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奕
[摘 要] 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创新教学管理组织,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与体验式的教学方式,加强对项目设计、课题研究等跨学科综合性教学,积极开展验证性与探究性实验为主的教学模式[1]. 文章从“紧扣基本要素,以导定素”;“捕捉关键因素,以导化点”;“巧用数学思想,以导引法”等方面,阐述关于“问题导向”教学设计的思考与研究提出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 问题导向;教学设计;数学思想
问题导向是指在新课标的引领下,教师结合学情,二度消化并开发教材,以问题的“发现、提出、分析与解决”为主线,引导学生在思考与交流中探究,实现自主学习,提升数学思维品质. 结合问题导向的内涵,教师可以从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出发,利用问题导向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探究与体验,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为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奠定基础.
紧扣基本要素,以导定素
设计问题导向的数学课堂,需遵循“问题”“导”“学”三个核心要素. 教师一旦紧扣这三个基本要素,则能以导定素,为打造高效、智慧的课堂奠定基础.
1. 以学习的问题为导向
问题的形成主要有以下两种途径:一种为教师的预设. 即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与学情预设问题,围绕所预设的问题展开教学活动,并以此作为学习的起点、过程与动力,这也是凸显学习技能的一种表现. 另一种为问题的再生成. 学生在对预设问题的分析与思考中,自然生成新的问题,处理再生成问题的过程,就是“发现、提出、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过程,此过程对学生的思维要求较高.
2. 以学生的学习为核心
学生的学习存在两种情况:一种为学生的自主探究. 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情况下,引导学生积极、有效地进行学习与探究. 第二种为学生的继续学习.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与经验,在围绕问题进行学习时,常会生成新问题,形成新的看法或解题技巧等,这是一种高层次的学习模式,可帮助學生获得终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 以教师的“导”作为轨迹
教师的“导”要综合考虑知识结构与学生能力的实际情况. 从知识结构方面来看,教师的“导”需符合知识特点与学生的认知需求,只有契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才能有效帮助学生逐层深入地建构完整的知识结构;从学生的能力提升方面来看,教师的“导”要结合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从学生的实际能力出发,把知识与能力的增长和素质培养有机地融合成一体.
捕捉关键因素,以导化点
学生学习需结合原有的认知经验而进行. 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问题,才能从真正意义上促进学生各项能力的提升. 若问题过于简单,学生不需要思考即可给出结论,这种情况下,学生因缺乏一定的认知刺激,而失去了持续学习的动力;若问题过难,学生则会因为无从下手而挫伤学习的信心.
只有思维容量与强度适当,通过“跳一跳,摘到桃”的问题,才能让学生从真正意义上实现能力的成长,这也是问题导学设计的关键. 因此,笔者经大量的实践与探索,获得了以下经验.
1. 导于学生思维的障碍处
学习过程中,学生难免会产生一些困惑或思维障碍,且形成解决这些障碍的强烈愿望. 此处进行问题导学,常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要特别注意学生的课堂表现、反映与互动情况,及时捕捉到学生思维的障碍点,并进行问题导向与点拨,通过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问题引导,点化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突破思维的瓶颈,让学生感知“柳暗花明”的盛况.
案例1 “分式概念”的教学.
问题:学校组织师生春游,已知成人的门票为50元/张,学生的门票为20元/张. 若去的老师为m个,学生为n个,一共需要支付多少门票钱?平均每人要支付多少元?景区有3个供游客参观的洞穴,需要坐船才能进入,若c条船恰好能把所有人运入洞内,平均每条船能坐几个人?若3个洞穴的面积共有am2,那么每个洞的平均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师:请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上述问题的答案.
生1:一共需要支付(50m+20n)元;平均每人支付元;平均每条船能坐人;平均每个洞的面积是平方米.
师:哪些是我们之前已经学过的?哪些是没有碰到过的?
生2:我们学过50m+20n;,这两个代数式是整式.
生3:如;;,就像我们小学学过的分数,它们都有分子和分母.
师:它们之间存在怎样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生4:相同点有:这三个式子都写成了分数的形式;式子中都含有字母. 不同点是的分母是具体的数字3,而和的分母中都含有字母.
师:很好!如果要给或之类的式子取名,怎么称呼比较合适?
……
(随着教师提问,学生通过思考与交流,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本节课的教学主题“分式”.)
以上教学设计就是一个典型的跨度小、台阶密的问题导向设计,学生原本受到阻滞的思维随着问题的逐个突破而更加成熟,对分式概念的理解也从机械性的认识转化为形象化的理解. 学生因经历类比与理解的过程,对分式概念内涵与外延的掌握更为深刻.
2. 导于教学的重难点处
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为教学活动的落脚点,具有重要的引领性作用[2]. 教师在问题导向的设计时,应站在高处全面分析教学内容,结合学情与教材特点,理清重难点,并在知识的重难点处设计指向性明确的问题,以帮助学生突破思维障碍,达到深刻理解新知并掌握其应用的目的.
案例2 “二次函数”的概念教学
问题:已知函数y=(2-m)xm2+m-4是一个关于x的二次函数,m的值应该满足什么条件?
生5:因为m2+m-4=2,所以m=-3或2.
师:有不同意见吗?
(部分学生点头表示认同,也有部分学生想到根据二次函数y=ax2中a≠0,遂提出了异议. )
生6:他对二次项指数的认识没问题,但忽略了m-2≠0的情况,所以他的结论并不严谨.
生7:我同意生6的看法,本题正确的答案为:因为m2+m-4=2,且m-2≠0,所以m=-3.
