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而教,为教而研,研学优教

2023-05-30 17:48何伟俊
江西教育B 2023年1期
关键词:课标教研教材

何伟俊

真正的教学过程,就是教研的过程。教研的幸福感,在于教师为学而教,为教而研,研学优教。为学而教,就是为了学生的学习而教。为了实现“为学而教”的教育价值,需要“为教而研”,研究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研究如何引导学生学习。

一、躬身自问,问以辨之,为学而教

知识、道理教学来自问题。因为探究问题而形成知识,产生道理。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学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能自主地面对问题、思考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获得能力,形成思想,丰富精神。为了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教师的教学、教研就要以某些问题为起点。教师要强化问题意识,追问教学问题,这样,教研才会真正发生。

1.教研第一問:教学,教谁

教育的本质是“为学而教”。教学中的“学”包含学生、学习。教学,为的是“教学生学习”。学生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习更离不开自己的学。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等,教师组织教学的示范、指导、点拨、讨论等,为的是让学生在思、行中学,在思、行中进步。

如何认识、明晰每个学生的个性?面对学生教什么、怎么教?为学而教的这些问题是个人教研的根基,贯穿教学始终。

2.教研第二问:教学,如何针对每一个学生教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课堂教学,组织、引导学生学习,是一般方式,要因材施教,运用不同的方法指导不同的学生学习。比如,在一节课上给一些学生布置两三道甚至四道应用题,而给个别学生布置一道题目。基础较好的学生做的是比较复杂的题目,基础稍差一点的学生做的则是比较简单的题目。这样做的目的是所有学生都能进步。学生完成作业而得到评价时,从评论结果中看见了自己的努力和进步,学习就给他带来了精神上的满足和有所发现的欢乐。如果每一个学生都有所进步,为学而教就真正落到了实处。

3.教研第三问:教学,教得怎样

每一次教学后需要反思:教学时间怎样安排?学生学得怎么样?学生学习的兴趣、态度怎样?按照课标、教材的要求,学生基础知识有没有掌握,基本能力有没有形成?学生的思维发展怎样等。教学反思的过程就是个人教研的常态化,也是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学既是教学生学,也是自己学,在教学生学习的过程,自己不断思考、研究怎样教得更好。有的课堂用“提示错误”的方法教学生写字,比如,“睹”字写错,左边会写成“日”字旁;“谊”字写错,右下方“且”字会少写一横等。这样教的实际效果是会影响学生书写正确率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效果,思考怎样教更适合学生。

4.教研第四问:教学,如何优教

我们选择了为学而教,坚持教学反思,如何改进、优化呢?可以根据课标、教材要求和学生学习实际情况,反思教学效果和价值,调整、改进教学内容、进度、策略等,不断促进学生进步、成长,不断优化教学方法。薛法根老师工作初期上公开课时,课前让学生把课文读得滚瓜烂熟,还给了学生问题的答案,要求学生先写下来。听他课的庄杏珍老师在评课时,直截了当地问他:“学生的感想是即兴而发的,还是预先写好的?”庄老师庄重地说:“上课不是表演,学生不是演员,假课上不得啊!”薛老师坦然面对问题,接受了庄老师的建议,研究上“真课”,改进自己的教学,坚持“学生已经懂的,不讲;学生能自己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懂的,不讲”。薛老师坚持研究,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教学水平不断提升,后来成了名师。

追寻、明辨教学问题,为学而教,成为明确教育教学本质、掌握教育教学规律的教育明白人。

二、脚踏实地,为教而研,做善教者

1.学习、研究课标、教材

基于课标、教材而教。课标是教学的根本大法,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 教师的备课、上课,学校的教研活动、评课,学校对学生学业水平的测试、评价,都可以依据课标。教学的学习目标制定,学习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运用,都需依据课标。学生作业、练习的设计,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评价,教师教学的反思、研究、改进,也可以依据课标。

