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生活化

2023-05-30 09:47刘春香
家长·下 2023年1期
关键词:布娃娃影子幼儿教师

刘春香

幼儿科学教育一直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科学教育对幼儿科学意识、创新意识以及对事物的探究意识培养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考虑到幼儿年龄较小,若采用常规教学方法不仅不会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还容易使幼儿对科学教育知识学习产生抗拒心理。经研究决定要将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生活化,使幼儿在园区学习中自然地接受引導,主动探究自然科学,进而发现更多奥秘。为此,幼儿教师要注重在幼儿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渗透科学知识,顺利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科学观与学习观,促进身心健康成长。

一、利用环境因素引导幼儿探索思考

一直被倡导的环境教育在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生活化策略实施中起着积极的作用。“环境影响人的思想”故事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孟母三迁”了,很多幼儿都能完整地讲述这个故事,可见环境因素对幼儿成长的重要影响。因此,教师在设计生活化的科学教育活动时,也要重视利用环境因素引导幼儿探索思考并将方法与策略付诸实践。首先,可以将每个幼儿班级的墙面进行装饰,幼儿进入班级后首先看到的是科学的外在形态,以此对幼儿进行潜移默化的科学教育。比如幼儿教师可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兴趣爱好,张贴一些与科学知识相关的图片,如幼儿非常喜欢的大恐龙,可以张贴与之相关的科普知识图片,便于幼儿直观地看到恐龙科普知识图画内容,产生好奇心,积极聆听幼儿教师讲解的与恐龙相关的故事。其次,可在班级中设计科学区角,为幼儿创造可触摸、可观察、可探究的科学学习环境。比如教师可带领幼儿亲自在一个个小花盆中种植绿植,用水培育一些易于存活的植物,如绿萝、吊兰等。幼儿教师指导幼儿每日对植物进行浇水,挪动位置晒阳光等,这些都利于培育幼儿的科学观察态度与良好的观察习惯。此区域的主要作用是便于幼儿近距离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同时也可以更好地美化班级环境。最后,可在班级中创设可动手操作的科学实践区角,便于幼儿动手操作中进一步探究科学知识、验证科学现象、增长科学见解。此区域更强调幼儿亲自动手实践,在实践中观察和发现科学知识。比如可以准备磁石、装有铁屑的封闭小瓶子、放大镜等,这些都利于幼儿动手操作,且不具有很大的危险性。在实践探索中,幼儿发现更多科学奥秘,进而产生积极的科学探索兴趣与热情,获得更多科学探索经验。

二、通过自然因素激发幼儿好奇心与观察兴趣

自然因素是科学教育不可缺少的,且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幼儿是天真无邪的,是愿意探索身边一切事物的。大自然中有非常多的适合幼儿探索的知识与奥秘,有着人工设计的科学场景所无法比拟的教育优势。为此,幼儿教师在研究科学教育生活化策略时,应重视通过自然因素激发幼儿对自然事物的好奇之心与观察兴趣,从而使其在不断地观察与发现中培养科学思维,最大化激发幼儿探索的想法。首先,可通过大自然中的现有自然现象激发幼儿对自然界的探索好奇心。例如,幼儿教师可引导幼儿关注每日天气变化,并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让幼儿亲身体验天气变化对自身生活和学习的影响。如晴朗天气的观察,风雨天气的观察等,这些自然现象都将为幼儿科学探究能力培养提供助力,使其在观察中发现大自然的魅力,感知到科学教育学习的意义与价值。其次,可通过带领幼儿观察班级科学区域中的植物生长情况培养幼儿对事物的观察力。幼儿园园区中经常会栽种各种各样的植物和花朵,这些植物和花朵与班级教室区角中的植物生长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幼儿在观察中会发现生活在室外的植物和花朵更坚韧,不怕风吹和日晒。有时,幼儿会在欣赏花朵时,蹲下观察植物根部附近的小蚂蚁,会发现小蚂蚁可以搬动比自己身体大几倍的物体,还会发现一些花朵凋谢后会结出种子,这些种子有一部分已经在班级区角中发芽成长起来了。在观察中,幼儿会发现更多奇妙的科学现象,提出各种科学问题,幼儿教师借此机会开展科学教育活动,会取得更理想的教育效果,而幼儿也会自然而然地随着教师的引导进行思考与探索,观察与讨论,从而不断获得更多科学知识积累,丰富生活经历与经验,对大自然有更深的探索想法与探索实践的勇气。

