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的素质教育内涵研究

2023-05-30 17:48汪智星
江西教育B 2023年1期
关键词:立德校本双减

“素质教育”这一概念于广大教育工作者而言,并不陌生。然而,不少教育工作者又很难将其阐得清、述得明。什么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提倡什么?在倡导素质教育的育人环境下,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思考什么,践行什么?素质教育是相对怎样的特定因素提出来的?素质教育的对立面是什么?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的颁布标志着素质教育在我国开始进入全面推进的新阶段,然而,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至今,遇到“双减”政策,又应赋予其怎样的新内涵,才能彰显其时代意义与价值呢?从提出素质教育,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再到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涉及的“素质教育内涵”等相关问题,都需要教育工作者去思考,去研究,去实践,去丰富。

一、“双减”背景下素质教育内涵的“刨根”

说是“刨根”,其实就是教育工作者对素质教育要有一个清晰的认知与判断,不能模棱两可,不能含含糊糊,要明白素质教育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

(一)素质、素质教育的概念确立及本质

柳斌在《柳斌谈素质教育》一书中对“素质”一词下了定义,他认为素质是指人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包括人的思想、知识、身体、心理品质等。由此可知,素质教育就是要通过良好的育人环境和优质的教育资源对学生的思想、身体素质、心理品质等进行影响或教育。换而言之,素质教育就是要努力实现一种教育者追求“好教育”,受教育者享受“好教育”的教育生态体系,而“好教育”的本质就是要实现学生全面发展,要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历程中,素质教育的内涵始终是随着教育发展与改革不断丰富的。2001年3月,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的国家“十五规划”明确指出要着力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201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指出:“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德智体美”到“德智体美劳”,阐明了全面发展素质教育需要教育工作者思考要把学生培养成“怎样的人”。

(二)“双减”政策的提出背景及意义所在

2021年1-4月,教育部先后印发了“五项管理”通知,即加强中小学生作业管理、睡眠管理、手机管理、课外读物管理和体质健康管理。同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双减”的目标指向清晰明确: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过重的校外培训负担。导致这两项负担日益加重的原因就是学校教育(学生本该享受的“好教育”)出现了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学校教育自身问题,尤其是课堂教学质量不高和评价体系不合理。长期以来,教师的课堂教学缺乏改进,很少革新,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在“分数为王”的应试背景下,教师几乎是借助大量的、机械的、题海式的作业来提高学生成绩(分数),而这一做法是完全违背学习规律的。二是课外培训“左右”了,甚至是“绑架”了学校教育,尤其是校外培训机构疯狂宣传鼓吹,让家长陷入社会焦虑的大陷阱。校外培训机构不强调学科育人的理念主张,而是直指学科知识点,通过大量重复的练习,强化训练效果,以实现短期内的分数提高。一旦分数略微趋好,就无限放大,自吹自擂,使得整个社会面学生参加校外培训提分成了一张无法撕扯的效应网。

“双减”作为一项利国利民利千秋的国家政策,在规范、整顿校外培训机构的同时,把关键指向学校,要求学校教育自我革新,强化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性,把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放在首要位置。同时,严格控制学生作业时长,提高作业的质与量,以寻求实现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的突破口。

二、“双减”背景下素质教育内涵的“实践”

“双减”背景下,教育工作者对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不仅要持续实践与探索,更要赋予其新内涵。

(一)全面发展素质教育须基于“立德树人”

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其关键是要全面深化课程改革。“意见”强调,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当下学校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在落实国家设置的课程上不到位,甚至虚伪化,离国家课程校本化目标有一定差距。然而,学校层面却绞尽脑汁,推出五花八门的,甚至多达百余种的校本课程。试问,诸多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设置科学合理吗?师资有保障吗?学生在学校受教育的时间是定数,即某年级周课时数国家是有严格规定的,学校打算拿什么时间来完成诸多校本课程呢?殊不知,国家在制定时小学课程发展总体规划中已强调,在保证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鼓励开发适合本地区的地方课程,学校可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基于此,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应运而生。我们要明白,三级课程从小学、初中,再到高中、大学,年级越低,国家课程占比越大(主导地位),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占比越小(辅助地位);年级越高,国家课程占比越小(辅助地位),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占比越大(主导地位)。可见,在小学,要以国家课程为主,在大学,要以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尤其是校本课程为主。全面深化课程改革,在义务教育阶段就是要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因此,提出国家课程校本化及校本课程特色化的目的就是要有效实现并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相反,如果全面深化课程改革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脱节,就违背了新时代“双减”背景下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初衷和旨意。

