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奇忠
摘要:分析了大鲵的生活习性和繁殖特征,找出影响其生长的主要环境因素,总结了大鲵生态养殖的技术要点,以期为广大养殖户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鲵:生态养殖:环境因子
中图分类号:S966.6 文献标识码:C
大鲵又名“娃娃鱼”,是世界上濒临灭绝的珍稀野生动物,集食用、药用、观赏、科研等多种资源于一身。由于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和广泛的发展前景,很多违法犯罪分子会捕获野生大鲵,使得野生种质资源受到严重影响。同时由于人类对其栖息地的破坏、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影响,使得野生大鲵的种群急剧减少。在野生大鲵的保护过程中,为了维护种群的稳定,减轻人类对其不断增加的需求量和与其现有数量的急剧减少之间的矛盾,采取了包括人工养殖在内的一系列措施。大鲵性情温顺,食性多样,其食物包括鱼类,虾,蛙,软体动物。在适宜温度及环境下,大鲵在一年内由1公斤长至5公斤,其经济效益非常显著。
1 影响大鲵生存的主要环境因素
1.1 水体温度
水温对大鲵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具有显著的作用。大鲵的生长温度在10~25℃左右,16~23℃是最佳的温度。水温在10~25℃之间,大鲵的代谢率最高,其活性高,饵料充足,其生长速度较快。温度对大鲵的产卵、繁殖有很大的影响,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温度对其产卵、繁殖有显著的影响。温度越高其成熟的速度就越快,温度在14~18℃下,大约33~45天,温度在18~22℃下,需要性成熟和产卵的时间减少了一半。水温的急剧变化会使大鲵的生长发育变慢,因此,在其生长和繁殖期,应尽量控制水温的变化,以保证其正常的生理活动。
1.2 pH值
pH在6.8~7.8之间。大鲵对水质非常敏感,pH超过9,就会造成大鲵的致命死亡,尤其是夏季高温、有机酸含量较高的人工饲养环境下,会造成大量的碱化,从而造成大鲵中毒。大鲵的呼吸能力会随着体重的增长而不断增长,为了保持生态平衡,为了防止大鲵缺氧而导致缺氧,建议在水体中溶解氧超过3.5mg/L。大鲵在饲养过程中,会产生氯化物、硫酸盐、硅酸盐、氨氮、亚硝态氮等物质。这些化合物一旦在水中积累,会产生大量的氯气、硫化氢、氨气等,累积到一定的浓度后,就会导致大鲵的大量死亡。
1.3 光照
大鲵的生殖能力受光照的影响最大,其作用机制是光照可以刺激脑下垂体的功能,促进其前叶分泌促性腺激素,促进大鲵的性腺发育。在100~500勒克斯的光照下,大鲵的性腺发育是最好的。光照会引起一种消极的反应,也就是背光的移动。光照超出了大鲵的适宜生长环境,大鲵的性成熟会受光照干扰,产生性腺的畸形,使其受精和产卵变得困难。
2 生态养殖
2.1 池塘的设计建设与选育场地
大鲵是一种生活在海拔300~800m的山地河流中的生物,喜阴怕风,喜静怕惊,喜洁怕脏,所以人工建造大鲵养殖池时,最好是仿照大鲵的自然生活方式,可以选择山涧溪流和天然洞穴,也可以在山壁上开凿人工洞穴。
大鲵的生长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变异过程,其养殖池塘必须按阶段进行建设。池塘的面积根据大鲵的体型而定,稚鲵池塘0.5~1m2,蝌蚪期1~2m2,幼鲵池1~2m2,成鲵池2~4m2和5m2的亲鲵池(4龄以上)。不同时期的大鲵养殖池塘,其外形宜为长宽比为3:2,规格为2~3倍,池塘周围和底部要平滑,顶部要设置防逃设施或防逃网,池内可设计多个洞穴,便于大鲵隐蔽躲藏,各养殖池应建设独立的排灌设施,做到水位能有效调节,水出入自由,排水方便。全厂要有健全的防逃、防偷、防害设施。
对大鲵的整体用水要求是有足够的水、无毒、达到生态的水质标准。在水源方面,以山间溪流、水库、地下水等清、凉、活水为佳,可使灌溉自由;在温度方面,温度要严格控制在0~28℃,最好是10~22℃;水质方面,对溶解氧含量的要求是3.5mg/L或更高,pH6.5~7.5。池塘周围环境要求安静、阴凉、空气清新,最好是四面环山、树木茂盛、人烟稀少、环境相对独立。
2.2 池塘消毒处理与种苗识别
