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亚平 赵瑞芬 李秀荣 于博艺 田春霞
[摘要]高校学报是学术出版与传播的媒介,是学术诚信建设的重要主体。文章从学术生产的内约性和政策制度的引导性两个方面阐述高校学报学术诚信建设的生成逻辑,并基于学术共同体理论,从编辑主体规避学术不端行为实践和同行评议专家学术诚信实践两个方面分析高校学报学术诚信现状和困境,提出以学术共同体建设为突破口,打造编辑共同体、同行评议专家共同体以及“作者—编辑—同行评议专家”学术共同体,加强高效多元的制度供给,从而形成高校学报学术诚信建设的优化路径,以净化学术风气,回归学术生产旨趣。
[关键词]学术诚信;高校学报;学术共同体;学术不端
学术诚信是学术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石[1]。近年来,学术不端事件频发在一定程度上给学者学术形象、学术公信力、学术创新和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学术期刊作为开展学术研究交流的重要平台和传播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要加强作风学风建设,有效发挥在学术质量、学术规范、学术伦理和科研诚信建设方面的引导把关作用[2]。而高校学报作为由高等院校主办、具有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和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并以“高校+学报”命名的学术刊物,是学术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约占学术期刊总量的1/3。其应发挥自身组织优势,坚决抵制、有效防范和严格纠正学术不端行为,净化学术风气,从而促使学术研究回归初心和使命。目前,学术诚信建设凸显必要性和紧迫性,文章从高校学报学术诚信建设的生成逻辑、实践检视和优化路径三个维度进行省思,以助推高校学报学术诚信建设,营造诚实守信、风清气正的学术传播生态。
一、高校学报学术诚信建设的生成逻辑
当前,对高校学报(包括学术期刊)防治学术不端行为的作用,学界达成共识,认为学术诚信建设是学术出版者的责任与担当[3]。而学术生产的内约性和政策制度的引导性则是高校学报学术诚信建设的生成逻辑。
(一)学术生产的内约性:内在逻辑
学术生产过程包括学术研究者(作者)的诚信创作、学术期刊评价、学术成果的发表和传播、学界的再次评价等环节。在这一学术生产链条中,学术期刊是学术成果发表和传播的重要平台,其组织的同行评议具有学术成果评价的功能。从世界学术期刊发展历程来看,1665年3月英国皇家学会创办《哲学汇刊》,以发现知识、探析真理,该刊是无形学院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创刊之初,《哲学汇刊》就设置有评审制度,即稿件由学会理事会根据特许状的许可范围审定,再由理事会指定会员复审[4]。虽然评审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一定的争议,但是仍被学界公认为“最不坏的选择”[5]。学术研究者(作者)通过发表学术成果,获得学术认可和学术声誉。在我国高校学报发展历程中,宋应离先生认为,1906年苏州东吴大学创办的《东吴月报》为中国最早的高校学报,其具有高校学报的学术性和交流属性。自创立起,高校学报就发挥着学术发现、评价与传播交流的作用,有效吸引并凝聚各领域的研究者投稿。而高校学报主编一般拥有雄厚学术资本和良好学术声誉,也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和规训力,能对学术研究者(作者)的学术水平和学术诚信态度产生较大影响,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科学家精神气质,并在一定程度上杜绝或者减少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例如,1930年《燕京学报》发现所刊载的《匈奴王号考》和《鲜卑语言考》两文皆是译作,因此特刊发研究成果原创性说明,以杜绝此类事件发生[6]。可见,高校学报为学术繁荣发展和学术诚信建设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政策制度的引导性:外在逻辑