三、结合日常生活活动鼓励幼儿探究

幼儿每天入园后会开启一天的学习与生活。在这一天当中,幼儿除了正常上课外,其余时间都与日常生活活动息息相关,比如一日三餐、中午午睡等。幼儿园教学不仅要教授幼儿知识文化,更要借助幼儿园的学习氛围,影响并指导幼儿树立正确的生活观与价值观。一日三餐、午睡这样的日常生活同样渗透着一定的教育元素。为此,幼儿教师可结合日常生活活动鼓励幼儿探索,在观察、思考与参与中,感受生活中的科学,感受科学知识魅力。日常生活活动大多与幼儿的基本生活需求紧密联系,幼儿教师要紧紧抓住其中的教育机会,开展生活化科学教育活动,达到科学教育目的。例如,清早幼儿入园后,会在教师的带领下进入盥洗室洗手,准备吃早餐。幼儿对所有的事物都是充满好奇心的。一名幼儿在按压洗手液时,力气过大,挤出了与平时相比量更大的洗手液,幼儿发现随着双手搓洗的速度加快,液体状的洗手液会出现大量的泡沫,且随着水流的冲刷,泡沫会变大,这时,幼儿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想要更多泡沫,也使几名好奇心重的幼儿投入到洗手液泡沫大战中。此时,幼儿教师闻讯赶来,及时制止了幼儿们的浪费行为后,决定开展“神奇的泡泡”制作活动。教师将制作材料,吹泡泡工具等一一准备好,在开始制作前,向幼儿讲解道理:“洗手液是清洁双手,杀灭细菌的好帮手,不可以浪费,要适量使用。”接着教师继续说:“可以产生泡泡的东西很多,既然大家发现了泡泡形成的秘密,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进一步探索一下泡泡的秘密吧。”幼儿教师借助生活中的一个小插曲,既对幼儿进行了节约用水,不浪费生活用品的教育,也借助幼儿的兴趣点与好奇点,开展了科学教育活动,一举两得。因此,幼儿教师要以一双发现的眼睛与一颗包容的心,观察和发现幼儿生活的点点滴滴,进而找到更多适合开展科学教育的话题。

四、应用游戏活动激发幼儿创新意识

游戏可以说是所有幼儿都喜欢的娱乐活动之一了。在幼儿园教学中,很大一部分的文化知识教学需要借助游戏活动的趣味性、有效性和易于开展性来实现教育的目的。为此,若想达到科学教育活动生活化的教学目标,同样可以借助游戏活动激发幼儿创新意识,使其在游戏活动中感受到科学知识魅力,进而在探索与发现中,培养创新意识。例如,开展以“感知物体的内部间隙”为科学教育主题的游戏活动,活动目标有三个:其一是使幼儿通过实践操作,感知到物体的内部是有一定间隙的;其二是使幼儿感知在同一容器内的物体与物体之间也是有一定间隙的;其三是借助科学实践活动培养幼儿科学、合理安排空间的思维方式,进而形成创新意识。在活动开始前,幼儿教师准备一些游戏材料,并将幼儿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成员3人,由三名幼儿思考如何摆放游戏材料来证明物体之间是有空隙的。哪一组最先验证成功,则可获得小奖励。在此游戏中,幼儿的积极性是非常高的,都希望自己所在小组获胜,获得小奖励。于是,以小组为单位的游戏比赛活动开始了。幼儿发现桌子上摆着大小不一的石头、一些细沙子、半杯水、勺子、筷子以及一张画有大玻璃瓶轮廓的木板。幼儿首先将大小不同的石子摆放在玻璃瓶图案上,并排摆放后,发现各个石子之间还有一定空隙,于是用勺子舀起一些沙子填充石子空隙,又发现沙子中间好像还可以放一些东西,于是将目光转移到其他材料,发现可以用小勺子一点点地加水,最后,桌子上的游戏材料都被放到了瓶子中。通过游戏,幼儿发现大小不同的物体间有间隙,即使表面看已经没有间隙了,但水还是可以融进去。最终,通过动手实践,幼儿的科学意识得到有效培养,幼儿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尝试,创新意识也得到充分锻炼与发展,科学教育目标顺利达成。

