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芬 王育
摘要:劳动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劳动教育有助于打破长期以来唯分数论的不良现象,有助于以劳促智。语文学科在落实劳动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鉴于此,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就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原则与策略进行探索,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语文 初中 劳动教育 渗透
引言
2020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要加强劳动教育需要和其他的学科进行融合,在课程整合中更好地实现劳动教育渗透。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劳动教育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教育工作者也在积极探索劳动教育新的实施路径。语文课程包含了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在落实劳动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价值。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不少初中生存在着对劳动观念理解不深、不爱劳动的现象,初中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地挖掘语文学科中的劳动教育资源,丰富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适时地进行劳动教育。本文就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有效策略进行分析论述。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必要性
(一)当代青少年劳动教育缺失现象严重
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经济水平大大提高,诸多现代化的设备进入普通家庭中,像洗衣机、洗碗机、扫地机甚至炒菜机等。还有互联网的全面普及,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也更加多样化。人们在解放了双手双脚的同时,也少了很多去参与生活的机会,少了劳动的快乐。从家庭角度看,现在每家孩子都不多,家长们对孩子视若珍宝,生活中处处代劳,不给孩子参与劳动的机会,只抓孩子学习成绩。从学校角度看,传统的教育观念也使得老师更重视教书,育人次之,只重视考试成绩和升学率,未纳入考核体系的劳动教育必然受到忽视。因此,在众多因素下,当代青少年劳动教育缺失现象严重。
(二)语文学科担负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
当代中国学生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的一代,生逢盛世,肩负重任。语文学科知识包罗万象,语文思想凝聚前人智慧,语文在塑造学生“成才成人”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語文教学伴随着情感教育,“培根铸魂、启智润心”是语文学科的特点也是其优势,其中劳动教育必不可少。教师在教学中,要立德树人,引导学生体味文学作品中所反映的现实生活,树立劳动观念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理解劳动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坚强的意志,培养吃苦耐劳、勤俭节约、勇敢诚实的良好美德。
(三)语文教材中有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涉及劳动题材的作品,我们可以对这些作品进行多角度的解读。例如《植树的牧羊人》一文,主人公数十年如一日地在荒原上辛勤劳动,植树造林,终使一片荒漠变成绿洲,这是对劳动精神的热烈讴歌。相反地,在《卖炭翁》中,作者对抢走卖炭翁“牛车”的不劳而获者报以强烈的谴责与痛斥。历史是由劳动人民创造的,幸福生活是由劳动人民奋斗得来的。统编语文教材中,有着丰富多样的劳动教育资源等待我们去开发和探索。
(四)劳动教育有利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的,并运用于真实的语言情境中,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语文素养的实现,需要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等,在日常生活场景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而劳动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口语交际与习作能力,以及语文知识应用能力。例如在学习《故乡》一文时,我们可以从劳动的角度分析闰土和杨二嫂二人的形象变化,使学生了解少年闰土与豆腐西施因劳动、持家产生的美感,感受其老年时社会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人民辛苦而麻木,是因为他们的劳动精神已经幻灭。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原则
(一)语文本位原则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劳动教育渗透,一定要坚持语文本位的原则。语文学科本身就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课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品读语言文字背后蕴含的劳动人物形象,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可以走进文本,感受劳动人物背后的劳动品质,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渗透劳动教育。比如在学习《植树的牧羊人》时,课文中提到了一个牧羊人的形象,他在贫瘠荒原上几十年如一日孤独种树,有着非凡毅力和坚定信念。那么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对这个形象进行深入的挖掘分析,既坚持语文学科本该有的教学目标,同时还可以借助人物深入地分析、领略劳动者的精神品质,体会劳动的价值,从而积极参与到劳动实践活动中。
(二)适时适度原则
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劳动教育渗透,应该坚持适时适度原则,避免出现不足或者过度两种情况。如果过度地进行劳动教育的渗透,夸大了劳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就会导致语文课堂变味。比如开展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春》教学,这节课要求学生抓住景物特征、多角度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在对春的各个方面进行生动描写时,人的活动一直穿插其中。比如“春风图”中“新翻的泥土的气息”“牧童的短笛”,“春雨图”中“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带着笠的”,以及“迎春图”中城里乡下的人们在春光中“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这些活动无不和人们的劳动有关,人与景构成和谐美好的画面。在引导学生去品读景物之美时,也可以激发他们去思考和劳动相关的内容,但是要注意适度性,避免课堂教学出现喧宾夺主的情况发生。
(三)审美熏陶原则
初中语文教学渗透劳动教育,主要是引导学生尊重劳动和热爱劳动,能积极参与劳动实践。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对劳动的认同感,这就需要教师在落实劳动教育时,坚持审美熏陶的原则。再以《植树的牧羊人》为例,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劳动的真谛和美,可以借助多媒体开展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感受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如通过动态展示土丘到绿洲的变化来给学生心灵的震撼,让学生体会劳动的价值。语文教学中进行劳动教育也需要长时间的熏陶,让学生在美的课堂中去理解和感悟劳动的价值,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的积极性,从而实现劳动教育的目标。
