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校际协同智慧教研的运用研究

2023-05-30 10:48:04苏贤荣吴姝颖
中学理科园地 2023年2期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研究

苏贤荣 吴姝颖

摘   要:在当今“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时代背景下,依托互联网的优势进行初中地理校际协同教研,以解决单校学术实力弱,研修能力不足,方向不明等现实问题为目标,打破时空界限的束缚,通过将专业、骨干、主题与理念相结合,建构初中地理校际协同教研的智慧教研模式,多元素交互场域,形成攻克教学问题的多主体协同教研模式,带动薄弱校的发展,提升单校教研的实力,达成个人与各校间的优势互补,资源互换。

关键词:智慧教研;教学研究;初中地理

近年来,初中地理教育发展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双减”政策落地、2022版新课程标准实施、学生学情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步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新阶段。在此阶段,教师是基石,是关键,是核心。从初中地理教育整体来看,教师群体广泛,教学阅历差异较大,自身素养层次不齐,面对要求与日俱增的新阶段,校际教研,互相学习成为重要的培养模式。传统的教研模式,具有个体指导力量薄弱,群体跨区域交流难度大的缺点,教研模式需要寻求新的突破。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持,构建推进初中地理教研方式的转变、推动教研工作的开展、具有引领作用的智慧教研平台。

1  教研方式转变的必要性

传统的教研模式具有滞后性、零碎性、区域性的特点,从教学资源的查找来看,书籍经过长时间的修改、印刷,时效性差,携带不便,从教学资源与学情的匹配度来看,因个人能力有限,两者结合较差;记录以文字为主,无法有效保存教研活动的过程,使得主题的深入与延续成为难点;受疫情影响,跨区域教研成为难题,规模小且分散的校内教研无法支持以知识共享为目标的教研活动,市区组织讲座或者培训,让优秀的教师分享自己的教学理念,但以讲座为主的形式缺乏互动。

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提出“鼓励学校利用数字教育资源及教育服务平台,逐步探索网络化教育新模式”[ 1 ]的指导思想,让以智慧性、开放性、混合性为特征的智慧教研进入研究者视野。其智慧性是指借助信息技術的智能化,全方位、及时获取教研资料,多元终端与多种资源的相互运用;开放性是指其支持多群体在多时段参与教研,不受空间分布与教研主体的限制;混合性是指其支持线上参与、线上线下结合参与及跨区域参与等多种形式,以上特征使基于智慧平台的校际教研成为传统教研转型的新出路。

2  校际协同智慧教研的基本要素与模式建构

2.1  校际协同智慧教研的基本要素

校际协同智慧教研是指各区域、各学校的教师,以信息技术为依托,通过线上同步或不同时间的方式,对初中教育教学进行研讨,相互学习借鉴,开阔教师视野,提升专业能力,达到共同发展的教研目标。塑造校际协同智慧教研的新形态则需要从教师、技术、内容三个基本要素着手。

“教师”是校际协同智慧教研的核心要素,智慧教研的目标是通过智慧平台的技术支持,发挥其实践范围化、过程数据化、研究阶段化的特性,持续有效地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实践范围化是指借助教研平台开展教学研讨,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现场教研,其是由发起人在平台上发起讨论活动,建立教研组或工作坊,让更多的人在活动中分享经验与成果,拓宽教师的视野,广泛促进教师间的交流;过程数据化是指利用智慧平台的捕捉体系,全方面获取交流数据,支持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与反思;研究阶段化是指在数据的积累和主题深入的过程中,通过技术分析,了解教师的需求。

“技术”的功能在智慧教研中体现为,能够帮助教师快速寻找教研过程中需要用的资源,例如查找特定范围内的资料。同时,技术也是智慧教研的过程工具,利用视频记录的教学过程是教研重要的基础材料,利用视频可反复观看的特性,帮助教师发现课程的缺陷并提出过程性的思考与建议。

