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格局观下职业本科经济学课程思政实现路径

2023-05-30 23:50张文
大学·课外阅读 2023年3期
关键词:一体化课程思政

张文

摘  要:以习近平总书记“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 必然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讲话精神为依托,文章选取职业教育中的经济学课程,通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四教一体化,研究和探索职业教育使命下如何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将思政价值与教育教学充分融合,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融入家国情怀,遵守法律道德规范,树立民族自信心,肩负民族复兴重大使命。

关键词:职业本科;课程思政;“四教”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09-0096-04

构建新发展格局时,教育在其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更加凸显。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全面普及化的阶段,职业教育在其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立德树人,增强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和实践本领”,意味着在未来教育中对学生的素养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首次将“课程思政”写入教育部文件中。2018年,课程思政研究热潮掀起,在全国进行推广。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9年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要求“整体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和中小学学科德育”。教育部等八部门2020年发布的《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中,对全面推进所有学科课程思政建设再次强调,并在同年5月份由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

一、关于经济学课程

2019年1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条)的出台,对职业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新目标、新论断、新要求。随着教育部相关政策的不断颁布,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实质性地往前推进了一大步。这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契机。职业教育既要培养学生专业知识、技术技能,又要培养其职业道德、科学文化,与普通教育相比,有其特殊性。

研究如何使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两者之间相融合,保证不同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同一化,保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一体化,发挥好每门课程的协同育人效用,进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相关课程的课程思政体系重构及其路径实现,对提高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对于课程特点的准确把握有助于深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两者的有效融合。

(一)课程特点

1. “资产阶级”属性凸显。西方经济学一直被认为是能够说明当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和国家调控的重要理论依据。由于其反映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维护,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合法进行解释及宣扬, 体现了其对资产阶级利益的服务特点,同时凸显了其本身的“资产阶级”属性。

2. 较为完整的理论构架,知识体系庞大。首先,从微观的价格理论为核心研究单个个体经济行为到宏观中以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为中心研究整体国民经济,宏、微观共同构成了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涵盖了整个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各个相关领域。其次,由于经济学对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特性,整个理论体系构架中涉及经济学派、经济学家众多,理论观点形成各有差异,体系庞大,知识繁杂。

3. 抽象的经济模型,必然的假设前提。经济学相关理论是建立在若干假设前提基础上的,将现实经济社会中的各种影响因素剔除掉,构建经济模型,研究相关主体经济行为及相应经济变量。

(二)思政元素融入的必要性

经济管理学院相关专业课程设置中将“经济学”作为平台基础必修课。转化课程思政视角,依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下,结合课程本质,在“三全”育人格局下,加强经济学课程内容与思政课程内容协同效用的发挥,实现“立德树人”教育根本目标。1. 审慎对待。西方经济学是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组成部分之一,具有其科学属性;同时,其在本质上来讲是作为西方国家经济政策理论基础的主流经济学,有其阶级属性。因此,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借鉴的同时,还要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中国特色。在高校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树立经济学学习中的正确价值导向,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关情况,探讨钻研符合我国国情的、积极的、可借鉴的理论相关应用。2. 教师观念的转换。在2021年教育部印发的《纲要》指导下,为了职业本科适应我国社会经济转型升级、高新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对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迫切,因此要做好在全国高校所有学科专业中课程思政的建设工作。这就要求高校教师转换观念,树立专业课与课程思政交互的教学理念新指引。在研究和探索职业教育使命下如何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将思政价值与教育教学充分融合,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教育培养学生新素养,塑造当代大学生勇于担当,肩负国家使命、民族复兴重任。这是教育教学理念在我国思政背景下的新优化、新发展。

二、课程思政“四教”一体化实现路径

依据职业本科的人才培养要求,“经济学”课程标准制定时,明确其任务要求旨在通过教育教学过程实施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经济学相关理论基础知识,明确市场经济机制的运行,熟悉了解党和国家的经方针政策及法律法规,同时对中外经济发展历史和现状也有所涉猎,了解经济发展动态。培养学生在经济方面运用专业知识解决相关经济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掌握分析经济问题与现象的实证分析能力及对经济现象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的基本技能。

本研究就是以经济学课程整个知识体系为依托,融入课程思政建设内容,充分挖掘不同知识理论中的思政元素,既有家国情怀,又有文化素养,既有法律道德素养,又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思政教育贯穿其中,实现经济学课程思政“四教”一体化实现路径(如图1所示),正確导向学生价值观,累积思政教育知识资源。

(一)教学目标

为了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目标,将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以提升教学质量为核心,以高水平教学科研团队为依托,以多样化教学手段为支持,将家国情怀教育融入西方经济学。激励当代大学生提高个人思想道德修养,强化对民族文化和国家的认同感,提升责任担当意识与能力,培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在“经济学”课程总体教学目标指引下,层层分解,将目标具体化、可实施化。

1. 专业知识目标。知识目标的定位要具有精准性,从职业素养、基础知识到高阶段层层递进。职业素养是职业教育培养学生最基本的要求,在经济学课程中对于学生职业教育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对经济相关理念、经济思维的培养和塑造;专业学科基础知识的掌握旨在为学生后续专业学习及能力发展夯实基础;高阶层次针对职业本科学生的知识能力要求,是职业本科层次水平的重要体现,可实现专业知识目标的“贯穿式”培养。

2. 能力提升目标。通过丰富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用经济学思维去观察和分析经济现象和经济事件的能力,养成良好的经济学直觉,使学生在实践教学法的引导下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进行经济现象的解释,同时具备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

