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依娜 程锦仪
[摘要]仪式教育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新时代以来,高校仪式教育研究总体上呈现出由散发到繁盛的发展图景:有关高校仪式教育研究的理论视角与方法从单一分析理路向多视角、多方法共用转化,其内涵及类型的研究从初步探究到達成一定共识,特征与功能的研究则是从浅见到不断深化,困境及优化的研究则从表象、因素分析逐渐向深层次的运作机理、化育模式阐释转变。未来,可从构建跨学科理论合力、拓展研究主题、构建本土话语、创新研究方法等方面促进高校仪式教育研究的再拓展。
[关键词]高校仪式;仪式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仪式特征;育人功能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23)03-0019-08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3.03.004
仪式是现代社会教化育人、升华情感、凝聚团结的重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1]高校仪式教育作为高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青年学生的道德情操、爱国情感、政治认同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新时代以来,无论是现实中高校仪式的开展与运用,还是理论界对高校仪式教育的观察与思考,都呈现出高度关注、蓬勃展开、深入探讨的态势。本文回顾了近十年高校仪式教育研究的理论视角与方法,梳理了高校仪式教育的概念、类型、特征、功能、困境、优化等基本问题的研究理路,展望了未来研究的增长点,以此为当前高校仪式教育研究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借鉴与实践探索。
一、高校仪式教育研究的理论视角与方法
新时代以来,有关高校仪式教育研究的理论视角与方法从单一学科的理论、方法向跨学科的综合理论运用及多元方法并举转变。
(一)高校仪式教育研究的理论视角
不同学科视角对高校仪式教育的研究切入点和理论分析框架各有侧重,人类学、社会学、教育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是学者们常采用的理论视角。
人类学是仪式研究的母体学科,亦是多数学者采用的理论视角。学者们常借鉴人类学的象征理论、互动仪式链理论等,运用“集体沸腾”“阈限”“情感能量”“展演”等概念,着重关注高校仪式教育的基本内涵、形式与内容、情境与情感、过程与功能等经典议题[2-3]。
从社会学视角出发,学者们一般把仪式教育视作一种社会现象,重点关注仪式的形式、过程及其社会化功能对学生群体的影响。比如,过渡仪式是一种社会化过程,有助于参与者顺利转换新的社会角色、承担新的社会责任[4];政治仪式有助于普及政治观念、巩固社会秩序、增强社会团结等[5];某些特殊的仪式有助于一些弱势群体、少数群体进入同类群体中,获得社会归属感和社会承认等。
从教育学视角出发,研究者不仅关注仪式教育的育人成效,还拓展相关研究议题。比如,堂奥课堂内外等日常生活场景下的仪式育人效果;将仪式教育融入课堂教学,把知识教学与情景教学、情感教学相结合[6];强调仪式活动时师生的共同在场,指出正是教师对仪式的工具性曲解以及学生的主体性缺位造成了仪式教育的困境[7]。
从政治学视角出发,研究者结合权力理论、意识形态理论、国家理论等,对高校仪式教育中的政治认同、思想政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开展研究,更侧重于仪式与政治的关系以及其政治性的育人功效[8]。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当前这一研究领域的主要理论视角,主旨是通过仪式教育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研究者的理论来源大致可分为3种:借鉴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理论——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自然辩证法等,对仪式教育开展研究;运用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如主体间性理论、意识形态文化理论等,对新时期高校仪式教育的文化环境、价值内涵进行研究[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梳理党史上有关仪式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有关仪式教育的重要论述等[10]。