(四)生活化原则
语文教学中进行劳动教育渗透,需要和生活建立紧密的联系,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境,借助生活资源丰富劳动教育的内容,让学生自然地融入劳动教育当中。生活中处处蕴含着语文的因素,教师要借助语文学科的特点,做好课内外资源的整合,开发课外的劳动教育资源,将语文教学的劳动教育渗透和生活进行结合,避免在课堂中进行空洞的思想教育,进而促进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和进行创造性劳动。比如在学习《再塑生命的人》《卖油翁》等文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自己身边对职业热爱的人的事例,从生活出发引导学生思考。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策略
(一)研读教材内容,设计劳动教育资源清单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涉及的劳动教育资源内容丰富,但是并不是特别的集中,在教材中没有单独的一个以劳动为主题的单元。教师需要将含有劳动教育的内容进行提炼和梳理,在此基础上更好地利用教材来完成劳动教育渗透。首先是阅读方面的内容,教师要从阅读材料中挖掘可以进行劳动教育渗透的内容,进行整理和汇总。比如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植树的牧羊人》《皇帝的新装》《女娲补天》《再塑生命的人》都是进行劳动教育渗透的有效素材。经典名著《朝花夕拾》中描绘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生活场景,学生通过阅读可以了解不同的农村风貌和民风,认识性格鲜明的劳动人民。
其次是写作方面,教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热爱生活 热爱写作”时,教师就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撰写关于劳动的内容。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写作主题是写人要写出特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写劳动人物的特点,借此带领学生走近劳动者,进一步尊重劳动者。当然在语文的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教师同样可以进行劳动教育的渗透。
为了能在语文课堂中更好地进行劳动教育,教师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效的梳理,设计出一个劳动教育的资源清单,为落实劳动教育做好铺垫和准备。
(二)分析人物形象,体悟劳动精神
语文课文塑造了很多劳动者,分析这些人物,可以让学生感悟他们身上的劳动精神。所以在语文课堂中进行劳动教育的渗透要注意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让学生和作者獲得情感共鸣,感知人物的特点。学习《纪念白求恩》一课,作者对白求恩的英雄事迹进行了总体概括,然后用大量语言进行了赞美。从公德方面看,白求恩具备国际共产主义精神;从私德考虑,白求恩毫不利己;从技术层面看他精益求精。分析白求恩的形象,可以分析作者对白求恩的评价,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了解白求恩,并学习他身上具备的伟大劳动精神,完成劳动教育的目标。
(三)重构主题单元,整合教育资源
教师搜集整理涉及劳动教育的资源,合理利用教材,让学生在不同阅读材料的交叉整合中,认识到劳动教育的多元性。教师可以根据劳动教育的主题需要,打破教材原有的单元安排,将相关文章整合在一起,组织学生开展教学活动。比如在歌颂劳动人民的勤劳、伟大、朴实等优秀品质时,教师可以将《台阶》与《邓稼先》两篇文章整合在一起,让学生既感受到“父亲”这一普通劳动者的生活艰辛与高尚品质,又在宏阔的历史背景下,了解到“两弹元勋”邓稼先在困难重重的情况下研制核武器的感人事迹。两相对比,让学生认识到伟人与普通人,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进程中,都是用勤劳与智慧推动历史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认识到劳动的多元性;认识到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是靠辛勤劳动创造的。
(四)结合作文指导,引导学生关注劳动
语文教材中每一个单元都有一个对应的写作主题,教师可以借助作文指导来进行劳动教育渗透。七年级的写作主题大都是写人记事方面的,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写作主题是要求学生写出人物的特点。教师在指导写作时,先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寿镜吾先生读书的描写、《再塑生命的人》中对莎莉文老师的描写,让学生了解到写出人物特点需要注意人物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等方面的刻画。
作文要有真情实感,就需要学生深入生活。例如,学生想写爱国、敬业的榜样人物,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走进这些人的生活,认真观察他们的神情外貌、言语动作,近距离地感受这些劳动者的崇高形象。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同劳动人民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才能真诚地去写作。教师还可以专门指导学生描绘劳动场面,安排学生与家人一起劳动,详细记录劳动过程。在劳动操作中体会劳动的乐趣,培养热爱劳动的品质,也能更好地体会家人劳动的辛苦,更加珍惜劳动成果。在进行写作指导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劳动教育的引导,让学生关注每个职业的人具备的特点和对职业的奉献,从而提升学生尊重劳动者的意识,进一步培养学生劳动精神,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的美好情感。
(五)实现校内外合作,丰富学生劳动体验
生活处处蕴含语文的内容,前面也强调了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劳动教育的渗透要注意坚持生活化原则。教师可以引进一些社会劳动资源,带入语文课堂中,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和形式。社会资源和语文教材中的资源相比,种类更加丰富,实践性更强。比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博物馆或者生产车间等,让学生感受不同劳动,从而丰富学生的劳动体验。也可以鼓励学生在参观或者实践后撰写报告和参观感受,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更能实现劳动育人的价值。比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孝亲敬老,从我做起”这一主题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孝亲敬老”的活动,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去敬老院打扫卫生等,由此在劳动中促进学生懂感恩、敬长辈等良好品质的培养。同时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劳动成果得之不易,从而培养学生珍惜劳动成果的品格。
总而言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劳动教育渗透,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劳动教育资源,在课堂中因势利导,整合校内外资源,贴近初中生的生活实际,组织学生参与劳动实践,不断培养初中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实现语文育人,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
责任编辑:黄大灿
本文为安徽省2022年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初中语文教学融入劳动教育的实践研究”的成果,课题号为JK22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