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媛 孙渊
专业成长叙事:我成为教师这十年
2013年,我大学毕业如愿走上了讲台,一晃已经十年。回首过去的成长之路,内心充盈;展望未来的奋进之途,希冀满怀。我也深深感悟到:只有不断向下扎根,向外生长,才能在教书育人的事业上有所作为。向下扎根,需要夯实自己的基本功,首先站稳讲台;向外生长,需要依托团队的力量,汲取他人的营养。而这十年的职业生涯中,我的同伴和我们的团队给了我莫大的关怀和帮助,让我快速成长,也温暖了我的校园时光。
那个与我同行的战友给了我坚持下去的力量。当年,刚刚大学毕业的我,在一所民办学校任职。出于对职业理想的追求,我一直在努力备战深圳的教师招聘考试。起初,我计划利用下班和周末的时间去就近的图书馆学习备考。可边工作边准备考试实在不容易,坚持了一个多月,我就有些倦怠了,学习也开始拖延。直到有一次,我在图书馆居然碰到了“战友”——同校的一位物理老师。我们相视一笑,在图书馆并肩战斗的日子也从此开始了。有了同行的战友,也就有了外力的督促,我也变得更加自觉,丝毫不敢懈怠。那段时间繁忙而充实,我们相互监督,也彼此鼓励,共同走过了那段难忘的岁月。在路上,我们常常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去分析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分享各自心得;在馆里,我们也经常互换身份,为对方的试卷分析得分,发挥各自优势;在空闲时间,我们也会聊聊未来,给彼此加油鼓劲。经过大概半年的学习备考,我们顺利通过了笔试和面试,双双如愿考上了报考的岗位。如今回想起来,这个只有两人的“考编小团队”在艰苦的备考过程中给了我太多温暖和希望。倘若孤军奋战,缺少分享和交流,我的精神世界想必也会困苦许多,考编的过程也未必会如此顺利。这段一起学习备考、讨论交流的日子,不但帮助我顺利考上编制,而且为我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感谢这位与我同行的战友,我们相互扶携,互帮互助,成为彼此成长的坚韧力量。
那個助我成长的语文科组给了我不断向上的动力。如果说考编小团队给了我许多精神的慰藉,那么我所在的科组和备课组则实实在在地提高了我的专业素养。入编后分配到新单位,我不仅担任了新高一的班主任,还承担两个班的语文课。工作量的增加让我一时应接不暇,教学上也颇有些力不从心。好在幸运的是,我的学科师父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师父是高中语文学科的科组长,不仅学识渊博,教学经验丰富,而且为人儒雅随和,极有个人魅力。正是在师父的建议和影响下,我养成了坚持阅读的习惯,并从专业阅读中找到了自己的成长方向;正是师父的耐心听课和深入点评,让我明确了自己的优长和短板,并收获了许多教参上也学不到的宝贵经验。虽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但往往“名师出高徒”。受到师父的影响,我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风格,即“生活语文”。我一直倡导学生的语文学习要跟我们的真实世界有良好的互动,在课堂之上,能够畅谈文学,感知生命的律动,倾听心灵的倾诉,来一场情感的共鸣,那是最美的语文课堂。可以说,师父的言传身教对我的专业发展影响深远,如果没有他在前面引领,我的成长也许迟迟都找不到合适的方向。
在师父的指导下,我的课堂教学越来越得心应手,与科组同事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从备课组的集体备课到科组的主题教研,积极而热烈的研讨氛围让我感受到了教学智慧的生成。一个年级的学科教师构成往往是老青初的组合。老教师沉稳内敛,思想深邃,教学经验也非常丰富,三言两语道破本质;青年教师中流砥柱,厚积薄发,承前启后,往往深谙学生心理,教学艺术高超;而刚毕业的新教师,初生牛犊不怕虎,充满希望和干劲,极富创造力,常有奇思妙想。这样的团队,往往每个人都能听到与自己不同的声音,思想碰撞也由此发生。在这样的团队之中,我们常常就一个教学问题进行深入而持续的探讨,或在教研活动中,或在微信群聊里。每个人都会积极发声,各抒己见,最终又能兼收并蓄,各取所需,形成具有个人风格的教学设计。