从学术生产的外在政策制度环境和话语分析角度看,高校学报的学术诚信使命愈加凸显。近年来,国家多次出台政策法规明确学术期刊的责任和作用,以提升学术诚信建设力。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学术期刊应充分发挥在科研诚信建设中的作用,切实提高审稿质量,加强对学术论文的审核把关。”[7]2021年,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印发的《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强调,学术期刊要加强作风学风建设,有效发挥在学术质量、学术规范、学术伦理和科研诚信建设方面的引导把关作用[2]。可见,外在政策制度赋予学术期刊引领学术诚信建设的责任,进一步强调学术期刊在学术诚信建设中的应然作用。此外,从编辑出版活动制度看,20世纪50年代起推行初审、复审、终审的三审制度,是高校学报实现学术评价与发现功能的关键举措,也是其规避学术不端行为、强化学术诚信建设的责任要求。
二、高校学报学术诚信的实践检视
2019年,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实施的《学术出版规范 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界定》(CY/T 174—2019)将学术不端行为归纳为六种:剽窃、伪造、篡改、不当署名、一稿多投、重复发表。在高校学报学术出版活动过程中,对不同类型的学术不端行为,多数高校学报能够发挥编辑的主观能动性,依托同行评议专家的学术评价,辅以技术工具手段予以防治。
(一)编辑主体规避学术不端行为实践
1.规避显性和隐性学术不端行为
一是使用技术工具规避显性学术不端行为。对剽窃、重复发表、一稿多投的典型显性学术不端行为,高校学报主要采用学术不端检测系统予以规避和防范。笔者通过对H省47家高校学报进行调研并发现,目前多数高校学报认为采用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对筛除剽窃稿件具有较好效果。而国际上防治图表篡改较为通用的做法是使用专业软件检测图片。但笔者调研也发现,此类软件在我国高校学报学术出版活动过程中使用率较低,尤其综合性高校学报鲜有使用。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高校学报提高对篡改的规避能力,且目前技术工具也在一定程度上无法对数据篡改或者结果篡改实现有效甄别。
二是发挥编辑主观能动性规避隐性学术不端行为。在高校學报学术出版活动过程中,编辑基于自身语言敏感性、学科知识储备以及实践经验,可对不当署名等隐性学术不端行为发挥一定的甄别、规避作用。一方面,编辑通过阅读相关主题文献,发挥自身语言敏感性,甄别不当署名等隐性学术不端行为。另一方面,编辑通过客观、公正、准确的学术评价评估学术研究者(作者)的实际贡献度,并与学术研究者(作者)主动、有效地沟通,从而甄别不当署名排序的行为。
2.现实困境
首先,技术工具功能异化及其局限性增加学术不端行为的甄别难度。目前,由于技术工具具有普遍性和易得性,部分学术研究者(作者)会利用技术工具事先规避剽窃、重复发表等显性学术不端行为,而形成甄别难度较大的隐性学术不端行为。笔者通过调研和访谈发现,高校学报在一定程度上对隐性学术不端行为规避不足。同时,技术工具存在的局限性也使高校学报在一定程度上无法对一稿多投等隐性学术不端行为进行准确判断。尤其是较为隐性的重复发表,即实质上基于同一实验或研究,部分学术研究者(作者)通过补充少量数据或资料,以多次发表方法、结论等相似或雷同的内容,或相关合作者就同一调查、实验,发表数据、方法、结论等明显相似或雷同的论文,对此,目前的技术工具尚不具备相关检测能力。
其次,学术主体间互动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尚未形成共同的学术规范和准则,导致高校学报学术诚信建设力不足。笔者通过调研发现,一是高校学报间缺少互动,尚未形成编辑实践共同体和共同的学术行为准则与可行性规范,不利于对隐性学术不端行为进行甄别和问责。二是高校学报在一定程度上缺少学者型编辑,编辑也在一定程度上无法形成具有影响力的学术资本,处于专业学术共同体之外,难以与审稿人、学术研究者(作者)展开深度学术对话,不利于培养学术研究者(作者)的科学家精神,使其养成学术诚信自律的习惯。