学界对高校仪式教育的多学科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对跨学科的仪式理论的理解表面化,学理分析不透彻;理论运用与案例分析呈现出“两张皮”的现象等。未来,需要研究者对所采用学科的理论内涵、话语模式、研究理路深入了解、精准把握,才能真正做到多学科融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二)高校仪式教育的研究方法
目前研究者对高校仪式教育的实证研究多采用案例分析、调研访谈、数据分析等方法。研究者常运用案例分析对开学或毕业典礼、军训、运动会、学生节等周期性仪式活动进行分析,也有对升旗、班会、课堂教学等日常仪式进行考察[11]。此外,还有对师范生、医学生等特殊学生群体的仪式教育进行分析[12]。研究者或是通过观摩、访谈等田野调查法获得一手资料,或是收集二手调研资料,深入挖掘、高度提炼经验得失。还有学者尝试用调查问卷、数据分析的方式,探讨大学生的仪式认知与评价[13-14]。
相比较而言,学界对高校仪式教育实证研究方法的运用呈现出不均衡的局面:较多采用个案研究,但就案例分析的深度和广度而言,与人类学中经典个案分析相比,在理论剖析的透彻性、案例呈现的全面性、细节描述的生动性等方面稍有逊色;就数据分析而言,研究成果较为单薄,有关数据分析的方式还处在基础的现象描述层面,深层的定量分析、变量分析、相关性分析、模型构建还较少。
二、高校仪式教育的定义与类型
近些年来,学者们借鉴相关研究成果,对高校仪式教育的内涵、类型等基本议题达成了初步共识。
(一)仪式、仪式教育与高校仪式教育
仪式是人类社会中早已存在并延续至今的一种社会现象,不同学科对仪式的定义有所差异。人类学把仪式视作观察人类情感以及社会文化经验意义的贮存库[15]。社会学认为,仪式作为一种集合体中产生的重复性、象征性行为方式,表达、维持或重塑社会现实[16]。教育学则把仪式视作教育者依据教育目标,借助一系列具有象征性、文化传承性的程序或规范,对教育对象施加影响的教育载体[17-18]。政治学则把仪式看作是一种体现社会规范的重复性行为,以处理政治生活中的权力关系为主要职责的象征系统[19]。由此可见,不同学科对仪式定义的厚薄程度不同,但基本认同仪式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情绪释放、记忆加固、集体团结等功能。本文将仪式定义为:通过一整套具体的、重复性、象征性的行为规范,形成特定氛围和场域,从而影响仪式客体的认知与行为的文化活动。
以此为基础,学者们结合具体研究议题,给出了仪式教育的定义。有学者从宏观层面,认为仪式教育主要指发生在社会教育、伦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场所中的程式化、展演性、情境性的活动[20]。有学者则从微观层面,认为仪式教育是指在学校这一特定场域下,由学校主导并对学生开展的有较强仪式感和教育意蕴的一系列教育活动[21]。还有学者指出仪式教育不限于校园,是在具体场景下(场馆或非场馆),借用特定符号、话语、行为对参与者发生影响的教育活动[22]。本文认为,仪式教育是通过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涉及教育环节和构建教育情境,以达到对受教育者文化传承、品行培养等目的的活动。而高校仪式教育是将仪式教育置于高校这一特殊的场域空间下,通过正式的且有组织、有计划的展演活动,达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二)高校仪式教育的基本类型
高校仪式教育的分类基本以高校仪式类型为基础。有学者将高校仪式按特征及功能分为纪念性仪式、表彰性仪式、日常仪式、交互仪式等[23],有学者从大学文化展现的视角,将仪式划分为纪念仪式、过渡仪式、欢庆仪式等[24]。结合不同的高校仪式类型,高校仪式教育大致可分为政治类仪式教育、人生成长类仪式教育、文化类仪式教育等,不同类型的仪式教育其所秉持的仪式要素、育人机制、育人模式都有所不同。
简而言之,学界开始尝试着对高校仪式类型形成较为明确的分类标准。现实中的高校仪式复杂多样,学者们研究具体议题时可把握以下原则:其一,以问题为导向,选择合适的分类方式,如入党宣誓仪式既可以归属于成长通过性仪式,也可以归属于政治功能性仪式,这需要研究者针对具体问题挑选适当的分类标准;其二,分类标准的选择既能够区分不同类型的差异性,又要避免陷于繁琐的描述性分类的窠臼,同时还要有助于核心议题的探讨和分析。