团队中的每一位成员都认真参与,团队的教研氛围就会越来越好,而好的教研氛围又会促进每一位成员的专业发展,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令我印象最深的是2022届的高三,那年的第一次统考,语文均分在区里的排名较为落后。于是,我们整个高三语文备课组结合考试数据,针对存在的问题,重新制订了详细且可行的备考计划。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做好了每一次小考的选题与数据监测,以便及时发现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实时调整方略。我们细化了培优补弱、分层作业设计等种种措施的落实细则,实时在微信群汇报落实情况;此外,我们不分彼此,对所有目标生进行分层之后,分工合作,有效跟踪辅导,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整个高三一年,我们备课组齐心协力,教学上互通有无,生活上互帮互助,终于在高考中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我本人获得了当年的“语文学科高考先进个人”荣誉称号,而我们备课组也被学校评选为“卓越备课组”,这是我们共同的荣耀,我为自己在这样的团队里深感自豪。
那个我加入的名师工作室为我提供了更专业的学习资源。随着专业上的不断成长,我后来有幸加入了深圳市陈春明名师工作室,从学校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工作室经常邀请名师大咖开展讲座,印象最深的是正高级语文名师胡兴桥老师的一场讲座。讲座中,他分享了自己的教学札记,或记录案例,或记录反思,或记录感触。一本又一本厚厚的笔记,写满了胡老师的教学故事和教育感悟,这是语文老师特有的文字浪漫,更是胡老师多年的教学坚守。而他和学生之间一封封书信的往来,更是让我拜服又感动,也让我领悟了自己作为一名老师的特殊意义。工作室还不时开展内部的教研活动,比如同课异构。原来一首古诗还可以这样讲。听课评课,让我的教学思路更加开阔。除了讲座和教研,我还开始学习和参与到课题研究当中。在工作室期间,我参与了陈春明老师主持的省级课题“基于概念图的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应用策略研究”,并发表了相关研究论文,后续还参与编写了面向统编新教材的《名师教案》。后来,我陆续加入了鲍远根名师工作室和师修武名师工作室,工作室的广阔平台给我提供了很多宝贵的学习机会和学习资源。我把枝叶尽情向着太阳,拼命吸取温暖,终于在专业上开始结出自己的果实——我第一次完成了自己主持的区级课题,第一次完成了区级的公开课,并在各项比赛中崭露头角。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看得更远,我站上名师工作室的平台,也看到了自己专业成长的无限可能。
那个我所在的班主任团队给了我温暖的成长记忆。入编后分配到新单位,我就担任了新高一的班主任,并开始了自己三年的班主任之旅。这段经历不仅带给我专业的成长,也让我收获了珍贵的友谊。每每回忆起来,心中就充盈着人情的温暖。那个时候的我还很青涩,特别是遇到班级管理上的问题,总会急躁不安,找不到好的解决办法。而我的年级长,一位大我几岁的姐姐,却总是稳重平和。她不骄不躁,让我定心;她有条不紊,给我示范;她尽职尽责,给我方向。班级座位怎么排更科学?班级活动怎么组织才有效?学生之间的矛盾怎么解决?学生成绩下降心态不稳怎么处理?遇到这些棘手的问题,我总会请教她,她也总能把事情抽丝剥茧,指出问题的本质,教会我辨识真相的方法,同时分享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供我参考。这样的方式温和、民主、有力量,我得到的启发越来越多,也慢慢地形成了自己解决问题的工作思维。工作的方向一旦对了,就会少走很多弯路,年级长的指导让我很快明确了自己班级管理的方向,到了高二,繁杂的学生工作也逐渐得心应手。由于自己的付出和努力,在期末的评优考核中,我也获得了区“优秀班主任”和区“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除了年级长的支持,与我同级的班主任们同样给力。我们的班主任团队非常团结,大家多是新任班主任,年龄相近,工作中和生活上也有很多的话题和共鸣。我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整个团队的工作氛围紧张而不失活泼。办公室里,我们说说笑笑,也分享交流自己的治班妙招。