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职教育类期刊的主要投稿人是高职院校教师,这一群体一方面对于成果发表有着日益增长的需求,另一方面却对相关的学术道德规范疏于了解,导致高职教育类期刊稿源质量不高甚至屡遭学术不端问题的困扰。对此,该类期刊的编辑人员应从与作者共情的视角出发,秉持爱护作者、培育作者、提高作者学术素养的宗旨,树立服务意识和品牌理念,提出有效处理相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教育类期刊;学术不端;共情
【作者单位】袁源,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广州职业教育论坛》编辑部。
【基金项目】全国高职院校学报研究会2015年度一般课题:编辑角色在学术不端若干问题中的作用与应对(GZXB2015F02)。
目前,高职院校已占据全国高等院校的半壁江山,对高职教育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然而,目前仅有《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教育与职业》《职业技术教育》《职教论坛》4本职业教育类期刊进入了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的行列,其他刊发高职教育类文章的主要载体则多为各高职院校的学报。学界人士认为,大多数高职教育类期刊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稿源质量差强人意,以及投稿者屡闯学术不端的禁地。据不完全统计,具有国内公开出版物号的高职教育类期刊在收稿阶段有四分之一以上的稿件重合比(含自我重复率)在30%以上。与此同时,一稿多投、抄袭、篡改数据、任意增减署名作者等学术不端行为频繁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职教育类期刊的健康发展。我们只有正视现实,寻找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才能从根本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相关研究回顾
在国外,学术不端问题的界定与研判开始得较早,标准也较为严格。例如在出版界,国际出版伦理委员会(Committee on Publication Ethics, COPE)专门制定了学术期刊编辑指南(Code of Conduct and Best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Journal Editors),以及供其旗下出版企业在遇到学术不端行为时应遵循的工作流程(COPE: Flowcharts),这些标准被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出版从业者视为重要的参考[1]。
从国内既有研究来看,与学术期刊相关的学术不端问题研究成果主要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对现象提出总体的应对策略,如于春生的《专业期刊如何防范学术不端》,李明的《高校科技期刊如何防范学术不端行为》,汪勤俭等人的《84 篇因学术不端退稿稿件追踪分析与思考》等。第二类研究是针对期刊编辑的具体工作提出的意见与建议,如张敏的《学术不端行为:学术期刊编辑的认识误区与防范策略》,李殷等人的《刍议防范科技期刊学术不端中编辑的作为——增强编辑主观能动性,实行工作规范化》,李新根等人的《学术期刊编辑如何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等,此类研究与第一类研究有一定交集,但内容与视角更趋于微观方向。第三类研究则集中在对近年来编辑部所采用的学术不端检索系统的分析上,如张旻浩等人的《国内外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平台的比较研究》,谭华等人的《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的使用建议》,江霞等人的《医学科技期刊应用〈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判断抄袭时应慎重对待的几种情况》等,对于如何灵活运用排查学术不端问题的工具提出了实用性的建议。
由于职业教育类期刊发展的时间比较短,因此,学界对这类期刊的研究成果尚不丰硕,关于这类期刊学术不端的问题讨论得也很少。笔者调查发现,目前相关研究仅有何静的《抵制学术不端行为是高职学报义不容辞的责任》及金欣的《学报编辑在高职院校学术风气建设中的作用》这2篇文献。既有研究主要从办刊者角度出发,表明立场态度,未能深入探讨该类刊物为何遭遇学术不端问题,也未能从作者层面去区分该类刊物与其他学术期刊(包括本科院校学报)有何差异。