三、高校仪式教育的特征与功能
对近十年高校仪式教育的研究文献进行词频分析时发现,大学生、仪式特征、育人功能是其中的高频关键词[25],研究者对高校仪式教育的特征与功能的研究经历了从最初的浅见到逐步深化的历程。
(一)高校仪式教育的典型特征
高校仪式教育既有一般仪式的典型特征,同时又带有现代大学教育的形态特点。学者们较为集中地分析了高校仪式教育的意识形态性、象征性、情境性、表演性等特征。
意识形态性是高校仪式教育的首要特征,表现在仪式教育的思想内容、传播方式、功能目的等各环节[26-27]。这一特性来源于仪式原初的政治性。传统社会中仪式的设置与开展都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现代大学是各种社会思潮、社会意识、思想观念的汇集地,对大学生开展主流价值观教育、筑牢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防线是高校仪式教育的首要目的。
高校仪式教育的象征性来源于仪式本身。仪式被看作用感性手段作为意义符号的象征体系[28]。高校仪式通过事先设计与编排,使用语言、行为、影像、物件等符号,借助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产生特定的象征隐喻,以此来传递、承载大学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理念。有学者以特纳提出的象征符号的两个意义极(理念极与感觉极)为基础,分析了爱国主义仪式教育中的符号象征化过程:“感觉极”激起人的欲望和情感,“理念极”则引导仪式参与者思考仪式所蕴含的内在规范与社会价值[29-30]。
高校仪式教育的情境性是指仪式在特定时空环境中展现出来的某种情景,仪式教育则寓教于其中的情、景、境。高校仪式通过一系列具有特定意义的象征符号、精心布置的空间场景、安排设计的程序环节等要素,营造出特定的教育情境,实施相应的教育内容,增强学生的情感认同。正如柯林斯所言,在仪式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发生在由个人所形成的社会关联或网络形成的微观情境下[31]。在动静相交、主客相融的情境下,仪式参与者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和心理反应,从而达到教育目的。
高校仪式教育的表演性与情境性相连。仪式情境的行为基础即表演,格尔兹把涉及生活准则、世界观“完全公开的仪式”称作是一种“文化表演”[32]。高校仪式不仅具有一定的表演性质,还隐含着某种“虚拟性”,即体现在仪式的行为方式、表演模式、场景布置以及心理时空4个方面,它们共同构建出一个有关仪式的虚拟世界[33]。在这个虚拟世界中,仪式行为者的情感与心態却是真实的。参与者在这种虚拟与真实的交融中进入一种深刻且真实的情感体验,把仪式的价值理念铭刻于心,潜移默化之中达到教育目的[34]。
(二)高校仪式教育的育人功能
学者们在仪式功能基础上,结合高校教育特征与规律,不仅从政治、社会、文化等层面对仪式教育的功能详尽阐释,同时对育人功能的实施机理及过程也做了深入分析。
从政治层面而言,学者们较为集中地剖析了高校仪式的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意识形态教育等育人功能。研究者一致指出:仪式对于当前高校开展“三全育人”、建设“大思政”教育格局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高校仪式尤其是政治仪式,对上述教育的价值认同、内涵丰富、资源整合、情境创设、实践强化等方面都具有提升效果[35-36]。有学者认为,就爱国主义教育而言,通过仪式可强化国家认同、激发爱国情感、规范爱国言行等功能[37]。还有学者认为,高校仪式作为传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场域,具有理想性、动员性、传承性等特点,可以契合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节点,强化仪式互动关系,唤醒、激发学生对价值观的反思与内化[38]。
从社会层面而言,学者们较为关注高校仪式教育的道德教化、社会团结、情感提升等功能。道德教化是仪式教育的主要功能:仪式不仅为学生个体行为提供道德约束,还为学生群体提供共同的道德目标和价值基础;通过仪式可唤醒学生心灵深处的道德意识,进行道德纠偏,产生道德激励[39-40]。仪式教育的社会团结功能能够维持、巩固社会秩序:如果仪式参与者在展演、观摩仪式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伙伴群体”——拥有共同经历、共享社会记忆,从而找到群体归属感、稳定社会秩序[41]。此外,如果仪式的情境性运用恰当的话,能让参与者的情感体验发生变化:有的是情感能量聚集后,在情绪激奋中感受仪式传达的精神力量和价值理念;也有的是情感释放,把欢喜、离别、压抑等情绪表达、展现出来。仪式中的情感体验是一种通过群体力量来调整个体情绪的渠道。
