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丹
【摘要】新课改背景下,教育理念不断创新,教师开始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任务驱动法的出现与应用,可以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助力课程改革发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采用任务驱动法推动学生积极学习、主动探究数学知识.基于此,文章介绍了任务驱动法的概念与应用原则,分析了任务驱动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意义,并立足设计趣味性任务、设计迁移性任务、设计实践性任务、开展任务教学评价四方面,深入研究任务驱动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旨在为教师的教学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任务驱动法;小学数学;应用
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说:“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思维的教学.”任务驱动法的应用,需要教师营造任务基本氛围,学生感知此种氛围,表现出对任务的兴趣,从而自主进行学习、探究,提升思维能力和实践素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模块知识对应的任务进行研究,立足实际学情和教学要求,设计并应用任务.在任务设计中,教師要与学生保持密切沟通,采纳学生的合理建议.在任务应用中,教师应该创新任务形式,利用多元化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任务完成兴趣.教师要结合任务驱动法的应用效果,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逐步优化任务设计,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任务驱动法的概念与应用原则
(一)基本概念
任务是指日常生活、工作、娱乐活动中从事的各种各样的有目的的活动.任务驱动法是以任务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方法,它通过让学生完成具体、真实的任务,以实现知识学习和技能掌握目标.
(二)应用原则
任务驱动法的应用需要遵循以下原则.第一,真实性原则.学习任务应具有真实意义,可以源于教材,或源于生活实际场景,应避免生搬硬套、虚构生造.第二,合理性原则.任务设计应保证难易适当,既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过于困难,应符合大多数学生的能力水平,从而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和知识学习的兴趣.第三,开放性原则.任务应该涵盖基本教学目标,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完成,最终的学习成果可以多姿多彩,不拘泥于唯一的教学目标.第四,可操作性原则.学习任务应具有可操作性,能够通过优化和整合,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在实践中高效实施.第五,多样性原则.任务的设计应该进行综合考虑,利用不同形式的手段和方法进行设计,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第六,生本性原则.任务应该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年龄特征等因素,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能力水平,确保任务教学活动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创造.
二、任务驱动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任务驱动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能让学生根据任务要求进行思考、解题,使其获得一个创造的空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索欲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任务驱动法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驱动学生在解决设计生活问题的过程中,产生源源不断的兴趣和动力,提高其求知欲和主动性.这种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的数学教学知识本位的特点,学生能在任务驱动下,产生对数学知识学习的兴趣和探究问题的动力.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任务驱动法提倡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寻找解决方案,培养了他们良好的问题意识与创新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任务驱动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把握问题条件与数学知识的联系,而且要研究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可行性,这有助于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意识的提高.学生通过解决问题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能实现数学素养发展目标.
(三)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任务驱动法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任务驱动法的核心是任务,教师利用任务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让学生历经完成任务的全过程,可以节省大部分教学环节所用时间.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独立进行探索、思考和实践,有利于理解所学重难点知识,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基于任务驱动法教学过程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评估性特点,教师能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的方式,促进学生高效学习.
三、任务驱动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设计趣味性任务,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数学学习的原动力,也是驱动学生思考的关键因素.如何调动学生的任务完成兴趣,成为应用任务驱动法时需要面对的问题.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改变任务的呈现方式,使抽象的数学知识生动、有趣,充分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在任务设计中,教师要选择贴近学生的生活或符合学生兴趣爱好的任务,突出学生主体学习地位,利用趣味性任务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一课时,首先教师应明确本课学习目标,即通过认识平行四边形,了解图形的特点,发展动手能力.任务驱动法虽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面对抽象、有难度的数学知识,学生难免出现消极情绪.所以,教师在明确学习目标的基础上,应该设计包含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究的趣味性学习任务,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平行四边形知识的兴趣.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实例和图示,为学生总结平行四边形的定义以及特点,设计实践操作、画图练习、应用实例任务,具体内容如下.
1.动手操作任务:用纸片和剪刀制作一个平行四边形,通过剪纸活动,加深对平行四边形概念以及特点的认识.
2.画图练习任务:用尺子和铅笔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感受平面图形的美观,建构对平行四边形的深刻认知.
3.应用实践任务:自由举例和展示实践成果,从生活角度阐述平行四边形的应用,如篱笆、窗户等.
教师通过设计以上三项趣味性任务,能立足课程目标以及生活实践,引导学生从数学、生活两个角度认识平行四边形.动手操作任务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意识和动脑思考意识,使其建构平行四边形的概念.画图练习任务旨在强化学生的几何直观素养,使其能感知平行四边形的组成元素,依据语言描述画出相应的图形.应用实践任务可以将数学与生活建立起联系,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能感受平面图形的美观,明确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设计迁移性任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数学家华罗庚认为:“新的数学方法和概念,常常比解决数学问题本身更重要.”知识迁移是巩固新数学方法和概念的重要手段,也是应用任务驱动法的价值所在.学生在知识迁移中,能发现学习问题,基于已有的认知经验和结构,对知识进行应用和反思,由此实现自主学习目标.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教师有必要设计迁移性任务,采用任务驱动法促进学生的数学知识迁移应用.教师可以在同一主题下安排一系列迁移性任务,保证任务的层次递进关系,将迁移性任务融入教学环节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千米和吨”一课时,教师可以从知识迁移的角度设计任务,采用任务驱动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本课要求学生掌握“千米和吨”两个单位的概念,建构有关单位的直观感知,通过实际操作和计算,加深对单位的理解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情况.针对本课教学目标,教师可以设计以下迁移性任务.