二、造成高职教育类期刊学术不端问题频发的原因
近年来,各类学术不端现象在学术界频发,呈现数量多、范围广、形式多样、缺乏监管的特点。不少作者发表论文是出于评职称、结题与毕业的硬性要求,因此,抄袭、剽窃、篡改和伪造数据、对他人或自己的文章的低水平重复以及一稿多投行为不在少数。正是因为过分逐利和追求“短平快”,相当数量的投稿人道德失范,对学术不端现象见怪不怪、麻木不仁。这不是高职教育类期刊独有的现象,而是整个学术期刊界普遍存在的问题。
高职教育类期刊之所以是受学术不端行为影响的重灾区,笔者分析,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1.作者群的整体学术素养有待提高
高职教育类期刊的作者稿件之所以学术不端问题突出,首要原因是作者群体的学术素养有限。职业教育类刊物的主要作者群体是职业院校的教师以及部分教育类专业的研究生,前者相比后者,整体学术水平与素养还存在一定差距。不少职业院校的教师没有经过正规研究生阶段的学术训练,有的来自企业,有的来自升格前的中专,科研能力较弱。有些作者主观意愿上并不希望在学术道德问题上明知故犯,却因为接受科研与论文写作方面的训练太少,因此在学术领域里误闯学术不端的雷区。
2.客观因素对作者的不利影响
与普通高校教师相比,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及专业建设任务较重,科研时间被严重挤压;与中小学教师相比,高职院校教师科研成果与职称材料的评判条件又高出许多。因此,高职教育类期刊的主流作者——高职院校教师的基数较大,发表论文的需求较旺盛,但是整体学术水平偏低,用于科研的时间较少,容易制造“学术垃圾”与“学术泡沫”,以致在发表环节产生版权与知识产权纠纷的概率也较高。
3.编辑人员未能扮演积极的干预角色
高职教育类期刊除了进入北大中文核心的四种刊物,大多数是由高职院校主办的。这类刊物在办刊之初最简单最直接的宗旨便是成为本校教师发表论文的平台,而甚少考虑刊物质量与作者群体水平的提高。同时,高职教育类期刊编辑大多数长期处于体制内,易受职业倦怠与学术异化的影响,加上缺少审稿人优胜劣汰机制[2],不少编辑认为自身从事的仅仅是单一的文字加工工作,无法从人情稿、关系稿中抽身。这样的工作态度往往导致编辑在选稿环节把关不严,对各种学术不端行为后知后觉,对滥用署名、大比例低水平自我重复等现象熟视无睹,真正遇到棘手问题时则消极地采取作者“文责自负”的处理方式。
可见,高职教育类期刊存在的学术不端问题已成为制约该类学术刊物发展的瓶颈,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欣欣向荣的景象相去甚远,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职院校整体科研实力提升的进程。
三、高职教育类期刊学术不端问题的破解之道
高职教育类期刊作为展示科研成果、为科研服务的平台,其影响力日益彰显。如何切实提高稿源的整体水平和期刊的整体质量等问题,已经提上了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建设的日程。对于频发的学术不端现象,编辑如果仅仅一味降低标准或是消极抵制,不利于刊物的长远发展,也不利于作者群的培育。在充分了解学术不端问题的成因后,编辑人员不妨以共情视角看待上述问题,以更积极的思维方式制订解决方案。
共情属于心理学概念,也称为神入、同理心,又译作同感、同理心、投情等,指的是一种能设身处地体验他人处境,从而达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行为[3]。在对编辑和作者关系的研究中引入共情的概念,有助于编辑人员摆脱高高在上的裁决者角色或简单加工的“裁缝”角色,真正从作者的角度出发,解决共同面临的问题。
1.以共情视角体察作者困难
高职教育类期刊的作者大多数来自高职院校,从学历结构来讲,普遍低于普通本科院校,对论文写作、投稿及发表等基本学术规范不甚了解的人为数不少。与此同时,在高职教育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一方面,高职教师的教学压力加重,科研时间减少;另一方面,科研与职称评审等方面的要求却与日俱增。这导致一稿多投,剽窃抄袭、高比例自我重复、篡改数据、署名混乱、伪造注释等学术不端行为在这个群体中频繁出现。但同时,我们应考虑许多作者并非出于主观意愿而跨越学术道德底线,更多是源于缺乏基本认知。编辑应从帮助他们的角度出发,在编辑出版的流程中设计有效手段防范学术不端行为。
具体来说,通过共情视角,预先进行干预的方法可以是多样的。(1)利用OA(Open Access)系统在电子版权页醒目位置加载对学术不端问题的说明,在电子投稿系统设置知识产权方面的声明,作者阅读并按“同意”按钮后才能进入投稿页面。(2)编辑除了在收稿时运用学术不端检索系统进行比对,在出版付印前还应该重新检测,以防因时间段间隔而造成重合比急剧上升的情况出现。(3)对于一些学术不端检测提示比例稍高,但是总体学术水平较高的稿件,应考虑作者的实际情况,主动联系问清楚一些事项,然后选择是否进入下一个审稿环节。(4)可以仿效国内外一些高水平刊物的做法,向每一位署名作者发送版权转让书与学术不端声明,作者只有在线提交确认函之后才可以进入公开发表流程。