“内容”是智慧教研的内涵,其有着丰富的教学活动设计及配套资源。借助智慧平台,教师随时查阅教研计划,并依据计划寻找支撑教研活动的资源。

2.2  校际协同智慧教研的模式

校际协同智慧教研形式不是某节课的教研再现,而是整合人、技术、内容三要素,在各校间进行线上与线下教研的混合模式。依托智慧平台的现代化技术,各学科分组根据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开展集体备课、主题教研、讲座培训及听课、评课等不同形式的教研活动。同时结合新课程标准、“双减”政策等指导意见,基于平台的各项功能,发起上传精品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评论区讨论与评价等活动,引导教师积极参与活动,并不断进行实践与总结,为教研员提供决策所需的数据。为提升参与教研活动的教师人数与积极性,创新方法为指导,教研员根据各学科小组反馈的情况,进一步完善教研活动的主导、协作模式,通过不断实践、改进、提升的教研活动过程,形成一套基于智慧平台的校际协同教研的指导体系。其模式结构如图1所示。

3  校际协同智慧教研的实践

3.1  校内教研实况

校内教研是在教研组长的组织下进行的教研活动,涵盖了集体备课、听评课、主题教研等环节。厦门市禾山中学从2014年定每周一上午开展组内教研活动,初衷是利用组内智慧,助力地理教师的成长与提升。多年实践中发现,存在备课力量薄弱、听评课互动难、主题教研能力弱等问题。

备课是教学环节实施的准备环节,传统的地理集体备课是以本年级的任课教师,参照湘教版教材、教学参考书等资料,以三维目标、教学过程与方法为主讨论教学环节的实施,因组内成员较少,一般地理备课组成员为2-3人,教材与参考书的资料更新滞后,使得教师理解不够深,思考不够透彻,较为片面与落后,缺乏思维与先进理念的碰撞。

校内听课依托课堂教学进行,若想实现推门听课与互相学习难度较大。因地理教师的授课班级多,甚至跨年段,大部分地理教师的课集中上午第四节与下午,相同的授课时间使教师错失互相学习的好机会。校内公开课能提供教师良好的学习机会,听课在前评课在后,评课时常发现听课时瞬时的优点或缺点容易遗忘,回忆较难。对于精彩的片段想继续打磨,则无技术支持,收效甚微。

主题教研是组内教师分享教学成就与研究成果的机会,厦门市禾山中学目前要求每学期每个教研组开展四次主题教研活动,初衷是促进教师间的学习与分享。从实践中可发现,因教师学术水平有限与时间限制,主题教研形同虚设,多是网络寻找的案例或文章与组内分享,自身教学实践成果与总结甚少。

3.2  校际协同智慧教研

校际协同智慧教研使教研引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反思等整个教学环节,与传统教研比,具备增加教师参与积极性、解决问题时效性、互动交流广泛性的特点。具体实践形式有集体备课、主题教研、讲座培训、听课、评课等。

3.2.1  集体备课

由教研员或专家发起的校际协同智慧教研,先由主备教师上传自己的教学设计到专设平台,参与的教师可选择自己闲暇的时间登录并浏览教学设计,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历,对第一稿的教学设计进行修改,形成与自己教学相适应的个案。主备人则根据个案以及大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修改教学设计,形成共案,并通过平台将共案与大家分享,供教学参考,在线下课程中实施,进一步提升课堂效果。

由此可见,共案是智慧教研的产物,吸收了大家建议中的优点,使得教学设计更加完善,促进了校际间的课堂教学互相交流、共同提升。

3.2.2  主题教研

主题教研的主题应具有代表性,是一线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普遍存在、难以解决的问题,是教研员在日常视导过程中调查、总结的结果。在线上发起主题研讨活动,参与的教师登录平台进行讨论,在讨论区每位教师都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及时看到他人的评论。同时,教研员在互动过程中做出必要的点评与引导,使得教师在互动过程中发展别人的优点与自己不足,达到提升自身教学素养的目的。如“双减背景下地理实践性作业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地理单元作业设计”等主题教研活动,聚焦于当下热点,学生与家长最关心的作业,教师广泛参与交流新形势下如何设计出符合政策引导且高效的地理作业。