五、注意着重体现幼儿的探究主体性

幼儿科学教育生活化的目的是幼儿更好地学习和理解科学现象,掌握更多科学知识,进而培养幼儿的科学观。所以在开展一切形式的科学教育活动时,都要注意着重体现幼儿的探究主体性,有效地引导幼儿主动参与科学教育活动。在以往的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更多时候处于教学的引导与主导地位,更多是询问幼儿“听懂了吗?”“知道了吗?”这样可以得到肯定答案的提问,具体幼儿明白了什么,懂得了什么,幼儿教师无法通过简单的回答得知,科学教育价值与作用也无法充分体现。基于此,一定要注意着重体现幼儿的探究主体性。例如,开展“陌生人敲门”这一生活化科学教育活动时,为使幼儿有更深刻的理解认知,教师需带领幼儿进入到模拟化现场中,使幼儿亲身感受。为达到探究效果,可安排多名幼儿在室内等待敲门声响起,一名教师扮演陌生的敲门人。扮演陌生人的教师敲响房门,一名幼儿说这是爸爸妈妈回来了,另一名幼儿连忙拉住幼儿并且说:“爸爸妈妈有钥匙,会自己开门的,不会敲门,老师教过的。”此时门外的教师适时地开口说话:“我是邻居阿姨,做了一些零食想要分享给你们,可以开门吗?”第一次想开门的幼儿要去开门,另外一名幼儿说:“阿姨,萌萌一起过来了吗?”扮演陌生人的教师回答道:“她在家吃零食呢,没过来,快来开门吧!”这时,幼儿进行讨论:“门外的不是邻居阿姨,因为她家的孩子不叫萌萌。”另外一名幼儿说:“对的,这不科学,她家孩子不叫萌萌,还说萌萌在家吃零食。”于是幼儿通过亲身实践与思考后,发现了陌生人是坏人,至少不是他们熟悉的家人或亲戚,幼儿通过自己的努力避免了自己身处危险之中。科学教育中,幼儿是学习的主体,更是实践的主体,只有幼儿本身对科学教育知识上心学习,才能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助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六、科学教育内容与幼儿生活要贴合

科学教育内容必须要与幼儿生活相贴合,这是因为幼儿年龄较小,对社会生活还不熟悉,只对自身身边环境较为熟悉,因此,科学教育活动若想取得更显著的教学效果,就必须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认知水平,必须重视与幼儿现实生活相贴合。例如开展“影子的故事”科学活动时,幼儿教师可以以幼儿自身为教育素材,引导幼儿关注影子,学习影子相关知识。在教育活动正式开展前,教师先准备一个布娃娃,选择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创设科学探究情境,引导幼儿对影子产生探索兴趣。幼儿教师说:“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影子是什么吗?它和什么有关,受什么影响吗?”接着,幼儿教师将手中拿着的布娃娃在阳光下做各种动作,幼儿随着教师的动作转移目光,看到教师手中的布娃娃变换动作,地上呈现的影子也在跟随出现各种变化,影子的颜色与形状都有了些许变化。教师继续借助布娃娃引导幼儿观察影子与布娃娃之间有哪些不同与相同之处。为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教师需适当进行问题引导,如:“漂亮的布娃娃穿着花衣裳,快乐地跳舞,布娃娃的影子是什么样的,在做什么呢?”这时,幼儿随着教师的问题进行思考,发现布娃娃的影子是黑色的,形态也在变化。接着幼儿教师引导幼儿站在阳光下,观察自己是否也有影子,自己的影子又有哪些不同。通过亲身实验,幼儿发现影子的外部形状与自己的身形有直接关系,影子的大小因受到阳光不同角度的照射,也会发生大小、形状的变化。这时,教师引导幼儿将目光转移到课本上,上面有一些小动物的图案,旁边是他们的影子,教师鼓励幼儿画一画,连一连,是否可以成功帮助小动物找到自己的影子,最终幼儿成功找到,既收获了成功喜悦,又增长了科学知识。

七、结语

综上所述,幼儿虽然年龄较小,但已经开始用发现的眼睛看待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对教师组织開展的科学小活动充满好奇与研究兴趣。因此,幼儿教师要重视将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生活化,利用环境因素引导幼儿探索思考;通过自然因素激发幼儿好奇观察;结合日常生活活动鼓励幼儿探究;应用游戏活动激发幼儿创新意识。同时,还需重视在开展科学教育活动时突显幼儿的探究主体性,将科学教育内容与幼儿生活始终贴合,为幼儿设计更多富有生活性、趣味性和探究性的科学小实验,培养幼儿科学探索精神,助力其身心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布娃娃影子幼儿教师
幼儿教师能力提升策略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布娃娃
What a Nice Friend
和影子玩耍
不可思议的影子
布娃娃脏了
可爱的布娃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