1.测距任务:测量公园到校园的路程,运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對比分析步测、数格子得到的数据,将不同的长度单位换算成千米.
2.称重任务:测量校园门前的石块重量,分析1吨石块的数量,将不同的重量单位转化为吨.
3.综合任务:有10千克的重物,需要运送到5千米以外的地方,一辆卡车载重为2吨,最远行驶距离为10公里,这辆卡车能承担这项输送任务吗?
以上三个任务设计指向学生的知识迁移、应用,学生需要在实践中运用不同的工具测量距离,将米、厘米等单位转化为千米,既能巩固对千米概念的理解,又可以发展实践素养.学生通过运用称量、计算方法,将不同的重量单位换算成吨,既可以运用旧知识推出新知识,又能感受解决问题的乐趣.在知识迁移中,学生完成了一个又一个任务,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培养.
(三)设计实践性任务,培养学生数学实践能力
数学家华罗庚说:“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实践是检验学习成果的重要途径,有益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教师在新课教学中,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法,通过设计实践性任务,培养学生优秀的数学实践能力.实践活动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还可以让学生明确核心素养发展目标,根据任务提示进行实践.学生在完成任务时,难免会遇到不同的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实践的方式,分析、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于任务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实践性任务,让学生在调查、分析、统计中,体会折线统计图的应用价值,从而深入理解基本数学概念和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分析能力.本课要求学生掌握折线统计图的基本概念和绘制方法,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分析,学会预测趋势、比较不同.在任务中,教师可以设计以下环节.
第一,调查问卷设计.以“爱吃的水果和热爱的运动”为主题设计调查内容,制作对应的问卷,在班级范围内设计统计方案.
第二,发放问卷并总结数据.向制订小组或全班学生发放调查问卷,根据问卷填写内容进行总结.
第三,绘制统计图并分析.将数据中的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等进行统计,利用给定的工具和方法,绘制出折线统计图,结合统计图内容进行分析,预测趋势、比较不同.
“折线统计图”一课实践性任务的设计与应用,能拓宽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学生可以独立进行统计或合作进行研究,他们在参与数学实践活动时,以任务为共同目标,学生之间会形成一种良性竞争关系.学生在竞争的同时,可以通过合作、沟通的形式,分享学习经验,深入理解数学知识,共同完成任务,实现实践能力发展目标.教师对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总结,给出有关统计图设计的反馈和建议,能触发学生的深入思考,使其探索更多折线统计图的应用方法,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
(四)开展任务教学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评价一堂课的优劣,不在于听课教师的评说,而在于学生的喜好.”任务评价在任务驱动法的应用过程中意义深远,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建议,促进学生深入进行学习反思.教师可以对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总结,结合课程目标研究学生的任务完成效果,从中发现学生的学习问题.在发现学生学习方面的不足后,教师可以立足任务实际,提出任务评价内容,指导学生对自己的数学学习过程进行反思与回顾,帮助学生梳理重难点知识,使其能改进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果.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通过分析题干条件,选择一种方法列式解答,进行检验,回顾解题过程,分析解题心得体会.教师可以应利用诊断性、形成性、总结性评价点评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鼓励学生参与评价活动,由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反思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诊断性评价中,教师要对学生审题、解题方法选择进行总结,结合学生在完成任务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任务完成积极性、合作能力等.在形成性评价中,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解题正确性进行判定,结合学生任务完成情况,指出学生数学学习中的优缺点.在总结性评价中,教师要综合分析学生的学习,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评价,指导学生对数学解题策略进行改进,使其能进行学习回顾与反思,改正解题中的错误,学习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
教师借助任务评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其优化自己的学习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在问题导学法的应用过程中有重要意义,可以对教学效果进行点评,总结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我评价,能增强自我反思意识,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结 语
综上所述,教师通过设计趣味性、迁移性、实践性任务,开展多元化任务教学评价活动,能发挥任务驱动法的优势,提高数学教学质效.在对任务驱动法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通过总结任务设计方法以及基本应用渠道,可以完善任务驱动法相关理论.教师在日后教学中,应该深入研究学生的学习情况,着眼于数学知识与技能,设计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任务.在应用任务驱动法时,教师有必要更新教学理念,设计有趣的任务,创新传统教学形式,为课程改革发展贡献力量.同时,教师要给予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空间与任务时间,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利用任务驱动法助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参考文献】
[1]郑秀霞.小学数学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运用[J].天津教育,2022(33):46-48.
[2]李丽花.任务驱动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亚太教育,2022(13):100-103.
[4]张艳.小学数学任务型学习的教学设计原则[J].教学与管理,2020(32):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