2.以服务意识培育道德养成
基于共情视角,高职教育类期刊的编辑可以在充分了解主要作者群短板的前提下,为作者群体提供更多有利于他们学术道德养成、学术素养提高的帮助。值得注意的是,服务意识与防范意识不同,它更多在于双向交流,而非单向的被动抵制。高职教育类期刊的编辑应多对高职院校教师开展一些关于知识产权及学术不端问题的主题培训,切实消除作者易陷入的误区,为他们的科研成果顺利发表提供有参考价值的意见与建议。如《广州职业教育论坛》编辑部针对职业院校教师科研能力培养,为多所高中职学院(校)教师安排了学术论文写作的“送课上门”培训。在系列培训讲座中,学术不端问题是重要的讲解内容。编辑部人员在讲座中对各类学术不端检索系统进行了介绍与对比,主要解决对稿件重合比例要求、自我抄袭程度、有详细的引文出处是否算作抄袭、抄袭比例与重合比有何不同,以及目前学术期刊界对于学位论文再出版的主要争议等疑难问题。通过这种方式,《广州职业教育论坛》揭开了学术不端检测的神秘面纱,使投稿人摒弃侥幸心理,以严谨的态度完成论文写作,避免了过多学术不端行为的出现。
此外,不当署名、将外文翻译后直接作为原创、修改文辞低水平重复、拆分发表、利用权威给编辑人员施压等做法往往较为隐蔽,但同样隐患极大。编辑除了在培训期间宣讲其危害,还可以在期刊补白处嵌入文字说明。遇到此类问题时,编辑不应将稿件一退了之,更重要的是和作者正面沟通,告知其所触及的学术道德底线。如果没有正式发表,不涉及行政处罚和承担违约责任,应以教育和引导为主,惩戒与警示为辅,可在一定期限内不再接受该作者投稿。
3.以品牌理念保障出版质量
期刊质量的评价体系日臻完善,然而学术不端问题出现的概率仍然较高。因此,高职教育类期刊办刊人员应及时融入职业教育发展的洪流,抓住机遇,树立品牌。只有编辑真正树立了品牌理念,树立了责任意识和质量至上的信条,才能调动主观能动性从多方面减少这类问题的发生。
第一,在选稿和检测环节,编辑应比以前更加细致。目前,大多数编辑部已经采用了中国知网的学术不端检索系统(AMLC),同时,万方公司、维普公司及超星公司的系统也可以配合使用,如Turnitin, CrossCheck, Plagiarism Finder系统对英文文献的查重能力不容小觑[4]。编辑可使用两到三种学术不端检索系统进行比对。第二,对于那些原创性不强的稿件,编辑应阅读相关文献以及作者曾经发表的文献,避免低水平重复。由于软件可能出现误测误查,编辑不能武断地将超过一两个百分点的优质文章拒之门外,应审慎甄别每一篇稿件,充分尊重投稿者的劳动。第三,在稿件外审阶段,编辑应注意审稿专家的更替,建立激励与淘汰机制,及时将优秀的核心作者聘为审稿专家。编辑可通过开展定期的交流座谈,提高审稿工作质量[5]。第四,编辑应制订刊物出版后发现学术不端相关问题的处理办法。例如将相关论文立即从电子数据库中删除,定期公布违反学术道德的往期作者信息,将屡次一稿多投者拉入投稿黑名单并与同行刊物定期交换此类人员名单等。同时,应根据《著作权行政处罚实施办法》,对剽窃行为责令其改正,包括改正署名错误,或者加上必要的注释;剽窃行为造成不良影响的,责令剽窃者采取措施,包括登报(刊)、发表声明等,停止侵害,消除影响等[6]。
稿源质量、评审质量、编辑水平以及传播速度、传播方式等决定着刊物的核心竞争力。当前,要提升期刊的核心竞争力,各高职教育类期刊社应解决学术不端问题,建立品牌战略,开展质量保障工程。同时,高职教育类期刊的发展方向不是单打独斗而是集约化发展,做大做强产业是高职教育类期刊人的共同目标。如何解决当前棘手的学术不端问题,则是对期刊人的一场考验,引入共情视角,有助于编辑全面提高工作效率,有助于期刊全面提升质量。
[1] 王晶,钟紫红. 全球出版伦理委员会流程图对期刊编辑应对学术不端的启示[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1):11-15.
[2] 李殷,钱俊龙. 刍议防范科技期刊学术不端中编辑的作为——增强编辑主观能动性,实行工作规范化[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6):853-859.
[3] 陈晶,史占彪,张建新. 共情概念的演变[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6):664-667.
[4] 张敏. 学术不端行为:学术期刊编辑的认识误区与防范策略[J].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81-83.
[5] 韩蕾. 新时期下电力科技期刊发展的思考与探索[N].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5-12-30.
[6] 王坤. 反剽窃法律制度研究[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