(二)全面发展素质教育须坚持“五育融合”

“意见”强调,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念,坚持德育为先、全面发展,面向全体、知行合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便指出了新时代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是主要任务,而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就必须坚持“五育”并举,实现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必须按照“好教师”的标准,全面实现教师队伍的高素质建设。在发展素质教育的当下,学校从“五育”并举深入实践与探索,到“五育”融合育人体系的建构,在我国教育理论界和实践界达成了共识,实现了统一。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没有孰重孰轻之分,而是在“五育”推进与落实中,强调“五育”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相互实现,彼中有此,此中有彼,实现了彼,成就了此。

(三)全面发展素质教育须实现“学科育人”

长期以来,教师关注的是学科知识的传授、学科能力的训练、学科教学方法的改革。当下,在不全盘否定教师昔日持有的学科教学观——知识观、能力观、方法观的基础上,要求教师必须意识到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育人觀——学科育人,即通过具体的学科教学实现育人功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理念”中指出:“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同时,强调“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提升思想文化修养,建立文化自信,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可见,“双减”背景下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就是要立足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充分实现学科育人功能,彰显学科育人价值。也就是说,学科育人功能绝不能狭义地理解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全部使命。

(四)全面发展素质教育须培养“核心素养”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本质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又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等六大素养,具体可以细化到人文积淀等十八个基本要点。提出“双减”背景下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只有让学生在学校接受“好教育”,在教师的正确教育与引导下,拥有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才是落实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中国教育发展与改革进入“深水区”,确立了义务教育阶段及高中阶段各学科的核心素养,实现了学科教学的方向与目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因此,“双减”背景下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就是要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其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三、“双减”背景下素质教育内涵的“再思考”

(一)教育正处在一个“新时代”

国家发展日新月异,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中国声音备受世界关注,世界格局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切,对于当下中国教育发展方向的确立及质量的全面提升是一个巨大挑战。因此,怎样让教育真正促进国家现代化,真正能够为国家的繁荣富强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和智慧支撑、保障,是“新时代”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给中国教育人交出的“试卷”。素质教育在中国推行三十余年,一直在向前迈进。当下,国家层面已明确了要进一步“发展素质教育”,尤其是在“双减”背景下,必须基于当下国情,基于新时代,基于新的世界格局,做出更有益的实践与探索。

(二)教育正迎来一个“深改期”

十八大以来,以中共中央、国务院,或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或是教育部联合多部委,或是教育部及教育部某司局名义印发的关于教育改革的文件密集出台。这也标志着全国教育改革已全面推进,且进入一个深度改革发展期。如果不思考、不践行、不落实、不落地,或把关键文件束之高阁,或高喊着“文件精神”,却依然走着“老路”,教育改革就注定低效,甚至失败。因此,在教育的“深改期”,面对密集的政策文件,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捋得清,看得明。教育改革文件往往是为解决过去教育质量问题考虑的。教育质量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素养及能力水平已难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日益暴露出诸多弊端。因此,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素养及能力水平是发展的必然、时代的呼唤。在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素养及能力水平的同时,更需要在课程、课堂、教材、育人方式、教育评价等领域进行深度改革,寻求多元突破。任何一项改革都是对固有教育模式和陈旧育人理念的挑战,要求教师革故鼎新,必须做到思想、理念转得过来,方法、策略改得出来。

(三)教育正面对一个“新命题”

新时代,自然会面临新命题、新挑战。当下教育面临的新命题就是教育的发展改革、全面提升,能否让当下、今后,甚至是未来的中国人更有能力与智慧成就伟大中国梦。当教育改革成为一种必然,教育实践者就理所应当成为教育改革中的先锋队,有自信、有能力成为教育改革的“弄潮儿”。新时代、新命题、新挑战,需要千千万万的教育工作者有担当,成为“双减”背景下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中坚力量,或是改革先锋。

基于“立德树人”,坚持“五育”融合,实现“学科育人”,培养“核心素养”,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因此,在全面落实“双减”政策背景下,更需要全面强化课堂主阵地作用,实现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让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东湖区教师发展中心)

汪智星,江西省特级教师,功勋教师,中小学正高级教师,江西省人民政府督学,江西省语文学科带头人,现任南昌市东湖区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党支部书记。荣获“江西省先进工作者”“江西省优秀共产党员”“江西省五一劳动奖章”“江西省新时代赣鄱先锋”等称号。出版《卓越型教师如何修炼》等7部专著,在《中国教育报》等报刊发表论文180余篇,曾为《语文教学通讯》等杂志封面人物,2项研教成果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猜你喜欢
立德校本双减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