3. 价值导向目标。西方经济学是在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基础上建立的学科,因此其理论成果中积累了大量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实践经验,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但从根本上来讲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实际有所差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导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分析了解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下我国经济所取得的显著成就。明确辨析我国国情与西方国家的不同,既要求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又要进一步加强当代大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这其中更是包含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学生群体。

(二)教学内容

教材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获得系统知识的主要参考材料。在高校关于“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中,已经出版的教材版本众多,可以参考的国内外经济学课程资料也是琳琅满目,但这些资料依然多以西方资本主义市场为研究对象,体现了西方经济学的本质特点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我们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体情况,以学生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引领中国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导向,充分挖掘经济学教学理论体系中适合的素材,在职业本科学生教学过程中以马工程系列《西方经济学》为主要教学参考。

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性挖掘思政元素结合知识体系,针对宏、微观研究对象的不同,对学生进行引导。在消费者行为理论研究中,通过消费者效用使学生在掌握理性消费决策方法的同时,也增加对非理性消费现象的剖析,提高学生对非理性消费行为的认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2]。在生产者行为理论研究中,从理性经济人角度阐述企业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作为目标,同时还应该让学生明白在现实企业的发展中还应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 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在GDP指标的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我国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迁,同时让学生理解在经济增长的背后所付出的资源与环境的代价,进而理解绿色GDP,帮助学生体会我国大国负责任的形象和对待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追求目标和态度。在失业问题的分析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是非观及荣辱观。

(三)教学方法

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中,要能够正确理解方法的多样化都是为目标的实现服务的。依托经济学学科特色和优势,结合育人教学目标,结合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对教学方法进行有效改革与创新。

1. 案例教学法。在宏观经济学讲授中,可采用比较式案例教学法,比如在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中,关于GDP的讲解,可通过我国在新中国成立以来GDP的增长和世界其他国家的GDP进行对比,在这样的鲜明对比中让学生感受到我国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巨大成就,意识到高质量经济发展对一国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道路自信”。采取这样的对比式教学, 让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更深刻。而在绿色GDP的教学中,充分利用教学资源通过视频形式让学生感知我国在践行绿色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表现,理解我国经济以绿色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对国际整体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及社会责任感。

2. 情景式教学法。随着我国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不应该只局限于课堂PPT,文字多、视频少,较为单一,应该丰富化使用手段。可穿插一些趣味性的经济节目、纪录片、电影片段的播放,给学生直观感受。运用当下经济时事和经济学教学内容,挖掘思政元素,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思维和行为。

(四)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四教”一体过程中的最后一环,1. 从横向维度来看。在经济学课程思政的整个教学实践中,充分认识到教师和学生身份的转变,教师不再单一教授,学生不再被动接收,教师发挥引导启发作用,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在学习过程中能和教师进行互动式交流。(1)教师角度。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过程中,专业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容忽视,其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积极参与及其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的高低[3]。作为专业课教师自身要深入掌握课程思政本质,提高自身课程思政育人综合能力。作为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与思政类教师进行课程共建,运用团队力量发挥协同育人的教学目标[4]。(2)学生角度。学生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参与对象,但早已不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帮助学生正确认知自身身份的转换,与教师之间能够建立互动式沟通桥梁,充分运用“线上+线下”双渠道,掌握学习的主动性,充分利用好网络媒体教育资源库,在教师的引导下正确理解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提升自己的素质和价值认知。

2. 从纵向维度来看。为了提升课程思政教育成效,在整个课程教育教学中,要将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评价从单一的专业维度,向人文素质、社会责任感、团队协作力等多维度延伸,建立能体现学生专业水平和思政素养的评价体系[5]。为了能够有效促进日常教学中学生学习积极性,以评促学应该贯穿于整个教学体系,在最后的课程结束时进一步通过总结性评价对学生掌握经济学专业知识的程度做出检验。(1)过程性评价。贯穿于整个课程思政教学的始终,课堂内主要通过学生的互动表现,比如讨论发言等互动式进行记录打分,课堂外主要通过学生个人作业、团队协作等进行考核,评价学生对学科专业知识及思政教育相关内容的理解程度。(2)总结性评价。考试+技能的形式作为最后结课时的主要考评方式,其目的就是既对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进行检验,同时还要实现职业教育中对学生关于技能掌握及应用的要求。并通过试卷开放性题目的设置考查学生自我价值观、人文素养、爱国主义等思想政治素养的塑造。

三、结语

课程思政是职业教育新时代发展要求下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教育“立德树人”的目标在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和发展过程中,依然是本质。课程思政依然是教育中的一部分,坚持通过学生思想道德情操、家国情怀的培育及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为我国当代大学生国家观、民族观及文化观等的意识树立做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晓川. 高校经济学课程厚植家国情怀:价值意蕴与实践途径[J]. 才智,2021(11):110-112.

[2] 徐莹. 课程思政在经济学基础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 黑龙江科学,2022,13(09):128-129.

[3] 赵冬花. 基于“协同育人”理念的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究[J]. 经济研究导刊.2020(32):69.

[4] 方升. 经济学基础课程思政的教学探索与思考[J].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9(03):79-81.

[5] 马艳艳,任曙明. “经济学原理”课程思政教育实现路径探索[J]. 黑龙江教育,2019(08):1-3.

(荐稿人:李茜,西安汽车职业大学經济管理学院院长,副教授)

(责任编辑:陈华康)

猜你喜欢
一体化课程思政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中高职服装设计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克里米亚完成入俄“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