最后,高校学报的相关制度有待完善,高校学报应促使学术主体间形成合力,使学术主体增强学术诚信建设意识与责任感。这里的制度主要指约束主体行为的管理规范。总体来看,国家和学术管理部门、学会组织相继出台相关政策,为高校学报学术诚信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有力支撑。然而笔者通过调研也发现,高校学报的相关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未能与学术诚信建设工作实践相结合,内部诚信制度有待完善,规范效果有待提高。其中,高校学报需要进一步明确编辑岗位职责及其学术诚信责任边界,增强编辑的学术诚信建设意识与责任感、认同感。
(二)同行评议专家学术诚信实践
1.规避隐性剽窃、数据篡改和伪造行为
同行评议制度是保证学术论文发表质量的重要抓手,也是学术期刊发现隐性学术不端行为的关键。当前,高校学报借助技术工具能较好地规避剽窃研究成果等显性学术不端行为,但受多种因素影响,隐性学术不端行为呈现复杂性和多面性,以及愈加隐蔽的趋势。因此,一方面,高校学报应依托同行评议专家甄别学术不端行为,并促使同行评议专家以自身学术声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术研究者(作者),使学术研究者(作者)增强学术诚信。笔者通过调研发现,同行评议专家基于自身的学术资本可对论文的学术观点及其创新性进行科学、准确的评价,加强内容学术性把关,从而最大限度地规避隐性学术不端行为。另一方面,高校学报通过同行评议专家对学术论文数据的逻辑性、可行性、严谨性进行学术审查,能在一定程度上规避篡改数据或伪造数据等学术不端行为,保证学术论文内容的准确性。然而笔者调研也发现,虽然优秀的同行评议专家可较为科学、合理和准确地判断学术论文内容,但是受限于时间和精力,其在同一主题不同时段的审稿质量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
2.现实困境
当前,高校学报一般通过采编系统将学术论文发送给同行评议专家审阅,同行评议专家则在规定时间内将审稿意见提交给高校学报,这是一种单向的互动方式。这种互动方式使同行评议专家间缺乏学术交流,不利于其分享审稿经验,容易造成审稿把关尺度不一,出现变相学术不公的问题。同时,高校学报尚未形成相关的制度對同行评议专家审稿行为进行责任要求和权利保障,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同行评议专家学术诚信责任意识和学术把关能力,从而增加审稿质量的不稳定风险。
三、学术共同体视域下高校学报学术诚信建设的优化路径
当前,学界对高校学报学术诚信建设和预防学术不端行为已有一定的研究成果,并提出学术期刊的存在和发展应该依托学术共同体[8],依靠学术共同体的自律、自治提升学术诚信建设的作用[9]。有学者指出,学术共同体是新时代学术诚信建设的突破口[10]。针对目前高校学报学术诚信的实践现状,笔者认为,高校学报应加强技术检测工具开发,采用技术工具与人工审核相结合的方式,努力规避技术工具的异化,并基于学术共同体建设,发挥自身作为出版平台的学术评价作用与桥梁联结功能,促进学术共同体各主体间形成良性互动,产生凝聚力,共同防治学术不端行为。这是高校学报加强学术诚信建设,回归学术本质的根本路径。
(一)构建良性互动的学术共同体,提升学术不端行为规避力
学术共同体也被称为科学共同体,由迈克尔·博兰尼提出,他认为科学共同体的组织方式是评价和出版,即科学共同体发挥评审把关作用,并把具有科学价值、论据充分的原创学术成果进行发表,形成学术传播[11]。因此,文章认为的学术共同体指高校学报基于学术知识生产过程,在组织内部按照不同角色和责任,构建编辑共同体、同行评议专家共同体以及“作者—编辑—同行评议专家”学术共同体。
首先,高校学报构建编辑共同体,旨在遵守学术出版规范,提升学术不端行为鉴别与规避力。编辑共同体指编辑整合领域内专家,突破单位边界,形成共同遵守的出版范式,达成、执行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统一认识与标准的组织群体,以共同提升学术出版物质量,净化学术风气。这就要求高校学报组建跨单位组织,如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联盟,联系编辑出版学领域专家,形成学术出版范式,并加强对编辑学术诚信的教育与培训,提升编辑学术诚信的责任意识和鉴别学术不端行为的能力。
其次,高校学报应加强互动,提升同行评议专家共同体的学术评价质量,发挥同行评议专家共同体对学术内容的把关作用。一方面,高校学报要严格执行三审三校制度,将同行评议专家评审结果作为稿件终审的重要参考依据。另一方面,高校学报应通过举办学术会议、沙龙等活动,有效增加同行评议专家间的交流与互动机会,促进校内和校外同行评议专家进行学术思想交流与碰撞,助力同行评议专家提高知识性把关能力,提升学术诚信责任意识,遵循保密、利益冲突等规范,有效甄别学术剽窃、学术不当引用等学术不端行为,并提出高质量的论文指导性意见,从而严守学术阵地,发扬科研伦理精神。
