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成凤
【摘要】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工具,将其运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有助于提升数学教学的趣味性,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问题的探索中,并引领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点梳理起来,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效果.基于此,文章简述了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原则,并重点针对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巧妙运用策略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年级;思维导图;运用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受陈旧教学观念的影响,更加侧重提升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导致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缺乏主动性以及问题思考、探索的意识,养成了惰性思维,思维被禁锢在看不到、摸不着的框架中,导致小学生的思维水平发展不乐观.究其原因在于教师的教学观念滞后,采取的教学方法不当,在知识讲述中缺乏情境的引导,直接给出定义,学生没有经历知识探索的过程,在掌握了基础知识点之后,就不了了之,极少思考新知与旧知之间的联系,导致学生积累的知识点零散,在数学问题解答中不会举一反三,数学学习效率低下.思维导图是模拟人脑神经由中心向外发散的网状结构,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工具,将思维导图运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传统数学课堂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面对正处于从直观思维向不完善抽象思维过渡的小学生,教师将思维导图作为教学工具,能够促使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得到锻炼,锻炼学生自学能力,获得各方面思维能力的提升,对于改善高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现状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原则
(一)趣味性原则
托尔斯泰认为成功的教育绝不是强制的,而是源于学习者自身发生的学习行为,让学习者对于知识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大量实践证明,让学生对于所学内容具有浓厚的兴趣时,其学习状态以及思维活跃将会处于理想的状态,学习效果也会得到明显的提升,因此教师在使用思维导图开展教学活动时,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等方式,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乐在其中,产生学习内驱力,主动探索思维导图的绘制方法、信息补充途径等.
(二)过程性原则
托利亚在《数学教育学》中指出数学教育是数学活动的教育,这句话说明了数学教育应注重过程,而非结果,从中得到启发,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并且给学生提供充分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真实参与的数学活动中展示思维、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成长与进步.对此,教师在运用思维导图开展数学教学活动时,应遵循过程性原则,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旁起到启发、引导的作用,启迪学生使用思维导图作为学习工具,建立新知与旧知之间的联系,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活动,实现对思维导图的不断补充与完善,从而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与创造性,将教学目光看得更长远,认识到任何一种教学方法的运用都不仅是为了解决眼前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具备适应未来发展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推理、学会创造.思维导图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的运用,需要以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为宗旨,一切的教学目标设置、教学活动组织、教学方法选择、教学评价的实施,均需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出发点、落脚点.如教学目标的设计需要以学生的发展为首要任务;教学方法的选择侧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建构,而非获得预期的学习结果;教学内容的选择需要定位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构建系统化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评价方法关注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发展情况,增加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评价内容,通过思维导图的运用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二、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一)在概念讲解中使用思维导图
概念性知识一直以来都是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许多学生在数学概念性知识的学习中都会遇到理解难的问题,对于小学学生而言,数学概念学习是问题解决的有力支撑.但是,就目前的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概念学习情况来看,存在概念理解不透彻,记忆不牢固,甚至理解存在偏差等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及时地解决,避免对学生后续的数学学习造成不良的影响.思维导图在数学概念性知识教学中的运用,可以引导学生使用思维导图凝练数学概念以及相关特征,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相似概念之间的区别,避免出现概念理解混淆问题的发生.
(二)在習题训练中运用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的构建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并非学生数学知识学习的终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让学生意识到思维导图构建的真正意义在于“运用”,能够在知识学习中运用,在实际问题解决中运用,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小学高年级数学习题训练的难度较小学中低年级阶段有所提升,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也有所提升,很多习题的题干中会隐藏一些关键信息,还会出现一些干扰性的信息,若学生不能清晰地梳理这些信息,就会陷入解题困境,导致解题错误率提高.思维导图在习题训练中的运用,与传统的题海战术存在本质上的区别,可以促使学生在思维导图的带领下厘清题目本质思想,找出其中不必要的干扰因素,让学生可以从中快速地找到解题思路.
例如,教师可出示如下的习题:“甲、乙两地相距600千米,一辆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在公路上匀速行驶了4小时后,还剩下400米,那么请问,这辆车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在这道题的解答中,教师可以引领学生使用思维导图分析问题,梳理出“已知信息”“需要使用的公式”以及“要解决的问题”,促使学生认真地阅读题干信息,领会题目的要求,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究竟是什么,然后再利用已经掌握的公式,即速度=路程÷时间,可以轻松地解答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使用思维导图从复杂的题干信息中筛选出有价值的数学条件、问题,有助于学生理清题干中的事物关系,帮助学生在问题解答中明确解题的思路,找到问题解决的关键点,进而顺利地求出答案.
