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静
摘要:心理育人作为一种育人理念,不仅能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崭新的方式与方法,而且能让教师以心理健康教育为载体开展思政教育。文章从三个方面对心理育人促进高校思政教育的实践进行探讨,指出高校要厘清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之间的关系,正确抓住两种教育之间的契合点,在心理育人与思政教育融合中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力度,提升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并以心理疏导代替说教,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政内容。
关键词:高校;心理育人;思政教育;实践
中图分类号:C444;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03-0041-04
当前,高校在进行思政教育工作时,一定要随着时代发展变化而不断地进行抉择,选择合适高效的方法来进行思政教育。心理育人则能够有效地从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质和心理发展规律入手,确保高校思政教育更具有科学性、实践性,能够根据大学生的学习与成长需求来开展思政教育工作,进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本文对心理育人促进高校思政教育的实践进行探讨。
1.心理育人的科学内涵
心理育人这一概念,是在思政教育“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基础上提出来的,其主要是将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有效融合,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对大学生进行深刻的思政教育。心理育人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是全方位育人理念的必然要求。在心理育人的过程中,其是以心理健康教育为路径和载体,以育人为方向和目的,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在高校思政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在尊重大学生心理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大学生进行相关的教育,并且让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真正结合在一起。教师还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时刻关注关心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要强化人文关怀和价值引导,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以育心为基础、育德为方向、育人为最终目标。在向大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教师还要从多方面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得到有效提升。
2.高校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1)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相互联系的。思想是心理的高层次部分,是理性的认识。心理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因此,思想和心理都是人的精神现象,属于不同的层次,但是有着密切的联系,共同影响着人的个体行为。个体的心理对于人的思想发展具有关键性的作用,较强的心理素质能够使人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思想道德修养对人的心理活动具有调节作用,能够给人以昂扬的斗志。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关联性,能够有效提高人的思想道德修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相互促进的。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两种不同的学科,虽然在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學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都能够真正促进大学生的发展,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大学生积极主动地承担起民族复兴的重任。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共同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对象,都是针对大学生开展相应的教育,共同担负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育人的过程中,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会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认知、价值意识、理想信念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而心理健康,则是增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基础和根本。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在育人的过程中互为条件、相互作用,能共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1.心理育人使高校思政教育更具科学性、理论性、实践性
心理育人就是高校根据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对他们进行相应的教育,探究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密切关系,确保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能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完善大学生的人格,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在心理育人的过程中,教师从心理方面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能使思政教育更具科学性、理论性、实践性,并及时掌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动态和心理状态。并且在心理育人的实践作用下,思政教育的原有方法、理论、模式也有了重大的突破,它给教师进行思政教育带来了全新的视角与途径,也使思政教育的内容和范畴得到更好的拓展。在心理育人的作用下,高校的思政教育效果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真正得到提升。
2.心理育人有利于高校思政教育的主体性建设
高校必须要明确相应的主体,通过激发大学生主体性的方式来进行思政教育工作,以确保思政教育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总体来说,心理育人能促进高校思政教育的主体性建设,教师可通过一系列的课堂教学、心理咨询、情境教学等方式,对大学生进行相应的思政教育,使大学生的自我调适能力得到有效提升,进而减轻心理压力。教师还要通过对大学生潜在的心理困惑进行相应的价值干预和引导,帮助大学生尽可能地消除心理负面情绪。在心理育人的过程中,教师应利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从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入手,参考大学生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心理认知等方面的差异,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心理干预,有效增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总的来说,心理育人能够有效地通过环境干预的方式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发展环境,构建良好的文化氛围,打造和谐校园。而在尊重大学生主体性的情况下,心理育人能够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高校多元化开展思政教育提供有效的保障。
3.心理育人能切实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传统的思政教育主要对大学生进行直接灌输,方式比较单一、呆板。在这样的教育过程中,大学生很难真实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价值理念。心理育人则注重从情感需求和心理需要的角度入手,通过人文关怀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相应的心理干预,鼓励大学生通过自我展示等方式,自觉接受思政教育,真实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教师可以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对大学生进行相应的干预,以提高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心理育人还注重通过情感谈话、心理咨询、心理疏导等方式来倾听大学生的心理诉求,从微观层面感知大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以使教师更好地对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进行相应的引导,帮助其摆脱思想方面的困惑。心理育人改变了传统的思政教育观念和方式,使思政教育的方法和路径更加明晰,能切实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1.厘清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之间的关系
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育人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之间的关系,是确保心理育人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实践开展的前提条件。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虽然是两门不同的学科,各有其独特性,但是彼此之间相互交叉,工作内容也有重叠。因此,教师要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保证能够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来推进思政教育。教师还要采取更多的干预措施,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在思政教育中,教师要利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及国家的重大方针对大学生进行相应的引导,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和政治素养。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心理健康教育能有效化解大学生的心理障碍,思政教育则能够不断对大学生进行相应的爱国主义教育、时政教育等。除此之外,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都能对人的意识产生相应的作用,二者虽然属于不同的意识层面,但是在具体的形成过程中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强化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和吸收。思政教育能够让大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从多角度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2.正确抓住两种教育之间的契合点
运用心理育人推进高校思政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紧紧抓住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契合点,注重通过健全人格的方式来展开思政教育实践。这就要求教师要以培养大学生良好、健全的人格,作为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共同目标。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稳定、健全的心理特质,从而进一步使其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征。思政教育则是在于通过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使其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情操和优秀的人格品质。因此,教师要通过健全大学生的人格,有效增强大学生的政治意识,提升大学生的政治素养。除此之外,教师对大学生进行相应的人格教育,能够有效帮助大学生形成稳定的个体特质,并内化为稳定的人格品质,提高其思想道德修养。在人格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大学生个体的发展规律,真正重视大学生的个体特性。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开展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来实现。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大学生参观当地的烈士陵园,学习烈士的高尚品质,使大学生在学习烈士的高尚品质中受到良好的教育。