本题看似简单,却暗藏玄机. 学生需围绕二次函数的概念进行思考,才能完整地解答. 这样的问题导向设计,主要针对知识的重点与难点,让学生在思考与分析中,不仅强化对二次函数概念的理解和认识,同时还结合概念的重点部分,形成相应的解题技能与方法,为更好地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3. 导于新旧知识的衔接处
新知的学习大多是在旧知的经验基础上展开的,当遇到新旧知识过渡时,可适当地以铺垫性问题进行引导,让学生自主发现新旧知识间存在的联系,从而自然而然地过渡到新知的建构,这对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与知识迁移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案例3 “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学
由于一元二次方程的学习是在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教学设计时,可利用如下方法,将新知与旧知衔接起来,让学生的思维平稳过渡,为建构新知奠定基础.
首先带领学生回顾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解法、应用与解决问題的常规步骤等,在学生提取了一元一次方程相关信息后,再鼓励学生根据已有认知结构,从字面来推导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解法与应用,让学生在猜想、类比与分析中,自主建构关于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结构.
例如,当学生回顾方程中只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为1且系数不为0的方程为一元一次方程时,教师则顺势提出:类比此概念,大家猜想一下什么是一元二次方程.
这种因势利导的问题导向,能让学生在类比中发现知识间的相似性与内在联系,并把一类知识的研究模型,迁移到另一种知识的研究中去,从模型的类似性上强化学习效果.
不论数学知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蕴含在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却是亘古不变的[3]. 因此,我们应注重教材中出现的经典例题,只有引导学生掌握例题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地解决不同的问题. 尤其是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如今的中考试题越发灵活,若想凭借题海战术战胜难题,几乎不可能. 只有从根本上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才能发现试题中万变不离其宗的核心.
1. 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的时期,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弱. 作为教师,应把握好学生的思维特点,在课堂中把握教学过程,把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去. 尤其注重概念、定理、公式与法则等形成与发展过程的重现,引导学生关注解决问题的规律.
案例4 如图1所示,已知点D,E分别为正三角形ABC、正四边形ABCM及正五边形ABCMN中以点C为顶点的邻边上的点,已知BE=CD,BD与AE相交于点P.
问题:(1)分别求三幅图中∠APD的度数;
(2)基于以上结论,分析在正n边形中,能否获得∠APD的度数?如果能,写出过程;如果不能,写明理由.
本题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为“转化思想”,题中的△ABE和△BCD恒为全等,因此∠BAE+∠ABP=∠CBD+∠ABP=∠ABE,相当于正多边形一个内角的度数. 从特殊到一般进行思考,本题也就不攻自破了.
2. 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
数学思想方法种类繁多,难易参差不齐. 作为教师,要善于分析并设计问题,只有由浅入深地逐层渗透,才能从真正意义上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数学思想方法. 想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不仅要充分熟悉、理解并钻研教材,还要拥有一双慧眼,发现教材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理解这些数学思想方法,亦可通过逐层深入的训练,深化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
案例5 如图2所示,依次连结某个正方形各边的中点,可得到一个新的小正方形,求小正方形的面积;同理,连结第二个小正方形各边的中点,可得到第三个小正方形,以此类推,求第n个小正方形的面积(假设第一个正方形的边长为1).
从图中不难发现,后一个小正方形的面积为前一个小正方形的一半,因此连结而成的小正方形的面积分别为,,,…,. 由此可确定,第n个正方形的面积是.
本题涉及归纳法的应用,观察第二个图,连结小正方形的对角线,则将原来的正方形分成了四个全等的小正方形,很容易就能发现第二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是原图形的一半. 一旦发现了这个规律,接下来的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因此,这种从思想方法的理解来训练学生思维的问题导向法,不论对教学,还是对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3. 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
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与应用遵循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例如我们最熟悉的数形结合思想,就是从数与形的对应关系,通过互相转化来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过程. 从中也能看出,数形结合思想是将复杂问题变得简单,将抽象问题变得更加具体的过程,它对帮助学生发现简便的解题思路具有直接影响.
案例6 “多边形内角和公式的推导”的教学
问题:已知△ABC有三条边,且内角和为180°,若以AC为边,再画出一个三角形,此时就得到一个四边形ABCD,求该四边形的内角和.
学生经过小组合作交流,一致认为四边形ABCD的内角和为360°,因为这个四边形是由两个三角形拼接而来,那么内角和的度数则为180°×2=360°.
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五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基于对以上问题的理解,学生很快就能通过自主画图与分析,将五边形分割成一个三角形与一个四边形,得到的结论为180°+360°=540°. 也有学生提出:可以将五边形分割成三个三角形,这样也很容易获得五边形内角和的度数. 以此类推,n边形的内角和度数唾手可得.
这就是数学教学中常见的一种“化归思想”,学生通过自主思考与交流,由特殊到一般,很快就获得了n边形的内角和公式. 该阶段,学生经历自主发现、分析与理解的过程,不需要教师过多讲解,学生已经自然而然地将知识纳入了认知结构. 这种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法,带给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对更好地应用数学思想夯实了基础.
总之,问题导向的数学课堂,需以平等、舒适的环境为支撑. 学生处于这样的学习氛围中,体验被尊重与被重视的感觉,从而产生良好的学习体验,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课堂也因学生的积极主动而变得更具生命力. 作为教师,需要做的就是为学生提供导向与帮助,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让课堂呈现出动态生成的状态,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李松林. 回归课堂原点的深度教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3] 章建跃. 章建跃数学教育随想录(上下卷)[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