(三)在复习巩固中使用思维导图
复习是课程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主要目的是引领学生回忆已有的知识,得到巩固与提升的作用,可以让学生的学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小学高年级数学复习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能够发挥出思维导图的优势,建构结构化的知识系统,让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便于学生在复习中快速地抓住知识重点,提升复习学习效率,解决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时间紧、任务重等问题,当学生在复习中建立了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后,可以在后续的问题解决等需要时,直接从脑海中提取出有序的知识,起到降低思维难度,提升解题效率等方面的作用.在复习巩固环节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选择结构比较简单的圆圈图,此类思维导图主要由一大一小两个圆圈组成,常用于事物定义,运用此类思维导图开展复习教学,可以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除此之外,树状图、支架图也是十分有效的导图绘制形式,相较于圆圈图,树状图、支架图可以更完整地构建知识体系,其中渗透了分类思想,能够促使学生在信息梳理中建立整体化认知.
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百分数(一)”的教学为例,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学生掌握了与折扣、成数、税率、利率等有关的知识,这些知识点均与单元主题“百分数”息息相关,若是教师在单元教学之后,并未引领学生及时地巩固与梳理单元知识,就会导致学生累的知识变得零散化.对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或熟悉的思维导图形式建立单元知识结构框架,使用思维导图完成单元知识复习与整理.例如,一名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是以“百分数”为核心词,一级分支有“折扣”“成数”“税率”“利率”“解决问题”,其中“税率”又被分为“税收”“应纳税额”“税率”分支,“利率”也被分为“本金”“利息”“利率”三个分支,并且在思维导图中呈现了利率、本金、存期的计算公式,促使学生将核心知识点进行了细化,有助于学生在复习中实现再思考、再学习.
三、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的思考
(一)提升教师思维导图实践能力
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也是学生知识与技能学习的领路人,教师的思维导图实践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教学活动能否顺利实施,也关系着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思维导图使用能力是否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掌握思维导图的特点以及绘制方法,能够熟练地使用思维导图完成关键信息的梳理,并且在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结合教材编写意图,使用思维导图引领学生的知识学习以及问题思考.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应打破固化的教学思维模式,成为教育改革之路上的先行者,结合教学需求在恰当的时机引入思维导图,用合适的方式呈现思维导图的内容,提升思维导图的运用能力,为思维导图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提供保障.
如在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的一课教学中,教学目标是带领学生从解决实际问题中推算出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规律,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方法,并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意义.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率先推导出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能够借助图片或视频资料创设情境,引出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激活数学思维,主动地投入问题答案的寻找中.在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数学运算规律探索中,教师应善于运用提问的方式进行引导,先将学生回答的内容按照分步的方式列出算式,再让学生思考:“这些单个的算式能否列成综合算式?如何列综合算式呢?”促使学生深入地探索四则混合算式的正确运算顺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将每一个关键步骤获取的知识用思维导图呈现出来,如绘制的思维导图以“四则混合运算”为关键词,带领学生将学习过程中获取的关键信息填写到思维导图中,最终得出四则混合运算的规律,让思维导图成为有效的教学工具.
(二)优化与完善教学评价反馈机制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新型教学工具,将其运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还需要教师不断地总结经验,摸索出行之有效的方法,能够及时地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反思、评价与修改中前行,为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优质的服务.
教师在使用思维导图开展教学活动之初,应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以免让小学高年级学生产生挫败感,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产生畏难心理.教师可以引领学生自行描述思维导图绘制的逻辑历程,并且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结果作出评价,说一说自己的思维导图作品是否呈现出了不同概念之间的内在关系,是否清晰明了,是否突出了重点,关系脉络流向是否清晰等.接下来,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之间进行相互评价,相互交換各自绘制完成的思维导图,对比自己的成果,给予他人客观的点评,要求学生在评价他人的学习成果时,做到赏识与批评并重,能够发现他人思维导图绘制中的闪光点,也能够指出其中的不足,并反思自己是否存在同样的问题,促使学生在反思中自我修正,在相互评价中互相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建立了多元主体评价体制,让学生可以参与其中,同时扮演着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身份,活跃评价教学的氛围,减少学生对评价的抵触心理,同时还实施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的方式,引领学生不仅关注学习结果,还要关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助力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结 语
总之,思维导图具有简单、高效的特点,是一种实用性的思维工具,将其运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需要教师与学生掌握思维导图绘制的基本方法以及使用技巧,能够引领学生在思维导图的帮助下,理解数学概念知识,提升问题解决的能力,提高复习学习效果,为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刘丹.思维导图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2(15):125-127.
[2]肖楠楠.借“图”发挥启思维,化繁为简增实效———例谈基于思维导图的小学高段数学复习课教学策略[J].教育界,2022(4):95-97.
[3]杨伟伟.思维导图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2(25):71-73.
[4]邵楠.论思维导图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3(6):20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