从文化层面而言,学者们重点分析了高校仪式教育的文化传承、跨文化交流等功能。现代大学是一个文化共同体,仪式是其中重要的一种文化机制。首先,高校仪式中的符号象征性、情境性,不仅从时间维度上延续了大学历史文化传统,而且从空间维度上构建了共享的文化空间和文化景观[42]。其次,高校仪式通过周期性的活动、传播,形成优质的校园文化特色和文化氛围。最后,现代大学仪式具有文化创新功能,在学生自主性较强、参与性较高的学生节、艺术节等活动中,高校已成为文化创新的发源地,这些仪式同时又成为社会公众的共享话题和公共文化事件[43]。此外,高校仪式让师生凝聚成为“文化共同体”:构筑了把所在大学文化融入民族国家历史文化宏大叙事的最佳路径[44];同时也搭建了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参与者在观摩、模仿的过程中,接触、了解多元文化,从而达到文化交流与共享的目的[45]。
学者们对高校仪式教育功能实施的机理及过程也进行了分析。有学者提出了仪式育人的作用机理主要是通过价值识别、主体共鸣、情绪强化、价值内化4阶段实现[46]。有学者将仪式过程细分为准备、展演(启幕—高潮—谢幕)、宣传3个环节,不同环节的要素构成、结构功能、运行机制有所差异,可因地制宜以达到最佳仪式教育效果[47]。研究者一致认为,应充分把握住仪式的情感性、表演性等特征以及仪式中各要素的合理组合与使用,才能真正达到育人效果。
总的来说,学界对高校仪式的特征与功能研究较为全面深入,但多聚焦于静态描述,对于仪式特征的发生机理、特征与功能之间的互动影响等动态剖析,还较为单薄。这需要研究者借鉴教育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方法,深耕仪式案例的田野调查和质性研究,在获取充足的调研资料和数据基础上,梳理出高校仪式教育特征和功能的机理及规律。
四、高校仪式教育的困境与优化
通过对近十年的文献回顾,有关高校仪式教育的困境研究从最初的直观现象、影响因素分析逐渐深入至对仪式的运作机理、化育模式等剖析阐释,同时,学者们亦从高校仪式教育的主体、过程、成效等方面提出了诸多改善策略。
(一)高校仪式教育的现实困境
当前高校仪式教育的困境既有一些普遍性的共因,也有一些差异化的个因。研究者较为集中地指出,有些高校在仪式教育的内容形式、符号象征、情绪感染、人文关怀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和困境。
仪式内容与形式的失衡。目前高校仪式教育存在着内容较为单一、“凑形式”等问题。有些高校仪式过于聚焦宏大规模展示,忽略日常仪式的有效落实,使得各类仪式设置轻重不均、疏密不等。此外,部分学校以处理事务性的工作来进行仪式设计,对仪式所要表达的教育意义和德育功能认识不清,对仪式性活动的主题彰显、生活化延伸、常态化管理等重视不足,存在着组织安排不科学、技术保障不到位、程序操作不规范等问题[48]。这些不足使得仪式的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失衡,偏离了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与学生实际需求,弱化了学生的参与感和获得感,降低了仪式的效能供给。
仪式符号的象征意涵消减。仪式过程中若使用符号不当,不仅影响仪式的功能效果,同时还会弱化甚至异化仪式主题。有些学校在开展仪式过程中忽视仪式符号的象征意涵表达,使仪式活动徒有其表、流于形式[49]。有学者以升旗仪式为例,着重分析了五星红旗作为一种仪式符号传递的特定价值观念的功能,但只有向学生表达出完整的符号意义系统,才能达到促进个体价值信念内化的目的[50]。而仪式过程中过度使用华丽辞藻,不加鉴别引用网络符号、流行用语、商业符号等,容易导致符号意义的隐匿化和教育价值的迷失,消解了仪式教育的实效性。
仪式的情绪感染力孱弱。仪式教育富有成效的关键是能否激发参与者的情感体验。一方面,高校仪式的单一化、程式化容易导致参与者的“无感”状态:有些高校不顾校际差异、无视本校特色,简单移植、模仿其他学校做法,使得仪式缺乏应有的文化生态,无法建立起与参与者的情感联系,收效甚微[51]。另一方面,仪式过度使用亦造成参与者情绪疲倦:虽然结构化的仪式程序能适时引导参与者情感转向,但重复率达到一定限度时,受教育者容易滋生审美疲倦与情感懈怠,削弱教育活動的信念萌生功能[52]。