如何研究学习课标?可以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研究学习课标。刘熙载说:“读义理书,要推出事实来;读事实书,要推出义理来。”对教学理念,我们要做实践性解读,对教学实践,我们要做理论性反思。个人、集体备课可以联系教材学习课标,教研活动可以结合教学反思研学课标,检测学习效果可以为准确出题目研学课标,考试结果分析可以从思考得失研学课标。 通过研学课标,明确每门课程的价值和总目标、每个学段的具体目标;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掌握基本的教学思路和方法。

如何研读、用好教材?整体把握教材,明确目标、要求;注意单元的前后层次和联系,在迁移运用中学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解读文本,理解相关内容、知识、思想等,有自己新的感受和发现;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运用教材,设计教学,不只是为了“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学生学习,为学而教。

除了研究、落实国家课程,也可以研究、设计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为学生的发展、成长设计多元化的课程,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成为善教者。

2.关注学生,察研学情,为学而教

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察研学情。教师教学成长一般经历三个步骤:从教“教案”到教“自己”,最终教“学生”。为教而研,在理念上需要从“为教而教”转成研究“为学而教”。为学而教的教学、教研行为体现在从备“教”改为研“学”,从“教”学改为“导”学,从听“教”改为察“学”,从评“教”改为思“学”。 “要教人,不要教教案”。目中有人,以生为本,为学而教,灵活教学。教师要了解学情,从实际出发,明确学生学习的基础,体现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智慧。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观察研究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效果。在课堂上,笔者观察到两种情况:数学课,学生计算“36÷12”,12个学生中,5人做错,答案是“33”“13”。语文课,学生听写生字,烦恼的 “恼”字,36个学生中,12人写错,7人写成“脑”;莲蓬的“蓬”,15个学生中,8人把上下结构写成半包围结构,2人写成“逢”。 出现这样的问题,教师要观察、研究、思考:学生为什么会出错?怎样引导学生改错?教师要用针对性的方法个别指导学生,让学生在改错中获得进步。在大数据时代,学情的数据统计可以为教研提供依据。

为学而教的教学实践、研究可以体现在“四主”“五让”“四步”上。“四主”: 从学习角色看,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从学习状态看,学生要主动学习;从学习过程看,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教学的主线;从学习效果看,学生的学习效果是评价教学的主要依据。

“五让”:让出时间——非时无以学:教师要少讲、少问,讲、问到位,保证学生有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让学生做——非做不能得:学生学有所得。让学生讲——非讲不能明:学生讲原理、讲思路、讲方法、讲感受等,通过表达而明白道理。让学生思考——非思不能深:学生提问、猜测、推想、探究等,经过思考而深化自己的理解。 让学生发现——学生自己的发现,才是自己的理解和收获。

“四步”:让一步,讓学生经历预习、自学的过程,学生先自主学习(查、读、画、写、记、练、思),发现并提出问题。学生将自学情况、发现的问题等记在课本上或写在预习本上。等一步,学生说了一半,教师不要抢话;学生暂时说不出来,教师要“等一步”,不要急于给出答案、结论,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给小组合作学习的空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等一步”是为了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思考,不一定是正确答案。停一步,课堂上,注意“停一步”,在需要帮助的学生身旁,驻足观察,发现问题,个别指导,帮助学生改正错误。缓一步,下课前教学任务完成了,教师自己不要急于总结、概括本课教学内容,要“缓一步”,让学生想一想、理一理,整理本课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所得,讲出学习的收获或疑问。

教师通过“五让”“四步”观察、研究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况,真正为学而教,不断改进教学。

3.探究理想课堂,师生共学、同乐

课堂是师生思想、感情相互交流的场所;课堂是弥漫师生情思的场合;课堂上有智慧、问题、困惑的碰撞。为学而教,教师要带着思想和情感进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有师生情感的交流、思想的对话。