新建的池塘尤其是水泥池塘,要在水中浸泡两个多月,直到碱性消失,才能进行育苗。对原有的养殖池塘进行消毒,常用的药剂是1 mg/L的漂白粉或0.5 mg/L的90%晶体敌百虫,用于杀死有害的细菌和寄生虫,再用清水冲洗干净,再倒入新的水中。为了避免种苗将病原体带进池塘,所有的种苗都要在盐水中浸泡5分钟,再将其放入池塘中。
在两栖类中大鲵和其它鱼群有很大的不同。有尾目的小虫科、蝾螈科、洞穴科等都和大鲵很像,最重要的是它们的形态特点相似。大鲵苗种体质的好坏,对培育成败有很大的影响。优良的大鲵苗种,体格健壮,肌肉发达,体表无伤口,无寄生虫,四肢、腮完好,无任何损伤。
2.3 饲养密度
放养密度取决于养殖的品种、养殖场水源、水体、饵料等。在苗种期,考虑到大鯢的活动空间和摄食量都比较低,因此,可以适当增加放养密度,以便更好地进行集中饲养。在成鱼期,由于大鲵的捕食量很大,并且具有相互攻击的特点,因此,它们的饲养密度较低,在幼体期其放养密度分别为60~100尾/m2和5~20尾/m2。
2.4 饲养管理
大鲵的饵料以新鲜的鱼、虾、蟹、蛙和动物的内脏为主,饵料的投喂与鱼的饲料相同,必须做到“四定”即:定时、定位、定质和定量。定时视大鲵的活动情况,以晚上为宜;定位将诱饵放置在大鲵的洞穴附近,以方便大鲵的觅食;品质上,大鲵对饵料品质有严格的要求,必须新鲜,而且对饵料种类也不能有太大的改变,以免大鲵拒绝进食;大鲵进食的饲料应该是从少到多,逐步增加,一般是10~15%,根据水温、天气、个体等因素进行适当的调节[1]。此外,在喂食大鲵时,要注意防止大鲵受到惊吓,并防止其呕吐。饵料以自然饵料为主,以鱼类、贝类为主。每日早上7:30之前和晚上10:30之前喂一次。在喂鱼时,要把最后一次的残饵清除干净。饲喂的重量为5~10%。在16~23℃的温度范围内,增加饵料的用量,可以维持一定的时间和次数。
2.5 疾病预防
在饲养之前,先用1%的龙胆紫药水进行消毒,按照1:100的比例混合,浸泡20分钟,龙胆紫药液对大鲵的皮肤没有任何的刺激性,可以有效地预防细菌和真菌的侵染。池塘的水要干净,尽量使用小溪或清水,并做到定期换水,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保证全年不间断的流动。投喂大鲵的鱼虾、动物内脏、动物血液、下脚料等都是优质的饲料,采用“定时、定位、定质、定量”的投料方式,避免将动物的内脏、血块、下脚料等直接投进水中,以免对水体造成污染[2]。目前我国的大鲵都是人工繁育,个体大小基本相同,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体型差异也会逐渐增大。此时要进行筛选、分池饲养,以防止以大欺小的情况出现。
2.6 治疗方案
若发现大鲵有烂尾病,必须立即隔离饲养,否则后果不堪设想,甚至会波及到整个养殖场。一是在池塘中传播的病原体持续传播,使其它个体受到感染;二是健康个体可以在任何时候吮吸病鱼的血液,使患病大鲵病情恶化,并将病毒传播到健康大鲵身上。治疗时每日一次以0.2~0.3 mg/L的二氧化氯,全池喷洒(包括栖息陆地、饵料台),连续3~4天为一个疗程[3]。对于严重的大鲵,首先用15~25 mg/L高锰酸钾溶液浸泡15~20分钟,然后将伤口表面的粘连物全部冲洗干净,然后用磺胺嘧啶软膏或硫磺软膏等消炎药涂抹在伤口上,一天一次,4~7天即可痊愈。使用抗生素+VC+VE+VB混合饲料,连续使用3~4天,可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3 结语
综上所述,大鲵在生长过程中,对外界环境的要求相对较高,所以就需要掌握该动物的生长发育特征,加强对生长环境的有效调控,保障整个养殖环境能够满足大鲵的生长需求,确保生产出来的大鲵品质优良,更好的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大鲵的实际需求。
参考文献
[1]王鲁,刘欣.锦江河野生斑鳜人工驯食要点[J].科学养鱼,2020(1):66-67.
[2]孙翰昌.中国大鲵的营养需求与饲料[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9):14213-14214.
[3]张忙友,刘建生,何坤峰,等.大鲵养殖病害发生劫在何处[J].科学养鱼,2011(7):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