3.2.3  听课评课

线下观课受交通不便、上课与观课时间冲突、島内外距离较远、观课教室容量大小限制,参与到听课活动中的教师较少,同时疫情影响下,线下公开课的概率减少,线下听课无法记录并反复研究某一个环节。在这种情形下, 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开展的各校间的线上听评课就成为了主流方式。在线评课有两种模式,提前上传课堂实录或在线直播,为准确找出优缺点,听课教师可以通过观看视频、回放、暂定等多种方式进行在线观摩,从各方面,做出针对性强的评价与改进措施,让不同区域的教师融入其中,在思维与观念的碰撞中,激发教师研究与探索的积极性,并反思自己的教学。

3.2.4  讲座培训

定期开展的讲座与培训,是教师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学习先进的教学行为、改变陈旧的教学手段的有效途径。传统的教研受到场地大小以及设备的限制,能够参与的人数较少,一言堂是常态,无法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其中,智慧教研弥补了此项不足。例如,初中地理教研会通过腾讯会议的形式进行,并通过连麦的方式让大家无拘束地参与对话,共享问题的探究与教学反思等。作为地理教师,制图与绘图能力是必备的教学技能,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初中地理教研经常开展PPT制作、AutoCAD、CorelDrawd等技术的学习与训练,在智慧教研平台的支持下,实现几百甚至上千人同时在线,最显著的成效是学习与练习中的实时互动,将练习中的问题通过互动平台直接发在讨论区,专家可以及时解答,过程留痕,方便其他练习者查看,专家无需重复讲解。

4  校际协同智慧教研的成效

4.1  让校际教研零距离

校际协同智慧教研是依托信息技术进行的,是一种超越时空束缚、大面积辐射的教研模式。教学设计、教学微视频、课堂实录、作业设计等上传到平台,教师自行选择时间进行观看与学习,分析与探讨,实现了零距离的梦想,解决了教师间因时间、地点的限制无法参与到教研活动中的矛盾,使定点、定时、定量的传统教研活动向全空间延伸。例如,福建省曾呈进名师工作室每年会联合福建省各地区名师工作室开展福建省中考试卷评析,通过CCtalk平台与省内外数百名地理同行在线学习交流。

4.2  让岛内外学校联动

以厦门市为例,厦门岛内的教研水平远高于岛外的教研水平,受距离与时间的限制,线下教研岛外教师参与度较低。通过校际协同智慧教研的模式,双向互动,有效缓解了岛外学校无法参与到现场教研活动的困境,缩短岛内外教学信息上的差距,进一步提升岛外学校的教学质量。

4.3  让单校教研力量增强

在校际协同智慧教研的带动下,教研活动范围由一所学校的几个教师拓展到几所甚至几十所学校的教师,成员也从一线教师自我摸索,提升到教研员、骨干教师等指导团队引领,年龄层次涵盖了新教师、资深教师,提升了教研活动的厚度和宽度,注入了强大的支撑力量。

4.4  让资源达成共享

社会的变化日新月异,传统的资源获取模式已无法满足教学的需求。通过各种平台的资源共享,带动各学校寻找适合各校学情的学习资源。例如,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广的“一师一优课”教育平台、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国家基础教育精品课网站等,将优秀教学设计、案例分析、课堂实录等上传到平台,为教师提供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

基于信息技术的校际协同智慧教研,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相结合的一个新领域,通过实践,提升了教研的效率与质量,在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中,取代传统模式,成为新窗口。因其有着资源多、超越时空的优点,它是教师行为的一种变革,更是创新思维引导的教师活动,拓宽了教研的范围,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更广阔、更便利的平台,推动校际间协同智慧教研持续向好,取得成效。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EB/OL].[2015-07-04].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7/04/content_10002.htm.

[2] 李家清.新概念地理教学论(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192-193.

猜你喜欢
初中地理教学研究
高中数学复习课教学研究
高中数学教学研究
对初中地理教材中“活动”教学内容探析
人间(2016年27期)2016-11-11 16:06:02
浅析初中地理课堂合作小组创建的有效策略
刍议初中地理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试谈乡土地理教学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06:05
合作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48:17
切入学生生活构筑地理生活化课堂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46:05
交替传译中听记平衡教学研究
中职高考与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