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
2022年上半年,笔者居家整整一个月,天天看着两个孩子在我身边。看他们学习、游戏、冲突、打闹,一会儿安静,一会儿大笑,一会儿专注,一会儿大哭……生命的各种形态自然流露着,岁月静好与鸡飞狗跳频繁交织着,让我在居家的日子里也绝不无聊,绝不清闲。眼前的一幕幕,让我陷入了沉思:家庭教育的作用到底是什么?我的两个儿子是怎么成长为今天这个样子的?他们上网课的时候,他们处理兄弟间矛盾的时候,他们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下的种种困难与无奈的时候,是如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达成和解、化解情绪的?
宅家期间,也有不少家长朋友在线上咨询我,到底应该怎么教育孩子。孩子长这么大,很多家长似乎还是第一次整整一个月要天天面对孩子,才发现自己并不了解孩子。他们还问我,做家庭教育研究、咨询与写作二十多年,到底有什么育儿秘籍。我突然发现,即便是像我这样的所谓“专家”,在自己的孩子面前依然束手无策,他们打闹、争吵的时候,我和其他家长的反应别无二致;而在如此特殊的时期里,我们能为孩子做的事也是微乎其微的。孩子们有他们自己面对生活的方式,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很多时候是我们家长自作多情或过度焦虑。
所以大可不必强调家庭教育的作用有多大,而要相信孩子有多么坚韧。与其说想着教育孩子,不如多一些自我教育。当家长的自我教育机制建立起来了,就能对教育孩子多一些从容和宽厚,就能在处理孩子遇到的问题时多一些智慧和耐心,就更能允许孩子自然生长。家长的自我教育,我认为可以包括三个层面:自我反省,自我回溯,自我接纳。
自我反省,剥去望子成龙的虚荣心
家长所有的焦虑、急躁、暴怒,可能因不同孩子的不同表现而引起,但往往离不开一个根子——家长的虚荣心。当我们对孩子发怒、叹气、失望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反省的就是,会不会又是虚荣心、攀比心、功利心在作怪了?我们是不是还在执迷不悟地望子成龙,却不允许孩子成为人,尤其不能接受孩子成为普通人?可是我们的孩子本身就是一个普通人啊!能否接受这一点,是家长与家长之间的最大差别。我做家庭教育咨询时,会先对来访者进行分类,一类是完全不能接受孩子是普通人的,一类是比较能接受孩子是普通人的,然后再对症下药。
完全不能接受孩子是普通人的家长,虚荣心、攀比心、功利心特别强,这类家长要好好进行自我反省:自己有多大本事,是不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自己来自怎么样的家庭,有着什么样的人生经历,又给了孩子怎么样的成长环境……多问几个“自己怎么样”,就能让家长望子成龙的虚荣心大打折扣,然后回归正轨:普通人生了普通娃,教孩子走正道,走寻常路,在有限的条件里活出最好的自己就行了。
比较能接受孩子是普通人的家长,我也不让他们闲着。别以为接受了孩子的平凡,你就可以放任自己的平庸,这不行,你得改变。父母改变了,孩子才有改变的可能。是的,自己很平凡就不要苛求孩子出類拔萃,自己很懒惰就不要指望孩子勤学苦练,自己很散漫就不要期待孩子自律性强。然后呢?你得去改变。希望孩子爱读书,你就应该自己多读书;希望孩子很勤奋,你就不能在孩子面前懒惰成性;希望孩子很自律,你就不能玩物丧志。从你自我反省后,开始行动的那一天起,在你自我反省之后持续行动的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里,你家的“风水”就在慢慢改变了。这个“风水”就是家风,就是家长的身体力行。
剥去了望子成龙虚荣心的家长,不再执着于孩子必须“成龙”,而是专注于自己能为孩子做什么榜样,给予什么力量,提供哪些支持。于是,浮夸派变成了行动派,家长变得越来越有行动力,对孩子的影响力也在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中与日俱增。
自我回溯,阻断代际相传的家族错
每一个人都带着伤痕来到这个世界上,又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原生家庭的过错。父母的冷漠、暴躁、苛刻或其他,多多少少在心上刻下印记。这个印记或浅或深却挥之不去、如影随形,又势不可挡地复制到我们与下一代的亲子关系中去。因此,家长的自我教育离不开自我回溯。回望自己的童年,清晰地看见自己与父母的关系如何影响我们与孩子的关系,然后扬长避短,把好的方面发扬光大,把坏的方面果断地阻断,不让它代际传递,再伤及下一代。
居家整整一个月,除了陪伴孩子、读书写作之外,我把床底下的一箱箱日记本翻了出来。这几十本厚厚的日记本是我的无价之宝,记录了我的童年、少年时代,这些年它们随着我从福建辗转到北京、上海,搬家多少次都保存完好。我一页页翻看日记,在日记里回溯过去。我看到了青春期的我跟父母争吵,跟父母之间一直缺少平等、充分的交流。这一点特别警醒我,在这居家岁月里,要特别关照初中生大宝的心理状况。要理解他一整天一个人窝在书房里上网课的烦闷与无助,要容忍他青春期里难免的急躁、喜怒无常。
这也让我思考,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做父母,怎样对待孩子。在我们的青少年时代,父母忙于生计,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的心理。那么现在呢?我们是不是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却只关心他的学业而忽视他的心灵与情感呢?不,我们不能让原生家庭的错误再延续。今天我们要做新父母,要建立一种新型的亲子关系,要想方设法、持之以恒地让这关系更平等、更和谐、更愉悦。
每一个家长都有其特点,这个特点一定有其两面性。我继续读日记。日记里我感恩父母对家庭尽职尽责,对孩子尽心尽力,却也发现自己饱受其“苛求完美”之苦。比如这个细节,我亲手叠好的衣服,我那尽善尽美的母亲常常会批评我叠得不够好看,又当着我的面全部推翻,重来一次。日记里记道:有一次我气愤地对母亲这一行为大发雷霆:“请让我按自己的方式叠自己的衣服!”
