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区域劳动课程体系 全面提升学生素养

2023-05-30 10:48席祖萍刘瑛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23年1期
关键词:夷陵区学段课程体系

席祖萍 刘瑛

宜昌市夷陵区教研中心依托区位优势,整体构建区域劳动教育体系,致力劳动教育创新探索,利用丰富的物产资源、多元的人文资源,开发“橘都茶乡 生态夷陵”区域劳动课程,满足不同区域不同学段学生的劳动教育需求,努力让劳动教育落地落实。

构建“3415”劳动课程体系

在“五育”并举背景下,区教研中心研发了“橘都茶乡 生态夷陵”区域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简称“3415”劳动课程体系):三大门类(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四大核心素养(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15个任务群(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区域农耕课程、传统工艺制作、生态小工匠、劳动技能创造小发明、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岗位体验等),构建以学校劳动为主导,家庭、社会为支撑的课程体系。

聚焦劳动教育核心素养。“橘都茶乡 生态夷陵”区域劳动课程构建充分发挥区域传统生产劳动、传统工艺项目、生态小公民教育以及志愿服务等项目的育人功能,聚焦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四大核心素养,注重让学生在亲历劳动过程中掌握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体认和劳动态度,养成自觉劳动、安全规范劳动以及珍惜劳动成果的习惯和品质,培养学生开拓创新、敬业奉献和勤俭节约的精神。

课程构建注重依据学生年龄特征,以体力劳动为主,注意手脑并用、安全适度,强化实践体验;注重将积极的劳动观念、劳动精神贯穿于各学段的始终,促进劳动能力、劳动习惯与品质逐步达成。

构建劳动课程体系。区教研中心根据区域特点,设置“家务劳动、校园劳动、农耕劳动、科创劳动、公益服务”5个板块15个任务群,其中家务劳动、校园劳动、公益服务三大板块为全区共性任务群,农耕劳动、科创劳动则根据全区农业生产特点和学校特色自主选择。体系构建注重课上课下联通、校内校外打通,同时考虑各学段侧重点,让各个板块从不同角度协同发挥育人功能,达成各学段劳动教育培养目标。

区教研中心以课题研究为依托,以《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指导,开发15个任务群相应的课程方案,纵向推进学生劳动素养形成。在课程方案中,既规定了学段目标,又对每个学段涉及的任务群活动内容给出建议,同时提出了相应的素养表现和要求。既注重学段差异,又注重学段衔接。无论是具体活动内容,还是素养表现及要求,学段从低到高呈现出梯级上升的特点,确保提高劳动品质。

形成区域劳动教育网络。为实现“开发区域劳动课程,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形成贯通中小学各学段和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劳动教育工作格局”的目标,区教研中心开展了夷陵区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方案评比活动,促进各学校用课程体系建构引领学校劳动教育工作发展。目前,全区所有学校根据《夷陵区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方案》,构建了学校劳动教育课程方案,形成了全区劳动教育网络。如:小溪塔第二小学围绕学校“灯塔”文化,以“劳动之光,点亮灯塔”为主题,研发了“五小”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学校以“3345”为劳动课程构建思路,即3个场景、3种门类、4个目标、5门课程,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充分挖掘校内外劳动教育资源。

“四化”推进课程实施

夷陵区采取“1+2+N”(每周1节劳动课、每月2项日常生活劳动训练、每学期N项特色劳动)方式落实劳动教育,采用固定化、清单化、特色化、常态化的方式推进课程实施。

劳动课程固定化。劳动课程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用于活动策划、技能指导、练习实践、总结交流等,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以及研学旅行等有关内容进行必要统筹。在具体实施时,各学校劳动内容根据劳动课程方案实施,时间上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灵活安排。

日常生活劳动清单化。区教研中心根据《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制定日常生活劳动清单,各学校根据实际制定学校日常生活劳动清单,让劳动教育月月有主题、月月有实践。日常生活劳动一般以学校、家庭为主,在帮助师生及家长理解劳动教育的意义的基础上,明确每周的任务及要求,做好学生的劳动评价,从而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家庭的基础作用,保证日常生活劳动落地落实,培养学生自理能力。

生产劳动特色化。根据区域和产业特点,积极融合教育资源,将农业生产劳动开发成“飘香”课程,即金橘飘香、茶韵飘香、蔬果飘香、油菜飘香、稻花飘香、种桑养蚕课程。学校根据所处地理位置和产业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劳动内容,组织学生走进田间地头,让劳动教育真实地发生,体验劳动的全过程,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学校也可以依托非遗传承项目,让传统手工制作彰显劳动教育特色。如:仓屋榜小学根据仓屋榜村盛产柑橘以及学校拥有一片橘园的优势,将“金橘飘香”课程作为学校劳动教育的特色课程,每年11月举办“柑橘收获节”,实施劳动教育综合化、项目化学习。

服务性劳动常态化。服务性劳动课程将学校劳动教育和学生社会实践相结合,推动学生接触社会,深入生活,参加各种社会实践,促进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内容包括“环保使者”和“爱心天使”,如参加植树造林、打扫卫生、帮助烈军属和残疾人等。以学校、班级、小组或社团为单位进行,亦可个人单独进行。学校通过组织学生参加一定时间的公益劳动,提高他们的劳动意识,磨炼劳动意志,端正劳动态度和树立社会责任感。如:小溪塔第二小学校园责任课程以学校 “七色马甲”志愿服务队为基础,设置多样“服务岗”,包括清洁维护、植物养护、纪律护导等班级劳动志愿岗、校园劳动志愿岗等,其中小河长志愿服务队、垃圾引导服务队还走向社区,定期开展活动。学生在参加服务劳动过程中,不仅丰富了劳动体验,体会到劳动艰辛,还树立了责任意识,用行动为班级、学校、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劳动教育成果斐然

形成了一批劳动教育特色学校。小溪塔第二小学的“五小”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特色鲜明,案例《“面”向未来 “塑”造多彩人生》被湖北省教育厅评为一等奖。东湖小学立足“梅香”文化,清单化实施劳动教育,案例《劳动教育促成长 “梅香清单”育新人》被省教育厅评为一等奖。夷陵区评选了第一批劳动教育示范学校10所,形成了以点带面的区域劳动教育工作格局。

培养和锻炼了一批劳动骨干教师。学校与教师劳动课程的开发设计和实施能力都有了提高,走到了专业发展的前沿。许玉鑫老师获省“精品课”一等奖;郑林老师获省“好课例”一等奖,并在全省劳动教育研讨会上上示范课;袁竻竻老师获省“好课堂”二等奖;黄逸老师获市“精品课”一等奖。邓铭英老师还参加了省编劳动教材的编写工作。

全区中小学劳动教育整体质量得到提升。根据《夷陵区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方案》,夷陵区目前已形成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把劳动教育与学校整體文化融合,与学科教学渗透,打造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全方位育人路径。各学校劳动实践活动丰富多彩,提高了学生的劳动素养,涌现出了一大批劳动小能手,其中小溪塔第三小学、鸦鹊岭初级中学的学生在省“小能手”竞赛中荣获一等奖。

猜你喜欢
夷陵区学段课程体系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第二学段数学新授课“学导课堂”的教学范式
如何设计小学语文第一学段的家庭作业
宜昌夷陵区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建设
湖北省夷陵区农民合作社发展实践
高中各学段史料教学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