3.在心理育人与思政教育融合中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力度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教师要将心理育人与思政教育相融合,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力度。具体而言,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一是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思政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道德素养。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重大的改革与创新,而“以人为本”的新途径,必须始终保持“开放”的状态。这就要求教师注重通过学习国内外优秀的育人理念和实践经验,不断地完善自身的专业素养,确保心理育人能够有效满足大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求。在思政教育中,高校要明确心理育人的发展目标和具体的工作任务,要对教师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等进行相应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引领。二是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实践中,必须要通过相应的心理育人来加以实现。心理育人要注重发挥好其育人功能,要注重通过心理育人来加大思政教育实践力度。心理育人要根据相应的政策,开展多种教育教学活动、实践活动等。这样,高校教师才能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效融合,并通过相应的心理辅导、咨询等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多种心理干预,使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三是针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教师要根据他们的心理发展特点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积极利用新媒体等开展思政教育工作。例如,教师可以借助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使大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记住更多的思想政治理论内容,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修养和综合素质。
4.提升思政教育的亲和力,以心理疏导代替说教
心理育人作为一种方法和手段,其能够有效通过心理疏导或者心理咨询的方式,对大学生的心理进行相应的干预,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道德素养。在运用心理学进行大学生思政教育时,教师要不断提升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多角度对大学生做好心理辅导。与西方国家的心理健康教育相比,我国高校教师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实施的心理辅导要有别于单纯对大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心理介入,应更多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转变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既不能单纯地进行,也不能仅仅依靠灌输,要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适当的介入,并在大学生感到人生迷茫的时候对其及时进行相应的心理干预,帮助其树立远大的理想,把个人的发展同国家的发展紧密结合,确保大学生的思想境界真正得到提升,进而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5.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政内容
在心理育人背景下,教师必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拓展相應的思政教育内容。教师要制定相应的课程思政目标,对现有的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优化和整合,确保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对大学生进行相应的课程思政教育,不断深化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在拓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政内容过程中,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要明确思政内容的知识性和价值性。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合理选择思政内容,并适当地运用反面教材对大学生进行相应的思政教育。比如,在大学生就业与心理指导教育过程中,可以把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有效融入,降低西方不良思想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影响。二是要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思政教育内容的融合点,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真正有机结合。在心理育人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单纯强调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要将二者有机结合,真正发挥二者的教育作用。比如,在教授大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的内容时,要让大学生知道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是一个统一体,自我价值能够很好地促进社会价值的实现,一旦离开了社会价值,自我价值就无法实现。这样,能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思政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和心理健康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方式方法较为单一,没有从大学生的个体心理和行为特征来进行相应的教育。这就要求高校厘清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关系,抓住两种教育之间的契合点,在心理育人与思政教育融合中加大思想政治实践力度,提升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并以心理疏导代替说教,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政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道德素养,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快乐成才。
参考文献:
[1]张学浪.“大思政”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探索[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7(07).
[2]杨立志.全方位全过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理论体系及其构建[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
[3]叶锦文.构建校本大思政教育体系的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11).
[4]黄亚娟.高校大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功能、途径[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4).
[5]孟仑,赵晖.“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新生入学教育适应性研究[J].教育观察,2021(13).
[6]王博古.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路径分析[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02).
[7]江雪茹.“大思政”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探讨———以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3).
[8]施爱民,于宏.论活动渗透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模式的构建[J].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3(02).
[9]石变梅,马建青.协同创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发展之路[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1).
[10]李艳玲,史文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黑河学刊,2018(05).
[11]谢敏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9(01).
A Practical Study on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Promo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an Jing
(School of Marxism, Northeast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Jilin Province, Jilin 132011,China)
Abstract: As an educational concept,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can not only provide a new way and method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ut also enable teachers to carry 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ith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as the carrier.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actice of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promo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ree aspects, and points out tha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clarif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rrectly grasp the point of agreement between the two kinds of education, increase the streng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ractice in the integration of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nhance the affin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place preaching with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and expan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tent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Key words: collegesand universities; psychologicaleducation;ideologicaland politicaleducation;pract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