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主题阅读》教学激活思维的实现路径

2023-05-22 21:34钱音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3年4期
关键词:激活思维课前准备课堂设计

钱音

摘 要 2017版新课标把“思维发展与提升”纳入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明确指出语文教育发展与提升学生思维的重要性。笔者以自己的主题阅读教学实践为例,从教学前的准备、教学设计的要求和教学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三个方面总结出了具体的方法和路径,依托阅读激活学生思维,为发展和提升学生思维奠定基础。

关键词 阅读教学 激活思维 实现路径 课前准备 课堂设计 注意事项

2017版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教育必须同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思维品质的提升”。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依托阅读,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思考,促使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高。如何依托阅读激活学生思维呢?笔者以《“童年”主题阅读》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做法与思考。

一、开展教学之前的准备

选择合适的文本。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高一学生在阅读时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这和他们在初中阶段长时间接受应试短文阅读训练有很大的关系。新课标课程内容里的“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文学阅读与写作”等学习任务群都要求学生能阅读规模较大的作品,所以我们语文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改变浮躁、肤浅、功利的阅读习惯。如何引导学生改变呢?教师必须在选文上下功夫,借助文本的特质去吸引学生,让他们静下心去阅读。从激活思维的角度出发,教学所用的文本必须要具备以下特质: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能拓宽学生视野;能提高学生的认知。

在《“童年”主题阅读》教学前,笔者考虑到童年是每个人最留恋的时光,很多作家写过追忆童年的作品,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已经读过不少关于童年的作品。虽然高一学生已是完全褪去了童年稚气的青年,但在笔者看来,现在的“00后”,他们经历的童年和老一辈是不同的,他们的童年,物质生活虽然富足,却鲜有以前物质匮乏时期的快乐。这代学生对“童年的消失”是有切身体会的。基于此,笔者找到了三篇名家的作品,篇幅相对较长,分别是王安忆的《积木》、阎连科的《找李白去》、迟子建的《露天电影》。这些作品不同于学生以往读过的那些追忆童年趣事的作品,而是以“童年的消失”为主题,希望借此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共鸣,引导他们探究“童年的消失”这个主题的丰富意蕴和深层原因,让他们认识到童年的价值及尊重、倾听、守护与保卫儿童梦想的重要性。

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当下,教学中的功利主义大行其道。为了取得高分,很多教师无奈之下,让学生大量刷题。没有了阅读和思考,学生就是做题的机器。所以,教师要把自主阅读的时间还给学生,给他们留出阅读的时间。在《“童年”主题阅读》教学之前,笔者布置学生在课前回忆复习、搜索浏览自己学过的有关童年的课文和看过的有关童年的文学作品,并留出课堂时间给学生精读老师选出的三篇课外文章。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完成相关学案,为课堂讨论做准备。

二、课堂教学的设计要求

要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阅读教学中,如果教师给出的问题思维含量不高,那么学生几乎不需要努力思考就能得出结论,无益于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如果课堂讨论的问题难度过高,学生思考受阻,只能由教师把结论灌给输学生,这对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也是无效的。那么,阅读教学中,如何才能推动学生思考,让学生高效思考呢?根据实践经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设计具有挑战性的但又不超越学生能力极限的学习任务是比较有效的做法。具有挑战性的又接近学生能力极限的学习任务不会让学生退缩,而能让他们保持持续的挑战与探索的状态。

在《“童年”主题阅读》教学中,笔者选择的《积木》《找李白去》《露天电影》三个文本共同传达了“童年的消失”这个主题,但这个主题在三个文本中有着不同的意蕴,而且这个主题在每个文本中都有浅层和深层的含义。这是一个有趣的探究任务。探究主题的丰富意蕴,虽然对高一学生有一定的挑战性,但文本的难度没有超出他们理解能力的极限。为将这个探究任务落实好,可以视任务的推进情况,设计拓展任务作为补充——结合文本探究“童年消失”的深层原因。

要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2017版新课标在阐述课程性质时提出了“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的概念。这意味着要把语文教学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关注现实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语言运用情境,引导学生真正的学习和思考。因此,如果在教学中能创设一个真实的学习情境,并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建立联系,把抽象的学习活动变成具有真实情境的活动,那么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就不会成为难事。一旦他们自觉积极参与进来,那么他们就真正开始了学习和思考。

比如,在《“童年”主题阅读》教学中,笔者设计了“表达与交流”环节,活动任务如下:假设你已经为人父母,为了更好地保护孩子的童年,你会怎么做?请同学们结合这三篇文章来谈谈你的看法。这项活动创设了真实的情境,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其中,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反思的能力。在表达过程中,学生把零星的不连贯的想法加工成前后有序、逻辑清晰的观点,他们的思维也得到了发展与提升。

根据文本特点开展多样的学习活动。在多文本“群文阅读”教学时,如果能关注文本与文本之间的关系,能从文本之间的关系入手,也会让语文阅读课变得更有吸引力,让更多同学参与到课堂中来,从而推动他们去思考。比如,有的文本是拓展性的,能够帮助学生拓展思维;有的文本是溯源性的,可以引导学生追根溯源;有的文本是比较性的,文本的内容和形式都可以进行比较,可让学生比较异同,明确各自特点;有的文本是对立性的,文本的观点截然相反,可让学生接受头脑风暴,从而推动他们进行辩证思考,有助于建构正确的价值观。

《“童年”主题阅读》中的三个文本兼具比较性和溯源性,拥有共同的主题,但主题在各个文本中的具体表现和深层内涵是不同的。可以先引導学生分析主题在三个文本中的不同表现和内涵,然后比较三位作家童年成长的特点,引导学生追溯“童年消失”的深层原因,培养学生深度思考能力。

三、开展教学实践的注意事项

阅读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和帮助至关重要。引领学生不要做简单的知识接收者,而要做爱动脑筋的思考者。这就要求教师首先是个思考者。当学生思维卡壳时,教师应要加以点拨;当学生回答有线索,但思维零碎、不连贯时,教师要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让他们尝试去论证自己的观点,而不是代劳,帮学生说出结论;在学生进入思维惯性时,教师要善于及时打破学生的思维惯性。

比如,在《“童年”主题阅读》这堂课的结尾,笔者设计了一个活动任务:在这三篇文章中,你更喜欢哪一篇?在写作上给你什么启发?有什么值得你借鉴的地方?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笔者引导学生从选材、构思、语言等角度发表和论证他们自己的观点。

在阅读教学中依托阅读不断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有方法的思考,把学生培养成思考者,学生的思维才能发展和提升,学生才能获得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阅读体验,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才能真正提高。

[作者通联:江苏常熟市尚湖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激活思维课前准备课堂设计
浅谈教育创新在数学课堂的实施
让有效提问开启学生思维之门
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
如何创设高中物理高效课堂