仪式的人文关怀匮乏。仪式本质是关注和改善人的境况,这也是马克思主义视角下仪式教育的本质所在,即对人的生存现状、权利与尊严、全面自由发展的关注。然而,一些高校仪式教育的人文关怀只是一种“应然”口号,“实然”状态却是仪式呈现工具化倾向:仪式内容单一、形式固化,未能针对不同阶段受教育者的认知水平、思想状况、心理图式进行相应调整[53];仪式沦为主办者的名利场,参与者成为仪式里的工具人[54]。由于仪式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内驱动力和现实需求,使得学生产生疲倦,甚至厌烦仪式的举行。
简而言之,学者们对高校仪式教育的现实困境进行了概念化、抽象化的理论分析,对实际阻碍因素及因果联系也做了较为详尽的阐释,但在构建整体性的理论分析框架方面还较为薄弱,对典型案例的深度挖掘及仪式过程考察还较为欠缺,未能全面涵盖高校仪式教育的困境及背后的逻辑机理。
(二)高校仪式教育的优化路径
针对当前高校仪式教育中的困境与不足,学者们着重从仪式教育的内容与形式、符号与象征、情境与情感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优化举措。
协调内容形式,提升育人成效。高校仪式类型多样、仪式内容丰富,但只有形式与内容协调一致,才能提升仪式教育成效。首先,学校应依据不同的仪式内容选择与之匹配的符号、话语、情境等仪式要素:如纪念性仪式具有政治性、庄重性等特点,仪式场景应是庄严肃穆、严谨认真的;庆典式仪式(如学生节、音乐节等)则应以活泼欢快为主,可有一定的娱乐化倾向[55]。其次,仪式形式应能承载限度范围内的教育内容,否则容易陷入形式主义:如成人仪式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体悟生命成长、实现角色转化,但过多摄入政治教育,可能会适得其反[56]。最后,高校可借助短视频、直播等网络平台,不断创新仪式的内容与形式,构建既契合大学生身心特点、又具有时代特征的仪式网络载体[57]。
彰显符号意义,深化象征内涵。符号意义的有效传达是仪式教育有效的关键环节。仪式活动前,组织者可进行相关符号意涵的宣传,使其成为校园文化机制之一。在仪式过程中,小到口号标语、背景音乐,大到仪式主题、流程策划都应正确使用符号,勿出现误解或歧义;可通过适宜情境,让参与者感受并接纳各种符号所传达的文化理念、情感态度、价值意蕴等[58]。仪式活动后,可延续相关符号的再阐释与再感悟,进一步加深参与者对符号意涵的理解。此外,高校可以打造彰显本校特色的仪式品牌和象征符号,增强学生对校园文化的归属感与认同感。简而言之,仪式符号的解释与呈现,基本原则是与优质的文化资源相连,通过仪式形成具有强大号召力的“文化磁场”,把文化基因根植于参与者内心深处。
增强主体参与,激发情感认同。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和情感性是仪式教育成效的推进器。高校仪式的组织者应把握学生群体的思维模式、认知能力和情感支点,注重学生自由发展、生活体验与仪式活动之间的衔接,让学生在仪式过程中“情感入境”,避免出现身心分离的现象[59]。此外,高校在组织、设计仪式时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以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角色轮换让学生成为主题策划者、方案设计者和活动组织者,这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自主性,而且能让学生深度体悟仪式的教育价值[60]。
完善仪式评价,延伸传播效应。随着高校仪式活动日趋丰富,构建完善的仪式评价体系是提升仪式教育成效的长效机制。这需要在充分的理论研究、深入的实践调查、翔实的数据分析基础上,设立相应的仪式教育综合评价体系或评价模型,把兼有艺术蕴含的仪式活动和作为一门科学的仪式研究相互结合[61]。通过对高校仪式评价的关注,结合高校仪式所形成的文化现象,使高校成为精品文化的输出高地。
总体而言,有关高校仪式教育的困境及提升路径的研究,既要立足于当下中国高校的整体环境、运行规律、育人目标,也要深入借鉴已有仪式研究的理論成果,还要创新运用多种仪式研究方法,努力深入到仪式教育的过程分析、机理分析、结构分析中,才能真正破解当前高校仪式教育成效不足的症结,提出可持续化、可操作性的提升路径。
五、未来研究展望
未来,学界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着力促进高校仪式教育研究的创新与发展。
(一)推进多学科的理论研究合力
