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越
摘 要:新时代高职院校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根本任务,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和传授专业技术知识,将少数民族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新时代接班人。近年来,随着更多的少数民族学生前往各地高校就读,高职院校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新的需要。文章通过采用文献学习和问卷调查等形式,调查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现状,剖析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加强新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09-0165-04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中指出:“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1]作为高职院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优秀专技人才的重要使命。高职院校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便是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推动各民族学生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因此,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少数民族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前的高职院校大学生是一群特立独行的“00”后,少数民族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更是具有鲜明的身心特征。在该群体进入大学校园后,给创造性地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刻不容缓,不仅可以有效培养少数民族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也有利于增强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现状
研究一共对260名少数民族大学生志愿者进行问卷调查,回收调查问卷237份,有效问卷213份,有效率90%。问卷调查总体情况如下:问卷涉及12个少数民族,其中女生87人,男生126人。团员89人,占42%。仅44人来自中大型城市,其余均来自小城市或农村,占比79.3%。通过对收集到的问卷进行分析统计,可以了解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并作出总结归纳。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观情况
21世纪的中国展现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然而在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西方政治的渗透、利益至上的氛围、多元文化的碰撞、网络空间的开放等,无不冲击着广大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使得部分学生滋生出不良的政治观念。通过分析问卷发现,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国家整体认同度较高。他们一致认为国家的民族政策较好,关心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和教育,支持国家的大政方针。四成以上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希望在大学阶段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们中有的认为加入中国共产党有助于找到相对稳定的工作,有的是想通过入党证明自己的能力;82%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认为“追求政治进步”是自己想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首要原因。由此可见,少数民族大学生所表现出的政治态度基本是积极向上的。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大多数学生都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积极拥护党的基本路线。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观情况
由于人文环境、地理环境、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的民族拥有不同的民族特色传统文化。所以,当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汉文化圈时不免产生不适或排斥的心理。在这种情绪下,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认同程度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通过问卷调查发现,94.3%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我国民族关系有较清晰的认识,对民族政策的执行情况持肯定态度。他们普遍认为56个民族是一个团结的整体,是同呼吸、共命运的中华儿女,极少数对此观点持怀疑态度。由此可见,在全球信息化的影响下,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思想意识受到民族分裂主义分子的煽动和影响,对此,高校不能掉以轻心,必须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从而内化为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动力。
(三)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价值观情况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推进,不同的价值观念和错误思潮更是在大学生群体中广泛传播和扩散。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受其影响,呈现出思想信念动摇、文化水平下降、价值观念扭曲等问题,认为“国外的月亮比国内的圆”。问卷显示,受社會和网络环境的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多元化趋向。73%少数民族大学生更多地关注自身的现实利益,同时又受到民族文化和家庭的影响,对本民族的地位和利益比较关心。此外,多数学生选择“赞同”或“非常赞同”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出现矛盾时,个人利益应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的观点[2]。在回答“毕业后的工作意向地区”的问题时,76%的学生希望毕业后可以回到家乡或去民族地区工作,他们想为自己的家乡建功立业,愿意为发展民族地区经济贡献力量,只有少数同学毕业后想要留在东部发达地区工作。从数据分析可以得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价值观总体是健康向上的,能够将始终将国家和集体的利益摆在首位,同时也拥有客观积极的就业态度。
二、新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式单一
通过调查结果可知,九成以上的学生认为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较为单一,相对于传统一对多的灌输式教学,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更倾向于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学习。调查得出,疫情常态化之下,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很难对社会中的优秀教育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和实践教学。如参观当地博物馆、组织志愿爱心活动、开展寒暑期社会实践等,学生爱国主义情绪不够高涨,理想信念不够坚定,只能从书本和课堂中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这也使得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在现实中遇到问题便会不知所措,甚至原本坚定的信念产生动摇。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缺乏民族性
调查结果表明,86%的少数民族学生认为自己所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缺乏民族性,并且普遍表示希望突出民族性。在213名志愿者中,高达79%的少数民族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接受的是母语和汉语的双语教学,其中有半数以上的学生接受的是全母语授课,仅有语文课程接受汉语教学。长期处于这种语言环境下的学生在进入非少数民族地区读书后,往往不能流利地用汉语与身边的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造成腼腆或不爱说话的性格特征。相比汉族学生,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校园内容易产生生活和心理上的不适,陷入“抱团”生活,人际交往也有可能产生不必要的误会和摩擦。然而在与志愿者的交流中可知,多数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学方式在对待汉族及其他民族之间并无区别,在语言、教学内容、管理方式等方面都缺乏民族性。这使得少数民族学生无法拥有课堂参与感,既不利于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习,也不利于民族团结繁荣发展。
(三)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机制缺乏时代性