这个事例让我时刻提醒自己,要十分克制自己对孩子的控制欲。只要孩子肯动手做,家长大可放宽心,让他们自由发挥、自我陶醉就好,千万别为了毫无意义的“精益求精”而挫伤孩子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父母的一个小动作,很可能就成为孩子一生的阻碍或伤痕。而父母却浑然不知,还一厢情愿地说:“我这是为你好。”所以,为人父母有时候真的是如履薄冰。请家长在不断的自我回溯中,去发现,去感受,去领悟,去及时而勇敢地阻断代际相传的家族错,去帮助孩子成长得更健康、更快乐。
自我接纳,接受并成全孩子成为自己
很多家长对孩子恨铁不成钢,往往源于自己这块铁就没能“成钢”,于是对自己的失败耿耿于怀,对自己的碌碌无为羞愧难当,半辈子都不肯放过自己。那个连自己都不肯放过的人,为人父母之后,当然也不会放过孩子,于是挖空心思让孩子帮自己实现未遂的愿望。这样的家长会和孩子冲突频发,会和自己继续纠缠,会在人生中再一次碰壁。因为他一直没有坦然地与自己和解,与往事干杯。
所以家长自我教育中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要自我接纳,先接受自己本然的样子,才能善待孩子。先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接受常人眼里不成功的自己,才能接受自己同样不完美、可能也不优秀的孩子。当你开始与自己和解时,你就会更快乐、更轻松,就能对孩子少点焦虑、挑剔。
不必苛求自己非要大富大贵、闻名于世,只需对自己負责,对孩子尽力就好。这样一想,自己的平凡实属正常,孩子的普通也无可厚非。心态平和了,就更容易发现孩子的优点和特质。
我们每个人虽说都很平凡,却也都与众不同,各有特色。不再纠缠于“自己不成功,所以孩子不能再失败”的你,放松下来了,平和下来了,反而更能看到孩子的可爱之处,更能发现孩子身上的光彩。孩子能长成什么样,不是因为你希望他长成什么样,而是他的天赋支持他长成什么样。尽可能去接受并成全孩子成为他自己吧,这样你的孩子不一定成名成家,但大概率会更健康、更快乐,这不正是你想要的吗?
我父母都从政,曾经他们也希望我子承父业,但我毫无兴趣。我从小就表现出对文学的爱好。他们不勉强我,而是大力支持我,任由我读读写写。没想到写作就成了我一生的习惯和自食其力的方式。这次宅家期间,我整理了一些旧物,看到了自己从小学到大学获得的各种有关写作的奖状和已经泛黄的各式各样的样刊、样报。想着自己这辈子做着自己钟爱的事情,我满心欢喜,同时感激父母对我的不干预和鼎力支持。他们只是发现了我的这个特质,然后给我自由,让我做自己喜欢的事。他们从未教我写作,但是他们教给我自立自强、忠于所爱。他们用最朴素的行为,为我的写作注入最生动真实的素材和最丰沛的情感力量。成全孩子成为自己,这应该是为人父母的最高境界。
每一个生命的健康成长是我们内心最热切的呼唤!在这次漫长的宅家岁月里,我静下心来思考家庭教育,最深感触是:想做好家长,别老想着教育孩子,先进行深刻而持续的自我教育:要自我反省,剥去望子成龙的虚荣心;要自我回溯,阻断代际相传的家族错;还要自我接纳,接受并成全孩子成为自己。家长努力成长为自我教育者,让家庭教育更加尊重生命、呵护生命,这就是对孩子最好的馈赠与支持!
(作者系文质教育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家庭教育指导师,生命化教育与儿童阅读推广人,著有《童年可以如此美好》《陪伴的力量》《书香润童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