高校仪式教育作为跨学科的研究领域,要借助多学科的理论合力共同推进相关研究。首先,要精准掌握象征理论、结构—功能理论、仪式互动链理论等经典仪式理论,把当前研究向更深理论层次推进,厘清仪式感、仪式化等概念的辨析与运用,加强仪式教育的化育机制、发生逻辑的剖析。其次,要广泛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视角,如用政治学的权力理论分析权力与仪式教育的关系,用社会学的社会记忆理论分析仪式教育中的记忆刻写与文化建构,用积极心理学的“心流”理论分析仪式活动中的情感激发与教育成效,用哲学的“话语”理论对仪式现象、内在逻辑进行剖析阐释,用后现代理论中的文本、解构、游戏等概念来阐释仪式活动,用传播学理论分析仪式教育中的象征符号传播。
(二)拓展仪式教育的研究主题
学界可以从仪式教育与网络技术、地方性文化、群体发展等方面拓展研究议题。网络时代衍生出诸多新现象,比如,疫情防控期间有些学校的云聚首、云毕业等网络仪式的育人成效;网络技术对仪式传播方式的影响;公共事件中的网络仪式传播对青年学生的价值信念、情绪体验的影响等。高校仪式不仅是民族国家、大学精神等宏大叙事的文化载体,同时也是地方文化、校园特色文化的传媒介质,研究者可深入挖掘高校仪式与地方性知识、民俗文化之间的关系,创新高校仪式教育的内容与形式。由于中国高校类型多样、学生群体性差异较大,研究者可分类研究不同类型高校、不同学生群体的仪式教育成效。此外,还可以进一步深化高校仪式教育的评价体系、评价指标,构建相关的评价模型等。
(三)构建仪式教育的本土话语
当前仪式教育研究正逐渐从引用、借鉴西方仪式理论话语转向构建本土化的理论话语体系。首先,要深入开展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研究,对传统礼仪文化、传统书院制度、文人社团文化等进行探讨,把传统仪礼文化的现代化与高校仪式教育提升相结合。其次,有效借鉴中国民俗学中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将其与高校仪式教育的地方化、本土化、特色化相融合。再次,系统梳理百年党史中仪式教育的优良传统和长效机制,总结习近平总书记有关仪式教育的重要论述。
(四)创新仪式教育的研究方法
高校仪式教育的研究方法要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上同时着力。首先,进一步加强定性研究:可运用扎根理论、编码技术、文本分析等方法,深描典型个案,总结出具有普遍性的规律与经验;拓展个案研究的类型,在当前集中于开学/毕业典礼、成人仪式等基础上,扩展个案研究的类型与范围,丰富充实仪式教育的案例研究。其次,重点发展仪式教育的定量研究:借鉴心理学中的实验研究法,分析不同仪式的育人成效;采用社会研究中的量表设计、统计分析、结构方程等方法,量化仪式活动的影响因素及育人机制等。最后,还可以采用历史研究法,对某一类仪式或某一种仪式进行长时段考察,分析其教育模式的时代变迁规律;采用比较研究法,对不同地区、不同高校、不同群体的仪式的育人机制进行比较等。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5.
[2][11][43]代玉启.互动仪式链理论视野中的高校典礼——以Z大学学生节为例[J].社会科学家,2021(08):21-25.
[3][22]范楠楠.“拟剧”艺术中的管理:学校仪式的优化设计[J].教育科学研究,2012(05):24-27.
[4]王北生,李中亮.18岁成人仪式教育:进展、问题及改进建议[J].教育研究,2010(05):23-27.
[5]傅薇.政治仪式在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中的作用[J].高教探索,2016(06):39-44.
[6]杜敏菊.身份唤醒与行为统合:仪式教育的文化控制机制[J].高教探索,2021(01):11-19.
[7]赵虹元.教师缺席:学校仪式教育的固化与蜕变[J].中国教育学刊,2018(04):93-97.
[8]高梦潇,刘志山.政治仪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02):47-50.
[9]刘燕,任旺.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仪式化构建[J].广西社会科学,2018(11):30-34.
[10]高晓林,骆良虎.仪式教育融入“大思政课”建设的内在逻辑、价值意蕴与实践理路[J].思想教育研究,2023(01):103-108.
[12]仲彧欣,蒋鹏宇,张莉娟.互动仪式链理论视域下医学院校典礼仪式的职业精神教育功能探索——以北京大学医学部2020年毕业典礼为例[J].中国医学伦理学,2022(02):129-134.