为学而教的理想课堂,如何为教而研呢? 课前研讨:走进课堂前思考——学生的学习目标合适、具体吗?学习内容明确吗?学生的学习方法恰当吗?如何安排学习活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预案吗?课堂研讨:在课堂中边教边思考——自己的教学、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了吗?有没有引起、维持、促进学生的学习?关注每个学生学习的反应了吗?每个教学环节都有效吗?课堂教学一路前行,一路反思。课后研讨:课后思考——教学目标达成了吗?课堂上学生学习状态、效果怎样?课堂上自己有什么突发的灵感?有什么问题、缺憾,如何改进?教师要将个人教研落到实处,为教而研,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创建师生共同成长的幸福、美好课堂。

三、学思读写,知行合一,做行动者

教研,是“做”出来的,“思”在其中。教学、教研,就是学、思、行结合,锲而不舍,精益求精。陶行知说:“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个人教研就是走在学、思、读、写的路上,做知行合一者,具体表现在十个意识之中。

1.学习意识

学而后知不足。学习积淀教研的底蕴和资源,学习产生教研写作的灵感。学习重在用心思考,智能时代学习的途径多种多样,阅读、讨论、听课、网络……但学习的主要途径是读书。阅读的厚度,决定教学、教研的高度,决定写作的深度。终身学习,持之以恒地用阅读滋养自己,个人教研就可以常态化了。

2.问题意识

咬定“问题”不放松,立根原在“实践”中。教研来自问题,来自追问。学习、研究离不开问题,合理地提出问题,在实践、思考的过程中解决问题。躬身自问是教学、教研的基础,教研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3.实践意识

知行合一,实践出真知。个人教研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验证提出的问题、设想是否符合实际,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走上教研的路径。

4.思考意识

在实践中还要通过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形成自己对教学的独特见解。法国小说家巴尔扎克说:“一个能思考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勤于思考,说到底就是能不能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上,有自己的想法,这是取得成就的重要原因。个人教研能不能有所作为,与思考的深度关系极大,思考的深度决定教研的力度。

5.创新意识

我们要敢于抛弃旧观念,接纳新观念。以遵循教育规律为前提,勇于创新,让创新成为推动教育发展的动力。个人教研要避免照搬照抄、老生常谈、人云亦云,要在遵守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坚持独立思考。

6.写作意识

写作是对自己的访问。个人教研有了自己的见解、创新,可以用写作表达自己的思想。写作可以检验自身思考的深度。通过写作整理思维、提升思维、突显思路,使思维系统化、清晰化,留下教研痕迹和成效。陈家琪说:“很多东西是在你把它变成表达后,才能反过来成为你个人的体会,或者至少我们在表达中加深了个人的体会。”写作就是一种表达。教研需要写作,在写作表达中教研的成果和价值才能显现出来。

7.团队意识

教研既要独立思考,又离不开集思广益。日常工作中,我们常常遇到一个人难以解决的问题,需要他人和教育部门、单位等的帮助,甚至要各行各业、不同学科通力合作解决。

8.积累意识

学问是经验的积累,教研要设计富有创意、适合研究需要的、用于记录实践和思考材料的个性化文本(问卷调查表、观察记录表、访谈记录表、研究课教案样式、研究课观课记录表、个案研究记录表等),教师要及时整理、记录自己教研的经历和事实,积累好具体的教研素材。一段时间之后,就可以整理成相对完整的研究成果。

9.情怀意识

做好教学研究工作,我们要满怀教育真情,做真人,做真教育人,对事业有责任和担当,对学生关爱,对教学、教研喜爱,从而真正做好教研,使个人教研常态化且真情化。

10.耐得住寂寞

做研究、写文章,要在孤独中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花费不少的脑力,但也是一种精神享受。自己守得住清静,耐得住寂寞,个人教研就能取得“不等闲”的成果。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问、思、辨、行是认知、实践的途径。个人教研就是走在学、思、行、读、写的路上。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坚持个人教研常态化,面向学生发展的未来,我们要有长远的眼光,回避急于求成和眼前小利,在学习中丰厚自我,在研究中提升自我,在写作中成就自我。

(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市教育局教研室)

猜你喜欢
课标教研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依托课标 夯实基础 精准备考
基于课标“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
强化学习意识,共建和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