代设计中的无障碍设计[J].北方美术,2007(5).
[5] 凌继尧,许恒醇.艺术设计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6] 周锐等.设计概论[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7] 周静.老年人产品设计开发原则的研究[J].包装工程,2008(7).
[8] 邵璐,姜波.设计心理学[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传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