[13]乔凯,潘梦蝶,左晓阳.大学生对仪式教育的认知与评价——基于安徽省6所高校的调查研究[J].教育观察,2021(44):11-13.
[14]杨巧.重大政治仪式的教育效用研究——对参加或观看国庆60周年庆典的1350名大学生的调查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2(09):69-74,88.
[15]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研究评述[J].北京:民族研究,2002(02):88-96,109-110.
[16]〔法〕爱弥尔·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渠东,汲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11.
[17]殷素梅,单新涛,关香丽.基于记忆重构的仪式教育活动设计新视角[J].教学与管理,2020(09):56-58.
[18][21]胡宝国.仪式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思想理论教育,2009(09):88-90.
[19]王海洲.政治仪式的权力策略——基于象征理论与实践的政治学分析[J].浙江社会科学,2009(07):38-43,126.
[20]张志坤.仪式教育审视:教育人类学仪式研究视角[J].中国教育学刊,2011(12):24-26.
[23]许胜利,黎立夏.学校仪式教育的类型、特征及功能[J].教学与管理,2021(07):18-20.
[24]周宪.高校校园仪式与大学文化的建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22):67-69.
[25]李彩彦.我国仪式教育研究主题及趋势的知识图谱[J].昆明学院学报,2021(01):108-115.
[26][29][47][57]陈文娟,陈希.高校爱国主义仪式教育的优化创新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07):115-118.
[27]陳文旭.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仪式传播论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07):111-114.
[28]薛艺兵.对仪式现象的人类学解释(下)[J].广西民族研究,2003(03):39-48.
[30]〔英〕维克多·特纳.象征之林[M].赵玉燕,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35.
[31]〔美〕兰德尔·柯林斯.互动仪式链[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79.
[32]〔美〕格尔茨.文化的解释[M].韩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138.
[33]薛艺兵.对仪式现象的人类学解释(上)[J].广西民族研究,2003(02):26-33.
[34][45]克里斯托弗·乌尔夫.教育中的仪式: 演示、模仿、跨文化[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02):130-142.
[35][39][41]倪辉.大学仪式的形态、特点及功能:道德教育的视角[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2(03):29-33.
[36][44][52]杨未.论仪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0):104-107.
[37][56]黄岩,穆佳玮.高校仪式活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及其实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06):109-114.
[38]顾志勇.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基于仪式的构建、逻辑与实践[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23):33-36.
[40][55]代玉启.论高校典礼文化的精神价值与育人功能 [J].高等教育研究,2018(07):72-76.
[42]汤小静.大学仪式的文化发生学阐释[J].高教探索,2021(07):34-39.
[46][50]王爱祥,王阳.网络空间思想政治教育仪式的理论构建及其实践[J].思想教育研究,2018(07):118-122.
[48][54][58]李平.学校仪式教育的现实困境及变革之路[J].教学与管理,2019(22):22-24.
[49][53]赵婧婧.泛化、异化、弱化——仪式教育的三重困境[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7(06):98-103.
[51]张家军,陈玲.学校仪式教育的价值迷失与回归[J].中国教育学刊,2016(02):90-95.
[59]董晓敏,郝敏.高校借助政治仪式培育大学生政治认同:困境与对策[J].未来与发展,2019(08):80-85.
[60]金保华,耿歌.农村学校仪式教育的价值、问题与改进[J].教学与管理,2020(33):43-45.
[61]谭明武,张琼,黄钞华,黄晶晶.大学生对仪式教育的综合评价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22):75-76.
(責任编辑:王岚)
A Review of Ritual Education Research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New Era
GENG Yina CHENG Jinyi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angzhou,Zhejiang 310023,China)
Abstract: Ritu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strengthening morality education. Since the new era,the research on ritu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shown a development course from beginning to prosperity. Ritu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related research focused on the concept,types,characteristics,functions,insufficient dilemma,optimizing the path,and other fields. Anthropology,political science,sociology,pedagogy and other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with case analysis,interviews,data analysis and other empirical methods constitute a three-dimensional research prospect ofritu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future,the research can be further deepened from the aspects of promoting multidisciplinary theoretical synergy,expanding research topics,constructing local discourse and innovating research methods.
Key words: college ceremony; ritual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itual characteristics; educational fun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