从志愿者的反馈结果可以看出,大多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多为照本宣科。目前多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仍旧采用填鸭式教学,缺乏“00后”大学生所追求的个性化和创新性,容易使少数民族学生对这种传统模式产生厌倦。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改善,少数民族家庭中的民族文化背景和现状也都有了较大变化。这使得从少数民族家庭中走出来的学生,除了关注民族文化和民族情结外,更加注重自己本身能收获的东西。志愿者表示,部分少数民族院校对学生关切的如就业、心理压力缓解等现实问题往往没有予以充分回应;对于各类突发民族事件等往往采用避而不谈的方式,也未对因事件而产生情绪波动的少数民族学生及时进行开导等。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若无法发挥其应有的时代效果,也无法让学生真正有所收获。
(四)少数民族学生思想诉求相关机制仍需完善
在213位被调查者中,超过54%的少数民族学生在“是否有大学生思想方面的诉求”选择了“是”。47%的少数民族学生在“是否知道如何倾诉”问题时选择了“否”。同时,35%的少数民族学生表示“想参加但没有勇气参加党团组织和学生社团组织的活动”,他们在活动中的存在感和获得感并不强,呈现抱团参与现象。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习惯采用的“上传下达”模式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少数民族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导致他们无论是在学习方面还是自我意识方面都处于被动地位,个人的利益诉求、内心需求都无法得到满足。大多数管理者只是单纯掌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个人基础资料,对于他们的民族意识、民族观念、思想状态、心理需求等都没有深入了解。从收集结果不难看出,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思想诉求机制仍需完善。
三、加强新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加强实践教学,创新教育内容
课堂是所有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场所。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需转变观念,一改以往课堂教学传统被动式的“教师教”,应当积极鼓励少数民族学生参与课程教学,不再让他们一味被动接受知识[4]。课堂更应该以所有学生为中心,通过“互动和实践”促使其达到“主动学”的效果,让少数民族大学生也可以主动参与其中。
要提高少數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习效率,就需要满足少数民族学生的真正需要和时代需求,合理运用和总结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方法的运用过程中,教师作为主导者,要立足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信仰、思想状态、心理特征等情况,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不同文化、生活背景等,适当调整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以达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目的,从而增强少数民族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让少数民族学生可以从课堂中汲取更多的知识。
(二)革新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方式
由于大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从小的生活和语言文化与汉族学生有所差异,在步入大学后,突然进入以汉族文化为主的大环境时便会很难迅速融入,这就需要学校、老师和同学的共同帮助,让其尽快融入集体。
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思想政治教学内容应与民族性相结合。一方面,老师要积极主动地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有效沟通、互动和探讨等,激发少数民族学生更高的课堂积极性和参与度。另一方面,可以将国家规定的主导教学内容和民族特色教学内容相结合,在教学目的上互为补充和相互统一。与民族特色相结合的教学内容应符合党中央、国务院文件精神;符合现实社会实际,要与时代、实践相结合;做到坚持少数民族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宗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政治观等,使其毫不动摇坚定理想信念[5];做到符合少数民族学生的生活、思想和文化实际,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点等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进行针对性融合、筛选和继承。
(三)增强教师文化素养,提升师资水平
教师是所有学生学习成长之路上接触到的最重要角色之一,其素质和能力是决定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高水平的思想政治理论师资队伍是思政教育教学发展的基础,建立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机制是构建高水平思想政治理论教研水平的重要保障。少数民族学生从小生活在独特的文化环境中,其思想、意识、语言、价值观、心理等都是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如若可以做到“民族共情”,往往可以减少与少数民族学生之间的隔阂和摩擦,教学效果也将大幅度提升。
“没有教师的质量就没有教育的质量,高素质的教师,是高质量教育的一个基本条件[6]。”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民族文化素养需要进一步加强,意味着教师除了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外,还应具备相应的多元民族文化知识、文化意识、民族课程教学能力等,同时还需不断提高自身多元民族文化教育的能力。在与被调查者的交流中得知,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更愿意与有相似背景的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他们认为,由于拥有相似的生活和经历,在心理上有更多的共同点,交流起来更容易感同身受,老师也更能站在自己的角度给出针对性的意见建议,心理疏导方向也更为明确。因此,进一步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提升教学水平、更新教育观念、优化知识结构,是当前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重心。
(四)建立诉求机制,鼓励参与管理
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思想状况、行为特征、心理需求等方面都与汉族学生有较大不同。针对这一高校特殊群体,教育管理工作变得具有复杂性、挑战性和敏感性。要切实做好少数民族学生管理,“知情”是基本前提。
目前高职院校大多数诉求表达机制并不能完全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诉求。要想真正了解他们的诉求,应当让他们参与到学校管理工作中,提出诉求、发出声音。高职院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拓宽诉求。第一,利用如微信、微博、QQ等媒体公众平台,发布最新政策和消息,设立网络舆情搜集机制,让少数民族学生畅所欲言。开设专门的咨询热线,给少数民族学生一个表达自己观点的平台;第二,设立匿名学生信箱,以不记名的方式鼓励少数民族学生表达诉求。在保护学生隐私的前提下,让他们不用在意别人的眼光和别人的看法,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第三,在学生会等校系社团组织选拔一定比例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使其获得更多关注。但在鼓励表达诉求的同时,高职院校也应加强对信息的筛查,及时对诉求进行反馈,形成诉求机制的良性循环[7]。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不同民族的文化得以被了解,在学生群体中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更好地促进少数民族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这对培育服务于少数民族地区、服务于国家核心利益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也具有重要作用。研究以问卷调查数据为出发点,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引,探索扎实有效的方法途径,确保正确的育人方向,为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寻找到切入点提供实证范例和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 刘大虎.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发展创新[J]. 传播力研究,2018,2(04):123-124.
[2] 李平,王立新,赵婧一. 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特征及教育方法[J]. 赤子(中旬),2013(12):100-101.
[3] 袁飞,才珠措姆,沈玲. 内地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研究[J]. 福建茶叶,2019,41(10):189-190.
[4] 唐荣双,唐鹏. 高校思政课实施课堂教学实践、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的必要性[J]. 中国校外教育,2011(16):26+35.
[5] 张婵香,颜峰,赵印. 少数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0(02):90-93.
[6] 李慕堂,巩立超,周凤雄. 新时代加强甘肃省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 甘肃教育,2019(06):24-25.
[7] 韩尧尧. 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与对策探讨[J]. 大学,2021(48):143-145.
(荐稿人:顾海燕,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党总支书记,副教授)
(责任编辑:罗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