最后,高校学报应构建“作者—编辑—同行评议专家”学术共同体,形成学术诚信建设合力。“作者—编辑—同行评议专家”学术共同体是高校学报出版活动的高级共同体形式。目前,高校学报基于三审三校制度形成的学术研究者(作者)、编辑、同行评议专家的稿件内容与评价互动,尚处于较浅层次的信息传递,未形成三者跨时空的深度互动。因此,高校学报应组织学术成果评价活动,既实现编辑对学术研究者(作者)群体的学术诚信意识教育和对学术不端行为尤其是隐性学术不端行为的甄别,又实现同行评议专家间的互动,使同行评议专家在专业审阅基础上有效甄别学术不端行为,精准评价学术成果,以激发学术研究者(作者)的学术热情,使其积极学习和思考同行评议专家的审稿意见,提升自身学术研究能力,形成良好的学术诚信品格,降低学术不端行为发生的风险,最终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同行评议专家的审稿热情。通过这种方式,实现学术研究者(作者)、编辑、同行评议专家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此外,高校学报还要依托新媒体技术,为学术研究者(作者)、编辑、同行评议专家提供网络空间和交流平台,形成学术规则,保障学术秩序,共同推进学术繁荣和学术诚信建设。
(二)加强高效多元的制度供给,为学术诚信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当前,高校学报应加强学术诚信制度等高效多元的制度供给,提升同行评议专家共同体的学术荣誉度。一是高校学报要设立审稿人制度,通过相关制度明确同行评议专家职责,强化其学术诚信自觉性,加强学术互动。二是高校学报要形成学术荣誉制度,从职称晋升、项目申请等方面为同行评议专家提供支持,以提高其学术声望。三是高校学报要通过制度建立同行评议专家互动交流平台,提供即时学术交流工具,使同行评议专家在审稿过程中获得归属感和满足感。
高校学报尤其应健全“作者—编辑—同行评议专家”学术共同体管理制度,保障共同体间主体的良性互动。高校学报可以编辑为纽带、学报为阵地,设置管理规定,定期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会议和学术活动,增加学术交流机会,实现“作者—编辑—同行评议专家”的良性互动,并提升编辑的学术素养、新媒体素养和学术诚信意识、责任心,从而加强学术诚信建设,遏制学术不端行为。
[参考文献]
[1]韩震.学术诚信是学术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石[N].光明日报,2019-04-10.
[2]史竞男.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EB/OL].(2021-06-25)[2023-02-22].http://www.gov.cn/xinwen/2021-06/25/content_5620876.htm.
[3]谢寿光.论学术出版在学术诚信建设中的责任与担当[J].现代出版,2021(03):5-10.
[4]王志标.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期刊编辑部高质量发展[J].科技与出版,2020(10):84-91.
[5]阎光才.精神的牧放与规训:学术活动的制度化与学术人的生态[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1.
[6]陈义报.《燕京学报》对学术共同体的构建及对当下学术期刊的启示[J].出版发行研究,2016(02):102-105.
[7]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EB/OL].(2018-05-30) [2023-02-22]. http://www.gov.cn/zhengce/2018-05/30/content_5294886.htm.
[8]原祖杰.学术期刊在学术共同体建设中的作用[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01):50-52.
[9]刘普,孙婉婷.“十三五”时期社科学术期刊发展研究[J].科技与出版,2020(09):34-42.
[10]陈亮.学术共同体:新时代学术不端治理的突破口[J].教育发展研究,2019(Z1):3.
[11]迈克尔·博兰尼.自由的逻辑[M]冯银江,李雪茹,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