大家也会把自己班上出现的难题,如手机、睡觉、作业等问题,主动曝光出来,其他班主任则群策群力,你一言我一语共商解决问题的“大计”。那个时候,除了自己班上的学生,其他班的学生,大家也都能认出十之七八,每一位班主任的心里不只有自己班上的学生。在这个团队的三年里,我們曾一起团建,做快乐的游戏,唱忘情的歌曲,踩温暖的海沙,在户外尽情放肆欢笑;我们曾一起带学生出去研学旅行,带班育人之余,也分享自己生活的欢乐与忧愁,在时间长河里同频共振。慢慢地,我们的感情变得深厚,我们的友谊也弥足珍贵。还记得我生病住院的时候,他们带起了我的班,也承担起我的课,却没有一句怨言;我怀孕的时候,大家更是尽可能地照顾我帮助我,时时事事都为我考虑。工作繁忙又如何,有一群这样的同事,有一个这样的团队,大家把满满的温情毫无保留地付出,工作也会变得幸福和快乐。这是我人生中一段非常宝贵的经历,我不仅从中获取了专业成长的力量,更由此懂得了团队对于个体的特殊意义。
人生有许多个十年,但这个十年,对我意义非凡,让我感慨万千。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本科毕业生,在人才济济的深圳,实在微不足道;但这十年的时间,我凭借自己的坚持,依托团队的力量,在专业发展上脚踏实地,稳步成长。尽管距离“名师”的头衔还很遥远,但我收获了属于自己的专业成果,也建立了个人专业发展的强大信念。教育的田地里,我们是园丁,也是佳木。我们不一定都会成长为参天的大树,但向下深深扎根,向上努力生长,一起热烈绽放,我们都会迎来事业的美好春光。
评议:我们需要怎样的团队?
作为教师,我们生活在各种各样的团队之中,小到备课组、科组,大到年级组、学校,做课题有课题组,搞项目有项目组,还有越来越多的新型团队,比如工作坊、工作室以及各种“高大上”的联盟等。团队之多,令人眼花缭乱、无从选择,甚至分身乏术、疲于应对。那么,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团队呢?
关于教师团队的研究其实有很多,但通常会使用“共同体”这一概念,并生成了“教师专业共同体”“教师实践共同体”“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等诸多新概念。而相较于“共同体”这样一个抽象的专业术语,我更喜欢“团队”这个普通词汇,因为它真实、具体、接地气,听起来更亲切、有人情味儿。我想,我们需要的也恰恰是这样的团队。
在陈媛老师的成长叙事中,我首先读到了这种真实感和人情味。从考编小团队的战友到学科团队中的师父,从工作室团队中的胡兴桥老师到班主任团队中的级长姐姐,真正帮助和影响她的,不是抽象的团队概念,而是团队中具体的“重要他人”。很多时候,一个具体的人、一件真实的事、一句走心的话、一个鼓励的眼神,远远胜过那一场场热闹的活动和一篇篇华美的推文。
其次,团队及“重要他人”对陈媛老师的影响,不仅有专业发展层面的,更有生活和心理层面的,比如考编时战友的陪伴、入职初师父的鼓励、生病时同事的照顾等。反过来看,陈媛老师之所以受到影响,是因为她首先在心理上产生了认同感和归属感,比如因为有共同的奋斗目标而组建了考编小团队,因为认同师父和胡老师的教学理念而明确了自己的发展方向,因为融入了科组和备课组而感受到团队力量并为团队荣誉竭力付出。所以,我们需要的团队,不是基于工作关系的“利益共同体”,而是互帮互助、彼此成就的“成长共同体”。
第三,如陈媛老师所言,并非人人都会成长为参天大树一般的“名师”。但每一位老师都应努力向上生长,而陈媛老师的专业发展轨迹也许具有更广泛的代表性。在她的十年历程中,除了“工作室”之外,最重要的成长助力都来自于身边的人和身边的团队。所以我们最需要的,就是身边的团队。而我们最应该做的,是脚踏实地、站稳讲台,经营好身边的关系,融入身边的团队。如果好高骛远,盲目追求更高更好的平台,反而是为他人做嫁衣,到头来耽误自己。
最后,当我以工作室主持人的身份再来思考这个问题,答案也愈发清晰:我需要这样的团队,坚守初心,抛却名利之思,关注育人之事;回归真实,不做表面文章,不搞形式主义;走向生活,专业上相互切磋,生活中彼此扶持。德不孤,必有邻,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在繁杂琐碎的工作中,请找到与你同频共振的那群人。
(叙事者:广东深圳市平湖外国语学校 陈媛;评议者:广东深圳市龙岗区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 孙渊)
责任编辑 晁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