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美英
摘 要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高校学报办刊的基本情况,发现当前高校学报办刊存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办刊模式僵硬,应变风险能力弱;质量良莠不齐,同质化问题突出;市场供大于求,缺乏竞争意识;学科专业众多,专业编辑短缺;学报地位边缘化,领导重视不够。
关键词 大数据时代;高校学报;办刊现状;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60-0034-01
随着信息的爆炸增长,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出版物大量涌现。在大数据时代下,高校学报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为了深入了解当前我国高校学报办刊的基本情况,笔者设计了调查问卷,并通过电邮的方式对部分高校学报进行调查,问卷共发出100份,其中重点院校学报占20%,其他一般本科院校、高职高专以及民办高校学报占80%;回收问卷共78份,回收率为78%。现就调查问卷结果,对高校学报发展现状及其存在问题做出以下分析。
1 高校学报办刊基本情况
1.1 高校学报办刊模式
高校学报办刊模式主要有4种,分别是综合性、专业性、大综合小专业和大专业小综合。从学校类型看,重点本科院校出版的学报一般不止一种,专业性的学报、大专业小综合以及大综合小专业学报都有。从办刊模式比重看,综合性学报占总数的17.6%,这类学报多集中在民办高校和部分高职高专学报中。专业性占比重9.9%,大专业小综合比重是14.3%,比重最大的是大综合小专业模式,占58.2%。
从以上数据可得知,目前大部分高校学报的办刊模式都集中在大综合小专业的办刊模式上。
1.2 编辑人员情况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高校学报编辑部的专职编辑人员数量是有要求的,但从返回的问卷看,有超过半数的高校学报编辑部人员配备没有达到国家标准,约占79.4%。据笔者了解,有些高校并没有另配专职的编务,而将编辑部编务工作交由编辑承担。当问到编辑人员负责学科专业栏目情况时,60.3%的受访者表示要负责几个学科的几个专业,仅有9%的受访者表示一个人负责一个学科的一个专业。这表明,高校学报编辑人员专业化水平比较低,编辑人员成了一个名符其实的“杂家”。
1.3 稿源情况
从高校学报的稿件来源上看,高校学报的作者大部分都来自本校教师、科研人员以及学生。从刊登外稿情况上看,其比重在“21%~60%”间的居多,占总数的 74.4%;比重在61%~80%以上的,占总数的14%;比重在81%的,占1.3%;比重在20%以下的,占10.3%。从数据的关联性看,选择外稿比重高于83.4%的,都是重点院校,而低于20%的,即多为民办高校。由此,可以看出高校学报用稿标准内向性比较强。此外,从稿源数量上看,选择“非常充足”的占23%,选择“总体充足,但缺好的稿件”的占69.3%,选择“缺”的占7.7%。在组稿方面高校学报一般很少主动约稿。
1.4 学报经费来源和学校重视情况
从样本数据上看,高校学报的办刊经费主要来源于学校的拨款,也有的部分来源于版面费收入,但对外发行收入非常少,一般可以忽略不计。在问及学校对学报的重视程度时,对学报发展情况非常重视的有19.2%,比较重视的有42.3%,不太重视的有32.1%,而非常不重视有6.4%。结果表明,虽然大部分高校学报能得到学校的重视,但仍有部分高校学报办刊比较困难。
2 高校学报办刊存在的问题
2.1 办刊模式僵硬,应变风险能力弱
高校学报发展初期,并没有固定的办刊管理模式[1]。随着时间的推移,却慢慢走向模式化之路,主要体现在办刊的综合性和用稿的内向性。如笔者问到受访者所在高校学报办刊模式时,回答有办专业性刊物的只占比重的9.9%,其他的大部分是大综合小专业性刊物,占58.2%。可以看出高校学报的办刊模式深受高校的专业和学科限制。此外,在用稿方面,高校学报刊登外稿情况在21%~60%间的居多,占总数的74.4%,比重在20%以下的,也有10.3%,这说明大部分高校都会至少预留40%的版面给本校作者。
这种僵硬的办刊模式,最终给高校学报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难题:一方面高校学报要坚持学术性,另一方面,又处处受本校教学科研水平的制约;一方面想办出特色,另一方面,又一定要兼顾全面。编辑部自主权不多,很多时候大胆创新的办刊思路得不到实施,最后只能按主管部门的旨意组织出版工作,从而大大影响了编辑人员的积极性。
2.2 质量良莠不齐,同质化问题突出
如果说质量是产品的生命,那么高校学报也概莫能外。然而,我国高校学报大量稿件的质量却不尽如人意,缺乏新意,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2]。同质化现象,在我国高校学报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
一是高校学报的定位及其栏目设置的同质化。这主要是因为高校学报坚持综合性办刊后产生的结果。高校专业学科有多少,栏目设置就有多少,力求涵盖所在高校的所有学科专业。其实,每个大学都有自己的办校特色和专业优势,如果高校学报抓住这一点,合理定位,这种栏目设置的同质化问题是可以避免的;二是稿件内容的同质化。内容同质化主要表现在稿件主题相同,观点相同,缺乏新意,没有自己的观点,只是在低水平的重复。笔者尝试在中国知网上搜索“篇名”是“高校学报定位”的稿件,结果就有471篇,全文有高校学报定位的,多达9 744篇。随机下载几篇文章查看,发现所讲的内容大同小异,没有多少创新性。
2.3 市场供大于求,缺乏竞争意识
在我国,国家对期刊市场准入统一实行“审批制”,并严格控制期刊的公开出版刊号数量。相对于严格的准入机制,长期以来却没有形成健全的退出机制。所以,期刊尤其是高校学报自其刊号取得后,就极少会被退出。
高校学报办刊质量问题,虽然已遭人诟病,但学报编辑部的日子还是过得非常安逸。当笔者在问卷调查中问到高校学报稿源情况是否充足时,100%的具有公开刊号的受访者表示,稿源充足。正因为这样,高校学报在组稿方面,往往表现为“等稿”,来什么稿就看什么稿。然而这种“等稿”的组稿方式很难等到好的稿件,在这方面69.3%的受访者认为,稿件充足,但缺好的稿件。要办好学报,必须要有竞争意识,想方设法提高稿件的质量,主动组稿。
2.4 学科专业众多,专业编辑短缺
一般来说,学报编辑人员的编制设置能达到一个学科专业配置一名专业编辑人员是最理想的。从调查看,60.3%的受访者表示要负责几个学科的几个专业,仅有9%的受访者表示一个人负责一个学科的一个专业。这表明,我国专业编辑人员还远远不够。学科各有专攻,编辑即使知识面再宽,有很多稿件还是很难把握的。但现在高校学报的编辑人员配置上却与之相去甚远。学科的众多,与专业编辑人员不足,束缚了高校学报的发展。
2.5 学报地位边缘化,领导重视不够
领导的重视是高校学报各项工作得以开展的重要保证。然而,现在有很多高校学报却不被领导重视。调查发现,有32.1%的受访者认为领导对高校学报的发展不太重视,甚至有6.4%的受访者认为非常不重视。深究其原因,受访者表示,是领导没有充分认识到高校学报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性。正因领导不重视,编辑人员的工作热情就大打折扣了,提高办刊质量就成为一句空话。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学报在办刊中存在的问题已越来越凸显。克服这些问题,需要思考的问题很多,如出版理念的更新、出版方式的转变、编辑素质的培养等等。
参考文献
[1]仲伟民,朱剑.国高校学报传统析论——兼论高校学报体制改革的目标与路径[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7(5):20-34.
[2]方月婵,冯上斌.高校学报发展问题的社会学分析[J].新闻爱好者,2010(16):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